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性爱与文明〔奥地利〕弗洛伊德 >

第9章

性爱与文明〔奥地利〕弗洛伊德-第9章

小说: 性爱与文明〔奥地利〕弗洛伊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6

    性爱与文明38

    性感模式的一种延续。 这一种把儿童对照料者的爱恋和尊敬视之为性爱的做法,使某些人听起来极不顺耳。 我以为,如果精神分析能更深入一步的话,上述事实是一定会被证明的。孩童与任何照料者之间的交往,都会源源不断地带给他性的激动以及快感区的满足。通常情况之下照顾他们的总是母亲,而母亲对幼儿的感情又源于她本身的性爱:她总是抚摸他,摇晃他,甚至吻他,明显地把他当作是一定完整的性对象。 如果母亲发现她所有的爱抚都会激发孩子的性本能和加强这种性本能在以后的强度,她也许会感到自疚的,因为在她看来,这一切爱抚都是正常的,是一种纯洁的爱,与性无关。 更何况她在这种爱抚中除了不得已以外,总是有意避免触动小孩的性器官。 然而我们知道,性本能并不是只有在生殖区受直接刺激时才激起的,即便那些被人们当作与情爱无关的动作,日后也必须影响到生殖区的感受。 最应当明确指出的是:如果母亲多了解一些性本能在整个心智生活的发展(包括一切道德的和精神的成就)中的重要作用,她的这种知识就会使得她不再过多地责怪自己了。 归根结底,她只不过执行了她的天职,教导孩子如何去爱。 不管怎么说,一个小孩必须成长成一个性欲旺盛的健康男人,在一生之中任何刺激都会激惹起性的冲动。当然,父母的过分溺爱会引起孩子的性早熟,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因为对这些被宠惯的孩子来说,一旦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就会受不了哪怕是一丁点的爱抚的失去或消减。 小孩会永不满足地要求父母的爱,这也是他将来会变成心理症患者的最清晰的迹象。 反之,那些具有心理病态的父母,比较起来,也更会容易表现出过分的情爱。 他们的

    

 87

    48性爱与文明

    这种过分宠爱的行为会使小孩沾染上心理症的症状。 这也就是在说,那些患心理症的父母往往把他们的疾病传给子女,这种传递是经过一种比遗传更便当的途径而进行的。

    幼儿不安

    对于天真无邪的儿童来说,他从小就表现得如同知道他们与照料者的依赖有着性爱的意味。 儿童不安的根源就在于他们害怕失去自己所爱的人。 因为同一个原因,他们也害怕每一个陌生人。 倘若握着亲人的手,他们在黑暗中也不会感到害怕。 有些人往往指责保姆,说她们讲的妖怪和吸血鬼的故事把孩子吓破了胆。其实这只是高估了这些故事的功效。事实上,只有那些本身有着胆小倾向的小孩,才会被鬼怪故事吓倒,对于其他小孩来说,在听这种故事时也是无动于衷的。只有那些承受着过多的抚爱、性本能过分、过早发育和难以让他们满足的小孩,才变得如此娇弱。 在这一点上,小孩同成人是很相似的,当他们的原欲不能得到满足时,便要把它化为不安和焦虑。 反过来说,当成人因原欲不能满足而焦虑不安时,也表现得像个孩子:一个人独处时,就会觉得害怕。这就是说,一旦他离开所爱的人,便失去了安全感,并试图用一种带孩子气的方式用以缓解这种恐惧。

    乱伦的堤防

    由此我们得知,双亲对儿童的过多情爱很有可能过早地

    

 88

    性爱与文明58

    唤醒其性本能(也就是说,还在青春期的生理状态未达到以前)

    ,致使其心驰神往,最终在生殖系统中表现出来。 假如儿童幸而躲过了这一关,他成年之后的柔情将指导他怎样去选择偶象。 儿童选择性对象的捷径无疑是用他童年期间那具体微妙的原欲爱恋对象为其对象。 然而由于性成熟往往向后延迟,所以他们仍有相当充分的时间,去建筑起防止乱伦的堤防和其他一些对性施加抑制的途径。 这自然导致一种血亲不可通奸的道德律令。这么一来,便在其对象选择的活动中,排除了他童年所爱慕的人。对这道堤防的敬畏,从本原上来说,是社会所确立的一种文明要求。 社会总不愿使家庭的关系过分亲密,以至于阻碍了更高级社会单位的形成。正因如此,社会中每个人(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都会竭尽其所能,疏导他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在儿童时代独一无二和一刻都不可缺少的关系。但是,对青年人来说这种最早的对象选择只是在他们的想象中出现。 青年人的全部性生活也都局限于纵情的幻想之中,这些幻想绝大多数都不容易实现。 在这些幻想里,幼儿期的种种倾向会一再显示出来,但此时已经与幼儿期有所不同了——主要是已有肉欲的成分参与其中了。在这些倾向中,最重要的是对父母亲的性冲动,他们已经开始按照不同的性别分别受到自己异性的母亲或父亲的吸引了。 也就是说,儿子总喜爱母亲,女儿则亲近父亲。 随着对这种明显的乱伦幻想的克服和放弃,青春期中最重要及最痛苦的精神历程也就得以完成了,这就是脱离父母的管制。 这个历程对文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因为只有发生了这一事件,上下两

    

 89

    68性爱与文明

    代之间的对立才可能出现。 当然,在人类必须经历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总会有些人因受到阻挡而裹足不前。 在这一时期,某些人也不能摆脱父母的管制,只能很不情愿和不安全地撤消对他们的情爱,有些则干脆就不能撤回。 女儿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 往往在到达青春期之后,她们仍然保留着全部幼儿式的爱。 这种爱会使父母感到极为欣慰。 但令人深省的是,这样的女孩在结婚后往往不能尽到作妻子的本分。她们往往是冷酷的妻子,对房事显得似乎可有可无。 由此可以看出,性爱与对父母的纯净之爱原是出于同一个根源,不过后者只是幼儿期原欲的固置罢了。我们愈是深入观察病态的“心一性”发展,也就越能发现乱伦式的对象选择的重要性。 由这种性“放弃”而造成的结果是,心理症患者用来“寻找对象”的“心一性”活动的全部或大部都封锁在潜意识里。那些一方面过分渴求情爱,另一方面又及恐惧性生活的真正需求物的女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在其性生活中实现其所谓的“非性爱情理念”

    ,或是把自己的原欲隐晦于一种不会引起自责的情爱之后,这便是将自己的生命紧紧依附着幼儿期的爱恋上。 这种对父母或对兄弟姐妹的爱恋,大都是复萌于青春期。 精神分析可以直接告诉这种人,他们事实上正是在同自己的血亲恋爱。 因为透过这种症状和这些症状的其他一些表现,精神分析已经澄清了他们潜意识中的思想,最终又把这些潜意识的东西转移成意识的东西。 同样,当一个健康的人因为失恋而致病时,同样也是因为他的原欲退回到了自己幼儿期所依恋的对象上所致。

    

 90

    性爱与文明78

    幼儿对象选择对以后的影响

    即使一个人能有幸地逃过原欲固置到乱伦方面的倾向,也不可能全然摆脱它的影响,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年轻男人的初恋,往往是对一个成熟女人的恋情,女孩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一个有权有势的老人。 这显然是我们刚才所讨论的那一阶段发展历程的余音返回。 其实,这样一些被爱的人,只不过是他们的母亲或父亲的活生生的身影而已。 有时虽不太明显,但每一次对对象的选择,几乎都离不开这种原型。 对于男子来说,总在寻找一个能替代其母亲形象的女人,因为这个形象从他幼小的时候,便已完全占据着他的心灵。因此,如果他的母亲仍然活着,母亲就有可能对这个替代她的人感到十分不满,甚至充满敌意。 由于幼童与父母之间的这种关系在决定他后来选择性的对象方面极其重要,所以任何一种对这种关系的干扰(或损害)

    ,都将对他成年时的性生活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即使是情人的嫉妒心理,也要追溯到其幼年的情况,或者至少要受到幼年经验的强化。 如果双亲之间不时发生争吵,或者他们的婚姻并不愉快,他们的儿子便很有可能会在性的发展中发生错乱,甚至出现心理症。儿童对双亲的情爱乃是幼儿心灵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它往往在青春期时重新苏醒,对他的性对象的选择方向也起指导作用。 但这并不是影响性选择的唯一力量。 其他一些恒久的素质,同样也源自童年的经验,这导致他的性的发展不止指向一个方向,影响其性对象的选择的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

    

 91

    88性爱与文明

    性颠倒的预防

    在性对象选择中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它必然指向异性。但我们都知道,要想指向异性,并不是轻而易举便能达到的。青春期后的初次冲动也免不了会迷失方向。 通常情况下,这种迷失尚不至于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德索(Desoir)

    曾于1894年正确地指出,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常常与同性结成感伤的伴侣。能够抵制性对象的这种永久颠倒的最强大的力量,无疑来自于异性性特征间的相互吸引力,当然,我们也并不打算在这儿阐明此事。 但必须指出的是,仅仅这样一个因素还不足以消除性颠倒,消除性颠倒的还有其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性的权威禁忌。 在那些不把性颠倒视为是违法的地方,总能发现有相当多的人表现出这种倾向。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男人在幼儿时代受到其母亲或其他女性照顾时的情爱,总会出现于日后生活的记忆中,这本身就是一股极强大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接近女人。 另外,由于他们早年的性活动总是受到父亲的阻挡,便使之与父亲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这种关系也有利于他们远离同性。 上述两种因素也适用于女孩,她们的性活动总是时时受到母亲的监视,从而对同性则滋生了一种敌对情绪。 这对她们日后的性对象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使之走上正常的方向。 对于那些受男人教育的男孩(在古代,老师总是由奴隶充当)

    ,似乎更容易导致同性恋。 在今天,那些出身贵族名门的男人最多出现性颠倒,其原因也只能归结于他们多使用男仆以及母亲对儿

    

 92

    性爱与文明98

    子的疏远。 我们在某些歇斯底里患者中发现,那些因为父母离婚、分居或者过早死亡而失去父母一方的孩子,其全部爱情皆被剩下的一个所吸收,因此决定了这孩子在日后选择性对象时所期望的性别,最终导致了永久性的性颠倒。

    第六节 概  要

    现在到了应该对以上的论述加以总结的时候了。 从性本能的对象和目的方面的变态现象而出发,我们探究了这些现象究竟是出自于先天倾向,还是来自于后天的经验。 依靠精神分析法的帮助,我们很快地就弄清了那些离正常状态还不太远且为数众多的心理症患者的性本能状态,从而解答了上述问题。我们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发现了每一种性反常倾向,这种反常倾向被证实是造成心理症症状的重要因素。 因而,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心理症其实是性反常的另一种表现(或负面表现)。由于性反常现象的广泛存在,我们便得出结论说,性反常这种特性乃是人类性本能中最基本以及最普遍的癖性。在成熟的过程里,唯有经过机体的变化和精神的压制,性行为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我们因此而希望去证实这一基本癖性的幼儿期便已存在。 有许多限制着性本能发展方向的力量,这也就是我们上面所指出过的羞耻感、厌恶、怜悯、社会所建立起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权威力量等等。这么一来,我们便把一切脱离常态的性变异看作是整个性发展的中断和幼

    

 93

    09性爱与文明

    稚病。虽然上述基本癖性(性反常)

    有着各种不同的形态,但它们同真实生活的影响力之间乃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并不是相互对立。另一方面,既然这些根本癖性并不单纯,性本能本身当然也就应被看作多种因素的聚集。 但在性反常现象中,这些因素却又一一分离出来,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因此,性反常从一方面可以说是正常发展的中断,另一方面则是正常本能的分崩离析。 所有这一切都意在指出,成年人的性本能来自幼儿期的多种冲动,这多种冲动组织合并起来以后,又指向一个单一的目的。在解释了为什么在心理症患者中性反常倾向占据优势以后,我们又证明了,这种倾向的主流一旦被“潜意识作用”阻止后又如何导向旁道而形成病态症状。 因此我们很自然地探讨了儿童时代的性生活。 我们还发现,人们极为错误地否定了幼儿性本能的存在,他们的性表现也被视为不正常或不常见。 我们的研究已证实,这种看法完全脱离了事实。 幼儿性活动的根基是与生俱来的,其实,还在摄取营养的时候,他们便已享受了性的满足。 后来他们又常常会通过吸吮手指等类的活动对这种满足的体验进行重复。 但看起来幼儿的性活动并没有随同其他身体功能同时并进,在经过了二岁到五岁间的繁盛期之后,它又进入了所谓的潜伏期。在这一期间里,性兴奋虽不曾中断,能量的积存却在仍然继续着,但主要是用来达到性以外的目的——一方面使性的成分带上社会性情感的甲盔,另一方面又通过潜抑作用和反向作用建造起了日后用来防阻性欲的堤防。 由此可以得知,把性本能限定于某一特定方向的力量在幼儿时代就已经打好了基础,以后经过

    

 94

    性爱与文明19

    教育的帮助,舍弃了反常的性冲动,最后才得以完成。 在幼儿期的性冲动中,有很大一部分很可能逃过这些而表现为性活动。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幼儿的性兴奋的多种来源,其中最多的,也是极重要的来源,是从快感区的适当兴奋中得到的满足。 我们认为,皮肤的任何一个部分以及任何一个感觉器官,都很可能是一个快感区。 只不过是有些快感区特别敏感,稍受刺激便借助某种机制而兴奋起来。 其实,性兴奋不过是机体中许多活动达到一定程度时的副产品,特别是那些伴有强烈感情因素(不管是苦是乐)的机体活动,就更容易引起这种性的兴奋。 因此可以说,在性本能尚未与对象相结合的幼儿时代(开初时当然没有性对象)

    ,其性兴奋的主要特征便是自体享乐的。一个不可怀疑的事实是,生殖区快感似乎远在童年时代就已露出痕迹。 它可能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同其他快感区一样,在适当的感性刺激之下便获得满足;另一种是通过一种我们尚不清楚的方式,从其他一些来源中获得满足(如通过一种极特殊的联系渠道,同时造成快感区的性兴奋)。

    令人遗憾的是,我到现在还不能对性满足与性刺激之间、生殖区与性欲的其他来源之间的关系,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们从心理症的研究中发现,在儿童性生活才刚刚开始之时,性本能的诸成分便已经开始聚合。 开始时,是由口唇快感扮演着主要角色;第二个性器官前期的聚合则是以肛门快感与虐待癖的出现为特征;只有到达第三期时,真正的生殖区才会参与其中,性生活才最终定型。这之后我们又十分惊异地发现,在幼儿期性生活(从二

    

 95

    29性爱与文明

    岁到五岁)中,其实早已开始了性对象的选择,在这一选择活动中,所有的心智活动差不多都已牵扯进去了。 因此,虽然这一阶段各种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