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启奏陛下!”毕自严神情略显激动,手持朝笏; 在朝班中便惊呼道:“请恕臣之罪,臣有话要说!”
当韩赞周宣读完手中旨意,安耐不住内心惊疑的毕自严,在群臣的注视下,几乎是跑的架势,便来到了朝班前,对崇祯皇帝行跪拜之礼。
你能有什么罪呢?
你要是不出来才有罪。
神情看不出喜悲的崇祯皇帝,看着情绪激动的毕自严,心里却暗暗说道,你要不出来转移注意,那有些授赏之事难免会有所扯皮。
“毕卿,可是有什么事情吗?”故作疑惑的崇祯皇帝,伸手示意道:“毕卿免礼,有什么话,站起来说就是。”
毕自严并没有站起身,反拿着朝笏,对崇祯皇帝说道:“授赏对我国朝有功之士,这本是陛下,朝廷该做之事。
然臣请谏; 望陛下能念社稷之本,暂缓拨发赏赐钱粮,或分批拨发赏赐钱粮,国库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粮啊!”
身为户部尚书的毕自严,对当前国库的情况,要比朝中任何大臣都清楚,就曹化淳他们宣读的授赏旨意,毕自严在心里粗略算了下,少说要拨一百五十万两银子,这叫户部从哪里拿出来啊。
此时看向毕自严的群臣,不少都被毕自严的话吸引,这也叫一些大臣,心里开始担忧起毕自严。
“毕卿先起来。”
崇祯皇帝神情不变,说道:“授赏给有功之士的钱粮,一两银子都不能少,不是朕顾忌国朝脸面,实则这些赏赐的钱粮,本就是他们该得的。
这一战,为打退以下犯上的建虏,我大明战死了多少健儿和勇壮?出现多少致残的?倘若不发给他们,那他们在心里怎么想朕?怎么想朝廷?”
“陛下……”
毕自严面露忧色,看向崇祯皇帝说道:“臣…知道陛下有仁爱之心; 不想叫这些为国朝立功的功臣、将士寒心。
可…可国库真的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啊……”
毕自严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心里怎会不明白,当前大明的财政算是收支失衡了,过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
往往上一个窟窿,还没填补上,就跟着爆出新的窟窿,如此还没算上,受党争斗争影响,导致大明吏治腐败,所产生的波澜。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明摊派的三大饷不断增多,地方的苛捐杂税也在增多,这些毫无例外,全都转嫁到底层百姓身上,从而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使得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明的根基被不断掘开。
在思索这些的时候,崇祯皇帝观察着朝班中的群臣,透过他们的神态变化,明显能洞察到不少大臣,注意力都被毕自严所讲转移了,反而对方才授赏的人员,并没有特别的关注。
倘若只是掏一两百万两银子,能换取自己所谋政治目的,不被朝中大臣在此大朝议下被质疑,那崇祯皇帝愿意掏这笔银子。
先前创设大内行厂、西辑事厂,叫他们整肃内廷名下皇庄,深挖那帮家贼硕鼠,抄他们的家,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在瞧见有一些大臣,亦想走出朝班,规劝自己之际,崇祯皇帝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开口道:“既然国库拿不出来,那就从内帑拨发吧。”
毕自严愣住了。
想站出来规劝的大臣,一个个都愣住了。
以韩爌为首的内阁大臣,以王洽为首的军机大臣,以刘宗周为首的院部寺等大臣,一个个全都愣住了,不少都露出匪夷所思的神情。
这么多的银子,全由内帑拨发?
在众人惊愕、难以置信的注视下,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此次国朝蒙遭建虏进犯,虽说是受庸臣所致,但是这次迎战以下犯上的建虏,毕竟打出了我大明的威仪。
对立下战功的功臣、将士,绝不能寒了他们的心,朕也知户部的难处,国库不能出差错,这样会影响到社稷安定。
等内厂、西厂整肃完皇庄,内廷所拨赏赐钱粮,着西辑事厂专办此事,实发到每名立功的功臣、将士及家眷手中。
行啦,继续宣读旨意吧。”
听天子讲到这里,不少人这才惊醒过来,先前被他们关注的内厂、西厂,不是联手整肃皇庄吗?
只怕整肃皇庄期间,内厂和西厂抄出不少银子,这些都会充入内帑,倘若是这般的话,那他们的确不必担心赏赐钱粮一事了。
可经过此事后,他们还怎么规劝天子,不可重用厂卫,毕竟赏赐钱粮一事,叫西辑事厂沾手了,这没一段时间是结束不了的。
看着群臣的神态变化,崇祯皇帝的心情不错,通过毕自严站出来规劝自己,他达成了几层政治目的。
一个所谋的一些部署埋线,没有被朝臣注意到,继而在大朝议上反对,行扯皮之事。
一个为大内行厂、西辑事厂立稳脚跟,也做了相应的铺垫。
一个此番所赏赐的钱粮,皆由西辑事厂全权发放,不经各级官员、武将之手,这叫上下其手的现象,没了用武之地。
倘若此次西辑事厂做得好,没出现什么纰漏,那此后有关赏赐或者粮饷派发之事,凡涉及到军队的,崇祯皇帝就会逐步明确机制,派西辑事厂全程监督派发,若期间敢出现任何贪污粮饷的爆雷,杀负责该批的西厂厂番及内官。
当然这件事情要逐步完善,先拿辽东、蓟密永三协等地暂行,等取得相应效果后,延伸到九边重镇,只要这件事情能做好,像南方诸省是否延伸下来,崇祯皇帝都不会太在意。
毕竟扼住北方诸边镇、诸省的粮饷派发,确保底层将士能实领粮饷,那局势就不会朝坏的方向崩溃。
崇祯皇帝在下一盘大棋,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来一点点做这些事情,至于期间会出现什么其他事情,到时在一点点应对就是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群臣还在消化崇祯皇帝所讲,李凤翔捧着授赏旨意,便走上前宣读起来。
这份关于恩养遗孀遗孤,着命部分立功将士,就任北直隶治下卫所罢免卫所官,着选战死健儿亲眷补充勇卫营、忠勇军,立大明英烈碑的旨意,叫皇极殿内外的群臣,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尤其是对第三、第四条,不少大臣都生出质疑。
京畿这边本就有三大营,现在要增扩勇卫营、忠勇军,这不是劳民伤财之举吗?!
更关键的是勇卫营、忠勇军不隶属于兵部,前者直归天子,后者直归九门提督,若增扩的话,天子所掌兵权不增多了?
那相应的皇权不也增强了?
还有增扩的忠勇军,所需钱粮,岂不是要叫兵部来掏?
至于大明英烈碑一事,那在不少大臣眼里,更是匪夷所思之事了,国朝都下血本赏赐了,一帮丘八,凭什么能在承天门外立碑?!
牵扯到‘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使得不少大臣的心里,一个个都变得激动起来,在李凤翔念完旨意后,便跳出来了不少。
“启奏陛下,增扩勇卫营、忠勇军一事,在臣看来实属多余之举,国朝本就有三大营拱卫京畿,无需做这等事情,若陛下怜悯那些战死将士之亲眷,可优先将他们选进蓟密永三协等地参军。”
“启奏陛下,臣觉得九门提督既已掌京城守备事,领各门,再掌忠勇军兵权,实属过于权重,臣请旨裁撤忠勇军,将所部将士编入三大营。”
“启奏陛下,国朝既已恩赏战死的将士,那无需再行劳民伤财之事,在承天门外立所谓的大明英烈碑,此事在我大明并无先例,且承天门乃皇城要地,更有社稷坛、太庙要地,怎能叫其受到惊扰!”
“臣附议!”
“臣附议!”
数十名情绪激动的大臣,手持朝笏跑出朝班,纷纷向崇祯皇帝拱手作揖,行规劝之事,反对他们所不愿看到的事情。
像韩爌、李标、周延儒这些大臣,有什么神情变化、心里是怎么想的姑且不提,军机大臣王洽、李邦华,九门提督孙祖寿几人,这脸上却露出凝重的神情,因为朝臣所规劝反对之事,涉及到了他们。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神情看不出喜悲,盯着眼前这帮情绪激动的大臣,嘴角微微上扬起来,此次大朝议的高潮,也算如期而至了,此事自己所能达成所谋政治目的,那不仅能搓搓文官的气焰,还能为自己后续所谋之事,埋下较为坚固的基础,所以他绝对不能有丝毫的退让,关系到皇权巩固,退一步那都是失败。
第一百八十五章 初定乾坤
崇祯皇帝在等,等这帮跳出来反对的大臣,表达完自己想反对的情绪后,再设局将他们一一瓦解。
身为大明天子,在大朝议这等隆重的场合,跟一帮大臣扯皮,是件极其丢脸面; 自损威仪的事情。
在班师回朝前,崇祯皇帝就给自己定了个底线,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不是涉及所谋重要规划,避免跟群臣扯皮这种行为。
天子亲自下场,太丢份了。
见跳出来反对的大臣; 一个个都不再说话,朝班里也没大臣站出来附议; 冷眼旁观的崇祯皇帝,淡漠道:“都说完了?”
“好,既然你们说完了,那朕就点几个大臣,来针对你们反对的事情,一一做出解答吧,孙卿,你先来吧。”
“臣领旨!”
迎着不少大臣的注视,孙祖寿缓步走出朝班,迎着那些持反对大臣的敌视,走到了朝班之前。
孙祖寿没有去理会,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反对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启奏陛下,臣所领九门提督一职,掌内九门、外七门之戎政,兼领忠勇军,该军驻守丰台大营。
按所领职责所在; 想保障京城各门、城防守备事安稳; 面对突发战况; 能确保京城秩序稳定,不至京城陷入混乱,需定制掌兵四万五千余众。
现忠勇军所辖兵马,合计两万七千余众,仅靠这些将士,来肩负京城守备事,臣无法确保职权所责。”
对这些跳出来反对的大臣,在召开这次大朝议前,崇祯皇帝就料想到会出现这种事情,所以便暗中派人授意孙祖寿,这般行事。
在‘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下,虽说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一事,不过这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大朝议这等隆重的场合,叫孙祖寿直接跟这些文官辩解,那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
这不是叫患有口吃的,去跟答辩选手辩题吗?
“都听清楚了吗?”
在孙祖寿讲完以后,崇祯皇帝神情淡漠; 盯着眼前这帮反对的额大臣,道:“是你们了解京城守备事?还是孙祖寿这个九门提督了解?
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谁要能向朕保证,说我大明今后都不再可能,遭遇先前国朝所遇危机,那朕就不再提增扩九门提督所辖兵马一事。
这话谁敢保证?
还有在你们中的一些人,是不是有想说京城有三大营,何须再叫九门提督所辖忠勇军设立的?
那朕想要问问你们,在这次建虏进犯京畿,引国朝震动之际,三大营的种种表现,是否能履行好拱卫京城的职责?”
涉及到‘京畿军区’和‘京畿警备’一事,在这件事情上,崇祯皇帝是不会有任何退步的。
因为他比谁都要清楚,建虏不是一次这般进犯大明的,后面还有几次,最厉害的那次进犯,打穿了京畿防线,都他娘的打到了山东!
尽管崇祯皇帝在悄悄布局辽东,但他并不能做出绝对保证,自己所谋划的那些,就一定能起到应有的成效,也无法保证被逼急眼的建虏,是否会再度进犯大明,以缓解辽东的紧张局势。
面对崇祯皇帝的接连质问,皇极殿内的群臣,包括那些跳出来反对的大臣,一个个都沉默不言了。
这种事情他们怎敢保证啊。
先前袁崇焕喊出五年平辽的政治口号,出任督师,掌平辽事,说定能灭掉以下犯上的建虏,收复辽东失地,为此朝野上下,吹捧袁崇焕的无数,附和袁崇焕所提要求众多。
朝廷调拨那么多钱粮,甚至连袁崇焕做出矫诏这一僭越之举,最后都不了了之了,可换来的是什么?
建虏杀进关内了,险些威胁到大明京城要地。
“都不能保证是吧?”
见群臣不言,崇祯皇帝开口道:“既然不能保证,那就按旨意行事,周卿,你出来,告诉他们,朕为何要设大明英烈碑!”
“臣领旨!”
周延儒忙走出朝班,拱手作揖道,而在旁的王洽、李邦华,却露出愕然的神情,这是什么情况?
这件事情不是他们着办的吗?
怎么天子不叫他们,反叫周延儒出来了?
相比较于王洽、李邦华这种错愕的心理变化,朝班中的其他大臣,有一个算一个,都神情凝重的看向周延儒。
九门提督所辖忠勇军增扩一事,他们不能约束,但是这给战死的丘八,立什么英烈碑之事,那肯定是不行的。
他们何德何能,能叫国朝这般?!
“启奏陛下,于承天门立大明英烈碑,乃稳朝局之良策。”
周延儒拱手作揖,侃侃而谈道:“今对我大明而言,辽东有建虏肆虐,山陕等地有暴民反叛,这些已成我国朝心腹之患。
设大明英烈碑,就是要告诉那些奋战在前线的将士,只要是为我大明平叛,纵使是战死沙场,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社稷不会忘记他们,天下更不会忘记他们。
凡入大明英烈碑者,皆为我大明忠良,是切实参与到平叛之事中,而非贪生怕死溃败者,被建虏、贼寇屠戮者!
对待这样的忠良,不但要将他们送进大明英烈碑,叫朝廷文武百官,日日见,更叫他们镇守我大明社稷坛、太庙!
朝廷要发抚恤给他们的亲眷、遗孀,要恩养这些忠良的遗孤,以彰显我国朝之威仪!”
周延儒说到最后,情绪激亢起来,就好像这份言论,真是他想出来的一样,周延儒的表现,叫崇祯皇帝很满意。
“都听清楚了吗?”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手握天子剑,缓步向前走去,“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大明英烈碑的,只有那些为国朝战死的健儿,才能进去。
还有朕听周卿讲的这些,心里觉得还不够,为我大明平叛的,不止有我大明健儿,更有良臣悍将。
对待这些为平叛事,而战死的,当入庙立传,以供后人瞻仰,故朕决意在大明门外择址,建大明英烈庙。
营建英烈碑、英烈庙一事,无需国库调拨钱粮,由内帑直接调拨,对这等稳国朝之良策,谁赞同?谁反对?”
先前崇祯皇帝只考虑给战死的大明将士,设大明英烈碑,好逐步去逆转大明‘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但是在听完周延儒,慷慨激昂背诵着自己所写之言,突然想到,既然自己都要走这一步了,那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呢?
毕竟奋战在前线战场的,多是统兵的将领,而那些节制他们的文官,多是躲在战场后面的。
到时举办几场入庙仪式,宣传一下,那瓦解‘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岂不是更容易一些?
第一百八十六章 波澜
这场精心谋划的朝议,手里把持着一定的政治优势,倘若崇祯皇帝还不能打击文官群体的反对,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那在以后的皇帝生涯,可以直接选择躺平,或干脆领着一帮良臣悍将; 上山打游击的好。
毕竟与根深蒂固的文官群体,还有他们背后代表的士绅、地主阶层,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