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植这些作物,是不能缴纳田赋和人丁税的,地方百姓不认可,就算是朝廷做的努力再多,那也是徒劳无功。
而且土豆、红薯的窖藏很麻烦,稍有不慎就会让整窖所储的土豆和红薯,出现发芽或腐烂的情况。”
崇祯皇帝眉头微蹙起来。
尽管土豆、红薯、玉米等物,是在大明后期通过海贸就传进来了,可是它们在神州的推广种植周期,却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
一方面是交通不便造成的。
一方面是赋役制度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之所以土豆、红薯、玉米等物,能在鞑清时期逐步推广开,其中占比较重的原因就是灾情太多,导致各地百姓知晓这些后,开始慢慢的接受这些外来作物。
“的确是长路漫漫啊。”
崇祯皇帝轻叹一声,双眼微眯道:“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暂以内务府的名义,每年向各地赈灾行署调拨一笔银子,用以定向收购晒好的红薯和玉米,至于土豆这一作物,可试着进行加工。
每年收购的那批粮食,各地赈灾行署都要登记造册,寻找合适的地域修筑粮仓,定期进行检查,用以灾情所需的战略赈灾粮。
这些事情朕会让内务府拟定相应章程,妥善的解决好此事,相信这样明确下来,会减少相应的麻烦。”
“陛下英明!”
徐光启闻言大喜,忙拱手作揖道。
倘若有内务府插手干预此事,那今后在北方诸省治下,想要逐步增加该类作物的种植规模,必然能减轻不少的问题。
想在幅员辽阔的大明,试着推广起某件事情,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想促成该项事情的推广,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
好在崇祯皇帝知晓的很多。
选择让内务府插手收购这些作物,除了能够充当战略赈灾粮外,还能用以酿造酒水、加工粉条、加工全粉等,只要能形成一批产业,并将所产的商品销售出去,就能盘活推广种植这盘大棋。
特别是用红薯或玉米所酿酒水,或许说口感不算太好,不过通过边地所开设的榷关,倾销到边塞的蒙古各部,那也是不错的选择,价格定的低一些,少赚一点,以换取战马、牛羊等物,这对苦寒的边塞之地,必然能逐步的扩宽边塞市场。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先将这些基础性的事情做扎实,后续展开怎样的进程,就依靠内务府逐一解决即可,办法总比困难多。
“皇爷,内阁首辅韩爌,还有内阁诸大臣殿外求见。”
王承恩从殿外走进来,神情恭敬的拱手作揖道:“在江南诸省出现骇人听闻的刺杀之事,导致钱谦益等大批人被刺杀……”
“什么?!”
徐光启骤然听闻此言,难掩惊意的脱口而出,震惊的看向王承恩,徐光启怎么都没有想到,在大明竟会发生这等事情。
钱谦益竟然被刺杀了?!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啊。
怎么会出现这等事情啊!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看了眼御前失仪的徐光启,眸中掠过一道精芒,嘴角露出淡淡的笑意。
等待了这般久的时间,江南所谋定的刺杀之事,终于落下帷幕了,那代表着他能有效利用此事,来介入到江南诸省了。
崇祯皇帝心里也清楚,用所谓刺杀的手段,去解决一批对大明并无太多忠诚可言的群体,此事做的多少有些太小家子气。
身为大明皇帝就算想要杀人,那也要杀的堂堂正正,杀的叫人胆寒,不过当前大明所处国情,和原有时间线上的大明不同。
正大光明的杀。
偷偷摸摸的杀。
其实都是依着崇祯皇帝的需求来的,让钱谦益他们怎样死,这是关键。
他们的死,能给崇祯皇帝带来什么主动优势,这是关键。
崇祯皇帝要用这场他知晓真相,却装作不知情的刺杀事件,来搅动江南诸省的局势,继而达到他想要的战略部署!
(本章完)
第二章 查敢杀大明贤良
韩爌、温体仁、毕自严、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吴宗达、周延儒齐聚乾清宫的东暖阁,一个个神情严肃,站在这气氛有些压抑的殿内,彼时的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翻阅着手中所拿南京留都有司所呈急奏。
“白莲余孽何时渗透进江南诸省了?”
崇祯皇帝故作冷厉,举着所拿奏疏,看向韩爌、温体仁等内阁大臣,冷冷道:“朕记得天启年间的徐逆谋反一事,在山东造成不小的影响,致使地方大乱、漕运停摆、大批纤夫被裹挟蛊惑,严重威胁到直隶境内的安稳。
以徐逆为首的白莲余孽,在地方造成的危害太大,迫使朝廷紧急调遣大批军队,前去叛乱之地镇压,还调拨了不少粮饷。
朕那时还在紫禁城住着,皇兄对此事很是关切。
针对这徐逆谋反一事,朝廷和地方有司较为迅速的镇压下来,也将徐逆为首的白莲余孽逮捕伏诛。
何况在崇祯三年,骆养性所领锦衣卫查探,在直隶、山东、河南等地治下,发现一些白莲余孽的踪迹,被直隶巡抚卢象升、山东巡抚袁可立联手围剿拔除,为何现在还有白莲余孽?还活跃到江南诸省治下?”
殿内安静极了。
对于大明而言,白莲教被定性为邪教组织,其超强的传教能力,隐秘的传教方式,极强的煽动蛊惑,对大明统治造成不小的影响和隐患。
有明以来,这个白莲教就像是野草一般,会在特定时期折腾不少事情,造成极为严重社会治安问题发生。
而铲除一批白莲教群体,那只是除掉了表面长出的草,可是根却深深扎着。
尤其是在山东、河南等地,就一直存在着此等情况,这也使得地方敢有信奉或传播所谓白莲教义者,而被地方有司一经查出,都会被悉数逮捕起来,严重的话,甚至会被处于极刑,以震慑宵小之辈。
崇祯皇帝并不知晓当前的大明境内,是否还存在着白莲余孽势力,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巧妙利用‘白莲教’的名义,来达到他想要促成的政治谋划。
“一个个怎么都不说话了?”
见韩爌、温体仁他们沉默不言,崇祯皇帝眉头微蹙道:“朕看留都所置刑部有司,呈递进京的奏疏,还附带一份被刺杀名单、仵作验尸的详细奏疏,这份奏疏在什么地方?为何朕没有看到?”
韩卿,你是不是要对朕解释解释啊?难道这份奏疏上的内容,有什么是朕不能去看的吗?
“臣……”
被天子点名的韩爌,脸上露出踌躇的神情,拱手作揖道,只是这话到了嘴边,却怎样都说不出来。
白莲余孽在江南诸省行刺杀之事,此等手段就让人觉得愤怒了,这是公然的挑衅大明法纪和威仪,也有些骇人听闻,毕竟这等成规模的刺杀之事,这在大明过去是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倘若只是这样的话,韩爌还不至于说这般的难以启齿,毕竟被白莲余孽所刺杀的群体,不少是东林党人,一些还是东林党的元老,名望是极高的。
为首的就是钱谦益!
“温体仁你说!”
见韩爌在这里欲言又止,崇祯皇帝怒摔所拿奏疏,看向温体仁喝道,此举让众内阁大臣无不心惊。
只是他们所不清楚的,是此时的崇祯皇帝看起来很愤怒,对江南诸省所出刺杀之事,表现得很愤慨,实则内心却很是平静,甚至很想发笑。
被刺杀的那帮家伙,全都是该杀的二五仔。
哪怕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有着很高的名望,或者门生故吏很多,不过这些对大明的统治和发展,并不会起到任何有益的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到大明的统治。
“启禀陛下。”
温体仁强忍惊意,上前作揖道:“据留都所置刑部有司,呈递进京的奏疏言明,被白莲余孽刺杀者合计79人,多数都是江南诸省的名儒翘楚。
其中属钱谦益的死相最惨,所生影响最大,钱谦益夜宿秦淮河,被白莲余孽潜进所在画舫,被贼人连割三十九刀,后因动静过大被人觉察,迫使残害钱谦益的白莲余孽,将其沉进秦淮河,临终前高喊水太……”
“够了!!”
殿内响起崇祯皇帝的怒喊声,这让温体仁当即闭上嘴,无视韩爌投来的怒视,被刺杀的79人中,比钱谦益要惨的还有很多,可温体仁偏偏却对天子提及钱谦益,这怎么能让韩爌不愤怒呢?
温体仁和钱谦益的恩怨,韩爌是清楚的。
水太凉。
看着温体仁、韩爌他们,崇祯皇帝双眼微眯,努力不让自己露出笑意,没想到钱谦益被这般搞死,还能喊出那样的话,真真是水太凉啊!
“煌煌大明,竟出现这等丧心病狂之事。”
崇祯皇帝故作愤慨,厉声喝道:“这不是刺杀我大明的臣民,这是挑衅朝廷的法纪和威仪,似此等丧心病狂之事,倘若朝廷不加以严惩,那我大明法纪何在?大明威仪何在?
着赴京归朝的洪承畴,即刻赶赴南直隶,赐尚方剑,以钦差之命严查此案,着内务府总管大臣张肯堂、何腾蛟协办此案。
给朕好好的查!敢残害我大明贤良,不管牵扯到谁,都给朕把这帮白莲余孽揪出来,处于极刑!
内阁明发上谕,朕倒是想要看看,这江南诸省究竟是谁的,一帮魑魅魍魉,胆敢这般藐视大明法纪,朕绝不轻饶。”
“臣等遵旨。”
众人当即拜道。
调查所谓刺杀一案,并非是崇祯皇帝所谋政治目的,借着刺杀一案,逐步将内务府渗透进江南诸省,才是崇祯皇帝的真正所谋。
第一步要谋的就是织造局!
一上来就涉足江南诸省的官田,那闹出的动静会很大,所以崇祯皇帝要退而求其次,先解决织造局再说。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看着离去的内阁诸臣,崇祯皇帝露出似笑非笑的神情,对王承恩说道:“王伴伴,命那批锦衣卫撤往东江镇,择机渗透进朝鲜境内,后续展开怎样的部署,听朕所下密旨行事,待朝鲜之行功成,朕不吝敕赏,他们的亲眷朕恩养了。”
“奴婢遵旨。”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本章完)
第三章 风起
倘若想要积极地发展原始工业化,就必须要让涉足其中的群体,都能见到足以让他们眼红的财富才行。
当前围绕着北直隶、山东等地,以内务府所辖国营诸厂为主,以地方赈灾行署为辅,正在积极地发展原始工业化,特别是涉及到纺织业、冶炼业、造船业、琉璃等产业,发展势头最为迅猛。
对于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崇祯皇帝已经不满足于天津对外开海,汇聚大批欧罗巴各国海商齐聚,通过大运河向北贩运售卖茶叶、丝绸、瓷器等贸易往来,崇祯皇帝想要赚取更多的银子。
过去辽地所生的变故,特别是李自成所领的辽东义军,通过天津所筹建的军工产业,创造出的相应价值,让崇祯皇帝的目光,投向了毗邻辽地的朝鲜。
“想要大肆的掠夺财富,继而积极发展产业领域,那还是军工产业所带来的红利多啊。”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看着眼前所挂舆图,目光锁定在朝鲜半岛方向,“武备院这个吞金兽,每年投进去的银子太多了,必须设法多开辟些财源才行,否则想多扩建规模化工坊就太难了。
要是能逐步控制住朝鲜,继而以此作为跳板,为今后筹建的大明海军,征伐倭岛谋定坚实基础,那倭岛所储金银都能逐步转移进大明,以推动大明境内的维新变法,更密集的筹建产业工坊。”
让大明重回大航海征程,这是崇祯皇帝一定会去做的事情,大明所筹建的海军力量,必然要从近海迈向远洋,继而为大明出海的各个群体保驾护航,同时夺取海上战略要地,构建大明的远洋保护屏障,为此后要推动的海外移藩谋定基础。
只是发展海上力量,可不像发展陆军那般简单,想要具备一定竞争力,就必须先扎牢根基才行,这不止是建造海上战船那般简单,所列装的战船火炮也很重要,一支高效的海军骨干同样重要。
面对这般多的问题和瓶颈,在逐一的进行攻克前,先行让郑芝龙为首的群体,吴三桂、祖泽润等群体,甚至是在京勋戚群体,分批安置到琉球镇等东南沿海地带固守,确保大明近海的安稳,稳定大明近海贸易,适当让出部分的利益,继而争取时间发展海上力量,就是崇祯皇帝一直在做的事情。
等到大明新兴的海军力量,能先后将朝鲜和倭岛两地真正征服,并将上述地域逐步成为大明的倾销地,大明真正意义上的属地,那么大明就能从近海扩张,逐步朝着远洋进取有序倾斜了。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崇祯皇帝的内心始终坚信一点,个人势力就算表现得再强,那也终究比不过一个国朝的发展,只要发展的时间足够充沛,所遇困境能不断减少,相信要不了10年沉淀,大明就能积极进取南洋诸国了。
……
坤宁宫。
“陛下,臣妾觉得国丈的身份,不该去内务府当差。”
周皇后坐在石凳上,娥眉微蹙的看向崇祯皇帝,“内务府总揽宫廷事务,汇通票号既已转隶于内务府,那就该退出才是,不然让朝野间……”
“皇后,不必这般担忧。”
崇祯皇帝抱着朱慈烜,微笑着说道:“内务府的职官怎样安排,怎样擢授,并不归外朝有司管辖,那是朕的家事。
汇通票号能有今日的发展势头,国丈所起到的作用不小,民间有句俗话怎样说的,卸磨杀驴。
朕要这样做的话,终究是不好的。
就汇通票号当前的发展,有些事是离不开国丈的,其分管的运营领域,可谓是很重要的存在。”
说着,崇祯皇帝的视线,看向了陪朱慈烺玩耍的李定国和郑森,脸上的笑意也随即多了不少。
随着内务府的创设,过去由周皇后所管的内帑事宜,也交由钱粮衙门进行专管,周皇后也不必再像过去那般操劳了。
过去崇祯皇帝担心自己分身乏术,内帑所储银子出现纰漏,所以才让周皇后替自己分担些压力。
现在内务府的权力框架,特别是监察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起来,这帮着崇祯皇帝分去不少的压力,也让崇祯皇帝能多些时间,来后宫这边坐坐。
看着面露笑意的崇祯皇帝,坐在一旁的周皇后,还想劝说些什么,可话到了嘴边,也不好再讲出来。
对于所设内务府一事,周皇后的心里是不理解的,明明有内廷十二监四司八局,为何还要再创设内务府,还单独擢升一批文官,归拢到内务府这一体系下,这分明就是让内廷和外朝的关系更尖锐。
不过后宫不得干政,尽管有着些许不理解,但是周皇后还是恪守此规矩,并没有多说其他。
“陛下,按照您先前所说,这后宫里年满28岁及以上的宫女,都逐一进行了登记造册,按照进宫的年限长短,内务府会发放一笔银子。”
周皇后想了想,看向崇祯皇帝说道:“不过这批宫女的规模不少,怎样将这批宫女进行安置,还请陛下能早日定夺。”
“朕都想好了。”
崇祯皇帝抱着朱慈烜,开口道:“朕会在京营挑选一批适龄未婚的将校,让双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