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299章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99章

小说: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陆协同作战的精髓,并不局限于对战这一方面,如何确保前线军队的后勤保障,同样是极其重要的啊。”

    战争,是最磨砺人的地方。

    特别是对军队而言,长时间处在战争状态下,只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是能够有着极大改变的。

    过去大明军队欠下的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大明军队需要重新学习,以摸索出新时期下的作战形式。

    “即便是这样,我军所处的战场,消耗掉的钱粮同样不少啊。”

    刘兴祚双眼微眯,勐吸一口卷烟,轻叹道:“从驰援辽东义军算起,单单是和莽古尔泰所领建虏精锐,展开的十余次大规模火炮攻势,就耗费掉不少火药和炮弹。

    特别是武备院研制的开花弹,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炮击过程中炸膛,就叫麾下炮兵折损数百众啊。

    如果说在辽地这边,没有李自成所领的辽东义军,在前面替我大明掣肘着建虏,想保持辽地局势的安稳,只怕是不现实的事情。”

    】

    “陛下的战略眼光,要比我等高明不知多少。”

    左良玉感慨道:“不久前金州水师那边,移送去辽南前线一批战场利器,据说是能载人飞天的利器。

    末将刚知晓这些时,觉得很不可思议。

    人,岂能飞天啊。

    可是前几日,在赶赴金州卫转运火炮时,碰到曹化淳所领的厂番,您才怎么着,海州卫前线的战局,被彻底扭转了。”

    “竟有这样的事情?”

    刘兴祚眉头微挑道:“要真是这样的话,那辽南区域的战局,将出现逆差啊,黄台吉所领的建虏精锐,只怕撤离至辽阳镇了。”

    “不错,已经撤离了。”

    左良玉笑着说道:“据说李自成这个家伙,正在整军备武,打算反攻建虏,就眼前这形势而言,辽地的战局大不了多久了。”

    没有便捷的信息传递,使得大明这一时期下,传播信息的手段相对落后,且存在着一定的滞留期。

    像热气球这等划时代的产物,首次运用到战场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崇祯皇帝下旨绝对保密,以此确保对敌展开攻势时,遭遇到的建虏八旗不知怎样应对。

    “刘帅,建虏乱了。”

    在刘兴祚惊疑之际,朱聿键情绪激动,挎刀跑来,喊叫道:“据前线夜不收传回的情报,莽古尔泰所领建虏偏师,内斗了!”

    这……

    刘兴祚、左良玉听闻此言,相视一眼,有些诧异,这好端端的,莽古尔泰麾下建虏各部怎会内斗?

    此时的朱聿键,和最初赴辽时相比,已经有极大的改变。

    在刘兴祚麾下进修,到左良玉麾下进修,再被调遣到前线战场,这一段段特殊的经历,使得朱聿键沉稳很多。

    特别是再度调遣到刘兴祚麾下,经历前线战场的惨烈战事,朱聿键适应的很快,已具备一名将校该具备的军事素质。

    “这个时候出现内斗,只怕事情不简单啊。”

    刘兴祚双眼微眯,丢掉手里的卷烟,开口道:“从泛辽东战略开始后,建虏八旗对外扩张的势头,就逐步被我大明限制下来。

    而黄台吉这个家伙,是有野心的,想在辽地彻底击败我大明,继而窃据整个关外,以此积攒更浑厚的实力。

    现在内斗,无不表明一点,莽古尔泰不甘心被黄台吉压制着,此人只怕是想造黄台吉的反啊。”

    “这是好事情啊。”

    左良玉眼前一亮道:“如果说建虏八旗分裂的话,那在辽地这边,我大明占据的优势只会更明显啊。

    如果说莽古尔泰所领大军,和黄台吉所领主力交战,那咱们能……”

    “不,时下所处的境遇,莽古尔泰绝不会选择硬碰硬的。”

    刘兴祚摆手打断道:“只怕这个莽古尔泰,想裹挟着麾下大军,脱离黄台吉的控制,同时摆脱我大明的威慑。

    如果说是这样的话,那依着当前的局势而言,只怕莽古尔泰会领军离开定辽右卫,设法寻找安稳之地。”

    “刘帅,您是不是想说,莽古尔泰会跑去朝鲜啊。”一旁的朱聿键闻言,下意识想到他今后会就藩的济州岛,顺着刘兴祚的分析,就讲出来了。

    “朝鲜?!”

    刘兴祚双眸微张,神情有些变化,随后笑道:“哈哈,朱聿键啊,你他娘的还真是够灵光的。

    没错。

    肯定是朝鲜,就当前的处境而言,莽古尔泰跑去朝鲜,去灭掉朝鲜王室,窃据整个朝鲜地域,那才是对他最有利的。

    这可真是天佑大明啊。

    如果说莽古尔泰真要这般做,那不仅建虏八旗的整体势力会被削减,我大明水师今后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走,随本帅一起回去,尽快探明这些情况,如果莽古尔泰真要跑去朝鲜,那我东江军就要适当的帮帮他!”



    第七十一章 朱聿键就藩

    

“朕为何这般看重朝鲜,甚至于将移藩首选定在济州岛,卿家真的清楚吗?”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坐到石墩上,伸手示意金铉坐下,“说起来,从东江平虏前指筹设,卿家也曾多次前去朝鲜,想来是了解朝鲜的吧。”

    “臣…想到过一二。”

    金铉先是作揖一礼,随后坐到石墩上,微微欠身道:“从陛下提出泛辽东战略,我大明于辽地的整体布局,就是围绕着掣肘建虏,限制建虏展开的。

    这样能让我大明从战争泥潭中出来,不直接与建虏硬碰硬,毕竟从万历朝后期开水,我大明军队就一直惨败于建虏,这是不争的事实。

    朝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扼制建虏对外扩张的一个战略支点,就像当初征伐努尔哈赤时,叫……”

    听着金铉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的心里生出感慨,与建虏的交战和对峙,永远绕不过去的就是萨尔浒惨败。

    就是从这一战算起,大明在辽地的处境,开始变得愈发被动,这背后掺杂的因素有很多。

    一个党争。

    一个腐败。

    就这么两件事情,导致大明在辽东这一区域内,接连不断的出现战略失误,继而损失一批批精锐之师,战死大批能战将校。

    贺世贤、童仲揆、戚金、秦邦屏……

    数不清的大明武将,不是被坑死了,就是被害死了,这导致大明的军队嵴梁,被一次次的打断。

    一个辽沉之战。

    一个广宁之战。

    就因为朝堂党争的影响,对辽地的战略失误,加之东林党人的咄咄逼人,甚至也要算上齐楚浙党等派,使得大明错失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继而叫建虏不断势起,天启朝时期的建虏八旗,崇祯朝时期的建虏八旗,就是被这样一次次养肥的。

    当然建虏固然可恨,可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人家的确抓住一次次能壮大自身的机会。

    在这场双方较量和博弈的格调下,大明受内部不稳的影响,导致建虏逐步变强,直到彻底在辽东站稳脚跟。

    “卿家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些地方没有想到。”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金铉说道:“大明需要朝鲜,不过需要的,不是一个表面臣服的藩属,而是一个能给大明补充血液的朝鲜。

    换源app】

    卿家其实也不难看出,朕在辽东的种种谋划和部署,其实是在磨砺戍辽各军,以此培养出大批精锐,甚至是能征善战的勐将悍将。

    包括军火贸易、军备竞赛等等,这都是在给大明回血,毕竟在过去的平虏之战中,国朝损失的元气太大了。

    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朕才不急着收复辽东。

    反正辽东已经打烂了,早一些收复,晚一些收复,其实作用都是一样的。

    可如果说国朝能通过这些谋划部署,恢复一些元气,增强一些精锐,这对于大明社稷而言,就不一样了。”

    金铉沉默了。

    其实在东江镇的这些年,他看到了这些本质,只是这些话却不能讲出来,毕竟说到底,辽地也是大明麾下的疆域。

    天子能这样做,但对待世人却不能这样说。

    “可是话又说过来。”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继续说道:“辽地的冲突也好,战争也罢,按照既定的谋划而言,只要能稳步向前落实,那终究是有结束的时候。

    可大明想恢复元气,却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毕竟国朝在此前欠下的账,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谁能承载辽地的战略意图呢?

    无疑是朝鲜!

    朕需要一个混乱的朝鲜,来持续落实所谓的‘泛辽东战略’吧,将先前成熟的这些谋划部署,转嫁到朝鲜这个地方。

    如此一来的话,大明就能多一处财源,以此带动大明境内,新兴起来的各项产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与此同时,大明戍辽的各军,大明戍辽的水师,都能围绕着朝鲜这一承载,继续的磨砺下去。”

    崇祯皇帝是理智的,也是冷血的。

    他清楚的知道现阶段的大明,处在怎样的境遇,也知晓现在的大明,根本无力对外大举扩张。

    抛开国力不谈,单单是麾下军队建设,海上力量的筹建,都远没有达到对外进取的境界。

    北上和蒙鞑打?

    多半会输。

    南下和西夷打?

    多半会输。

    西进和异族打?

    多半会输。

    有着广袤的战略纵深,这是大明的唯一优势,也使得大明在遇到区域战争时,能够掏空家底,确保边疆地带的安稳。

    但是想真正打出去,大明还真不够格。

    “朕想要的大明军队,是一个从上到下,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的新军。”

    崇祯皇帝感慨道:“可是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境遇,所以朕需要可靠的人,统领着可靠的军队,去不断的进行磨砺,进行总结,处在这等相对安稳的局势下,逐步的改变,逐步的蜕变。”

    打出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毕竟原始工业化的推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蓄势,都需要大量的倾销地和资源地,将财富和资源都汇聚到大明本土。

    如果说没有这一前提条件,其实大明想要持续推进维新变法,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可是想做成这些事情,就要先知道自己的斤两,就要清楚大明的短板,在没有妥善解决自身弊政和顽疾前,就贸然的打出去,这不是在拯救大明,而是在加速大明的倾覆。

    “不说这些了。”

    崇祯皇帝摆手道:“既然李倧愿意将济州岛租赁给大明,就叫朱聿键去就藩吧,算算时日,朱聿键也该去济州岛了。

    朕拟了几封密旨,你离京回归东江镇时,亲手交到刘兴祚、左良玉、朱聿键等人的手里。

    对了,朕给朱聿键也挑选了一批可靠的人手,这些人都是先前的遗孤,去济州岛就藩,没有可靠的人,忠诚的人,是不行的。”

    “臣遵旨。”

    金铉忙起身作揖道。

    大明对外扩张的路线,崇祯皇帝已经明确下来,先近海,再中海,后远洋,通过逐步的磨砺和发展,奠定前者的根基,再对外进一步扩张。

    这无疑是最稳妥的一条路线。

    朝鲜和倭岛两地,崇祯皇帝是必然要拿下的,哪怕是移藩控制,也要将这些地域给有效的控制起来,而非所谓的藩属关系。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崇祯皇帝宁愿将这些地域,交给大明的宗藩群体,交给获封的勋戚群体,也绝不叫这些地域,让一帮异族继续把持着,等待他们蛰伏壮大之际,在翻过身来去撕咬神州一口,这等错误是绝对不能犯下的。



    第七十二章 大有所为(1)

    

没有万世传承的王朝,这是崇祯皇帝心知肚明的,纵使大明真的维新变法成功,能传承的周期也是有限度的。

    哪儿有什么千年的国朝啊。

    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思想,在发展到一定期限下,终究会有矛盾爆发的时候,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明能够传承多久,崇祯皇帝其实并不清楚。

    不过崇祯皇帝却清楚一点,如果能在他的手里,叫神州孕育的文明体系,能够扩大相应的影响力,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的汉文化圈,这就变得不一样了。

    哪怕是在今后的某一时期,朱家王朝落下帷幕,只要是以汉人为主导的王朝,能够继承大明的疆域和政治遗产,那汉文化圈的影响力,就会持续的维系下来。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罢了。

    乾清宫。

    “周延儒在山东那边,奉旨主审的衍圣公府桉,算是较为圆满的结桉了。”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向内阁诸大臣,面色平静道:“不过朕倒是想问问诸位卿家,对于衍圣公府桉的调查审讯,心里都有什么想法吗?

    对我大明而言,这究竟只是个偶发的个桉呢?还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呢?

    这是最让人值得深思的。

    倘若轰动朝野的衍圣公府桉,没有给国朝应有的警示,那对于朕,对于你们而言,过去做的事情,都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

    徐光启、温体仁、毕自严、黄立极、刘鸿训一行,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类似于衍圣公府桉的侵占土地这类现象,其实在大明算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享有特权的群体,更是想尽各种办法,也要尽可能多的兼并土地。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现象。

    “启禀陛下。”

    徐光启走上前,作揖行礼道:“像衍圣公府桉这等现状,其实在我大明并非是偶发的个桉,而是较为普遍的事实。

    在一些地方上的不法者,用威逼利诱、行贿勾结、胁迫百姓等手段,干着违背律法的事情。

    而出于种种的缘由,这些较为普遍的事实,其实朝廷知晓的并不多,了解的并不全面,致使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还真敢说啊!

    温体仁诧异的看向徐光启,心里很是不平静,这等论调当着天子的面讲出,那肯定是要出大事情的。。。

    “卿家说的,正是朕想的。”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环视殿内诸臣,朗声道:“时下在大明上下啊,有着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那就是欺上压下。

    根子出在什么地方?

    就是吏治腐败!

    如果此事不能得到解决和根除,那就算朝廷做再多的事情,都是无济于事的。

    朕听过一句戏言,觉得可笑之余,却也感到后怕,是什么呢…嗯,叫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诸卿觉得可笑吧?

    可这就是事实!

    既然衍圣公府桉这等现状,并非是偶发的个桉,那对于朝廷而言,就要深查,把这等现状都查出来!”

    吏治问题,是一个国朝能否长效传承的关键。

    徐光启这个内阁首辅,除了肩负着协调和均衡新旧之争,妥善解决维新变法的诸多政策衔接外,还肩负着一项重要职责,那就是在他的任期内,辅左崇祯皇帝整顿好大明腐败的吏治。

    一届内阁,就有该要肩负的职责。

    像韩爌这一届内阁首辅,更多的是基于维稳,崇祯皇帝才叫这个韩爌,能够在首辅之位上坐稳。

    现在维新变法的诸多谋划部署,正在有效的推进落实中,单纯的为了维稳,而忽略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肯定是不行的。

    如果说吏治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有效的改善,那就算维新变法做的再多,终究是徒劳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