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4-"新北京 新奥运"知识讲座-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1896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110年的历史,其间曾一度步履维艰,险些在1976年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画上句号。当时蒙特利尔市政府兴建了大批比赛场馆,投资比最初预算超了10倍,不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而且还破坏了环境。那批新建场馆在奥运会结束后也变成了累赘,30年后的今天它们绝大多数仍处于闲置状态,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维护费用。因此,奥运环保绝非局限于场馆建设和服务设施多使用环保材料和环保科技这样肤浅的层面,其中心内涵是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二)悉尼和雅典
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成为公认的绿色奥运的真正实施,他们不仅明确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而且确实在众多领域遵循了环保原则,包括保护红树林和濒危的两种青蛙的活动,成为传世佳话。
雅典奥运会在绿色能源利用和节水方面遭受了最多的指责,同时也留下了奢华的坏名声。雅典奥组委原先计划所有奥运设施在奥运期间使用的电力都为绿色能源,实际并未做到。事实上,作为太阳能利用非常普及(很多普通家庭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城市,奥运村和奥运场馆却鲜有利用太阳能的设施。希腊在风力发电方面具有优势,但是也没有在奥运场馆地区采用风力发电。相反的,整个奥运村全部安装空调,增加了城市能源负荷与环境污染。
雅典奥运会体育场虽然设计新颖气派,但是雅典环境基金会执行主任托尼·迪亚曼蒂迪斯却指出,这些场馆在设计和建造时没有考虑环保,既未使用环保材料,也未使用太阳能等环保技术。同时,由于新建了不少奥运赛场,而不是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雅典周围山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环保组织和媒体普遍认为雅典奥运会在环保方面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改善了公共交通,修建了轻轨和地铁等交通网络,减少了街道上私家车的流量,因此减少了空气污染,也改善了交通状况。
在限制车辆出行,减少尾气污染方面,雅典人可谓煞费苦心。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出租车进出奥运场馆的次数,鼓励人们乘坐大型公共交通工具去看比赛,雅典人制定了一项政策,无论路途远近,乘客在搭乘出租车抵离场馆区时,都应向司机额外支付3欧元作为司机的奖金。很多人不太愿意多花3欧元去坐出租车。这是因为,地铁和公共汽车都是免费乘坐的。
虽然雅典奥运会的环境保护工作饱受非议,但是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奥组委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派出的考察人员仍然从另外一些侧面找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在雅典实习3个月后说,雅典奥运会采用的垃圾回收系统做得非常出色,他们注重细节的态度也值得钦佩谢戎彬。 雅典离举办“绿色奥运”尚有差距[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5 (4)。 。
(三)北京——绿色奥运的承诺
1。中国的承诺和北京的保证
2001年北京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申办报告》中,在环境保护部分介绍说:北京市政府正在实施投资高达56亿美元的1998年—2002年的环境保护计划,2003年—2007年计划继续投资66亿美元改善环境。《申办报告》承诺:到2007年,北京地区的清洁能源使用率将达到80%;奥运村的空调和取暖均以清洁能源为主,洗浴热水和照明将部分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北京已经开始实施将山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70%的生态改善计划;北京还将全面实施水环境管理,2007年全市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268万吨/日,处理率达90%,处理后的污水重新利用率将达到40%~50%。
2。巨大的挑战
实现绿色奥运对北京是巨大的挑战。北京的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大气污染、城市交通、水资源等诸多方面的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尽管北京市这些年来做了巨大的努力,但形势依然严峻。
(1)大气污染的困境
(2)交通问题的挑战
(3)卫生死角影响城市形象
《新北京新奥运知识讲座》 第二部分宜居城市
三、宜居城市
(一)宜居城市目标的提出
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此次总体规划将北京的城市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个总体规划未提“经济中心”,而宜居城市首次跃入了人们的眼帘。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总规划师谈绪祥说:“在制定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对要不要写上‘经济中心’有很多争议,最终决定不再写上‘经济中心’”,“北京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怎么发展”。谈绪祥说,“新的规划提出应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罗乔欣。 北京;为绿色奥运不懈努力[N]。 北京日报奥运特刊,2005…06…22。
北京过去执行的总体规划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这个规划确定的2010年完成的大部分发展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但新的问题也开始不断涌现:城市中心区过度聚集,交通拥堵日趋严重,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等等。北京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
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根据北京的资源(尤其是水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发展目标,在“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的定位下,建设一个宜居城市。
新规划对北京空间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过去“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发展格局将变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两轴”是指:沿东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东西轴和沿北京旧城中轴线延长线的南北轴。“两带”是指:疏导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通州、顺义区域的“东部发展带”;以创建宜居城市生态屏障的昌平、延庆区域的“西部生态带”。同时,建设中关村高科技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等多个城市职能中心。
根据这个规划,北京将建设几个50万以上人口的“新城”。这些“新城”都要有产业支撑,居民当地就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行政建制、管理模式都按“城市”而不是“居住区”设置。到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为1800万,而北京中心地区人口规模将争取从现在的650万调减到540万。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认为,宜居城市不是单独提出来的,而是与政治、文化中心等一起提出来的,作为一个城市,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北京的交通、生态、设施等离宜居城市还有距离,宜居城市是努力的目标。
显然,宜居城市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但环境是重要的评判因素。本文讨论的只是宜居城市的环境因素。
《商务周刊》和零点公司联合于2004年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济南、大连、厦门10个城市18岁~60岁的3212名城市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请被访者谈对宜居城市的要求。分别有47。9%、46。1%和43。9%的受访者认为,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好是成为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重视上述条件的人数,明显高于重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社会保障水平等其他条件的人数。调查者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居民的文化层次越高,对于环境因素越为看重。
宜居城市的提出,和绿色奥运是相互匹配的。宜居城市是绿色奥运的目标,绿色奥运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契机。
(二)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
(三)清洁的城市环境
(四)顺畅的城市交通
(五)有保障的公共卫生系统
《新北京新奥运知识讲座》 第二部分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
四、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
(一)绿色建筑评估
在城市的建筑领域,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响应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开始的。1974年在温哥华召开的联合国首届人类住宅会议提出了“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目标,相继成立了联合国人居委员会和联合国人居中心,先后提出了“反映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人类住区政策建议”和“持续性住宅区”发展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模式的具体建议。
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深入,绿色建筑的响应从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这是“空间”上的全面性;同时,这种全面性审视还包括“时间”上的全面性,即审视建筑的“全寿命”影响,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与加工、建造、使用、维修、改造和拆除等各个环节。
(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内容
“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研究”以落实绿色奥运承诺为目标,制定奥运园区与场馆建设的绿色化标准,研究开发针对这一标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和评估体系,探索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进而为在全国推行绿色建筑提供参考与示范作用。
该项研究评估分4个阶段进行: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调试验收和运行管理。
(三)勤俭办奥运
在“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研究”中明确提出“勤俭办奥运”和“赛后利用”的原则:奥运建设应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场馆设施应能保证举办奥运会的需要,又可在奥运会后被持续有效地利用。优先使用城市已有的场馆设施。技术特点相近的比赛项目共享场馆设施。兴建新场馆设施必须以奥运会后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对必须建设的场馆设施论证其规模和标准。赛后不需要的固定设施尽可能建造临时设施,临时设施可异地循环再利用。
五、绿色奥运行动
(一)政府的行动
为了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中央政府及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北京的环境。
第一,北京市与北京奥组委编制了《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多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
(二)公众参与
(三)场馆的建设
《新北京新奥运知识讲座》 第二部分主讲教师简介:钟秉枢
第五讲人文奥运与和谐北京第五讲人文奥运
与和谐北京主讲教师简介:钟秉枢,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田联地区发展中心·北京主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出版了《成绩资本和地位获得》、《运动员基础训练的人文社科指导》等19部著作和译著,发表了《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论文100余篇,承担了省部级研究课题20项。
《新北京新奥运知识讲座》 第二部分人文奥运解读(1)
一、人文奥运解读
中国人永远也忘不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乃至全国那个不眠之夜:泪水、鲜花、美酒、礼炮、歌潮、狂欢,千千万万普通人在那一个瞬间所迸发出的不禁之情,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一个古老民族期待复兴、渴望强盛的历史真实;它使那一瞬间成为留存于民族记忆的永恒。在人们排山倒海的欢呼声之后,在人们将更多的期盼锁定在通过奥运会能使北京的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路更宽、场馆更多的时候,北京奥运给和谐北京的构建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一)奥林匹克运动本质的回归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世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求新、求异和求变,社会文化热点转移的节奏之快,令人炫目。但是奇怪的是,尽管流年似水,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奥运会的兴趣却有增无减,对奥运会进行电视转播的国家和地区数目不断增加: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193个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214个,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220个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300多个电视频道进行35000个小时的电视直播或转播(平均每天2000个小时的节目量),奥运会成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共享的文明成果和共有的人文财富。人们如此执著地关注奥运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奥运会迸发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1。人文关怀的呼声
2002年11月21日《北京晚报》的一篇文章《请别剥夺运动员的“探亲权”》发人深省。文中记述,第14届亚运会两枚金牌得主蔡亚林在兴高采烈地载誉归来后,才得知其母亲已不幸逝世一个多月的噩耗。为了瞒住蔡亚林,使其能安心备战亚运会,其家人、教练、有关领导从蔡母病重期间起就层层把关,将消息严密封锁。比赛胜利后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这位坚强的汉子一时间茫然失措,几乎惊呆了,随后才是悲痛欲绝。
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因素。人文关怀的“人文”二字界定了其与普通关怀的不同。它侧重的是精神上的关照和爱护。它彰显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怜悯,是对人性的关爱、卫护和发扬。按老百姓的话说,人文关怀就是人情味儿。
健康发展的城市,其目的和本质就落在人文关怀上。它要求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按照“人的尺度”来开发世界、建设社会,不断为人们过上幸福生活创造各种条件。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党的十六大提出,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情系民生、造福于民、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人文关怀精神。
2。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与人文环境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关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如追求崇高的理想,崇尚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和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