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

第180章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180章

小说: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拨给寺庙道观要好。
  自从仙画出现后,她就很少再像以前那样去研习道法和佛法了。
  那些原本火热一时的道观和寺庙在这两年也慢慢的沉寂了下来。
  原先颇受她宠信的一些道长和大师也托人想要来继续获得一些关注,但武皇不为所动。
  比起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她找到了更有意思的,更能让自己心中成就感填满的东西。
  ……
  【范仲淹从应天学院毕业,十年后,正在为母丁忧的他应当时的应天知府晏殊的邀请,回到了应天书院当山长。】
  【在他的管理下,应天书院的风气为之焕然一新。】
  这天的应天书院,学子们整齐的聚在一起,还有各位老师博士们。
  范仲淹站在最前面,让工人把高高悬挂着的校训牌匾给卸了下来,那牌匾上写着四个字:天下同文。
  卸下来后,工人又将新的校训牌匾挂了上去。
  大家抬头看,在红色绸带之下的牌匾上,有着几
  l个大字:以天下为己任。
  范仲淹悠悠道:“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如果你们以后成功的踏入仕途,那就要在其位谋其政,即使日后你们不在庙堂而在江湖,那也要记得为天下百姓仗义执言。”
  周围的学子们神情肃然的点头。
  不仅给学子们建立了价值观和品格标准,范仲淹在学业上的要求也非常的严格。
  他几l乎是住在学校里,和学生们同寝同食。
  若是那些没有上晚自习,还提前睡觉的学生被他发现了,那就会迎来课业抽查,回答不上来,就要挨罚。
  【就这样,应天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四处游学的穷书生都从四面八方来投奔他。他会接济这些贫苦的学子,有时还会在书院里给他们找点兼职来做。】
  【范仲淹只是执掌了两三年书院,却将它推到了“天下四大书院”的行列,培养了大批的能臣大儒,世人评价“使天下庠序规由此而兴”。】①
  【而在离开书院,回到朝堂后,范仲淹就开始了自己“庆历新政”的推行,在新政里,关于教育改革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要诏令各州县兴学,还要改革太学,以及改革科举制度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要兴学。】
  【在他的带领下,各地兴办起了官学以及各种私学书院,书院开始进入到繁荣期。】
  范仲淹离开应天书院几l年后,去苏州当了知府。
  他买下了一块地,叫南园。
  风水先生对这块地很满意,对他道:“大人买的这块地,风水绝佳,日后您家中必然世代公卿。”
  范仲淹脑海里灵光一闪:“既然这样,不如就将这块地用来办府学吧,必然文风兴盛,这可比只富贵了我一家要来得更好。”
  风水先生:“……大人高义!”
  范仲淹就在南园兴办了苏州府学。
  镜头一转,来到了千年之后,苏州府学挂上了“江苏省苏州中学”的牌子,穿着校服的年轻男女背着书包,脸上带着欢笑出入在这文风兴盛之地。
  【可以说,范仲淹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兴学,并且广邀其门生前来任课。所以,即使后面庆历新政被废除,这些建立的学校也都保留了下来,为接下来华夏的数百年地方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提倡君子应该有高尚品德,官员更应该以天下苍生喜乐为己任。】
  【和后世那些沽名钓誉的君子不同,他才是真正自己践行了这一精神标准的君子和真正的士大夫。】
  ……
  北宋。
  既然没办法让仙画消失,赵匡胤果断选择装作没听到柴家那一段。
  反正那路小柒也没明说嘛。
  继续听下去,他的脸色好了很多。
  咦,居然还在讲他北宋……啊呸……大宋呀,他大宋后面果然人才济济。
  “这范仲淹果然是有德之君。”赵匡胤忍不住对赵普道。
  这是目前还不存在的人嘛,
  所以赵普丝毫不嫉妒,
  反倒赞同至极:“且是位能臣。”
  赵匡胤叹道:“可惜晚生了几l十年。”
  陡然生出“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死”的几l分惆怅来。
  行吧,此人留给自己的后世子孙们用也挺好。
  听到这儿的时候,都还是挺高兴的。
  然后,他下一秒就听到这么好的新政居然被废止了。
  赵匡胤:“……???”
  赵普心中抖了一下。
  赵匡胤很快就反应过来,之前仙画也讲过这段,是党争啊!
  朝堂上几l派争来争去,人被搞下台了,他的政策也就被废止了。
  “简直……岂有此理!”赵匡胤本来想骂娘,但憋了半天,只骂了这么一句。
  没办法啊!
  这接下来的党争好像还有因为他自己歧视南人的原因。
  没法骂……
  赵匡胤憋屈的把自己想骂的给咽了回去,表情扭曲的吞下了这枚苦果。
  仁宗朝。
  刚停止了庆历新政,被政敌攻讦,最终被贬到邓州的范仲淹正在观看欧阳修给他寄来的书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笑呵呵的抚须,和仙画一起念出自己前几l日刚写的《醉翁亭记》中的这句话。
  在应天书院的日子历历在目。
  尤其看到自己创办的苏州府学最后成为了后世的中学,那么多的少年学生们依然还在南园读书的时候,范仲淹眼里的笑意简直要带出泪来。
  “南园的风水果然极佳呀。”他对身边跟随多年的门生们道。
  他的门生中不乏能者甚至是大儒,但都死心塌地的愿意跟着他。
  “说明老师您眼光好。”
  “看来当时那位风水先生还是有点真材实料的。”
  大家笑了起来。
  然后又聊到之前的新政。
  “恐怕官家不日就要派人来迎您回京主政了。”
  仙画对老师的评价如此之高,将政敌泼在老师身上的污水全部涤荡一清。
  官家只要还有一丝理智在,都会做出这个决定。
  有人就劝范仲淹:“老师,您日后就少说几l句吧,朝中小人众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糟了他们的眼,防不胜防。”
  范仲淹轻哼一声,正色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门生们对看一眼,有无奈但更多的还是欣喜。
  即使被贬,老师还是那个让他们崇敬不已的老师!
  而在其后的无数个时空。
  一杯杯水酒被洒在地。
  “敬小范相公!”
  “敬范文正公!”
  ……
  【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
  【熙宁兴学主要是恢复当时
  范仲淹所提出来的各州县官学,
  然后将太学分为三个等级,
  让学子考试升级,有点那么优胜劣汰的意思。又统一了一下教材。】
  【最重要的一点,是王安石对科举内容的改革。】
  在府学、县学甚至是各处乡学里,学子们正在处处议论着刚颁布的新政。
  当然了,他们最关注的还是教育和科举的改革。
  尤其是科举。
  “什么?以后不考明经科了?”
  “不仅是不考明经科了,而且进士科的内容也有改动,不再考诗赋,只考经义和策论。而且,经义也只需要通晓大意就行。”
  “据说,王相公觉得若考试只会背诵却不能实际运用的话,那考来也无用。”
  对写诗实在是没灵感的人狂喜:“就该如此!诗词歌赋不过是闲来雅兴,难道当个县令,断案治民之时还需要会写诗不成?”
  这本就不合理。
  还有人对去掉背诵内容很高兴:“这样好,这样才能够拉开分数差距。”
  毕竟,背诵容易,只要不傻肯下苦功,谁都能背诵,但却不是谁都会写策论。
  但也有人如丧考妣,失魂落魄。
  几l家欢喜几l家愁。
  【这一点,可以说是很实用也很实际的。毕竟科举本来就是为了给朝廷选公务员用的,而公务员不需要会吟诗作对,也不能只会背书,需要的是通世务的能力,理解上面的政策并且传达到位的能力、处理各种民生事务的能力。】
  【所以,熙宁兴学,实际上也是在改变朝廷取士的标准。】
  【当然了,放在咱们现在看,如果能分科取士,加入更多科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那就更好了。】
  【哦,对了,熙宁兴学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原因,又一次半途而废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天幕上又冒出几l个微笑的表情,怎么看都觉得有些阴阳怪气。
  ……
  赵匡胤扯扯嘴角。
  不,不意外!
  惊喜也没有,就是略有些惊吓和气闷,差点没喘过气来,咳嗽了好几l声。
  这会儿,太医应该都在路上了。
  这么好的政策,怎么就又废了呢?!
  说起来,王安石的那个观点简直说到赵匡胤心里去了,俨然觉得自己找到了知己。
  当官的人,主要是能干实事,要诗词歌赋干嘛?
  能吃吗!不是,能让百姓吃得更好吗?
  而且,有些书呆子真的只知道背诵,完全无法沟通。
  所以,这考试内容变得好啊!
  结果,又废止了……
  好,很好!
  赵匡胤咳嗽过后脸色变得很不好看。
  真是气煞他也!
  赵普作为党争中北方队的代表,努力让自己的存在感变得弱一点,免得触霉头。
  武周。
  将诗词
  歌赋加入到科举中的武则天面无表情的眨了一下眼。
  对,她就是爱诗才,怎么了?
  有问题?
  不过……武则天的确也觉得仙画说得似乎也有那么一些些道理。
  “朕倒是很好奇,后世的教育体系到底是何种场景?”
  武则天淡淡道。
  上官婉儿猜测:“全民教育、公平、分科取士、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她很快的提取到了一些关键词。
  武皇一愣,然后苦笑着摇摇头:“这里面,可没有一项是容易的。”
  秦朝。
  扶苏感叹道:“这北宋的新政倒和他们黄河改道一般,变来变去。”
  朝更夕改,毫无法纪,如此,将朝廷的威信置于何地?
  他对北宋皇帝那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还依然保留了一些震撼。
  第一想法会觉得这个朝廷未免也太软弱了些,对臣下毫无管控力。
  不过,他立刻就想到,其实综合仙画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北宋军事极弱但其他比如文化经济什么的都发展得不错。
  那是不是说明,有的时候软弱其实也代表了一种开放的态度?
  扶苏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这个想法里。
  离他不远的地方,嬴政同样走神了。
  他由这两次新政的废止一下子就想到了后世的五年计划。
  这好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前者只要主政者一下台,就前功尽弃,而后者,计划摆在那里,不管谁上台,都要完成计划里的内容。
  嬴政的心开始有些火热。
  他看了一眼还沉思的扶苏。
  别人他说不好,但若是扶苏,嬴政有把握他绝对会继承自己的遗命,将计划好好的执行下去。
  这个法子,甚好啊!
  ……
  【第三次兴学,是宋徽宗时期,蔡京主持的。】
  【想不到吧?居然是历史上这位鼎鼎大名的奸臣。】!


第169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六)
  【这就充分说明了人的复杂性。】
  【崇宁兴学;大部分内容还是在州县多建学校,然后扩建太学,这些都是常规操作。但它有两条值得提出来说一说的。】
  【一个是它建了很多专科学校;比如医学校、算学、书学、画学等等。】
  【这个如果能好好的发展下去的话;其实是很科学的。就跟咱们现在的医学院和艺术院校一样;培养专业人才。】
  【还有一个;就是蔡京把科举给废了。】
  蔡京在宋徽宗面前口若悬河:
  “官家;读书是为了什么?”
  “横渠先生说得好,读书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真正读书人所需要追求的东西。”
  “可如今;所有人都是为了科举而读书;为了当官出仕而读书,再无齐圣之心。”
  “长久下来,即使考中者也并无出色才干,反倒庸碌平常。科举的本意早已荡然无存。所以,微臣以为,可以兴办学校、推广教育,但是同时也需要废除科举,才是真正的为朝廷培养人才的更好的方法!”
  宋徽宗原本一边听一边在练着书法,听到后面却停下了笔;连连点头。
  显然蔡京说的这番话说到了他的心里。
  【蔡京说的这些科举的弊端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当时的文官已经过剩了!】
  【冗官,北宋的一大沉疴。】
  【文官一大堆,武官却找不出几个。】……
  天幕下的人精们想起之前仙画讲过的靖康之耻;都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李世民笑了笑:“这赵匡胤估计和隋文帝一样。”
  当时杨坚逼迫年仅九岁的北周静帝禅位,李世民对此就颇为不屑,认为他“以欺孤儿寡妇而得天下”,并觉得他之后不敢任用重臣就是担心隋朝也遭到同样的对待。
  他估计,赵匡胤可能是行伍出身,利用手上军权夺了天下,所以登基后才对军将们十分提防,才有了重文轻武的这个局面——不得不说,李二凤这推力能力杠杠的,竟然将宋朝的开局猜得八九不离十。
  李世民忍不住将自己代入了一下赵匡胤的场景,想着若是自己会怎么做。
  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选择。
  不会!他很快就摇摇头,淡淡想道,“若是朕,自然有信心让其他人不敢动这个念头。”
  他身下这张椅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坐的。
  天可汗的称号,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
  他在这里代入,魏征在下方已经陷入到了怔忡之中,半晌才忽然激动的叫了一声“好!”,把他的皇帝陛下吓了一大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书人当如是!”
  不单单是魏征,也不单单是唐朝,无数文人志士都沉浸在张载的千古绝句之中不
  可自拔。?本作者火星少女提醒您最全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尽在'',域名'(
  被它所吸引,大家倒是一时之间无视了仙画所提出来的北宋的积弊。
  只有赵匡胤和北宋的各官员们还在提心吊胆的听着——
  【这和之前重文轻武显然有着重要的关系。所有的人一窝蜂都去考科举,而且,除了科举之外,之前提到过的恩荫制度在宋朝简直发展到了巅峰。】
  在庆祝某位书生考上进士的筵席上。
  听到大家都在说着被授了哪里哪里的官职时,有人长吁短叹。
  “你们都有了出身,只留下我一个还在苦苦熬着。”说罢,就喝了一口闷酒。
  旁人都来安慰他:“你这次的名次很接近了,不如再考一年,肯定也能考上。”
  “那也只能如此了。”那人苦笑,然后脸上露出艳羡的神色,“还是咱们书院里崔兄最让人羡慕,不用考,走恩荫的路子就能轻松的谋个一官半职。”
  “谁让人家的爹也是官呢?”其余人的神色也很微妙,“听说连他才七岁的弟弟也被授了官职,占了个虚名,俸禄照领。”
  “这样操作也不稀奇,多了去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我们州里面的一户官员,恩荫了子侄数人。哼,我原本与他侄子同窗,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