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3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等遵旨。”
众人当即作揖道。
随着崇祯皇帝的谋划落实,围绕辽东、朝鲜等区域战争,所形成的军火贸易,加之大明内部的换装需求,这也使得现存的军工产业,能够凭借正常的订单需求,去逐步的发展壮大起来。
内务府所辖的内帑财政,要进行的财政扶持,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孵化作用,想要让扶持的领域保持良性发展,就必须要具备竞争力。
坐吃山空,这是崇祯皇帝必须要杜绝的事情。
“今后一个时期,内务府的内帑财政扶持,要侧重于冶炼、造船等领域。”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众人说道。
“就像冶炼领域,筹设不同类型的冶炼厂,根据实际需求,去生产各类型铁料、钢材等等。
朕要的是一个多样的领域产业,而并非是单一的领域产业。
大明想要实现中兴,想要真正崛起,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内务府承担的职责,远不是总揽宫廷事务那般简单。
不管朝野间是怎样说的,你们这帮总管大臣,心里必须要明白这一点。
能够帮朕实现中兴,确保国朝能稳步向前的,那才是大明的肱股,那才是朕的栋梁之才。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内务府要根据现有整理的各项案牍,依着朕言明的方向,尽快拟定一份方案,呈递到御前来!”
第一百一十八章 蒸汽机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正文卷第一百一十八章蒸汽机“徐卿,朕知道你这个内阁首辅不易。”浯
崇祯皇帝缓步向前走着,对随驾的徐光启说道:“朝中的一些情况,朕也是清楚的,像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盐政整顿等事,引起的争议和反对,朕并非是了解的。
不过还是那句话。
大明是向前走的,倘若连这点魄力都没有,朝廷一味地选择退让,难道这就对国朝稳固有利吗?”
崇祯皇帝这话,是说给徐光启听的,同样也是讲给身后的温体仁、周延儒、毕自严等一众阁臣听的。
伴随一些新政的落实,尽管涉及的范畴皆在北方诸省,可对于部分群体而言,他们真的怕了。
害怕这等损害他们自身利益的新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取得相应成效后,就会扩大相应的范畴。
前去西山武备院的途中,听着天子和徐光启所讲,温体仁、周延儒、毕自严这帮内阁大臣,内心流露出各异的想法。浯
他们不清楚天子下诏,让他们随驾前来西山,究竟是所谓何事。
反倒是内务府的一众总管大臣,钱肃乐、黄道周、张肯堂等人,似乎猜想到什么,内心有些不平静。
“臣等拜见陛下!”
以宋应星、焦勖、毕懋康、方以智等人为首的武备院诸臣,此刻难掩激动,向走来的崇祯皇帝作揖行礼。
从蒸汽动力学这一概念,被崇祯皇帝提出以来,武备院这边,但凡牵扯其中的人才,都卯足了劲头,誓要将蒸汽机研制出来。
这些年来,就为了能研制出蒸汽机,哪怕是构造最简陋的那种,崇祯皇帝不知砸进多少银子。
看着宋应星、焦勖他们,崇祯皇帝平复心情,开口询问道:“初代蒸汽机,真的研制出来了?”浯
“启禀陛下,研制出来了。”
苍老很多的宋应星,难掩激动,在众人各异的注视下,作揖禀道:“武备院历经193次试验,将陛下所言的初代蒸汽机研制出来了。”
“好,好啊!”
崇祯皇帝大笑道:“朕等待这一刻,实在是等的太久了,诸卿,你们都不愧是大明的栋梁啊。
蒸汽机的问世,对于大明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朕就知道,诸卿肯定不会叫朕失望的,走,快领着朕,去看看武备院研制的第一次蒸汽机。”
“臣等遵旨。”浯
宋应星、焦勖等人当即作揖道。
初代蒸汽机?
温体仁、周延儒、毕自严这些大臣,听到这些对话时,一个个都流露出疑惑的神情,他们并不清楚蒸汽机,到底是什么东西。
紧跟在天子的身后,来到武备院的机要重地,一名名荷枪实弹的锐士,宛若凋塑般的挺立各处警戒。
对外朝的有司大臣而言,随着宫禁的全面收窄,天子是愈发神秘了,不管是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找不到能求证的地方。
不像过去那般,宫禁就形同虚设一般,倘若想了解些内廷的情况,只要是有心,还是能够办到的。
“真是没有想到啊,初代蒸汽机竟然研制出来了,这才过去多久时间啊,本官记得先前随驾视察武备院,蒸汽动力学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和缺陷啊。”浯
“是啊,本以为内务府的内帑财政扶持,要继续持续个数年,甚至是更久,倘若初代蒸汽机真的研制出来,那对内务府而言绝对是好事啊。”
“就是不知道研制出的蒸汽机,该如何跟产业领域结合起来,只怕啊,今后内务府要掏更多的银子。”
钱肃乐、黄道周他们小声议论着,谈及的蒸汽机,让在前的温体仁和周延儒听后,相视一眼,心中却打起了算盘。
“周阁老,您说这个蒸汽机,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温体仁放缓脚步,跟在周延儒的身旁,低声询问道。
“这个西山,自从特设武备院以来,就成为了国朝的禁地,驻扎的西山火枪营,严守在各处出入地。
看陛下的态度,对这个蒸汽机很看重,此事能严格保密到现在,只怕真要问世的话,会对国朝带来不小的影响吧。”
“本辅也说不清楚啊。”浯
周延儒眉头紧锁,看着崇祯皇帝的背影,低声道:“不过看武备院、内务府有司大臣的反应,此物的问世必然不同凡响。
依着本辅的直觉,只怕这个蒸汽机,今后会列装到军工产业,甚至别的产业之中,那肯定会带来不一样的改变。”
大明对待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其实是比较低的,毕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上朝天国的骄傲,使得大明对待外部的一应变化,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的。
只是对崇祯皇帝来讲,想要促成大明的改变,就必须改变这种思潮,让大明上下能够积极地对外。
蒸汽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是一块极其重要的砝码,一旦该项技术,能够逐步扩大运用范畴和影响力,就可以倒逼着大明不断向前。
】
毕竟蒸汽机的问世,不管初代蒸汽机怎样简陋,那都是开启一个全新时代的钥匙,如何把这个全新时代降临,就看怎样夯筑薄弱的根基了。
“眼前这个铁疙瘩,就是陛下口中的蒸汽机吗?此物能带来什么用途啊。”浯
“不清楚啊。”
“竟然能缩小这般多,眼前这款蒸汽机,与本官最初见到的蒸汽装置,简直是天地之别啊。”
“方才武备院的人说,此物能有自行运转起来,这不是在痴人说梦吗?”
“武备院研制这个铁疙瘩,不是在舍本求末吗?”
“陛下为何对此物这般看重?”
在宋应星他们的带领下,崇祯皇帝领着一帮文武进来,瞧见武备院研制出的初代蒸汽机,也让很多人都议论起来。
除了徐光启、黄道周等少数大臣,感受到眼前蒸汽机的不同外,其他大臣的反应,却显得有些耐人寻味了。浯
在他们的认知之下,无法理解眼前这个铁疙瘩,究竟能给大明带来什么,这简直就像是儿戏一般,在这种态势下,崇祯皇帝下旨运转初代蒸汽机。
第一百一十九章 产业升级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正文卷第一百一十九章产业升级熟悉的声响。馇
刺激的味道。
滚滚的黑烟。
崇祯皇帝的内心,很喜悦,很激动。
尽管眼前的这台蒸汽机,是最为简陋的那种型号,不管是性能,亦或是驱动,都能被判定为最劣等的。
可那又能怎样呢?
意义不同啊!
“大明摸索出的蒸汽动力学,能够从无到有走到今日,武备院是立下大功的。”馇
在一众文武震惊的注视下,崇祯皇帝眼神坚毅,不加吝啬道:“这是谁都无法磨灭的,朕要给诸卿评功敕赏,有了第一台蒸汽机,朕相信会有第二台,第三台,甚至今后研制出的蒸汽机,远比现有要强很多很多。”
想要发展原始工业化,想诱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
它的存在,就像是一把专属钥匙。
想要走进前方紧闭的大门,沿着门后的宽广大路前行,就必须配出这把专属钥匙。
没有这把钥匙,就算再怎样努力,也无法走上那条宽广大路。
“为何烧煤就能进行驱动?”
“此物到底是怎样形成的?”馇
“真是叫人难以相信啊。”
“大明有此神器祥瑞,实属大明之福啊。”
温体仁、周延儒、毕自严、黄立极、刘鸿训等一众大臣,看着眼前运转的蒸汽机,一个个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从没有见过蒸汽机的他们,感觉认知被颠覆了一般,很震惊。
“陛下,尽管初代蒸汽机研制出来,可不管是性能,亦或是驱动,都是比较简单的那种。”
宋应星走上前,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实事求是的禀明:“这款蒸汽机,距陛下所言的蒸汽机,还存在不小差距,想实现蒸汽机驱动车辆,在陆地上驰骋的构想,恐还有着不小的路要走。”
“一口吃不成胖子。”馇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摆手道:“能够将初代蒸汽机研制出来,朕就相信武备院上下,一定能有所精进和改变。
毕竟蒸汽动力学,对于大明而言,尚属一个全新的领域。
固然说眼前这台蒸汽机,没有达到朕所言的那种标准,可是在朕看来,如果这一型号的蒸汽机,能够量产一批。
列装到军工、冶炼、纺织、开采等领域产业,也是能推动现有产业的进取。
特别是军工产业。
受限于人力的制约性,诸如火器、火炮的产量基本定型,倘若能用机器进行替代,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全新的生产工艺,朕相信这个产量,必定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砸进去海量银子,投入大批人力物力,眼下初代蒸汽机成功研制出来。馇
尽管它不是那么的完美,可是对崇祯皇帝而言,却不能将其搁置一旁闲置着啊。
初代蒸汽机想要进一步完善,继而打造出更强的蒸汽机,就必须通过规模的投产,在日常的领域产业生产,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在一定的周期性下,完善各种不足和缺点后,继续投进大批金银,才能实现这一构想。
“陛下,依着当前的技术成果,想要量产初代蒸汽机,仅仅是前期投入,至少需要200万两银子。”
焦勖上前禀明道:“打造一台初代蒸汽机,所需零部件众多,特别是有些零部件,需要特制钢材手工打造。
后续涉及到的产业领域,能够得到相应提升,这个成本或许能大幅降低,臣私下算过一笔账。
从筹建蒸汽机厂,到第一台蒸汽机打造完毕,前后至少要500万两银子,这还没有牵扯到……”
这么贵?!馇
徐光启、温体仁、周延儒、毕自严、黄立极、刘鸿训他们,在听到这里的时候,一个个都心惊不已。
就眼前这个铁疙瘩,想要形成量产,居然要投进那般多的银子。
这笔账怎样算都不划算啊。
“朕允准了。”
崇祯皇帝却摆手打断道:“蒸汽机厂必须要筹建,需要多少银子,国库不拨,那就由内帑进行兜底。
眼下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
倘若蒸汽机能够替代人力,逐步革新现有的领域产业,那带来的改变和成果,将会是难以估量的。”馇
初代蒸汽机的推行前期,就像是一个吞金兽,这一点崇祯皇帝是清楚的。
没办法。
从无到有的筹谋建设,寻求突破,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这笔账倘若均摊下来,不集中在蒸汽机产业上,一旦机器逐步替代人力,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那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
钱肃乐、黄道周、张肯堂等内务府总管大臣,在听完天子所讲之言,一个个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吞金兽啊!
初期的蒸汽机产业筹建,需要数百万两银子,那牵扯到蒸汽机运用,必然也是内务府名下产业领域兜底。馇
这前前后后要花费的银子,必然是一笔无法估量的数字。
“陛下,涉及到该领域的投入,是否能适当减少一些?”
毕自严走上前,看了眼宋应星他们,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毕竟数百万两的银子,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就算内务府所辖内帑……”
“毕卿,此事就不必再说了。”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既然是内务府的事情,外朝就不必掺和了,此物既然能研制出来,那朕肯定是要逐步推行起来的。
】
倘若不这般做的话,最初的时候,朕就不会勒紧裤腰带,也要叫宋卿他们,一门心思的钻研此物。
诸卿,你们对此有意见吗?”馇
钱肃乐、黄道周、张肯堂他们,清楚天子说这些话,是讲给他们听的,一个个纷纷作揖表态道。
“臣等遵旨。”
待在御前这般久,钱肃乐这帮内务府大臣,比谁都要清楚天子的脾性,其决定要做的事情,就算遇到再多难题,那也要咬牙去做。
当初筹设军工产业时,所遇到的问题和麻烦,远比现在要多得多,可即便是反对声如潮,崇祯皇帝依旧是乾纲独断,将北方诸省的军工产业,一点点的筹建和发展起来,使得其带动着相关领域发展。
现在的蒸汽机产业,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这般,一个新兴的产业出现,必然会带动旧有领域向前。
第一百二十章 北方维新(1)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正文卷第一百二十章北方维新威严壮丽的紫禁城,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道道的金光,清风徐来,吹动各色旌旗,一队队披甲锐士矗立各处。
内阁、军机处、都察院、六部、理藩院、五军都督府等有司主官,奉天子诏命进宫,对于此次传召,朝堂上引起不小的风波。
“一直以来,对于朕的乾纲独断,很多人都生出了不满,觉得朕违背祖制,一意孤行的做着错的事情。”
穿着天子衮服的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环视殿内群臣,语气铿锵,“觉得朕这般闭塞言路,大明迟早是要出大问题的,朕也清楚当下的国朝,到底经历了什么。
朕今日下诏召见诸卿,特来乾清宫议政,就是想要言明一件事,那就是大明要不要推行新法,革除弊政和顽疾,好叫我大明有所改变,一扫先前势颓。”
天子这是要摊牌了。
殿内聚集的群臣,听闻天子所讲后,流露出各异的神情,内心深处都生出了一道相同的声音。
其实自崇祯二年开始,崇祯皇帝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在推动维新变法,只不过崇祯皇帝却一直都没有言明。
少喊口号,多做实事。
这是崇祯皇帝在熟悉大明国情后,给自己明确的做事准则,没办法,从万历朝中后期算起,受到党争的影响,使得大明的风气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