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为统一六国的君王,他看到这幅地图的时候下意识的就在脑海中开始模拟如果秦军在欧洲,会如何一统天下。
然后他觉得自己遇到了困难。
半晌后,赢政无奈的摇头。
他总算知道欧洲在仙画中总是以一个一个的小国家出现,从来没有大一统过了。因为这地形地貌,要大一统实在是太难了!看来仙画所说,地理决定历史的确是有所依据。
晋朝,
司空裴秀正在目光炯炯的看着仙画。
这里面各式各样的地图震惊到了他——如此清晰明了,而且详细之极,这上面的每一条线都是极其精准的,完全没有废笔。
裴秀这段时间正在为了山川地名和地域图而头疼。古籍里的实在是太含糊了,错漏百出。
他本就有意重新制图,看了仙画后却觉得自己心中的构想还可以再精进一点,立刻提笔疾书。明朝。
百姓们正在讨论:
那么多海,靠海也好,不愁吃喝,这往水里一摸就是鱼虾。
“那是你没见过海,你以为是乡下的河呀?那海可不是那么好摸的,我曾经往南边去过,靠海的人生活得可苦呢,风吹日晒的,三十岁看着和六十岁一样。
这谁不苦啊?
海边苦那是因为禁海了。如今陛下仁慈,开了海禁,以后这一船船的货运过来,海边肯定得富起来。
那倒也是。您说,咱们要不要往那边也去走一走,看一看,谋个营生?“可以考虑。”
而在南边的各大海商们,正在让自己船上的伙计们赶紧记地图呢。这地图可是好东西,有钱也买不到!
【但是,大自然造就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除了地理位置和地貌带来的优点之外,也带来了各自的缺点。】
【
因为西边的天堑,华夏和中亚以西之地的交流受阻。虽然有着丝绸之路这样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通道,但客观上依然无法积极参与外部世界的变化。】
【西边拦着一圈山呢,不好出去啊!】【又不是人人都是张骞。】
【人家当时可以仅凭肉身就翻越了帕米尔高原,去了伊朗这些地方,据说最远到达了罗马帝国和北非,而且还来来回回好几趟,带回了大量有用的东西。】
【真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二十五岁的张骞在汉武帝的期望下,率领着队伍离开了长安,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第一次出使,他出了玉门关,走天山一带,越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到了大月氏,也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
一路崇山峻岭,还有沙漠无人区。
国道和公路不要想,有的只是野兽和劫匪,还有匈奴。去的时候还是青年。
回到长安的时候却已经是十三年后,风霜满面。
第二次出使,他走的依然是这条路,但他停留在大月氏,又分了两路,一路经过伊朗去到了罗马,一路去了印度。
他的这两次出行也为后人指引了方向,成就了后世辉煌的“丝绸之路”。现代对于张骞出使的路线图早有标注,还有好几个版本。路小柒选了一个版本放上来,并且放大了路线图上“7000公里”的字样。
七千公里!
不仅是民众们觉得太了不起,就连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刘彻也觉得实在是很厉害。
但是……刘彻有些尴尬的清了清嗓子。
他派张骞去西域其实根本不是为了什么文化交流,而是为了打匈奴。
当时他听说西域的大月氏和匈奴有仇,就想要联合大月氏给匈奴来个两面夹击。结果在朝堂上问谁愿意去的时候,只有张骞一个人站了出来。
刘彻想到这里,就决定以后要对张骞好一点。
不过!
这一次他派张骞再去西域,的确是为了文化交流。
嗯……最好是再多带点儿种子啊这些大汉没有的东西回来,还有工匠啊技术啊这些。…
刘彻觉得现在自己绝对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帝王。
离开长安没多久的张骞,也看到了仙
画。
他心情激动,没想到仙画竟然给了自己这么高的评价,流芳后世。
若不是现在大家都在休息,他可能就直接喊出发了。
唐朝。
大慈恩寺内,玄奘目露敬佩之情。
他正是以张骞作为自己的榜样,踩着他的路,这才踏上了取经之旅。
“阿弥陀佛。”
明朝。
一个叫吴承恩的文人,看了这段后忽然兴奋的一拍桌子。
“我想到了!就将玄奘法师和张骞的西域行结合起来,这个故事肯定很有趣。”再加一点神话传说,不愁人不看。要不,就叫《西游记》吧。
【没法与外界交流,加上国内面积广阔,平原肥沃。咱们就安心耕作,成为了农耕民族。】【以农业为本。】
【大部分的农人一生都被绑在土地上。】
【种出来的粮食够吃,自给自足,还能活得挺好。再加上国内已经很大了,内部贸易就可以满足一切所需,也就少了去探究外界的欲望。】
【而欧洲不一样,半岛和岛屿那么多,养成了他们对于航海的热爱,大部分的商贸通道也是通过海运,成为了定义中的海洋民族。】
【以商业立国。】
【因为他们国土面积大多很小,只有通过与外界交易资源甚至是掠夺才来满足自己文明的延续,所以他们在不断地向外拓展。】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扩张史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英国海军以英伦三岛为核心,将自己的米字旗插遍了全世界。路小柒用红线在世界地图上画出他们的殖民路线。
他们的殖民地面积加起来有3400万平方公里,横跨七大洲、四大洋。
不管什么时候,在有米字旗的地方都能看到高升的太阳,所以也叫日不落帝国。【除了这两者之外,三大文明还有一大,那就是游牧文明。】
【这就更好理解了。】
【人家生活的地方就是广豪的草原地带,也只能放牧啊。】
【他们逐水草而居,那时候放牧的方法也不怎么先进,这片草地被啃秃了,那就只能再换一片草地。就这样不断地迁徙。】
【所以也叫游牧。】
牧民们收拾起自己的毡房和帐篷,赶着自己的牛羊,准备转场。部落中的青壮年骑在马上,斜挎着弯刀,守卫着这些牛羊和老弱病残。
就连三四岁的小孩也都端坐于马上,像模像样。
除了牛羊之外,还有大批的马。
当这些马崩腾而过的时候,连大地都在震动。
【草原广阔,特别适合骑兵奔驰,又有马匹,因此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斗力一般都挺强的。遇到中原王朝强势的时候,他们只能依附,但是遇到中原王朝弱势的时候,他们就会长驱直入,抢掠资源甚至是取而代之。】
【纵观华夏的历史,一向呈现由“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替主宰的现象。】路小柒做了一张从秦朝开始的历代王朝更替图。
魏晋南北朝、宋末和明末都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剧烈的时候。而宋末的蒙古族,和明末的满族更是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朝。【有意思的是,因为农耕文明安稳富足,华夏文化更是有着极强的包容力,所以这些由游牧文明
建立起来的王朝往往最后都会被同化。】
【华夏民族也是在这样不断的融合下逐渐形成的。】
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
所有的帝王群臣和士人们都在咀嚼这个概念,越想越觉得世情的确如此。这道理深刻但是易懂。
他们虽然还没有见识过海洋文明,但是对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却在史书上看过多次,甚至自己还正在经历着。
董仲舒道: 不知这游牧文明可否改变为农耕文明?
如果他们学会种植,岂不是就能褪去凶性,再予以教化,说不定能提早归顺于中原文明。主父偃嗤笑一声:既然仙画未提起,那就说明此法不可行。还是要战!刘彻深有同感的点点头。
对于这一点,明朝的人可能更有经验,毕竟他们中的老人很多都经历了元朝。
他们就不会种地。老人们提起来还颇有怨言, 好生生的土地,居然圈了去养羊养马,真是糟蹋!
不过确实骑马都很在行。
皇宫内。
朱棣道:
正是因为到了中原繁华之地,将祖宗们留下的东西都忘却了,所以才败得那么快。到了后面,很多蒙古的小孩是不会骑马的。
骑士们甚至拉不动弓。
如果说驯化,或许这也是一种驯化吧。
【当然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冲突还和地理气候因素有关,留到后面再说。】【所以,在历史上,地理是决定文明方式的因素之一。】【说地理决定历史也并不过分。】
【诚然,到了现代,人类有了更多的手段可以改变先天地理位置带来的不良因素,但地理依然是关键的一环。】
【它还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潜力和未来发展。】
第118章 江山如此多娇 (四)
几个皇帝和他们的文武百官们显然更想听游牧文明的事情。
后面的朝代还好,像是秦和汉,虽然与匈奴打了这么多年,但也不能拍胸脯说就很了解他们。
比如他们就想不通,为什么游牧民族就不能安心的学会种地,在土地上安安稳稳的定下来,非得到处抢掠。
在中原人看来,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不过既然仙画说留到后面再说,那他们也没辙。
“地理决定国家未来……”李世民沉吟了一下, 这倒也能说通。
就像是他在征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兵家必夺之地,为什么必夺,因为它们要不就是交通要道,要不就能够出产极多的粮食或者资源,比如铁矿石。
如果能够拥有这些,那自然在先天上就有了优势。
钦天监里,李淳风也沉吟道: 难道是要讲山川脉理的风水堪舆之术?
李淳风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他虽然不像后世电视剧中演的那么神乎其神,但还真的是位道士,对占星和卜卦颇有研究。
此刻,他脑子里一直转着的是:是哪些地脉会影响华夏的国运?
【国土就像是国家的基因,与生俱来,很难改变。】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但我们依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变地理,没办法一挥手就让沙漠变成良田,让高山变成坦途。】
【一个国家与生俱来的国土是什么样子,就注定了它的未来潜力。】
【他有大河大江,就会有冲积平原,就注定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他有海岸线,就注定能开展海上贸易;他有高山,就注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他有沙漠,那可能沙漠地下就是价比黄金的石油。】
航拍的镜头掠过海岸线上忙碌的港口和丰收的麦田。
长着参天巨木的高山以及无边无垠的沙漠。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拥有以上的全部,那他就具备了成为超级强国的基础条件。】
【纵观现今的大国,无一不是国土面积广阔。而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或许能够成为富国、强国,但很难成为能够左右世界格局的超级大国。】
【而且,国土大,也就拥有了战略纵深,万一要是打仗了还能分个前线和后方,有转移腾挪的空间。如果不是因为这点,咱们恐怕二战的时候早就亡国了。】
【很幸运的是,华夏拥有的广阔国土和多样地貌,让咱们拿到了超级大国的入场券。】
路小柒放了现今世界上一些强国的面积对比。
排在前三的,国土面积也是前三。
【咱们的国土纬度相差五十度,跨度非常广,而且大部分都是在温带,很利于种植农作物。这就能保证国民饿不死,大概率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天幕上出现了全球维度分布图。
可以看到华夏横跨3度到53度,其中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中纬度地区,这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纬度带。
世界上所有主要的农作物甚至是主要经济作物,都可以在华夏的国土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之地。
将领们深以为然: 这国土大小和打仗的关系可太大了。
万一前线战败了,如果没有后方的话,那就等于直接被灭了。有后方,即使敌人来势凶猛,那也能把时间拖久一点,说不定中途就能迎来转机。
更不用说国土大了之后的补结什么的了。
秦朝。
武将们想到的是秦灭六国。
最好搞定的就是像韩国这样的小国,而最不好搞定的就是面积广阔的楚国和赵国。
嬴政对于后世华夏的面积有点满意,也有点不满意。
作为始皇帝,他对这一片自己统一的土地总是有点特殊的情愫。
看到它后世面积变大,有点欣慰。
看到它居然只排在第三,又莫名的觉得不爽。
居然不是第一?
半晌,才轻哼一声,这一世,不一样了!唐朝。
李世民因为大唐的疆域也很广大,因此他很淡定,对排名倒没有什么纠结。
他皱起眉头,自己在心中寻思的是: 疆域太大了也有点不好。距离越远,越难掌控。所以才会出现像是高仙芝这样的事件。
后世仿佛有一种可以即时通讯的工具,他眼红得要命。北宋。
赵匡胤看了看北宋的疆域,又看了看仙画后世华
夏的疆域,同时还回想了一下唐朝和元朝的疆域,耷拉着脸,心情变得非分不美丽。
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他用御笔在舆图上重重的圈出燕云十六州。
仙画说得对。
地理决定潜力。
如果没有燕云十六州,哪来的优良马场?哪里的战略优势?
…
【还有,咱们的海岸线也挺长,还有着长江黄河的入海口,这个都是优良的港口,很适合开展贸易。这就能更好的发展经济。】
路小柒列出海岸线上的那些著名港口城市。如同一串珍珠,点缀在我们漫长的东部海岸线上,吞吐无数货物。
【咱们的矿产资源也都挺丰富,现在虽然不太够用,但最起码初期大发展的时候很少遇到卡脖子的事情。】
50年代的华夏,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但管着这摊子事的人却眉头紧锁: “石油这东西缺不了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哪个都离不开石油。
他问底下的人: 大庆有消息传来了吗?
国际上都认为华夏是“贫油国”;认为华夏的国土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大油田,正抬高了自己石油的价格等着华夏卑躬屈膝的拿钱去买。
但是华夏的地质学家们经过仔细的勘探后认为,东北肯定是有油田的。
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大庆。
大庆。
这片神奇的土地。
新中国建立前,美孚石油的人和日本人就在这片土地上逡巡,试图找到这里的石油资源,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新中国成立后——
一千米了,还是没有出油。一群穿着破棉袄的地质学家们和工人们围着简陋的油井,眉头紧缩。
还得再深一点,我们预计是一千五百米左右。
又是日以继夜的钻井。
终于,一股黑色的油状液体从井中喷了出来,直接喷到了几十米的高空。
“出油了!”
“真的有石油!”所有人都兴奋的抱在了一起。
后来,工人们才知道,这个
井的位置离当时日本勘探队打的井就一公里远。日本人打了一千米,没有石油流出来。
他们打了一千三百米。
就相差三百米的深度。
这黑乎乎的油是好东西?天幕下的百姓们猜测道。喷得好高!
你说,是不是老天爷也在保佑着咱们华夏?即使接受了一丁点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