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1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仙画中正好闪过一个夕阳的镜头。
温暖橘色的光芒照耀大地,却很快又变得深沉晦暗。
他们注视着,像是看到了经学最后的余晖。
……
【当然了,混乱的时期总是会带来一点出人意料的小惊喜。】
【因为没人管束,加上民国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带着旧时代思想的精华,在两者冲撞之下,却诞生了很多的大师和文化社团,颇有些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流。】
一张张大师的头像迅速的闪过。
辜鸿铭、金岳霖、吴宓、章太炎、陈寅恪、鲁迅、钱穆……等等等等。
每一位都是在自己的领域甚至是跨领域都鼎鼎大名的人物。
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在权势滔天的北平,金石学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等等都齐聚于此,举办着各式的沙龙与聚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衣香鬓影,热闹非凡。
【网络上很多人觉得民国时期的这种繁荣才是真正文化的繁荣,以此来抨击现代环境的不行,说什么只有民国的教育才是历史上最好的教育,那我只能说——啊呸!】
【睁开眼看看民国时期的文盲率和现在的文盲率吧!】
【是谁允许你们把广大的百姓们开除在“文化”
之外的呢?】!
第172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九)
天幕下。
一位出身贵族的名士嗤之以鼻:“难不成还真要把天底下那些庶民们全算进去?”
就算是本朝最繁荣鼎盛的时期也做不到啊!
他心底私密的想法是;读书写字那么高雅的事情,那些泥腿子们也配?!
百姓们心情也有些复杂。
之前仙画一直提“全民教育”,但说实话没人真的把这个词放在心上。
如果说全民的意思真的是普及到每一个百姓每一个人;那也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那些人;他们可能是乡村的贫农、城镇中的杂役甚至乞丐、卖艺的倡优等等等等……他们从未觉得读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一位百戏杂耍的优伶抱住了自己的膝盖;自嘲的笑一声:“难不成还真的想让所有人都能够读书识字不成?怕是神仙来了也难做吧?”
像他这样的人;平日里经过书院私塾这些地方,都是要自惭形秽的,远远的绕开。
觉得自己不配。
也因此;他对仙画后面那样气愤嘲讽的语气有些不解。
世界本就如此;不是吗?
……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当时1945年伟人的讲话里有一句“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民国接受了教育的阶层,依然是士绅阶层,从清朝的时候就绵延下来的那些家族。他们本身就拥有了优越的条件和待遇,独占了教育资源。】
【所以,要说民国有什么全民教育,那是瞎扯。】
【真正的全民教育,还是要等到49年之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扫盲。】
【毕竟;对于咱们来说;扫盲这事儿就很有经验——在根据地的时候,伟人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根据地那会儿就开办了很多扫盲的夜校,为不识字的士兵和当地的百姓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
新到的村干部眉头紧锁,皱在一起像是包子褶:“全村三百多个人,只有9个人是识字的,这可不行,不利于我们以后开展工作啊。”
“主席说了,如果绝大多数的农民一不能看通俗书报,一不能记普通的账目,三不会写简单的便条和信,那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以后要宣讲政策,要让他们理解政策,甚至记工分什么的,都是要认字的。
“没办法呀,以前这个状况,能读得上书的可太少了。就那九个人,也都只是认识几个字而已。”当地的村民道。
村干部思忖了一下:“这样吧,咱们组织一个夜校。大家晚上有空的话可以报名来夜校,我来教大家认字。”
有村民小心翼翼的问:“需要交多少钱?多了咱可出不起。”
村干部一愣,笑了起来:“当然是免费的!不用交钱,也不用拿其他东西来。”
这件事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
西汉。
汉武帝刘彻有些沉默。
在仙画出现之前,他就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创办太学然后提出一系列的教育政策。
仙画出来之后,他更是将对大汉人才的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
但每每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很足够的时候,仙画就会用事实告诉他,还不够!
而且是远远的不够!
没想到,后世对教育居然如此重视!
让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认识字,有必要吗?
认字之后,难道亩产会有所提升?
而且,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得有许许多多认字的官员,而且这些官员还得愿意为这些庶民们上课……
想到这里,刘彻立刻就放弃了。
太难了,而且可能不会有什么成效,算了。
倒是在大将军府上,霍去病和卫青有不同的看法。
卫青赞叹道:“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句话说得对。”
霍去病现在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亲兵和部属了,对领兵也有了些小小的经验。
“舅舅,读书的确能让人变聪明。我就发现,同样的事情讲给不同的人听,往往是读过书的那个理解得更快,完成得也更好。”
卫青点头:“读书使人明理。”
霍去病挑起一双剑眉:“所以我的亲卫们,肯定是要会认字的。”
文武兼修,哪个都不能落下。
民间。
百姓们羡慕极了。
“要真有这样免费的课堂,谁会不愿意去呢?!”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表示自己白天做活儿就已经够累了,即使有也不
会去的。
但大家选择性的无视了他们。
“有几个人会认字已经很不错了,有的地方,找遍了都划拉不出一个识字的!”
“要能认字肯定好啊,我儿从外地寄回来的信,我都不认识,还要去找村头的田秀才去读给我听。”
“那可不?不识字就是容易被人骗。我和你们说……”
……
【为了让普通的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老百姓们能够迅速的识字,还组织语言学家们发明了汉语拼音以及简体字。】
【而且,国家还设有扫盲委员会,下面有城市扫盲工作司、农村扫盲工作司、编审司等等单位,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情。】
【当时还有目标,就是争取让每个人都能认识1500到2000个字。】
轰轰烈烈的全民大扫盲开始了。
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各样的夜校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大家白天工作完,晚上又出现在夜校里跟着老师学认字。
还有许多从清末活下来的依然裹着小脚的年老女性,都在干部的劝说下拿起了课本。
这可能是她们人生第一次接触到书本和知识。
各式各样的宣传画被贴在了墙上。
宣传画上的标语简单好理解:
“帮助妈妈学文化”
“爸爸,这个字是这样写的。”
“夫妻互教互学。”
甚至,扫盲的工作人员还编了很多相关的歌谣,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国。
【而且,这场运动并不是进行了一次就结束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放松过。】
【到1964年的时候,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建国初期的80%降低到了52%,到1974年的时候,更是下降到了20%。】
路小柒放了自己查到的一些数据。
在50…60年代的十年间,全国共扫除文盲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
这堪称是一个奇迹。
【除了全民大扫盲之外,同样重要的当然还有完整的教育体系的建立。】
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骄傲的宣布:
“7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拼搏,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已经建立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如今,义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他在哪一年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有的还是必需的,是作为公民一定要完成的义务。】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然后开始牙牙学语。
到了三岁,他被父母送进了幼儿园,一开始大哭,然后交到了新的小朋友后,开始在幼儿园如鱼得水,很快适应了集体生活。
这个阶段学的是习惯。
六岁的时候,他会开始进入到小学阶段,正式接触到知识和考试。
六年后,他升入初中。
三年后,他成为了一名高中生。
又三年,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他会通过高考。踏入到大学阶段,光荣的成为大学生,并且选择自己的专业。
四年后,他毕业了,可以选择进入到社会工作,但同样还可以选择考研甚至再考博。
后者往往还需要花费好几年。
一个拥有高学历的现代人的教育过程,需要持续十五到一十年的漫长时间。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在读人数,这个模型呈现出了倒梯形的形状。
是一个相对健康的形状。
……
天下人皆在惊叹。
“上十几年学啊!这也太久了吧?”
“如果是科举的话,倒也不久。我娘家隔壁的,考秀才都考了好多年呢。”
“可这不是一两个,是所有人!”
“十几年的学费,这可不便宜!”现在供个读书人多难啊!
“说不定他们朝廷也不收钱呢?不是说必须要上吗?总不能这种还让老百姓掏钱吧?”
这句猜想引起了一大片哄笑声。
“怎么可能!”
“白日还未到,怎么就做起梦来了?”
“规定的事情让老百姓掏钱的,你难道少看了?”
魏晋。
即使是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名士谢安也不免为后世之人漫长的求学过程感到震撼。
他甚至站起身的时候差点崴到了脚。
而且,再也维持不了原本淡然高雅的风仪,对着身边幕僚冲口而出:
“她说的可是所有人?”
幕僚也在心神震撼之中,“……的确是所有人。”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万万人,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之中都需要读十几年的书。
那岂不是所有人都是饱学之士?
即使是现在的士族子弟,恐怕也难与之相比较!
谢安震惊于此,而其余名士们却不免有些愤怒。
“简直是乱来!”
“怎能用那西方的字母来为我华夏文字注音?”
是的,他们对于简体字其实并没有太多感觉,很多和现在没什么区别,而且和之前相比,字本来就是一直在变化的。
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字母拼音。
但这一点,朱元璋却很能理解。
“就和八股文一样,”他特意强调了一下八股文,“更方便让老百姓认识的,和记住的,就是好的。”
主要都是为了降低难度。
一个性质。
还有一个很容易就接受了的群体是数学家们。
刘徽对着墙上挂着的几个从仙画上誊抄下来的后世数学公式道:“这种字母形式的确有其可取之处,尤其是运用在数学上。”
更简洁,也就更方便记住和运算。
只要熟练了,中间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秦朝。
嬴政并不觉得意外,新朝成立,那总得在一些事情上制定自己的标准,就好像他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一样。
他只觉得有些牙酸。
自己好不容易统一下来的标准,没想到后世又改了!
……
【但在一穷一白的新中国初期,这个图形却是大头针形。】
大头针,小学的占比面积大,往上陡然收窄。
窄到只呈现出针一样的尖锐细小。
【三千多万名小学生,成功上到中学的只有一百多万名,而上到大学的更是只剩下十万名。大多数人小学毕业甚至是没毕业就已经辍学了,成为大学生,简直如同登天梯一般艰难。】
【更别提那些连小学都没有上过的人。】!
第173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十)
【这种情况;对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的我兔来说,那当然是不能容忍的。】
【54年的时候,人大就将每个公民的受教育的权利写入了宪法。】
红色封皮、大部头的;一看就很庄重的宪法出现了。
翻到相关的页面——
第九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①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官方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并且;之后的一切相关措施都是为了让这条法律可以真正的落入实处。】
从初期的夜校;到条件简陋的甚至有一些位于土砖房里面的小学、中学,到后期窗明几净的,有着操场的学校。
在全国的各个地方;各式学校都在动土开工。
而无数的青年人或是响应政策的号召;或是被福利吸引;进入到了师范学校。
从场地到教师;一项一项的困难被逐步的解决。
……
权利,这个词语对于各个朝代的百姓们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
即使是一些读书人,都难免一怔,不是很懂它的意思,更别提那些没有读过书的普通老百姓了。
但他们能够感受得到,仙画在提出这一段时的那种神圣感。
就好像,这是特别崇高的,特别值得一说的事情。
北宋。
范仲淹这样的人物,只需要细细一想;就能够明白“权利”这个词的意思。
他越想越觉得心惊;直接站立了起来
“身为公民,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范仲淹重复了一遍,喃喃自语,“这是何等的……何等宏伟的构想。”
每个人都能够去读书;写入到法律里面。
范仲淹心中澎湃,他出身普通,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又当过山长,自然能够明白读书对于普通人来说的重要性。
不说考状元去当官,即使多认识些字也往往都能比其他人多一条出路。
有的时候他也会幻想,这世间要是人人都能有书读那就好了。
但酒醒了之后就会失笑摇头,觉得自己未免过于天真。
可此刻,却听闻后世的朝廷可以坦然的将这一条写到律法里,这就是他梦中的理想国啊!
而且,这些还是华夏的后世子孙!
范仲淹心中的激动与满足之情比之前看到自己被仙画提起来还要更加的强烈!
做得好!
他继而又开始琢磨权利这个词语。
每个公民都拥有的受教育权,也就是说,他们还有其他的权利……
秦朝的李斯同样在细想这个词语。
他同样越想越心惊。
秦律非常的完整,也非常的繁复,若是用之前的竹简来写,那可以堆满半个屋子。
但这么多的律法,主要是规范秦人的行为。
或者,直白点说,大部分都是告诉他们什么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样的惩罚。
重刑,是它的特色。
只有少部分,才是对秦人说,你们可以做什么。
甚至,对士卿也是如此。
唯一没有限制的,或者是极少限制的,是皇帝。
李斯觉得,“权利”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