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与根深蒂固的文官群体,还有他们背后代表的士绅、地主阶层,根本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占了好几张底牌,掐住朝中百官忌惮的命门,没能达成自己所想,那代表崇祯皇帝并不适合执政,至少无法把控上下摆烂的大明。
如此,那就天诛吧。
好在一切的一切,与崇祯皇帝心里先前所预想的一致,虽说浪费了些时间,但想要的政治目的,都达成了。
“元辅,天子做出这些匪夷所思之事,以后朝堂还能安定吗?”神情落寞的李标,眼神中闪烁着不甘,对并行而走的韩爌说道:“眼下我真的很担心,天子身边有小人进献谗言,才导致天子变化这般之大。”
李标说的这些话,并未叫韩爌有任何反应,此时他的脑海里,不受控制的浮现出,崇祯皇帝在皇极殿上的种种表现。
一场建虏进犯大明,叫韩爌愈发看不懂天子了,从军机处暂不裁撤,从蓟辽督师、蓟辽总督的明确; 再到拱卫京畿一带的边镇、军镇部署,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背后代表着什么含义?
没参与这场大朝议前,韩爌的心思全被下放诏狱的袁崇焕牵着,可在经历了这场大朝议以后,尤其是见到崇祯皇帝的强势一面,叫韩爌内心深处生出寒意,圣意难猜,有乾纲独断之势,这可不是什么好苗头啊。
“元辅?”
“元辅…”
在韩爌身边的李标、刘宗周等人,面露忧色的喊道,陷入沉思的韩爌,回过神来,眉头微蹙起来。
“现在不是讲这些的时候。”韩爌开口道:“眼下圣意难猜,我等就算是想应对后续风波,那也要私下商讨才行。
平定建虏进犯一事结束,陛下定然会将重心,放到下放诏狱的袁崇焕身上,我等需警惕才行。”
说到这里的时候; 韩爌还不忘向左右看去; 李标、刘宗周他们,一个个都露出凝重的神情。
是啊。
这次大朝议; 天子所谋之势皆已达成,那腾出手、空出精力的天子,必然会放到袁崇焕身上。
在宣读授赏旨意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听的真切,圣旨上所提庸臣,那不就是明指袁崇焕吗?
回想起袁崇焕出镇辽东,领平辽事期间,所做的种种,韩爌也好,李标也罢,那都不免生出担忧,真要叫厂卫督办此案,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难道先前那些态度鲜明,力挺袁崇焕的朝臣,都要受到清算吗?此事一旦出现,那无疑是大明官场的大地震啊。
……
在这场大朝议结束后,崇祯皇帝并未返回乾清宫,而是来到这军机处驻地,点名要见王洽等一众军机大臣。
“哒,哒~”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手指敲击着龙案,垂手而立的王洽、李邦华、周延儒、徐光启、温体仁这些军机大臣,一个个恭敬的站着。
“眼下军机处,要总揽大明内外所遇战况,你们既然在军机处担任要职,那就要切实履行所负职责,朕不希望看到谁糊弄了事,或者在朕面前阳奉阴违。”
“辽东的战况要有,山陕一带的战况也要有,趁着当前局势还算明了,尽快将所需一应军机要务备好,国朝面临着怎样的困难,需要解决哪些心腹之患,不用朕强调,你们心里全都明白。”
“今天这场大朝议上,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朕不想再去提了,但要是军机处的本职,你们都不能做好的话,那就不是朕丢脸面这么简单了,社稷是否能稳住,都要另当别论了。”
崇祯皇帝这心平气和讲的话,在王洽、李邦华等军机大臣耳畔回荡,然却宛若惊雷般轰动。
在场的所有人都清楚,在满朝文武多数反对的前提下,天子力排众议,提升军机处的地位,那他们也必将受不少朝臣的敌视。
以后想坐稳朝中官位,戴好头上的管帽子,那除了在军机处当好差事,就没有其他别的选择了。
对周延儒、徐光启、温体仁来讲,这倒是没有什么的,他们并非是东林党一脉的,做好本职差事,替天子分忧是理所应当之事。
然对王洽、李邦华来说,就变得不一样了,崇祯皇帝的这手帝王之术,叫他们处境变得微妙起来。
“对了,朕还有件事情要说。”
崇祯皇帝想到了什么,从奏疏堆里抽出一份文书,道:“当前军机处这边,要分管的差事众多,仅靠诸卿来负责,是不够的。
朕要你们在军机处当差,是身体好好的为朕分忧,不能被一众军机要务压垮。
所以朕打算分三班,每班设一名领军机大臣,外加三名军机大臣坐值,全权负责军机要务。
王卿,周卿,徐卿,你三人暂任领军机大臣。
这份文书,朕定了王在晋、黄立极、刘鸿训三人,暂入军机处,军机处明发上谕,召他们即刻进京,等朕见了他们,在决定是否任命为军机大臣。”
在当前这种朝局下,在军机处当差的大臣,必须要懂军务才行,否则想站在战略层面来布局,那根本就是立不住的。
只是崇祯皇帝所定的这三人,却叫王洽、李邦华几人,心里不免生出惊疑,他们怎么都没料想到,天子竟会再度起复王在晋三人。
‘没想到朕会起复王在晋他们吧?’
瞅着王洽几人的神态变化,崇祯皇帝心里暗道:‘没想到就对了,先前罢免官职,不代表朕不能再用他们啊。
这几人的本事,还是有的,要是敲打的好,拉进帝党之中,也不是不可能的,有了你们这批军机大臣,朕以后就无需直面朝中文官了。’
崇祯皇帝提升军机处的政治地位,召特定的文官加入进来,那就是打算以军机处为首,打造自己的帝党,这样之后就能做很多事情了。
第一百八十七章 勋戚要支棱起来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族,想要当家做主,就必须明确一个核心逻辑,多提拔重用听话的人,持续打压反对派,叫思想层面统一起来;这样内部的秩序才能稳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从容的应对,而不是被动的去承受。
当前大明的问题,就是高层的思想层面不统一,维护皇帝威仪的群体过少;多种思想充斥在朝堂;高喊社稷为重的口号,行党同伐异之事;继而导致大明官场吏治**,官绅勾结盘剥百姓,加剧阶级矛盾。
“皇爷,以成国公为首的,在京卫都督府任职的勋戚,皆已到乾清宫。”王德化微微低头走进东暖阁,对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
“嗯,叫他们都进来吧。”
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手里所拿朱笔未停,开口道,眼下授赏一事已定,基本的朝局秩序,崇祯皇帝都已摸透,别的事情也要慢慢谋划了。
叫朱纯臣他们过来,便是其中的谋划之一,而崇祯皇帝此时所写的东西;则是关于恢复驿传的一些想法。
一直以来大明财政就收支失衡;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很多;但国库又拿不出银子,为缩减财政开支,崇祯皇帝就被忽悠着裁撤驿站,尽管此举的确缩减了部分开支,但是却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
比如大批驿站卒失业,对地方安定造成极大冲击,当前山陕等地的反叛势力,有不少就是失去活路的驿站卒。
其次驿站作为供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机要的的人员和来往官员来往食宿、更换马匹的场所,是朝廷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渠道之一。
仅仅为了缩减一些财政开支,就头脑一热的将驿站裁撤掉,不仅失去了对地方的一种掌控方式,还造成上下消息传递的紊乱,这就是弊大于利的昏招。
现在崇祯皇帝就要整改这一烂摊子,尽管此前裁撤驿站爆出的雷,已经没有办法去避免了,但是要不尽快扭转这一局面,后续造成的危害只会更大。
“臣等拜见陛下!”
以朱纯臣为首的京卫任职勋戚;走进东暖阁内,向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拱手作揖;心里却在揣摩天子相召他们,又是为了什么。
“都免礼吧。”
崇祯皇帝有意晾一晾朱纯臣他们,并未抬头,只是说了一声,继续写着自己对驿传改制的构想。
垂手而立的朱纯臣一行,静静的站在原地,见天子这般忙碌,心里都不由得泛起嘀咕,天子又准备折腾什么事情?
在皇极殿召开的大朝议,崇祯皇帝所明确的授赏旨意,还有力挫朝中大臣的事情,叫朱纯臣这帮勋戚群体,一个个都是想法颇多。
先前的崇祯皇帝,格外倚重外朝的那帮文官,对他们所呈递的奏疏,但凡是涉及到治国方面的,只要是觉得可行的,多会听从。
然随着先前建虏进犯大明一事发生,朱纯臣这些勋戚群体,渐渐发现天子对朝中的那帮文官,不再是这样的态度了,相反却表现出乾纲独断的一面。
回想起天子御驾亲征期间,所做出的种种决断,像朱纯臣、汤国祚这些随驾勋戚,一个个那叫一五味杂陈啊。
“成国公,这京卫都督府,创立也有一段时间了吧?”在晾了朱纯臣他们许久,崇祯皇帝放下手中朱笔,抬头看向朱纯臣说道:“朕想知道,眼下京卫都督府,能否担负好皇城、宫城的禁卫事宜?”
我又做错什么了?
被崇祯皇帝这般一问,朱纯臣心里一紧,下意识想开口解释,但却不知该说些什么,京卫都督府没啥问题啊。
“怎么?没听懂朕讲的话?”
见朱纯臣这般,崇祯皇帝继续说道:“从班师回朝后,朕是忙着处理军机要务,没有过问京卫都督府之事。
可你这个左都督,是怎么当的?
到现在都没向朕递奏疏,言明京卫都督府的情况,甚至负责皇城、宫城禁卫的各上直亲卫军,具体是怎么个情况,朕也是一概不知。
另外京卫都督府这边,每天都没派人,到朕身边轮值,朕想问问你,朕设京卫都督府就是让其当摆设的吗?”
“臣……”
面对崇祯皇帝的质问,朱纯臣的心里很慌,他的确没有想到这些东西,先前崇祯皇帝的态度,叫朱纯臣觉得天子不信任他们,所以秉承叫天子眼不见心不烦的逻辑,朱纯臣就老实的想当透明人。
可朱纯臣哪里知道,为了制衡朝堂,制约大明文官群体,崇祯皇帝要启用失去权势的勋戚群体。
以土木堡之变为分界岭,先前权势滔天的大明勋戚,渐渐在朝堂淡化下来,以至于本该是文武制衡的政治生态,就这样逐步被大明文官给破掉了。
甚至先前权势很重的五军都督府,也一步步被文官把持着的兵部替代,成为了徒有其表的摆设。
站在大明天子的角度,这是不好的,这从一种尾大不掉的局面,转移到了另一种尾大不掉的局面。
虽说在此之前,历代的大明天子中,也有想改变这种情况的,可最后换来的结果却不怎么好。
“行了,别在这里想着怎么搪塞朕了。”
崇祯皇帝皱眉斥道:“朕今天将你们这些任职的勋戚召来,就是想问问你们,到底想不想为朕分忧,要不要为朕分忧。
要是还想跟先前那般,就当个透明的摆设,趁早滚出京卫都督府,也省的朕一个个罢免你们。”
这……
面对崇祯皇帝的斥责,朱纯臣、汤国祚这帮任职勋戚,有一个算一个,都听明白天子的题外话了。
天子这是要重用他们?
朱纯臣、汤国祚这些人,心里有些难以置信,先前他们虽说在京营任职吧,但实际情况是什么样,那都清楚,就是摆设罢了。
朝中的言官御史,朝中的那帮文官,一个个都死盯着他们呢,敢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那弹劾奏疏必定飞起,还有内廷谴派的内官,那也是担着监视他们的职责。
第一百八十八章 狗咬狗一嘴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正文卷第一百八十八章狗咬狗,一嘴毛作为大明与国同休的特权派,勋戚绝对是一帮特殊的群体,顶着封爵铁帽子,享受着大明福泽,名下田产数不清,还有家将、家丁这些忠诚的家生子,若是不加以扼制的话;于皇权来讲,就是妥妥的造反派嘛。
但是扼制不代表扼杀啊。
大明文官抽掉大明勋戚的脊梁,将他们从朝堂上赶出去,淡化他们的权势,这不可避免的造成文武失衡,于皇权来讲也不是好事。
明末党争日益严重,有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此,没了武勋的制衡,文官没了外部的忌惮;继而就转为内耗。
而被迫退出朝堂,丢掉权势的大明勋戚,除了闷声发财,以此来维系自身享乐,就没其他办法了,这又加重了阶级矛盾。
“废话朕就不说了,有几点,朕现在讲一下。”
看着神情各异的一众勋戚,崇祯皇帝开口道:“其一,京卫都督府要切实担起职责,把皇城、宫城的禁卫差事办好,别想着跟京营那边一样,糊弄了事就行了,该有的全都要有,该搭的台子要搭起来。”
想要制衡朝堂,制约朝中的文官群体,崇祯皇帝就必须重用勋戚,叫他们不再只是吉祥物摆设。
在新一代勋戚继承人;没有培养出来前,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前,眼下这些勋戚,崇祯皇帝只能矮子里面挑高个,先顶上来用用。
崇祯皇帝也知道在京的这帮勋戚,有些是真烂泥扶不上墙,可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他除了筛选着用,还能怎么办?
“其二,京卫都督府这边,每日必须有三人,在御前待着,专管禁卫事。”崇祯皇帝接着又说道:“朕叫你们在京卫都督府任职,不是叫你们享受的,权力给你们了,就要用好,办不好差事的;受罚。
另外在京勋戚的子嗣,只要是及冠的,除残疾者,全都遴选进府军前卫,朕要用人,你们这帮大明的勋戚,要硬起来。”
好家伙。
朱纯臣、汤国祚这帮京卫任职勋戚,有一个算一个,那眼睛里放着光,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
天子没厌恶他们,这是要重用他们啊。
对大明勋戚来讲,失去朝堂的话语权,要说心里没气吧,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除了认命还能咋办?
总不能造反去吧?
大明勋戚的那帮家伙,是一个赛一个的精明,又都是妥妥的老狐狸,没好处的事情,他们是不会掺和的。
“其三,朕要在京卫都督府,设议罪银制度,先前你们干的那帮事情,别以为朕不知道。”见朱纯臣他们激动起来,崇祯皇帝的脸却冷了下来,沉声道:“还有随驾出征期间,你们一个个的表现,朕也都看在眼里,朕很不满。”
“先前的腌臜事,朕不想再提,但不对你们有所惩处,你们一个个都不长记性,朕不提你们中的谁,想不被追责的,就自己交银子吧,交多少朕不说,你们自己心里定,但朕丑话说到前面,敢再有下次,除爵的事情,朕也不是不能做的。”
“……”
刚刚还激动起来的朱纯臣等人,此时却都心里胆寒起来,尤其是朱纯臣、汤国祚这帮随驾勋戚,想起了先前他们的表现,以及那时天子对他们的态度,本以为天子不会再追问这些事情,没想到却在这里等着他们。
而透过崇祯皇帝所讲,不少心思缜密的勋戚,想到先前他们在京营任职期间,所做的那些事情,喝兵血,吃空饷,甚至早先李邦法奉旨督办京营事时,他们背地里鼓动监营内官、文官弹劾李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