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

第131章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131章

小说: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站在他对立面的是苏轼的兄
  弟苏辙。】六塔河洪灾仅几年。
  龙椅之上的皇帝由宋仁宗变成了宋神宗。王安石受到了重用:
  “官家,自六塔河决堤之后,黄河分成了两股,水到之处,灾害严重,必须要尽快治理,让百姓安心耕种才是。
  宋神宗有些犹豫: “王卿可有什么见解?”
  王安石道: 官家,黄河北流如果不堵住,任由河水弥漫,不管是官田还是私田都极易被淹。臣以为,还是该引导河水向东流才好。既有助于军事,又有助于农耕。
  苏辙立刻站了出来,大声反对:
  “官家,如今黄河已经稳定,偶有洪灾不过是因为没有修建堤坝,只需在原地修建堤坝即可。若是再让黄河改道往东流,需征调大量民夫劳役,百姓恐不能负担!
  两边争论不休,宋神宗也无法拿主意。便让司马光等去那边视察再来回话。司马光去视察了之后,认为可以东流,但是要缓缓图之,不能那么急。但王安石却坚持要急,要快。
  宋神宗站在了王安石那边: 尽快堵上北流吧!让河水改道东流!王安石深深鞠躬:遵旨!
  为了尽快的疏通河道,清理泥沙,他还发明出了一种钉耙,安装在船后,船只航行的时候挖起河底的沙土。
  但黄河每年的泥沙量高达亿吨,岂是人力可以挖通的?
  【后期,王安石是变法派嘛,革新派和保守派斗来斗去,他的工程也遭到了保守派文彦博的阻挠。然后又因为变法的争执,王安石被罢官了。】
  【工程没修完就半途而废了。】
  【结果,罢官没过多久,黄河决堤,直接夺了淮河的入海口,淹了四五十个县,三十万倾农田。】
  【还差点把当时还在徐州做官的苏轼给淹死了。】放眼望去,一片沼泽,四周全是水。
  苏轼带着城中百姓提前转移到了城外的一座高山之上,这才侥幸从洪水中逃脱。周围的百姓们眼中带着仓皇、迷茫和绝望的神色。
  有人低声的哭泣起来: “麦子再过一段时间都可以割了……”苏轼闻言,两眼泛酸,差点也流下泪来。
  “你以有限的才能却非得要兴建这个不可能成的工事,让无辜的百姓受你的驱使,将他们放在必死之地!浪费的钱财还可以补救,但死了的百姓,却不能再复生了!”①
  【第二回 ,还是黄河胜。】
  【这一次的结果比第一次还惨烈,整个苏北和山东那一片都变成了它的下游,它想往哪儿流,就往哪儿流,在哪儿入海纯粹看它自己的心情,造成了一大片黄泛区。】
  苏北本是淮河的入海口,支流无数。
  在地图上看的时候如同一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复杂但其实很稳定。如今被黄河水肆虐,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将淮河的水网堵得严严实实。淮河的水网,熄火瘫痪了!
  【王安石的工程如果建成了,洪水可能还是照旧,但也可能也有所减缓。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
  天幕下所有的水利专家们都瞠目结舌。
  潘季驯早知这段历史,他现在来考察黄河就是需要给这段历史擦屁股,因此憋了半天才恨恨憋出一句:
  “胡来!乱搞!”
  汉朝。
  汉武帝刘彻也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过了片刻之后才反应过来,面上似笑非笑的说了一句: “真乃猛士也!朕不能及!”
  他可没那么莽!
  赵匡胤刚才好不容易平复下来,这会儿又感觉心中的火一下子蹿了上来,直冲天灵盖。他猛地站起身,却觉得头脑一片晕眩。
  “官家!”赵普和内侍太监赶紧冲了上去。
  “快宣太医!”
  赵匡胤挥挥手,嘴巴里默念: 来得及,来得及,来得及……不然他怕自己又吐血。
  赵普倒是惦记着实事: 官家,当务之急,还是得安抚百姓啊。百姓们看了这天幕,还不得炸了?
  赵匡胤一惊,赶紧道: “还是爱卿提醒及时。立刻派人去那几地,安抚百姓,就道朕从未想过让黄河改道,让他们安心耕作,不用惊惶。
  民间的确是炸了。
  尤其是相关地区,这次的范围可比之前大多了。“反正活不下去了,要我说,不如反了算了!”
  这话一说出口,里正的拐杖
  就打了下来,厉声喝道: “你不要命了!胡乱掰扯什么!大家听我说,现在这事情还没发生,咱们自己先别慌。
  县城中,颇有威望的几位举人进士们正在饮宴,闻得此事酒也喝不下了。
  不如写一万民书,向朝廷请愿。此法可行。
  洪水一来,可不管你是家贫还是家富,是举人还是进士,一视同仁。其他朝代的可能没这么深的感触,但依然看得很投入。
  良久,很多人才感慨一声: “看来,这专业的事还是得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啊!”神宗朝。
  王安石脸色苍白如金纸。
  他性格倔强,虽然干瘦但脊背一向都是挺直的,但现在看来,却一下子软了下来,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几岁。
  他没想到,这次的改道工程居然会遭遇如此严重的后果!
  他虽犟,但却无法无视百姓的受难。
  原本想要让黄河改道,其实也是出于对百姓对大宋有利的初心。或许,的确是他低估了自然的威力。
  “父亲……”王安石的儿子在背后弱弱道, 工程没建完,并非是您之错……王安石道: “也说不定,即使我没被罢官,工程还是没建完,洪水就来了。”那么大的工程,岂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好的?
  都有可能。
  那,新法呢?
  自然要继续变法!王安石刚硬的回答, 你放心,官家会继续站在我这边的。
  因为官家和他一样,都看到了大宋繁华之下日积月累的弊病,再不根治,恐怕就要病入膏肓了。
  不过,王安石想起仙画对自己的评价,又想到苏轼和欧阳修等人对新法既赞同又不完全赞同的意见。忽然就难得的迟疑了一下。
  “新法的细则与执行,召人再来商榷,最好再去底下城池做一些考察。另外,黄河一事,需得我亲自前往考察。
  “是,父亲。”
  苏宅,
  苏辙轻轻的舒了口气。
  还好,还好。仙画提到了这件事,不然王安石这犟相公真的是谁也不听,一意孤行。这次,这灾祸或许不会再发
  生了。
  【宋神宗怕了,不搞了,投降认输了。】
  【然后,他儿子宋哲宗一登基,他得收拾这个烂摊子啊。】
  【得!又要来一次易河。】
  【这次怎么易?】
  【这一次的争论,长达八年,几乎将所有的朝臣们都卷了进来。一派想让黄河继续往北流,一派还是想改道让黄河往东流。】
  主张改道让黄河往东流的以文彦博为首,是的,他还活着,而且他还不死心。主张让黄河继续往北流的以右相范纯仁和苏辙为首。
  两方吵来吵去,不得安歇。
  坐在上首的高太后和宋哲宗看不出表情。
  高太后最后道: 不管如何,这几年须得与民休息,不得再动大型徭役与工事。一句话堵死两派人。
  高太后主政的这几年,百姓们过得异常祥和安宁。然后,高太后薨逝,哲宗亲政了。
  【这场争论,发展到最后,直接变成了党争。黄河走哪儿才符合自然规律这已经不重要了,我得先争赢再说。】
  【多说一句,宋朝的党争和赵匡胤脱不了干系。】
  … …
  被创了好多回的赵匡胤已经面无表情。此刻茫然的抬起头:???


第122章 江山如此多娇(八)
  赵匡胤茫然的抬起头,然后神智归位,听懂了仙画在说什么,一下子就跳了起来。那句“你胡说!”堵在嗓子眼里,差点就要冲口而出。
  但很快,赵匡胤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变幻,表情一下子就变得奇怪了起来。旁边的赵普也像是想到了什么,神色同样精彩。
  ……
  【赵匡胤是北方发家,一开始的核心团队都是北人。】【这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
  【他自己呢,觉得南方人心思细腻,性格过于柔弱,带头在朝内搞起了地域歧视,明着说坚决不用南人为相。】
  一块刻着“南人不得坐吾此堂”的石碑被抬进了宋朝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内。
  赵匡胤: 就放这儿。
  几十年后,寇准担任科举主考官的时候,在山东的蔡齐和江西的萧贯之间摇摆不定。
  “南方是下国,不宜多冠士。”寇准最后点了蔡齐为状元。
  旁边恭喜: 恭喜寇相为中原又争得一状元。
  又几十年后,同样来自江西的王钦若终于当成了大宋的第一任南人宰相。他让人将赵匡胤放到政事堂中的石碑给搬了出去。
  然后对旁边痛心疾首的道: “哎,有小吏一不小心将那石碑搞坏了,只能先搬到他处了。”从此,这块石碑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赵匡胤的这些做法直接导致了宋朝之后南北两派的党争不断,远超前朝,直接拖累了宋朝的内部发展,贻害无穷。】
  【就像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保守之争,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南北之争。】
  【你说赵匡胤身为帝王,不想着弥合国内的族群矛盾与冲突,反而带头搞地域歧视,他是不是脑子也有点大病?】
  天幕上出现让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表情包。地铁老人脸:?????
  【所以,也别老是只骂高梁河车神和雪乡二圣。北宋的衰亡实际上和赵匡胤也脱不了关系!】
  赵匡胤颓然的往自己的御椅上一坐。
  他张了张嘴,想要反驳,但是却不知该从何说起。那句话是他说的吗?是!那块石碑是他搬过去的吗?是!所以,根本无从辩驳。
  他不得不说,自己的确是对南人有着那么一点点的偏见的——他是
  北人啊!不喜欢南人这不很正常的么!
  但是他也没想到自己这么一搞能搞出一个后世的党争来啊!这些后世子孙们,怎么就这么不消停啊。
  赵普咳嗽两声,他虽然不想在这个时候去打断赵匡胤的情绪,但身为宰相,有些话不得不说:陛下,这南方。。。。也需要尽快安抚才是。
  他们的根据地是在中原没错,南方是后来打下来的,经过这些年的统治之后才民心初定。现在被仙画这么一讲,赵普都不敢想南方那一片会是什么反应。
  赵匡胤这才立刻醒悟过来,忙道: 对对对,要安抚!即刻着人前往南方各道。这一晚上,他忙得和救火队员一样。明朝。
  和赵匡胤一样有地域歧视,只是是歧视的是北人的朱元璋轻轻的咳嗽了一声。
  他就很看不上北方这片土地。河、洛、关、陕被胡虏统治了那么多年,连中国祖宗的姓氏都忘掉了!真是没骨气!
  还是南人有血性!尤其是他凤阳老家的人,个个都是好汉子。
  于是他在明初的时候直接和南方的儒生们搞了一场“指导日常生活运动”;规定了许多琐碎的细节,如何穿衣、如何喝酒、如何起名…。…
  就是想让被蒙古影响的北人思想给强硬扭转过来。只是现在看来,这运动并不怎么成功。
  甚至,他连让儒家给全民洗脑的心思都放下了,现在反倒是开始扶持“科学”来分化儒家。
  真是世事奇妙啊。
  在一旁的朱棣忍不住道: “父皇,南北都位于大明的统御之下,对任何一方抱有偏见,都容易形成争斗,反倒容易让外敌趁虚而入。
  他一向在北方防守,对北人倒无偏见。
  朱元璋老脸一红,清了清嗓子,又欣慰的看着他: 朕知道了。
  哎,其实老四也挺好的。
  汉朝,
  刘彻觉得自己的膝盖上也中了一箭。
  毕竟,他也有着一些地域歧视,比如觉得齐鲁之地出孝子,燕赵之地出反贼。刘彻委屈,燕赵之地的确出反贼啊!臧荼、卢绾、陈豨这些都是燕赵人士!他就这么一说,也没有大范围的歧视,应该惹不来党争。。。吧?唐朝。
  &;#
  34;党争……李世民玩味的道。
  他对这个词也不怎么陌生。那些陇西贵族们,那些傲慢的世家们,哪个不是结成团?再远一点,东汉的党锢之祸更是前车之鉴。
  当一群人开始无视道理,无视正确与错误,只是为了排除异己、争权夺利的时候,这个王朝就已经步入黄昏。
  不过,好在大唐目前情况不错,朝堂之上他还控得住场,没人敢生什么小心思。李世民打算日后好好的给李治上一课。
  【扯远了。】
  【总之,在宋哲宗登基后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中,改道的东流派还是胜利了!】
  【咱也不知道为啥,可能辽国的威胁比洪水还要更可怕吧。毕竟,对于这些权贵们来说,洪水淹不到他们,但辽军若是北下,是真的能威胁到他们。】
  【哲宗也更倾向于让黄河改道东流。】
  【于是,北宋又双最开始轰轰烈烈的折腾黄河了!】
  无数的民夫扛着沙石在新修河堤。
  私底下也窃窃私语: 你说这次的河堤管不管用啊?
  回话的人愁眉苦脸: 谁知道呢,只希望不要再来一次洪水吧。
  【这次坚持了五年,五年后,新建的堤坝再一次决口,黄河不管不顾的重新向北流了。】
  【这一次的洪水,比前两次还要厉害。】【据记载,建在山顶的庙都被淹没了。】
  洪水极高,带起黄色滔天的巨浪。
  百姓们背着行囊四处逃难。
  到处都是断木和浮尸,有牲畜,也有人,甚至还有原本生活在深山中的野兽。这次,连高山都无法幸免,眼看着洪水逐渐没过山顶。原本的城镇、山峰逐渐成为了一汪黄色的湖泊。【黄河被折腾了那么几回,也来脾气了。不让我从天津走,我还非得就从天津走!】
  【结果,搞了这么七八十年,黄河最后还是朝着北宋君臣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那条路走了,从天津入海,到了辽国境内。】
  【傻眼!】
  【而北宋河北、山东、苏北这一片,本来是重要的农业和生产区,财税膏腴之地,经过这么几十年三番四次的折腾,直接被折腾废了。】
  原本的农田变成了沼泽,山林也皆
  尽被毁。
  有人收拾起行襄开始离开家门: “如今十里八乡都贫困不堪,孩儿欲去南边讨生活。请二老放心,等我在南边儿安顿下来,定会立刻将您二位接过去。
  垂泪与家人告别后,青年和乡邻一起踏上谋生之路。途经之处,乡村被废弃,城池变得破败。
  这片土地,繁华已经不再,只剩下这几十年来洪水留下的沧桑与颓废。
  【国力遭到了重创,又不抓紧军备,光顾着折腾黄河去了,还想要打赢外敌?】【做梦吧!】
  ……
  看到这里,所有的人几乎都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气。总算是结束了。
  真是担心北宋这些不靠谱的人还能再折腾出什么花样来。前面几代生活在和平盛世的百姓们忍不住唏嘘:
  太惨了!
  北宋的老乡们实在是太惨了!“是啊,还好我们生活在大唐。”
  大唐也可以替换成大汉、大秦。
  虽然现在小老百姓们的日子也不能说有多好,但最起码不用担心上头的人忽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将你旁边的那条大河改个流向啊。
  好不容易安稳了,结果洪灾来了,又安稳了,洪灾又来了。
  好家伙!
  搁这儿玩什么循环呢?宋朝相关的皇帝和官员们,一个个如丧考妣。
  得,这会儿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事了,这简直是诛心呐!
  大人!
  文彦博家中本来宴客,仙画一来,他索性往后一倒,昏了过去。
  管家和心腹大惊失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