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4章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4章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版本的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聪明的人在为人处世时,不追求浮夸的虚名,而只求最后见到真正的效果。通常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默默地把事情圆满完成以后,并不用语言来夸耀自己的高杆,另一种是事情办失败以后,也不用喋喋不休地向别人解释。    
    但是偏偏有些人不仅不懂得做事,而且还会夸夸其谈地用一套大道理来为自己辩护。这样的人虽然能够瞒得了一些稀里糊涂的读书人,但是却无法面对因其无用而受到牵涉的当事人。    
    汉朝的另一位宰相丙吉,做事也很懂得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将各种关系处理得有条不紊,井井有条,大事小情都处理得恰当适合。    
    一年春天,他乘车在繁华的都市街头经过。正走着,看见街中心一群人在殴斗,鲜血溅了一地,惨不忍睹。    
    丙吉并未说什么,只是摆了摆手,命令车子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迎面来了一辆牛车,拉车的牛正长伸着舌头,鼻侧唇角满是白沫,很吃力地拉着车子往前走,丙吉命令停车,伸手指着那牛道:“你们看,那头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们去问问牛的主人,这头牛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侍从们更是惊诧,丙吉看了出来,问道:“你们可知这是何处所在?”    
    有人答道:“大人,这不是长安城吗?”    
    丙吉又问:“既然是长安城,这长安城由谁负责治理呢?”    
    众人回答:“大人,当然是长安令的职责。”    
    丙吉点头说:“是啊。我的职责是要评定他们的职务功过。然后再将其赏罚情况上报圣上便可,这取缔群殴之事本属他们分内之事,本官没有必要去查管。”    
    丙吉又问。“你们可知现在是什么时节?”    
    众人道:“初春时节。”    
    丙吉点头,说:“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尤其初春,春雷惊响,万物复苏,又要一度四季轮回。那头牛却值此时节吐着长舌喘气不止,我担心是阴阳不调之兆,而本官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阴阳是否顺调,关系到国计民生,事关百姓一年的生计,本官又岂能不理不问。”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6)

    实际上,丙吉这一番议论,不过是一介腐儒之见,纯属胡说八道。判断一件事情如何处理,不仅要依据事情的轻重,更要看事情的缓急。在鲜血四溅的斗殴现场,无论是哪个级别的官员无论有多么重大的事情,如果不是刻不容缓,都应立即命人制止斗殴,救治伤者,而不是一走了之,并且还用大话欺人。    
    这和无为而治和秉要执本是根本的两码事。    
    历史上很多人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他识大体,顾大局,如果不是和丙吉一样毫无人性的话,就是和丙吉一样的颟顸无用。    
    一个说话太多的人,用广东人的说法叫做“口水多过茶”。这种人往往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用行动说话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所以,处理任何问题都必须以要达到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逞口舌之快。    
    南北朝时,郗愔在北府任司空职,桓温忌惮他掌握兵权,一心想除掉他。一次郗愔写了一封便笺让人送给桓温。这时他的儿子郗超听说这件事,急忙追上正在路上的送信人,取出信来看到上面写着:“我要同您共同为王室出力,收复失地,重修园陵”等语句。    
    郗超将信带回,代父亲重写一封,自称身患旧病,不能忍受世问繁杂事务,希望得到一块闲地,来颐养天年。桓温看到信喜出望外,趁机派心腹担任会稽太守,使郗愔免受桓温之害。    
    后来郗超病重时,收拾了一箱子书信文札,嘱咐家里人说:“我父亲若悲哀太过,就把这些给他看。”    
    郗超死后,郗愔无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痛,哭得死去活来,无法自制。家人就开箱给他看儿子的遗物,结果里面全是郗超与桓温谋划叛逆的内容。郗愔看后气得七窍生烟,骂到:“这个不肖的逆子,真是禽兽不如,他死得太晚了!”立即止住悲声。    
    郗超与桓温暗里勾结,但却给用计使父亲免遭祸患,保全了父亲的性命和名节,而且死后还能用办法制止父亲的哀痛,不能不说是务实而不羡慕虚名的智者。    
    要追求办事达到的实际效果,有两种训练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与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如果我们不会机智的谈吐,又不会适时沉默,可能会经常处于尴尬之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    
    智谋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让人一看就觉得十分高妙的,比如古代的辩士滔滔不绝的游说;另一类则是表面平淡无奇,然而却包含了极深的玄机,不易让人识破,就象诸葛亮所摆下的石头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只是在关键时刻才显露山水,让人恍然大悟,叹服不已。    
    战国时代,范蠡帮助越王灭吴后离开越国,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投到齐大臣田成子门下。    
    后来,田成子离开齐国,逃往燕国,子皮背着符信跟随着田成子。到瞭望城,子皮说:“您是否听说过涸泽之蛇的故事?涸泽中的蛇为了活命要迁走,有一条小蛇对大蛇说:“您走,我跟随您一起爬,人们都认为我们是逃亡的蛇,一定会杀了我们,还不如我们互相衔着,您背我走。这样人们会以为我是神,我们就能免于一死。同样的重,您美我丑,我做您的仆人,人们顶多只会会认为您是一位土财主。如果以您作我的仆人,别人会觉得我是万乘之国的大臣。”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7)

    田成子一听有道理,就背起符信跟在鸱夷子皮的后面。到了迎接宾客的旅舍,旅舍的主人果然对他们十分敬重,并献上酒肉来招待他们。    
    这是用反常之举来暗示自己的身份不同寻常,其根本在于摸透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因而成功。    
    宋朝时,秦桧掌权,各地送来的贡献,先进献到他家,其次才送给宋高宗。有一天,秦桧的老婆王氏进宫,宋高宗的母亲显仁太后提到这些日子很少见到大鱼,王氏回答说:“我家有大鱼,我给您进献一百条。”    
    王氏回来告诉秦桧,秦桧听后怪她说走了嘴。第二天,秦桧派人进宫献上从街上买来的糟青鱼一百条,显仁太后对别人笑着说:“我说这婆子土里土气,果然不出所料。”    
    程厚做太子中舍时,有一天被邀请到秦桧府第。他被请到书房,见室内十分冷落,只有桌子上有一篇文章,署名是“学生类贡进士秦埙呈”。    
    程厚独自一人默然翻阅,发现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因此连看了几遍,几乎能背出其中一些句子。在他翻看的时候,不断有人送上酒肴茶点。但一直等到天色很晚,秦桧也没有出来接见他。    
    程厚莫名其妙地回去了。几天以后,朝廷命他担任科举主考官,他才完全明白过来,于是就以在秦桧家看到的那篇文章的题目命题。结果秦埙的文章文词出众,考了第一名。    
    秦桧的做法虽然属于弄权循私的行径,但是他处理问题的手法,却充满了常人不及的智谋,下下人有上上智,不可不知。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个故事。    
    宋代王随字章惠,考进士时,家境十分贫寒。他游学于翼城时,欠人饭钱,被抓进县府。当时石务均的父亲任县中官吏,为他还了饭钱,又把他领到家中住下,石务均的母亲对他尤其礼遇。    
    一日石务均酒醉,令王随起舞,舞步不合拍节,就殴打他。于是王随愤而离开了石府。    
    第二年王随榜上题名,中了进士,过了些年,又当了河北转运使。石务均听说王随回来了,十分害怕,到处躲避。后来,石务均被人诬陷,被抓到狱中。他父亲又急又气一病身亡,家里的人向王随诉说冤情,请求援救。    
    这时王随已做了御史中丞,并没有派人重新审理案子,而是派人送了几锭银子到翼城县中,请县令帮助安葬石务均之父。石务均也就安然无事了。    
    这是巧用送礼金来暗示自己与当事人的关系,虽然不置一词,但所要表达的意思尽在不言中,不可谓不巧妙。可惜的是,这一智谋为后世不少人学来作为贪赃枉法的工具,不过这已经不是智谋本身的错了。    
         
    


处世智谋第3章 相机因时的智谋(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无论是时间上的时势,还是空间上的位势,唯有相机因时才能游刃有余。    
    顺时应势 应运而生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一粒种子,如果落到肥沃的土地上,得到充分的水分和阳光,就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春来繁花满枝,秋来硕果累累。但如果落在贫瘠的土地上,再没有水分和阳光的滋润,就可能先天不足,不是没发芽就干枯,就是长得十分弱小。    
    事物在不同的时间看不同的时势,在不同的地点、地位、位置,也会有不同的位势。对于人来说,时势就如同肥沃的土地和阳光水分一样。古人讲: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就是讲时势。一个人要想充分发挥才干,就要选择或把握时势。或者趋生,找到能容纳你成长的上级环境,或者避克,适当避开对你克制太过的环境,总之一条:要强化自身,形成强大的势能,才是调整位势的上上之策。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时势弄人。    
    《红楼梦》中有一首诗描写探春说:    
    才自聪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江风一梦遥。    
    这里面所再三咏叹的,就是生不逢时的悲哀。所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位势不利时再大的威力也不能发挥出来,此时,忍耐、积累、准备是惟一的办法,必须审时度势、韬光养晦、运筹帷幄,以待其时。    
    商朝末年,姜子牙韬略满腹,可是有遇到周文王前的80年里,可以说是倒霉透顶。    
    他七十二岁才娶上老婆,却被老婆逼着去学做生意。他去卖面粉,遇到大风把面粉全吹跑了。去卖扇子,可是遇到连阴天出奇地凉快,扇子一把也没有卖掉。老婆一生气,自己跑路了。    
    姜子牙听说了周文的事以后,就到碧溪去用直钩垂钓。    
    他钓的就是机遇和时势。因为他看到纣王的残暴已经激起了天下人的反抗,周文王胸怀宏图大志,但却偏居西岐,如果没有能够治国安邦的相才,是不可能与纣王抗衡的。    
    在这样的机遇下,姜子牙出世的所有条件都具备了,于是人类历史上一位大谋略家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的机与时,就是一种状态和态势,从时间上说叫时势,从空间上说叫位势。    
    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来讲,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有五种不同的势:旺、相、体、囚、死。旺即旺盛、兴旺的状态;相则是次旺;体是休息、体安无事;囚是被囚困、被禁锢,是衰落的状态;死是被克制而全无生气的态势。    
    当某一类处于旺态,它所生的一类便处于次旺盛的态势,即相,生它的一类处于体态,克它的被囚,被它克的便处于死的态势。    
    


处世智谋第3章 相机因时的智谋(2)

    事情的成败,都有主客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相机因时的谋略的实质还在于,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主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换着的,只有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作出不同选择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线。    
    一位部门经理因为工作努力表现优异而被提拔为副总经理,他更加努力。但是只过了两个月,他就被撤职了。    
    他迷惑而愤怒地找到了总裁。总裁淡淡地看了他一眼:“你确实比当经理时更加努力,但是你忘记了自己已经是副总经理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味地依随过去成功的影子,而不是因应时势地位的变化,采取新的策略,就必将被时势所淘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智者之所以能够与水联系起来,恐怕是因为水没有固定执着的形象,而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智者和水一样,常常能够随机应变,明察事物的发展,并且顺应它们,而不是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智者总是活跃的乐观的,很少在人生的悲剧里出演角色。    
    相机因时,就是对事物的各种态势进行准确的判断,使自己的行动切合实际,因时势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最终的目的是保证自己处于优势地位,保证行动的成功。    
    为此,不但要对自己的处境、事态的发展变化有充分透彻的了解,对对手的情况了若指掌,而且也要细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经过认真比较斟酌,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    
    因时而动 见机而行    
    事物在萌芽状态而未露端倪的时候叫机,而机在不非常明显时,是不容易被觉察到的。把握时机而有所作为的叫势,势如不发展到顶头是不会自动断绝的。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对时机的把握与利用,认为凡事可违背时势的发展。春秋时齐国的名相管仲说:“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合时。”意思是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捕捉时机,不能违背时机。聪明的人虽然善于谋划,但总不如顺应时势显得更为高杆一些。    
    范蠡说:“时不至不可琼森,事不容不可强成。”节令未到,不可以勉强植物生长;形势不允许,不应当勉强追求成功。    
    因此,一切战略策略,必须以适合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当,一旦过时了就应该放弃。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办法,不一定适合彼时,反过来也一样。刻舟求剑者的最大错误在于不识时务,以固定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变化的情况,以不变应万变。    
    具体来说,在进行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时,战略必须宏观,大而化之,但这种战略却不能用来处理具体事情;当事情迫在眉睫或危如累卵时,就必须讲究权变,但权变不适合于在安定太平的环境里使用;威猛暴烈、苛刻寡恩的方法,对于镇压内乱很有效,但靠它来处理外部关系,就很容易导致众叛亲离;讲捧场、比豪华的方法,在与外人打交道树立形象很需要,但如果平时也这样做,就只能算劳民伤财。    
    


处世智谋第3章 相机因时的智谋(3)

    人的才智再多,如果不趁着时势运趋行动,仍将没有什么作为,想要事业成功,不能单凭自己的实力硬闯,必须配合时势流与机运,耐心沉着,等待出击的最佳时刻。    
    有实力又能乘势的人,才是生活中的佼佼者。    
    晋文公即位后,马上致力于操练民众。第二年,文公想使用他们。子犯说:“晋国战乱多年,人民还不知道什么是义,还没有安居乐业。”    
    于是晋文公加强外交活动,护送周襄王回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