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倘若是这样的话,靠着提督西辑事厂,他便一跃成为内廷红人,即便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辑事厂的曹化淳,见到他也要客客气气的。
“王伴伴,朕也有一项重担,要叫你担起来。”
没理会激动的方正化,崇祯皇帝看向王承恩说道:“内廷下辖的皇庄,朕很不满意,这里面藏着很多家贼硕鼠。
朕决意设大内行厂,专管皇庄事,你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要把这件事情办好,以后的皇庄,不能再有任何家贼硕鼠!”
“奴婢领旨。”
皇庄是皇室直接经营的庄田,也是内帑收入之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分散在北直隶治下各府的皇庄规模不小,按理说每年该为内帑提供不小的银子。
但是疏于监察、管理之下,导致那些个管庄太监,多行监守自盗事,假借皇室之名侵占民田,收买内廷太监,使得皇庄成了一笔糊涂账。
“西厂、内厂的第一刀,就要给朕砍向皇庄。”
看着曹化淳、方正化,眉头微蹙的崇祯皇帝说道:“西苑那边,有一批家世清白、年轻的宦官,你们所掌的西厂、内厂,要将他们全部吸纳,并将各自的台子搭起来。
这是朕对西厂、内厂的职权构想,你们要严格按照朕所构思的来办。
三天后,给朕查办所有皇庄,不管涉及到谁,只要监守自盗、滥用职权的,全都抓起来,哪怕涉及到内廷,该抓全都抓!”
“奴婢领旨!”
曹化淳、方正化忙拱手应道,随后便恭敬的走上前,接过各自的文书,不过这心里却是惊骇不已。
这次皇爷要整饬皇庄,那必然会牵扯到内廷很多人,被抓的管庄太监,那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不过对曹化淳、方正化来讲,只要是自家皇爷下达的旨意,他们必然是要无条件服从的,毕竟他们的一切,都是源自崇祯皇帝的信任。
在内廷这边,失去了天子的信任,不管是曾经有多高的地位,顷刻间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种例子多到数不胜数。
“去办差吧。”
崇祯皇帝神情正色说道:“曹伴伴,此次空缺出来的管庄太监,可从此次随驾出征的伤残武阉,还有内书堂那边遴选,把各级皇庄的架子,都给朕搭好了,以后皇庄这边绝不能再出现任何问题。”
7017k
第一百六十二章 辽东布局(1)
西厂、内厂先前的职权如何,做派怎样,崇祯皇帝不想多管,他要重设这两个内廷权力机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皇权,方便他统御大明。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外朝也好; 内廷也罢,这失去制衡、约束的权力,是没有任何忌惮的猛兽,那造成的破坏太大了。
就依着大明现有的处境,他要不一步步收拢权力,达到制衡各方势力的政治目的; 大明想救都救不回来。
‘王承恩; 方正化,希望你们别叫朕失望。’
看着离去的二人; 崇祯皇帝心生感慨道:‘以后西厂、内厂这两块,可都是肩负着极重的职责。
尤其是负责监察内廷、东厂的西辑事厂,其下辖的执法队,便是专业的抄家队伍,这次先拿内廷练练手,下次就要捕大鱼了。’
处在这上下摆烂的大明,面对收支失衡的财政困局,想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一笔银子,以缓解现有的财政压力,那没什么比抄家来的更快了。
授赏立下战功的群体需要银子。
找补东江镇需要银子。
扩编勇卫营、忠勇军需要银子。
供养遗孤需要银子。
面对内忧外困的江山,需要银子……
面对这么多的压力,这也是崇祯皇帝凯旋归朝,不敢有一丝松懈的缘由,不解决这些眼前的问题,那还拿什么去铲除弊政; 铲除毒瘤?
王承恩忙着筹建大内行厂,司礼监秉笔太监庞天寿、王德化; 便在崇祯皇帝身边服侍,以确保自家皇爷的任何需求。
只是在庞天寿、王德化来了以后,崇祯皇帝在军机处这边,一坐就是一天,甚至连进膳都是草草了事,这叫二人心里不免有些担忧。
“皇爷,您还是休息一下吧。”替崇祯皇帝换茶的间歇,庞天寿面露关切道:“您已经处理一天政务了,这都快到戌时了,您也要保重龙体啊。”
“呼~”
崇祯皇帝轻呼一声,活动了一下发僵的脖子,端起手边的茶盏,呷了一口,说道:“朕知道了,去,叫温体仁过来见朕。”
“喏!”
没了建虏这一外患后,在心平气和的处理朝政时,崇祯皇帝算是明白过来; 勤政克己的评价,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当前的大明啊; 受万历朝、天启朝的党争影响,很多弊政都是藏得很深,仅仅是处理朝中的一些政务,崇祯皇帝就发现了很多问题,那就更别提大明地方上的情况了。
倘若他想整饬好大明,将大明偏离的轨迹,重新拨回正轨中去,就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路线走才行。
眼下卢象升出任蓟辽总督,孙承宗负责平辽事,趁着建虏经此战事蒙受损失,必须要尽快明确辽东的布局。
被上下其手的辽饷,不能再继续摊派下去了,这对大明底层百姓,造成的负担太过于沉重,大明在辽东这件事情上,必须转入战略防御态势。
在没有将辽东将门,朝中涉足辽前利益的官员,一一清除干净以前,大明就不能转入战略进攻态势。
“臣,温体仁,拜见陛下。”
在崇祯皇帝沉思之际,传召而来的温体仁,恭敬的拱手作揖道,其心里不清楚,这个时候天子召见他,有什么事情要吩咐。
“温卿来了,赐座。”崇祯皇帝面露笑意,伸手说道:“朕有件事情,要跟温卿商讨一下。”
在旁候着的庞天寿,听闻自家皇爷之言,忙走出公事房,命堂外候着的宦官,去搬来椅子等。
军机处这等要地,不相干的人员,是不能进去的,这是崇祯皇帝定下的规矩。
侯在堂内的温体仁,此时却在心里揣摩起崇祯皇帝,对自己所讲的那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关于袁崇焕的?
是关于当前朝局?
还是关于……
这次建虏进犯大明,崇祯皇帝御驾亲征,战胜来犯的建虏,取得耀眼的战绩,这对大明朝堂的震动,是不小的。
从萨尔浒之战算起,大明在辽东征战这些年,还从没取过这等战绩,这也使得崇祯皇帝的威仪,在大明朝野间提升不少。
“温卿啊,你对东江镇那处地方怎么看?”
看着忐忑而坐的温体仁,手指敲击着龙案的崇祯皇帝,神情淡然道:“你觉得依照当前大明的国情,对平辽事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天子又看重东江镇了?
天子想改变大明在平辽事上的政策?
孙承宗替代袁崇焕,出镇辽东,而东江军的陈继盛等人,又随驾返回了京城,难道天子想选派新的将领,镇守东江镇?
面对崇祯皇帝的询问,温体仁这脑海里,瞬时就涌现出一个个想法,以揣摩天子之意,到底想阐述些什么。
“陛下,臣觉得东江镇这个地方,对大明现有平辽事来讲,很重要,绝不像袁崇焕先前所说的那般。”
收敛心神的温体仁,忙站起身来,拱手道:“当初袁崇焕矫诏擅杀毛文龙,纵使毛文龙有万般不是,那也不是他袁崇焕说杀就能杀的。
然奈何当时的朝局,力挺袁崇焕的大臣众多,为稳辽前局势,陛下才没有追责袁崇焕。
依臣之见,东江镇这个地方,应谴派大将镇守,对建虏窃据的辽南一线,展开类似毛文龙那般的海上袭扰。
而当前我大明的国情,不能只过重于平辽事,应对辽前展开整饬,将那些跟袁崇焕亲近之辈,一一清除掉才行。”
这次建虏绕开辽前,迂回进犯大明,对朝野间造成的震动可不小,甚至在不少大臣的心中,也生出了种种的质疑。
明明朝廷调拨那么多钱粮,为何建虏还敢在这种态势下,做出此等冒进的举动,难道他们就不怕辽前驻守的兵马,闪击辽西一带吗?
听着温体仁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满意,不愧是崇祯朝的政客,对揣摩圣意的能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强啊。
自己不过就是讲了一些,就将自己所想的,一一陈述了出来,看来温体仁这个家伙,要好好的利用才行啊。
第一百六十三章 辽东布局(2)
“温卿,来坐。”
崇祯皇帝伸手示意,微微一笑道:“你所讲的这些,有些是朕已想好的,有些还在考量之中。
朕这次召你过来,是有几件事情,想叫温卿做好; 力求大明在辽东一带,能处于相对平稳的局势下。”
想简拔刘兴祚出任东江镇总兵官,并实现自己对辽东一线的布局,那并非是简单的擢升刘兴祚就行。
崇祯皇帝想要的是建虏在辽东一带的乱,可这个‘乱’的筹谋,仅仅靠东江镇一地; 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站在现实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东江镇终究是孤悬辽东之外的海岛; 只不过这个岛,所处位置独特,面积相对较大。
然若想让东江镇这边,达到攻略辽东的前进基地的战略定位,就必然离不开登莱的支持。
同时决定对辽南展开海上袭扰,若是能得到登莱水师的协同作战,就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所以登莱巡抚一职,必须要换掉,至少新继任的登莱巡抚,心底不会歧视东江镇,又能配合出镇辽东的孙承宗。
故而崇祯皇帝想叫留在辽前的孙元化,出任登莱巡抚,有效的配合东江镇,给刘兴祚所部提供军需。
不过考虑到辽东这盘大棋,仅靠一个孙元化,尚不能支撑起来; 纵使他将陈继盛、毛承禄、孔有德这些毛文龙旧部; 悉数都抽调进京城这边; 但山东的局势; 若是不能平稳,便无法起到对辽东的积极作用。
所以崇祯皇帝又想到一人,此人在天启朝出任登莱巡抚,有效配合孙承宗在辽东的策略,且跟刘兴祚有着关系,那便是赋闲在家的袁可立。
当温体仁听完崇祯皇帝所讲,其心里生出阵阵惊骇,眉宇间生出惊意,这一下子要动这么多人,他不一定能顶得住啊。
“温卿,擢升刘兴祚一事,朕会交给王卿、李卿来办。”看着面露惊色的温体仁,手指敲击龙案的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不过这登莱巡抚、山东巡抚一事,还需你来替朕分忧才行。
朕不看过程,只要结果,此事温卿若能办成; 内阁次辅的位置,朕就给温卿留下了,温卿可愿为朕分忧?”
设立军机处的本意; 是为制衡内阁,是为抓军事指挥权,以便于应对大明内外战事,不必陷入到纷扰的扯皮中。
但这并不代表着崇祯皇帝,就要忽略内阁的存在,他的确是想逆转‘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可却也没想过矫枉过正的事情。
现阶段促成顶层军政制衡的政治生态,是为更好的统御大明,日后局势明朗了,除军政以外,司法同样要独立起来。
想解决吏治腐败,想狠抓大明法纪,刑部的地位就必须提升,不过想促成此事,那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看着陷入沉思的温体仁,崇祯皇帝并没有着急,毕竟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也是有些难度的。
即便是温体仁,那也要权衡利弊,若他真过早的就表明态度,崇祯皇帝反而要生出怀疑了。
犹豫再三的温体仁,站起身来,恭敬的对崇祯皇帝拱手道:“臣…愿为陛下分忧。”
“好,温卿不愧是大明肱股,不愧是朕之肱股啊。”
崇祯皇帝见状,笑着说道:“如此,温卿就下去好好想一想,此事该如何尽快落实,朕就静候佳音了。”
身为大明的天子,不能说什么事情都冲在前面,要懂得权衡利弊,要懂得利用朝中的矛盾。
简单粗暴的理政风格,造成的结果就是朝臣无心政事,一门心思的揣摩圣意,钻到权谋算计的怪圈中。
治国如烹小鲜,哪一味什么时候下锅,火候是大是小,这都是有考究的,一味地猛干瞎干,那纯粹就是一锅乱炖。
看着带着心事离去的温体仁,本坐着的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嘴角微微上扬,朝着一旁悬挂地舆图的地方走去。
‘若是自己的这些筹谋,能一一落成的话,那东江镇有刘兴祚,登莱有孙元化,山东有袁可立,辽东有孙承宗,再加上一个卢象升,围绕辽东的战略防线,就算基本定型了。’
伸手指着眼前的地舆图,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辽东,不再以收复失地为战略目标,转为战略防御的态势,从侧翼不断削弱建虏底蕴,这使得大明能赢的一丝喘息之气。
那沉重的辽饷负担,就能从大明百姓身上减掉,如此激化的阶级矛盾,相对应的也能减轻一些。’
处在小冰河时期的大明,本身各地就频发灾害,赋税制度存在很大的弊政,朝廷收支失衡,地方各类苛捐杂税,这些都给大明百姓,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若在摊派辽饷,那日子算是别过了。
为什么崇祯朝流寇起义愈演愈烈,怎么扑杀都扑不掉?
根本原因不还是底层百姓没活路了?
以文官群体为首的读书人阶层,就从没把他们当人看过,就是纯纯的生产资料,泥人尚有三分气,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
“皇爷,通政司那边,转递到司礼监不少奏疏,多数都是关于袁崇焕的。”见自家皇爷不再处理政务,庞天寿小心翼翼的走上前,低声说道。
袁崇焕被下诏狱一事,始终牵绊着朝中大臣的心,这点崇祯皇帝是能想到的。
“不必理会,留中吧。”
崇祯皇帝挥手道:“时辰不早了,朕要回后宫休息了,有什么事情,等明日再说,不差这点时辰。”
对通政司那些奏疏,崇祯皇帝都不用看,都能猜到上面写了什么,无非就是规劝自己,纵使是袁崇焕有罪,也不该移交锦衣卫查办,朝廷有三法司,此等要事当由三法司来办。
可真将袁崇焕移交三法司查办,那主动权还在崇祯皇帝手里吗?
屁股决定脑袋,既然崇祯皇帝想借袁崇焕一事,来狠狠震慑朝堂,并达到他后续的一些部署,那锦衣卫就必须参与进来,不然有些事情不好做,这也会影响到辽东的布局。
7017k
第一百六十四章 规劝
崇祯皇帝凯旋归朝,看似没给京城造成很大的波澜,但藏在暗处的波澜,却在持续发酵之中。
将袁崇焕下诏狱待办,没有召开早朝,甚至连大朝都没任何风声,没去文华殿理政; 却在军机处理政……
一桩桩、一件件在文官眼里诡异且不合规的事情,使得韩爌、李标这些内阁大臣,终究是顶不住了。
从崇祯皇帝御驾亲征返京的那一刻,先前他们所授予的辅政大臣之名,就自动的被去掉了光环。
“元辅,您说陛下到底是何意啊?”
去往军机处的途中,李标眉头紧皱; 低声道:“早朝到现在都不召开; 朝中那么多大臣,所呈递到通政司的奏疏,陛下更是没有一点反应。
这军机处,本就是建虏进犯我大明,而临时特设起来的,现在建虏早已被陛下亲征击退,为何陛下不去文华殿理政,偏要待在军机处理政,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