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各个朝代见惯了科举大世面的老百姓们也不由得被毛坦厂万人送考的火热场面震撼到了。
“这可真是热闹!”
“比咱们这儿大考那会儿都要热闹。”
“人多啊,氛围就出来了。一万多学子,咱们大考也就上千人罢了。”
人家还只是一个学校,不能比,不能比。
说话间倒是对后世高考的规模更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这么多人考,他们管得过来吗?”有人好奇的问。
“会不会也有舞弊案?”
“肯定有吧,
这么多考生,
考官都盯不过来。”
老百姓们已经发散到了其他地方,君王和群臣们的思维也在发散。
唐朝。
长孙无忌道:“既然不是科举,考完还要继续读书,那的确无所谓是不是英才。”
魏征有不同看法:“能够从十几l年的学习力脱颖而出,已经算得上是人才了。只看这人怎么用而已。”
不说别的,读了十几l年书,最起码理解能力是有的吧?想必放在大唐,也是要超过起很多人的。
真正蠢笨之人是连书呆子都做不成的。
他是做过基层官员的人,和很多小官小吏打过交道,深知底层官吏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对后世的教育方式很是景仰与向往。
他很好奇的是,高考不算科举的话,那后世的科举是什么样的?
然后他们的大学教育又是什么样的?
李世民听着他们几l个辩论,并不言语。
他心里其实想的是另外一回事,那就是后世的社会如此稳定,陆小柒和她的仙画中传递出来的信息都非常正面。
这种感觉就是,她和其他人都对他们的朝廷似乎很满意,有的时候甚至还有些自豪和骄傲,心中并无什么戾气。
这是否因为,高考这样可以改变人命运的考试存在?
贫穷的人可以因此变得富裕。
山村之人可以因此而扎根在大城市。
这就是仙画所说的阶级流动啊!
她之前还说了一句什么来着,李世民决定过后再把所有记录找出来翻一翻。
他在心中思索,想起来了,大意是阶层具有流动性才是正常的健康的社会形态,而阶层固化只会导致一滩死水。
李世民眯起眼睛,心思开始渐渐的飘远。
难呐!
……
【为了保障这种公平,整个社会也都付出了努力来维护它的运转。】
【它的安保严格程度,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第176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十三)
【咱们国家的秘密分为三个等级。】
【分别是“秘密”、“机密”和“绝密”;保密程度依次上升,而高考试卷就属于“绝密”级别,也是最高等级的国家机密;和核武器的地位是一样的。】
【网上有一说法,就是银行押送钞票的运钞车,那保卫手里的枪大概率是摆摆样子,但是运送高考试卷的押送车,那可是真的荷枪实弹。】
高速路上,装有高考试卷的邮政运输车正开着。
在它的身前以及身后;都有着警车开道护航,全程护送。
在驾驶室内、车厢内以及前后的警车上都装有GPS的定位跟踪系统;以及监控用的摄像头;全程开启,红光一闪一闪。
到了目的地之后,在警方的监督下,多方检查试卷的外包装是否破损,确认无误后才会将它们收到全副武装的保险柜里。
每一秒,都处于严格的电子设备与人员的监控下。
【其实从出题开始;就已经是全程严格监控。】
【每年被考试院点到的老师和研究员;都需要过上一段时间的封闭生活,电子设备全上缴,直到考试结束;比集中隔离还要更严格。】
出题的老师们统一被大巴车拉到秘密的地点。
路上接到电话:“啊,对……出差呢,那边应该没信号,两个月左右吧。”
下了车,过了安检;乖乖的把手机递上去。
整个度假村内,岗亭和监控无数。
有经验的出卷老师对着同僚苦中作乐:“体会一下坐监的乐趣,修身养性。”
【到了印刷的时候,警方也会参与进来。】
【试卷一般会分成两份,一份主用的A卷,一份备用的B卷,不到最后,就算是出题人一般也不知道会用哪份卷子。总之,各种手段防范。】
……
这一套套流程走下来,给天幕下的百姓们看得一愣一愣的。
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如果他们能知道这个词的话。
“如此看来,后世的高考的确是很公平。”
“也必须得要做到公平啊。你们想想,这可是每年几l百万人的考试,要是出什么篓子,我估计朝廷也兜不了底。”
“那倒是。”
“但他们这样公平,真好啊。”
严格当然好,怕的是不严。
天下学子们更是羡慕不已:
“真希望咱们的科举也能这样严就好。”
虽然现在的科举也挺严,但和后世这阵仗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人家可是做到了每个环节都如此的严格。
不羡慕的唯有那些有权力可以在科举里面稍微做一点小手段的人。
比如某位与朝中高官有联系的士子,就心中忐忑不安:
“如此一来,之后的考试势必会更加的严格,之前的手段估计不再好用了,这可如何是好?”
一些中下层的官员在家中复盘后世的整个流程,忍不住长长的嘶了一声。
这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密不透风,水泼不进,完全找不到可以在其中做手脚的可能。
除非坐上最高的那几l个位置,但说实话,那些位置上坐着的人,也不会为了这样的事情出手,没必要。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朱元璋感叹的是:“后世的每一件事情,细到每一个环节,都是有章程可依,有制度可遵循的。”
这需要朝廷对基层有强大的管控能力,需要吏治清明,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
朱棣又忍不住道:“归根究底,还是人的原因。”
章程好定,但这样的大量的吏目却很难找。
他和朱元璋对看一眼,最近这几l年父子俩倒是也培养出了一些默契,一下子就都明白了对方心中所想——所以,对教育和科举还需要更加的重视才行。
这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武周。
武则天对身边上官婉儿道:“看来,咱们的糊名还是要继续下去。”
因反对者众,她原本都快要下旨将糊名的做法撤销,现在她却改变主意了。
后世的高考都能做到如此地步,难道她搞个糊名都还要犹豫不成?
想来,那些反对者也可以闭嘴了。
若是他们不闭嘴,那她会让他们在朝堂上永远闭嘴。
……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依然会有人铤而走险,最充满戏剧性的可能是2003年的时候高考试卷被盗案。】
高考前几l天,四川省南部县公安局的副局长例行来到教育局放试卷的秘密房间检查。
这是他这几l天的每日必做的工作。
这日,离高考还有不到两天的时间。
这房间很隐秘,双层防盗门,贴有封条,各个角落都装有红外线警报装置。
门上的封条是完好的,说明没人进去过。
但副局长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对,他坚持要破开封条进去看一下。
一打开,大家都惊呆了。
里面一片狼藉,满是脚印还有一地散落的试卷,副局长看了看窗户护栏上留下的痕迹:“从窗户进来的,这两条钢筋被人掰弯过,然后又复原了。”
【高考试卷被丢,那可是惊天大案,从市里到省里,很快就直接上报给了中央,然后成立了专案组。】
【整个南部县的手机通信还有网络信号都被掐掉了,各大网吧也都停止了营业。防止偷试卷的人把题目泄露到网络上。】
【破案并不难,很快就抓到了嫌疑人。】
【但,
这反倒不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
因为这个,全国630万考生被动用上了备用卷。】
【就也挺惨的,因为备用卷的难度要比正式卷高一点,而高考即使是只差一分那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考试结束后,考场外面很多考生在哭,有的甚至是嚎啕大哭。
“这次数学太难了,太难了!!”
“我最后两道大题都没做出来!”
“比摸底考难好多!”
家长们只能手足无措的安慰。
【那年,被誉为是“史上最难高考题”。】
【对当年的考生致以同情。而始作俑者也就是偷试卷那人,就是当年参加高考的一个学生,因为太过焦虑,铤而走险,没把自己送进大学,反倒是成功的把自己折腾到监狱里去了,还成功的坑了百万学子,最后判刑七年。】
【活该。】
【好在,现在的保密手段越来越发达,最近几l年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舞弊案出现。】
一位位考生在进入考场时,需要经过严格细致的安检。
不允许携带电子设备,也不允许身上携带金属,随身带着的文具也要被仔细检查。
还要过安检门,从头顶到四肢,正面背面扫一遍,再用机器确认身份证信息。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对于高考的顺利进行也都做出了极大的牺牲。】
【从教育局到交通部门再到建设部门,一切为了高考让路。甚至是个人,平时再怎么不好说话,在这几l天里都会变得通情达理和安静一些。】
平时晚上还在赶工的建筑工地这两天也难得的停工了。
路上挂着“为高考护航,严禁鸣喇叭”的横幅,广场舞也停了,各大小区里同样贴着为高考静音的倡议。
就连高考生的邻居们,在这两天都会变得轻手轻脚。
整个社会,似乎一下子就变得安静了起来。
【毕竟,只要是个华夏人,就能明白孩子能上个好大学有多么的重要。】
……
“应该的。”有人心有戚戚焉,“如此大事,自然要支持。”
不过是安静几l天而已。
“与人方便便是与己方便。”
“别的不说,贡院周围那一片,在每年会考那几l天也是要安静的。”
除了偶尔一些利己主义者和存心想要搅事儿的人之外,大家对此纷纷表示理解。
毕竟,天下还是好人居多。
在这之前,他们看着哭着冲出考场的那些学生们,听着他们的哭声,一个个的也义愤填膺。
“此人该杀!”
“为了一己私欲竟然误人至此!”
就算是没经历过高考,但他们知道科举啊,那可是决定一生的大事!代入一下自家孩子,那怒火就这样上来了。
更别提那些早就已经自我代入的科举考生们了。
杀了他的心都有。
顿时,那位偷卷子的考生在各个时空都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只判七年倒是不重。”各朝代的刑部官员们都想着。
“若是在本朝,最次也要被判个流放边疆吧。”一位刑部尚书的亲眷笑道。
至于在半路上死不死的,那就难说了。
刑部尚书摇摇头:“若是民怨沸腾,为了平息下来,恐怕会死刑也说不定。”
这可是牵涉到几l百万人的前途。
他对后世的法律倒是起了好奇心:“后世的律法刑罚看上去并不严苛。”
但是他们的整个社会看上去却很井井有条,一副太平模样。
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
【大学,整个全民教育体系里面最后的一环。】
【上了大学和没上大学,有着天壤之别。上了大学,有了学历,日后才能更轻松的在社会上找到好的工作,有好的开始。】
【很多优秀企业的招聘系统,甚至是设定了学历的门槛,非985和211毕业的大学生,就算是本人足够优秀,但简历根本进不了系统。】
【虽然对于个人来说很可惜,严格来说还有学历歧视的嫌疑,但对于企业来说,这算是挑选人才的一种方式。】
【简单粗暴,但是成本低,可以节省人力财力。】
路小柒整理了一下大学的分科,文科、理科、工科、艺术、军事等。
还有各种985和211的学校分类。
既然甲方说了,那她发挥主动能动性,力求在各个方面主打一个详细整齐,务必让甲方满意。!
第177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完)
上大学和找工作;还有学历。
聪明人倒也很快就联想到了这其中的联系。
嬴政皱起眉:“他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居然读完之后不是想着要报效朝廷?而是需要自己谋生?”
想想当初稷下学宫出来的那一批,去到哪一个诸侯国那可都是要被当做上宾对待的;封爵拜相也不在话下。
嬴政心中飘过一丝淡淡的荒谬之感。
但念头一转,若是放到现在,他敢就这么大胆的将朝政委托给这些人吗?他们过往的十几年都是在读书而已,并不通世务。
这样一想,忽然又觉得有些合理。
扶苏和李斯等也在感慨:“这也未免,未免太暴殄天物了。”
“未免太奢侈!”西汉的董仲舒也在感慨;“不过,若是人人都能读书;每年能有那么多的大学生;似乎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人太多,朝廷自然会在其中择优。
各个时代的书院和教育官员们,惊讶于后世居然那么多大学,密密麻麻的,整个天幕都放不下。
但让他们震惊的还在后面——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就是学生说入学的时候;学校在庆祝成立二十周年;结果等到他毕业的时候,又开始庆祝成立五十周年。】
【大家纷纷问他,是不是大学读了三十年?】
【然后;2012年的时候,一堆大学一起庆祝成立六十周年,这些大学难道都是一窝蜂在同一年建立的吗?】
【其实,这和华夏大学发展史上两件事情有关。】
【第一个就是抗日时期的大学迁徙。】
【那会儿,国内还是有一些大学的;大多都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大学堂以及民国政府创立的大学。为了抵抗日军,保存实力,民国政府决定将这一批大学或迁徙到云南,或迁徙到西南重庆、西北等地,躲避战火。】
“各位同仁,国家的前途将会更危险,我们教育界要有所准备。”
几所大学里面,所有的师生们都在急匆匆的打包着行李。
“其他的都不要,但这些书一定要带上,当时是托人从香港带回来的,花了大价钱,要是丢了可就再买不到了。”
“我实验室里的东西……”
“快去收,能收一点是一点,那些太重的就……哎,算了,咱们找个地下室好好的把它们藏着,说不定能逃过一劫呢。”
“就怕日本人扔炸弹。”
师生们收拾好物件——主要是学习用的,几十万册图书和实验器材,自己的行李都很少——南京大学,那时候叫中央国立大学,连医学院的大体老师们都被全部搬走了,还有农学院的所有牲畜,连根鸡毛都没给日本人留下。
他们依恋的看了一眼熟悉的校园风景,毅然决然的转头,离开了校园,踏上迁徙之路。
路上还能遇到其他学校的师生。
“我们去云南,你们
去哪儿?”
“重庆沙坪坝。”
“四川璧山!”
路小柒找出了当年的路线图,
大致是北方高校南下、东部高校沿长江西进、广东福建的高校向西或向北转移到附近山区。
为了躲避日军,
内迁的目的地大多是山区,道路艰辛,风餐露宿。到了之后,也没有现成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