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

第34章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34章

小说: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赢政、刘彻和李世民都明白过来,为什么水稻取代了粟米成为了主粮。
  唐人还好,料理手法相对丰富一点,大秦人却吃得十分简单,将麦子和粟放在陶罐中简单的煮一煮,煮成麦饭和粟米饭就是一顿。
  如果一种粮食既高产又好吃,那肯定会受到全天下的欢迎!
  观看着仙画的士卿们都打算等回家后立刻让家里的厨子研究一下怎么用稻米做出仙画上的这些食物来。
  饿了!想吃!
  他们在心中默默的把对水稻的重视往上提了提。
  【我们之前讲过,建国时期的时候,水稻的亩产是300多斤,比明清的鼎盛时期还要低。而在清末和民国的时候,因为战乱,这个产量还要更低,大概也就两百斤出头,完全养不活当时那么多的人口。当时我们国家有很多有识之士都出国留学,接触了到了现代农业科学,他们回国之后,就想要培育出产量更高的水稻品种,解决当时的粮食危机。】
  【丁颖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目光注视的领域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杂交水稻!】
  【他也是我国第一个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的人。】
  一所中学的毕业典礼上。
  台下的青年学生们都在讨论着要报考什
  么样的专业,有的觉得文科好,有的觉得工科好,有的觉得商科好。
  这几个学科读出来,都是不愁前途的。
  年轻的丁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目光坚定:
  “诸君,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我决意报考农科!”④
  台下一片哗然。
  汇胜之、贾思勰、王祯、宋应星、徐光启这些古代的农学家看了后又是唏嘘又是赞赏。
  不冲着高官厚禄而去,而是坚定的选择了注定要和黄土打交道的农科。
  如此年轻就能想清楚自己的志向。
  此子果然不凡!
  【丁颖教授出生于1888年,当时还是清朝光绪时期,也就是说他的整个研究时期其实正逢民国战乱,环境十分的恶劣。当时的政府鼠目寸光,也不可能出钱来让他踏踏实实的搞科研。哦,不对,他们还是给了钱的,给了260元呢!真是一笔';巨款';!打发叫花子呢!】
  已经从日本学成归来,三十多岁的丁颖在官邸门口拦住一位官员,言辞恳切:
  “甘委员长,我之前向您提交了《改良广东稻作计划书》,不知道您有没有抽时间看过?”
  甘委员长步履匆匆,敷衍的道:“看过了,写得很好。”
  丁颖顿了一下,又跟了上去: 如今我们的水稻产量太低,以至于竟然要进口别的国家的水稻。您只需要将洋米进口税拨出1%给到我作为科研经费,我保证一定会研发出更高产量的水稻,以后再也不用进口!
  目前市政府正在研究,你在家等消息吧。甘委员长登上小汽车,扬长而去。
  丁颖站在原地叹了一口气,转身走了。
  【所以,丁教授研究的费用完全是自己出的!为了专心的做科研,他在1927年建立了‘南路稻作育种场’,这也是我国的第一个水稻研究专业机构。为此,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而且还卖掉了自己的祖产!】
  仙画前的刘彻表示不能理解。
  他用人大胆,而且毫不吝啬。对自己的心腹重臣,对打了胜仗的三军将士,他向来大方得很。
  此时,刘彻看得直摇头,忍不住骂了一句:蠢货!
  怎能如此对待贤能?
  要是这位丁教授在他大汉,他必将其捧为未央宫中的座上宾!
  想要研究水稻?给万金!
  他冷哼一声,心下想,这个朝廷的官员竟然如此短视,估计也命不长久。
  【在1933年,他成功的培育出了第一个杂交水稻的品种,叫‘中山一号’。因为当时他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所以用自己学校的名字为这个稻种命名。中山——号在两广地区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据说,当时“农人争种中山白”,并且持续了很多年。】
  衣着破旧的农民聚集在稻作育种场的门口,只为了求得传说中能更高产的稻种。
  一传十,十传百。
  到了后来,甚至有农民跋涉几百公里前来求稻种。
  【1936年,他又收获了“千粒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最大的穗上面可以长出一千四百多颗谷粒,非常的惊人!千粒穗的发现也是当时的一个重大突破。他的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得到了推广,成功的增产了最高百分之二十五。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就按照两百斤的25%来算,一亩地可以增加50斤粮食,已经能够多养活不少的人口!在当时的这个年代,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所以当时的两广农民亲切的称呼他为“谷种佬”。】
  【到了这个时候,民国政府还是想起他来了,对丁教授抛出了橄榄枝,两次邀请他去当官,都被丁教授拒绝。】
  之前出现过的甘委员长亲自前来育种场相请。
  丁教授,如今您的稻种可是名震中外呀!您不如来帮我主管这边的农业,您看如何?职位和薪酬绝不会低了给你。”
  丁颖微笑:“甘委员长抬爱,不过丁某人只想待在学校好好教书,恐怕无法前往。还望见谅。”
  赢政面上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但很快又淡了下来。
  他喜欢这个结局。
  但是他又是帝王,看到此景难免想起了某些自己诚挚邀请却被拒绝的人,因此心中一时不虞。
  不过,对丁教授,他还是佩服的。
  哎,要是天下英才们都怀着一颗报效朝廷的赤诚之心就好了。
  【很多人
  可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爽文的结局,就是往日你对我爱答不理,今日我让你高攀不起。但其实丁教授的格局可并不是停留在争口气和打脸,他在决定任教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立下了三条规矩,一是不涉足官场,二是不累积财产,三是只当好教授。】
  已经决定不再科举的宋应星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但这段时间他却不怎么清闲。不仅朝廷派来了使者邀请他出仕,当地的豪族和官员们也都接连前来拜访,更有无数的请柬纷至沓来。
  不过,宋应星都拒绝了。
  他早就决定,自己要留在家里将那部《天工开物》好好的写出来。
  看了仙画后,他有许多的新的想法想要注入其中。
  此时听到丁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不由得脱口而出: “好!”
  若是他也能像这位丁教授一样,早日的认清楚自己的目标和道路就好了,不至于蹉跎这么多的时光。
  好在,现在也不晚。
  宋应星摊开纸张,他情绪高昂,决定今晚就把想好的篇章全部写出来!
  【他也的确是做到了这三点。】
  【他终身都贡献给了农业界和教育界,建国后成为了华南农学院的首位院长,后来成为了农科院的院长,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农业人才。当时他的女儿报考华南农学院,差两分,他坚决不开后门,不予录取;在他75岁的时候,去田间视察作物生长情况,依然是裤子一挽就下地干活;他去世的时候,身上称得上比较贵重的遗物是别人送的一只怀表。】
  头发花白的老者站在田埂上,不顾周围人的劝阻,执意挽起裤腿下田,认真检查稻穗的情况。
  只是他不时的按压着自己的腹部,此时他已经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镜头一转,老者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对守在病床前的子女和学生说了一句: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懒过。为党、为人民、为祖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出最大而最有效的力量。”⑤
  【丁教授在1964年去世。】
  【他没有看到现在我们国家稻满田,粮满仓的情景,但是由他所开启的杂交水稻的这条路,已经越走越宽,并且涌现出了不少闪耀的身影。】
  镜头转到墙上。
  墙上有一句话, 我不在家,
  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 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⑥
  旁边挂着的画像上,一位其貌不扬的老者正带着和蔼的微笑。
  画像下面写着“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第39章 农业大学之旅(三)
  镜头从这位老者的画像上移开,又转到他旁边另外一位老者的画像上。
  画像下面有一句话: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黄耀祥。”
  【在讲袁老之前,还有一位院士也不应该被人忘记。他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同样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那就是丁颖教授的学生,黄耀祥院士。】
  观看仙画的古人们,尤其是明朝之前的农民们对于育种是没什么概念的。
  但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农民。
  他们巴不得仙画能多讲一点,自己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模仿的经验,就像是之前的农具一样。
  也有人在书房里继续摇头晃脑的看着自己手上的书本,不屑的哼了一声。
  “不是已经研究出新的水稻了吗?为什么还要继续研究?沽名钓誉!”
  他自小就读圣贤书,苦读十几年终于考上了童生,然后秀才,却在举人的这一关里蹉跎了好多年,最终只能无奈的回到村里面开了家私塾。
  但他依然是整个村里唯一的秀才,因此也一直自视甚高。
  他不太理解为什么后世的读书人居然自轻自贱,去和那些泥腿子一起在田里面干活。
  读书,难道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的吗?
  而且,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种隐秘的妒忌——这些人生在条件那么好的后世,居然不懂得珍惜。假如是他生活在后世,一定能一跃成为人上人!
  但后世之人居然要把这些裤腿上沾满了泥点子的人高高的摔起来,那至他们这些风雅的读书人于何地?!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秀才长叹一句,翻了一页书,但眼尾的余光却不自觉地飘过窗户,停留在了天幕上。
  【黄院士当时考上的其实是中山大学的物理系。当时的物理系是很容易获得留洋资格的,是通往上一个阶层的坦途。但黄院士和自己的导师丁教授一样从小就目睹了农民吃不饱饭的悲惨境遇,对此十分的同情。因此,他从听上去更高大上的物理系转为了农学系,成为了丁教授的学生。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的时候,中山大学迁往云南,丁教授连夜打包带走了稻作场的四百多个实验稻种,也带走了一批愿意前往云南的学生,其中就包括黄耀祥院
  士。】
  三十年代的广东小城,处处带着破败的痕迹。
  邮差骑着自行车,朝着一位年轻人喊道:“阿祥,你老豆从国外寄来的信!”
  阿祥高兴的跑过去,拿到了自己父亲寄回来的信。
  国内谋生不易,他父亲只能背井离乡,漂泊海外去给人照相维生,好几年才回一次国,一般年底会寄一次钱和信回家。这一次却是单独的来信,因为黄耀祥大学选择专业的问题。
  黄耀祥看了信之后闷闷不乐。
  “你老豆不赞同你的决定?”吃饭的时候黄母问他。
  黄耀祥郁闷的点点头。
  他想要转到农学系去就读,因此去信询问父亲的意见。但他父亲却觉得物理系更有前途,在回信里苦口婆心的劝了他好多,说他之后也可以申请留洋,甚至还可以留在国外生活,远离这片战乱的土地。
  而农学系能干什么呢?和一堆泥腿子打交道吗?
  父亲在信里面的措辞很严厉,这让黄耀祥辗转难眠。
  第二天,他看到农田里正在挽着裤腿插秧的农民,和戴着斗笠准备下地干活的母亲,终于下定了决心。
  父亲觉得这样的日子实在太苦了,于是去寻找另外的出路,但是他却想要迎难而上,给更多人更好的出路。
  “想清楚了?”黄母问他。
  “想清楚了,我还是打算转学到农学系。”黄耀祥的眼里闪着无畏的光芒。
  黄母叹口气,她知道自己的儿子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但她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的拍儿子的头:“你自己想清楚了就好。”
  咸阳宫中,有士卿出列:
  “陛下,大秦若建立学宫,一定要将农学列为其中!”
  若粮食真能增产,不仅是大秦的百姓能得到实惠,朝廷征收上来的税也会增加很多,那能干的事儿就更多了!
  也有士卿古板一点:“难不成你还想要士人亲自下田种地不成?”
  除了士人,还有平民。另外,庶民之中其实也不乏能力者。君之眼光需要放长远一点。
  “你!”
  赢政一挥袖子:好了。此事看完仙画后再议。
  学宫是
  一定要建的,农学也可以列于其中。
  这里面的好处他自然想得到。
  赢政现在对于农民的力量已经非常重视。
  成干上万只蚂蚁可以干死一头老虎。
  那他身为大秦的帝王,或许也要让治下的农人们日子好过一点。
  而且,他想得比这些士卿们要更深一层。
  农田增产这东西太有用了,若现在有谁说可以让大秦的农人们一亩地增产五十斤,那肯定全天下所有的农人都会奉他为神!
  而这样的人,最好是掌控在朝廷手上,代表着朝廷和他的意志才行。
  否则,就容易成为祸患。
  因此,即使有着守旧的朝臣们反对,此事也势在必行!
  赢政已经想好,看完仙画后让李斯和蒙毅几个留下来吧,他需要尽快看到相关的细节。
  哎,他内心深处叹口气,未免觉得有些郁闷。
  所有的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自从仙画出现后,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感觉能够为他所用的人就越来越少。人才的缺少已经给始皇帝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紧迫感。
  以前的“愚民”政策和庶民不用的政策,也许真的该停一停了。
  【黄老的研究成果很有针对性。他是广东人嘛,大家也知道沿海多台风,而“树大招风”,每次台风来的时候,那些高杆的水稻几乎一吹就倒,一倒就会泡在水田里导致颗粒无收,直接报废。这种情况在农学上被称之为“不抗倒伏”。黄老就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让水稻变矮一点,这样的话就不那么容易被风刮倒了。】
  田里的水稻正在抽穗,但此时天边的乌云却开始渐渐的聚拢。
  从海上刮来的巨风挟带着暴雨,横扫过天地间的一切,连高大的树木都被吹断,弯下了腰,更何况瘦弱的水稻?
  最高的水稻先倒下,然后又压到其他水稻上,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的倒伏。
  一亩接一亩。
  原本的生机勃勃在一场风雨过后,立刻成为了破败残景。
  位于沿海,深受台风影响的农人们,看到稻子被吹伏在地,感觉自己的心都要被揪起来,难受得要命。
  谁还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有的时候,水稻的根发育
  不良,扎根浅,都不用大风,随便一阵小风雨就能让它倒伏在田里。有的时候是因为杆子软,直接折了导致的倒伏。
  每年的夏季,他们都要忧心如焚。
  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只能稍微种稀疏一点,让它光照更足,或许能长得更粗壮一些。
  但种稀疏了,粮食产量就肯定不多。
  总之,倒伏了,减产。
  种稀疏,也减产。
  简直就是绕不开的噩梦!
  也不知道后世的这些科学家————农民们虽不懂其意,但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新名词————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治理倒伏?
  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学的办法?
  他们内心充满了期待。
  【五十年代的时候,他终于研究出来了!】
  【1959年,黄老研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矮杆的杂交水稻品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