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2章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2章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听说这件事以后,对徐达的表现十分高兴。    
    在很大程度上,徐达并非不明白知非不处的道理,其最后的命运悲剧是由朱元璋的猜疑性格造成,具有某种必然性,要想摆脱必然受到各种限制。那么更多的人则是在能够主动避免危险的情况下,执迷不悟,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宋宁宗时的丞相韩侂胄做南海尉时,曾请一位儒生做馆客,此人很有才华,但不久就离开了。    
    韩侂胄当了丞相,掌握国家大权后,非常想念他。有一天,这个儒生忽然来了,韩侂胄非常高兴,请他留在家里。    
    一天,夜深人静时,韩侂胄请儒生饮酒时,请教他:“我才学疏浅而掌握了国家大权,您有什么指教吗?”    
    儒生叹息说:“您现在危险得像是架在树枝上的鸟蛋一样,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3)

    韩听后惊奇地问为什么。儒生答:“这不难理解。宫中立皇后时,您不同意,皇后很怨恨您;宫中立太子时,您又不同意,太子也对您怀恨在心;您当政后,朱熹、彭龟年、赵汝愚等名士被逐出朝廷的不计其数,士大夫们也因此而怨恨您;现在同金人打仗,军队牺牲很大,三军也怨恨您;边境的百姓不时地被掠夺和杀害,四海之内的百姓都怨恨您。这样四面树敌,您怎么能免祸全身呢?”    
    韩侂胄沉默了许久说:“你能教我怎么办吗?”    
    儒生再三推辞,韩坚持追问,他才说:“只有一个办法,只怕您不愿采纳。现在皇上重病在身,无意于国家政事,如果摆出尧、舜、禹禅让的家法,请皇上让贤给太子即位,太子对您会由怨恨而转为感谢。这时皇后退而为皇太后,即使怨恨您也没有权了。以后,您可以辅佐新皇帝,一切从头开始。对从前被贬的诸贤士,已死去的增加抚恤,还活着的召回给予提升,同时派遣使者去聘请贤德的人来执政,对外也要消除积怨,使边境平安无事。您还可以优厚地犒劳军人,抚恤牺牲的将士,免去各种无名的赋税,解决好种种矛盾,使全国百姓休养生息。然后在此基础上,您选择一位知名的贤士,把丞相之位让给他,自己请求告老还乡,邀游于青山绿水之间,如此,您最后就能转危为安,变祸为福。”    
    韩侂胄听他讲的有道理,但犹豫不决,想留下儒生做自己的顾问,可他坚持要告辞而去。儒生走后不久,韩侂胄果然四面受敌,被砍了头。    
    有明智通达的人对自己的危险提出忠告,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可是自己却不能听从,也不能从中得到教益,真是太可惜了。    
    陈瓘在通州的时候,张商英当了宰相,想引荐陈瓘来辅佐他。于是他要新设置的政典局发下公文,索取陈瓘所著的《尊尧集》,并且由政典局启用陈瓘。陈瓘把书缮写好,却没有上缴。    
    通州郡又拿着政典局的公文来催促。陈瓘就将书用奏折的形式进献,外面用黄帕封好,送到政典局,要求他们在皇帝面前开拆。有入说陈瓘应当直接将书送到政典局就可以了,何必进献皇上?    
    陈瓘说:“我恨不得将书直接送到皇上手中,请皇上批阅。怎么能把书给他们呢?他张商英身为宰相,办什么事,不通过三省去公办,却增设机构,任用官员。如果什么事都通过私人的途径去办,人们必然会怀疑嫉妒。恐怕《尊尧集》到了他那里,他的地位已经动摇了。我现在避之唯恐不及,更何况将书送去呢?”    
    不久,事情真象陈瓘所说的那样,张商英被罢黜,陈瓘被任命为台州知州。有人指责陈瓘私自送书给张商英,想让张商英实行他的政见,经过调查后才真相大白。    
    与世沉浮 顺水行舟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根据所面临的情况做出反应,进行自我保护。正是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保证了动物的生存。刺猬身体能缩成一团,鸷鸟能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麝遇敌能断脐香脱逃,蟒蛇能把自己的伤口显示给对手,这都是十分高杆的自保招数。    
    智慧不如人类的动物尚且能够做到这一点,面临情势更加复杂的社会,更应从中受到启发。    
    人要做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身取义的莽汉。在周围人都沉醉不醒的情况下,不怕危险,自持孤高以殉其节的态度当然很了不起,不过,如果还想实现自己志向的话,不可独醒也可以算避免灾祸的一种生活准则。    
    晋时嵇康跟随隐士孙登在山林问遨游了三年,嵇康向他请教问题,他从来不回答。将要分别时,嵇康对他说:“先生,您难道在最后分别时也无话可说吗?”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4)

    孙登于是说:“你认识火吗?它生来就有亮光,如果不用,那就浪费了它!人的才能就象暗夜的火光一样,如果不用,也会浪费殆尽!保存火光的关键在于免遭外部的风雨,发挥才能的关键在于顺应外界的事物,有十分清醒的见识,只有这样才能长久。我看你不随流俗,刚有余而韧性不足,才气多而见识太浅,在当今世上恐怕很难有所作为!”    
    不出孙登所料,嵇康也世后一直没有被朝廷任用,最后竟然因吕安事件牵连入狱,被司马氏杀害了。    
    古人说:“诽谤不实之词太多了,金子也会被熔化。羽毛数量多了,也能把船压沉。尘土多了,同样能把车轴压断。不实之词太多了,能把人的名声搞臭。”    
    因此,老子李耳要去西域时,提前换上胡人的装束,大禹路过裸人国时,就主动脱下衣服,孔尼与武人交朋友时,就比试射猎。散宜生为了达到目的,也曾行贿,更有仲雍为了自保,剪掉头发,裸体纹身。    
    有人见到这些例子就会说,原来圣贤的智慧也有用尽的时候。但事实上,这不表明圣贤黔驴技穷了,而是说明他们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能够灵活多变地顺水行舟,用以自保实现更大的理想。    
    唐中宗神龙元年,武则天身患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密商要杀掉张易之和张昌宗,逼退武则天。姚崇当时任灵武道大总管,从屯兵之处来到京城,就参与了这件事。    
    事成之后,武则天被迫禅位,迁回上阳宫。张柬之、恒彦范、崔玄、袁恕己、敬晖被赐封郡公,纷纷弹冠相庆,姚崇被封为梁县侯,但他却痛哭流涕。    
    张柬之等人问他:“现在哪里是哭的时候?你不怕因此受处分吗!”姚崇说:“我参与了讨伐叛逆,算不上有功。然而想到我曾长期事奉武后,这样做是背叛旧主啊!作为人臣无法保持始终如一的节操,我怎么能不哭呢?即使是因此而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实际上,姚崇之所以哭,是因为知道武三思还在朝中,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总有一天会有反复。果不出他所料,后来武三思与韦后专权,张柬之等人纷纷被害,只有姚崇幸免。    
    与此相对似的一个故事是董卓被杀后,百姓欢呼歌舞,只有蔡邕动心叹息,结果被杀。两件事看似一样,祸福却相反,姚崇打出的是一片公心的招牌,痛哭流涕是免遭人反攻和清算的权术;而蔡邕却不懂得掩饰私心,哭是感恩之情的真实流露,难免被当成杀一儆百的靶子。    
    故意自污 避免猜疑    
    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这是无数功臣名将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换来的教训,因而也更具有借鉴意义。    
    秦始皇命大将王剪做元帅,统兵六十万讨伐楚国。临行前的酒宴上,王剪向秦始皇请求许多良田美宅,始皇说:“将军你放心去吧,难道还担心受穷吗?”    
    王剪说:“我做大王的将军,即使有功可能也封不了侯,所以趁着大王赏我酒饭时,我也及时请求赏我园地,做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始皇大笑起来。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5)

    王剪到了潼关,五次派子弟返回长安请求田地。有位亲信见此情景,不解地问他:“王将军您要求田园也太着急了吧?”王剪说:“不,秦王的为人我很清楚,他很不信任下属。现在把全部军队委任给我一人,我如果不多多请求要田宅,使自己地位巩固,难道还等着秦王猜忌我吗?”    
    其实心胸狭隘不信任大臣的又何止秦始皇一人呢。即使是以大气宽弘知人善任而著称的汉高祖刘邦,也难脱类似的情结。“伴君如伴虎”,一旦部属位高权重的时候,还是会不放心,因此,随时表示忠诚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对人性的分析充分发挥自防之道。    
    萧何是刘邦的老同乡,足智多谋又忠心耿耿,刘邦视萧何为左右手。他曾经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吾不如萧何。”    
    西汉三年时,刘邦与项羽的军队相持在京索间,任用萧何主持关中之事。刘邦几次派使者慰劳萧何,萧何十分感动。    
    但是他的门客鲍生告诉萧何说:“现在皇上在外风餐露宿,却屡次派人慰问在关中的您,您以为是关心您吗?这是怀疑您呀!不如让您的弟弟和子孙中能当兵的,全到军队来,解除他的疑虑。”    
    萧何采纳了他的计策,刘邦大喜。    
    不久,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要了韩信的命。刘邦听到诛杀韩信后,派使者任萧何为相国,同时加封五千户,派五百士兵及一名都尉做为相国的侍卫。诸位官员都来祝贺,唯独召平忧心忡忡地对他说:“虽人祝贺,我却要表示同情,因为您就要大祸临头了。皇上在外奔波,而您守在京城,没有冲锋陷阵,没有任何危险,却加封晋级,设置卫队,这难道正常吗?韩信起来造反,皇上对您也产生了怀疑,希望您把皇帝的赏封让出,不要接受,把全部家财用以资助军队。”萧何听从了召平的意见。刘邦见萧何这样做,对他也就放心了。    
    这年秋天,黥布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出征后,几次派使者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说:“因为皇上亲征,我在内安抚百姓,勉励百姓,尽其所有帮助军队,象皇上讨伐陈烯时我所做的一样。”    
    接见时鲍生也在座,等使者走后,他对萧何说:“我看您离满门抄斩不远了。您处于相国的高位,论功是全国第一,各方面已无以复加。您入关中以来,十余年一直深得民心,而且目前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民和。皇上所以数次问您在做什么,是害怕您的威信太高,影响整个关中地带。现在您何不多多购买田地,以损污自己的名声,如此皇上的心就安宁了。”    
    萧何采纳了他的计谋,用低价强买了许多民宅民田。刘邦还京时,百姓拦路控诉萧何,刘邦听了,心中暗暗高兴。    
    正是由于鲍生和召平为萧何提供的知非不处的智谋,能随机应变,因时而宜,因此萧何才能一直没有遭到猜疑。    
    萧何一生忠诚谨慎,刘邦对他还有顾虑,因此上级对下级的猜疑是人性使然,必须面对现实。    
    狡兔三窟 预留后路    
    严格地来说,狡兔三窟属于居安思危的智慧,但因其不同于一般的谨慎戒惧,而是主动寻找遇到危险时的缓冲,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进取智慧,因此我们把它拿出来分析。    
    战国时期,齐国宰相孟尝君的家里,养了很多的食客。其中有个名叫冯谖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所以来了很长时间也没引起孟尝君的注意。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6)

    有一次,孟尝君准备派人到封地薛地去收债,一时找不到别人,就派冯谖去。冯谖很有礼貌地问孟尝君是否带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随便,你看着办吧,你觉得应该带些什么回来就带些什么吧。”    
    冯谖来到薛地,召集了所有的债户,把债契收上来,又当众把所有的债契烧掉,然后对大家说:“孟尝君让我把你们的债全免啦,今后你们可以安居乐业了!”人们高兴地欢呼起来。    
    冯谖回来,孟尝君问他带了什么回来?债收完了没有?冯谖地回答说:“按您的指示,我觉得最应该给您带回来的是‘德’,所以我就给您带回来个‘德’。因此我就把薛地的全部债契烧掉,债免了。”    
    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可一想,木已成舟,也没说什么,就算了。    
    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宰相的职务,只好回到薛地。当地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扶老携幼到大路上欢迎他。孟尝君这才恍然大悟,对冯谖说:“这就是您带回的‘德’啊。”    
    冯谖接着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保住性命,现在你只不过才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睡安稳觉,万一齐王对你再有不利,还得有另外的存身之处,因此我们还得再凿两个洞才行。”于是冯谖向孟尝君请求到魏国去游说。    
    冯谖来到魏国,对魏王说:“孟尝君名扬各国,您如果能请他到魏国来做宰相,魏国定会国富民强。”    
    魏国此时正好相位空虚,于是派人带着重金来聘请孟尝君。冯谖派人告诉孟尝君不要接受聘请。所以魏王连请了三次都被拒绝了。    
    齐王听说魏国要请孟尝君做宰相,果然吓得连忙叫人带着黄金、彩车,用很隆重的礼节把孟尝君请了回去,恢复了原职。    
    齐王为了表示诚意,特意问孟尝君还需要什么。冯谖就偷偷告诉孟尝君说:“请求齐王在薛地建立祠庙,再赐份先王留下的祭器,以保薛地的安全。”    
    齐王答应了孟尝君的请求。祠庙建成那天,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已经挖好了,你可以高枕无忧,安安稳稳睡觉了。”    
    这是狡兔三窟的原创版本,因此其智慧也更多地停留在原始意义上,寻求三个能避祸全身的地方。但这种做法并不保险,不但极易被识破,还会留下“有外心”的把柄,更高的智慧是建三窟于无形。汉初时留候张良就是这样的智者。    
    汉朝初定,张良目睹了彭越、韩信等功臣结局悲惨,又想到范蠡和文种逃生留死的教训,觉得已经到了为自己留下后路的时候了,于是开始为自己建三窟――    
    第一窟是封地。在赏封功臣时,刘邦曾准备齐地的三万户给张良作食邑,但张良没有接受,表示只要有一块小小的地盘就足够了,把它当作同刘邦会面的地方,表达对刘邦的知遇之恩。    
    第二窟是刘邦。张良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又淡泊名利,有功而不居功,深受刘邦倚重。    
    楚汉战争期间,他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身保命;他建议刘邦不要立六国的后代,以免留下后患,并建议刘邦把韩信封为齐王,以调动他攻楚的积极性;他还劝刘邦乘胜追击项羽,导演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十面埋伏”,成就了汉室基业;他力主将关中作为定都之地,赢得了人心归附。有这些功劳,张良自己却并不以功臣自居,而是专心研习黄老之学,避免了受到猜疑。    
    第三窟是吕后和太子。张良曾帮助太子保住继承人的位子,吕后和太子对他感恩戴德。    
    刘邦想把吕后的儿子—当时的太子—废掉,改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恳求张良帮忙,张良就告诉她,只要太子把商山四皓请来,皇上就不会废太子了。    
    商山四皓是从秦始皇时就当隐士的四个老头儿,学问好,道德高,名气大。刘邦想请他们出山,他们认为刘邦喜欢开口说粗话,还曾经把书生的博士帽子拿来当便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