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

第10章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10章

小说: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这种“唯实”会令人不愉快。顾名思义,唯实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主体人格对生存条件的适应与服从。 适者生存(survivalofthefitest)——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个体的生成,人格的发展,依赖于外界环境,因此,人格结构的特征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自我通过感觉知觉去了解现实,通过意识活动去理解现实。 不断探索,不断熟悉,并将其作为记忆存储起来,以备使用。 更进一步,自我抑制本我在唯乐原则支配下直接发放运动,而是加进思考过程,制定行动规则,将本我的爱洛斯能量约束起来,按照现实可行性加以管

 93

    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制,待到条件成熟时开闸放水,满足本我的爱洛斯冲动。唯实原则的目的作用,与唯乐原则也是不同的。 唯乐原则的唯一目的是寻求满足而不顾其他;唯实原则却是以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 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个体人格的本能满足可能不切实际,甚至给个体带来威胁或危亡;受唯实原则的支配,个体人格则从现实出发,在保证个体生存和有利人格发展的前提下去达到满足。 因此,随着人格的发展,唯实原则将会取代唯乐原则支配人的心理活动。 然而,取代不等于废除。 唯实原则并不放弃快乐,而只是策略性地暂缓满足的实现,暂时容忍不愉快的存在,以此作为通向快乐彼岸的漫长而曲折的航程中的过渡性步骤。作为人格元点的爱斯洛冲动,在婴幼时期是通过自身得到满足。 然后,人格的发展离开元点,爱洛斯满足的对象由自身转向外界。 这一转折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唯实原则替代(或者说“修正”)唯乐原则。 不过,唯乐原则依然存在,并时时企图摆脱唯实原则的束缚,以重新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当个体能够部分地摆脱本我的冲动,并通过外部对象(不是幻觉也不是自体)得到满足时,人格构成中的自我,便开始通过认同作用而接受文化规范和准则——这标志着超我的形成和至善原则的确立。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超我,既不遵循唯乐原则也不遵循唯实原则,而是遵循至善原则。 至善原则的确立,把个体人格的发展纳入人类文明的进程,原来作为外部条件而对个体人格发生影响的人类文明的产物,现在被个体内外,变成个体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依然对个体发挥影响。 这种

 94

    爱洛斯——人格之源98

    影响力就是至善原则的体现。我们在《道德硬币看两面》中已描述了超我所代表的“理想”与“良心”

    ,指出这二者分别来自幼稚时代父母施与的奖励与惩罚。 这种道德命令的方式,同样为至善原则所采用。 如果说,唯实原则还要讲理性思考,而至善原则是只讲必要性,不讲合理性,这种非理性的特征倒有点类似于本我的唯乐原则。至善原则的非理性,有三个来源,一是超我在形成过程中对父母的依赖。 对得到父母之爱的渴望,与对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共同成为超我执行至善原则的潜意识根源。 二是超我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除。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抵御“俄狄浦情结”

    的力量,通过遗传在本我中沉积下来。因此,超我的作用会在本我中激起回响。 三是超我在将自我作为统驭对象时,实际上扮演了本我的角色,或者说成为本我的代理人。 比如,死本能的能量外泄无路,便会被超我用来投向自我,严酷地攻击自我。超我的这种非理性举动,实际上是在执行理性的任务:惩恶扬善。 超我在至善原则的制约下,一方面通过“理想”的形式把爱洛斯能量导入升华的途径,使爱洛斯通过一个极为曲折的道路去达到满足,升华成为包含了文化创造与理想追求的爱洛斯能源;另一方面,又通过“良心”的形式,对爱洛斯能量的不适宜满足,施行压抑性惩罚,以保证升华的顺利进行。 当然,至善原则不能取消现实原则的作用,而只是对后者的实施加以监督。 超我是通过自我对本我的爱洛斯能量加以引导和控制,因此,至善原则便成为自我的一个重要

 95

    09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的参照系。 自我是该受罚,亦或该受奖,就看它是否符合至善原则。我们不得不顺便提及:超我对至善的追求,既非快乐,亦非现实,而是一种理想。 弗洛伊德因此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对个体爱洛斯本性的一种牺牲。 更何况,对爱洛斯的评价,对欲望谷的评价,伦理道德并非唯一的价值取向。

 96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edipusi——rengezhiliu

    如果人人咎由自取,谁能躲过一顿鞭子?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个体人格,从爱洛斯元点走出,踉踉跄跄,却又蓬蓬勃勃,开始她漫长而曲折的心路历程。她走向何方?

    一路上伴随她的,是什么样的风景?

    刚刚离开元点的爱洛斯人格,她必须遭遇的第一处“风

 97

    29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景“

    ,是“俄狄浦斯的悲剧”或“悲剧的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猜中了关于“人”的谜底,他却摆脱不了作为一个“人”的悲惨命运;他几乎是从刚出生的时候起,就开始与命运抗争,又谁知,欲逃离悲剧的步子迈得愈大愈快,他离悲剧的距离就愈近,终于未能逃脱祭司早就预料到的结局:杀父娶母。两千多年后,维也纳的那位心理医生偕同他的身怀六甲的妻子,在米夏埃尔广场的老霍夫堡剧场,重睹了这场古希腊悲剧。 于是,一个古老的悲剧人物(包括他的人格、心态、情感、命运)

    ,获得了新的生命。

    1俄狄浦斯情结A情结(complex)

    ,又可译作“情意综”

    ,通俗地说,就是对某种事物或情感上瘾,缠于其间而不能自拔,“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若操作心理学的术语,情结,则指人的潜抑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感觉和观念以及不自觉产生的情感体验。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

    ,又可称之为“恋母仇父”情结,是一种借喻性说法,意指幼儿的潜意识中都会不自觉地存在着(男孩)的恋母仇父和(女孩的)恋父仇母。我们在《人格之元》中介绍了婴幼儿的“自体性欲满足期”。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初阶段。 紧接着,幼儿人格的爱洛斯冲动,“流”入第二阶段:“俄狄浦斯情结”阶段。说起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现,还有一个挺

 98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39

    富有诗意的故事。得从弗洛伊德的太太玛莎说起。186年,玛莎与西格蒙德结婚,翌年,玛莎怀上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到这年秋天,玛莎快要生产了,不能出远门。 弗洛伊德夫妇的好朋友布洛尔夫妇,为免除孕妇的寂寞,便提议去观看罗伯特主演的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这是一个星期一的傍晚,两对夫妇走进剧场,弗洛伊德的上衣口袋里,还揣着一本薄薄的希腊原文的《俄狄浦斯王》。

    幕启,只见舞台上,忒拜城的祭司,率领一群儿童聚集在俄狄浦斯王宫前的祭坛边。 俄狄浦斯王出场,他关切地问那位祭司,为何要领着孩子坐在这儿哀求。 祭司便开始讲述忒拜城正在遭受的可怕灾难:庄稼在田里枯死,瘟疫在牲口群中肆虐,母亲们患了不育症,刚出生的孩子在大街上死去。俄狄浦斯告诉祭司:他已经派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兄弟克瑞翁到特尔斐神殿,去向阿波罗请教拯救忒拜城的办法。俄狄浦斯话音未落,克瑞翁回来了。 他从阿波罗那儿带回来的,不是“方法”

    ,而是“判决”

    :酿成忒拜城空前大灾难的,是一起谋杀罪。于是,俄狄浦斯的悲剧,在弗洛伊德夫妇和布洛尔夫妇的眼前,倒叙式地展开。早在俄狄浦斯出世之前,先知先觉的祭司便告诉忒拜城的国王和他的妻子伊俄卡斯忒:如果他们生个儿子,这儿子将会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母亲为妻。 伊俄卡斯忒生下俄狄浦斯后,为逃脱厄运,她决定将婴儿弄死。 她把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命令牧羊人捆住婴儿的双脚,然后丢

 99

    49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弃到树林中,让他饿死。牧羊人没有从命。 他动了恻隐之心,将俄狄浦斯送给远方科林斯国王的一个仆人,这位仆人又将俄狄浦斯交给自己的国王。 科林斯国王收养了这可怜的婴儿,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成人。俄狄浦斯长大成人,从神谕那里得知关于他的可怕的命运。 他当然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就是他的亲生父母,他生怕犯下大逆不道的罪恶,便慌忙逃离科林斯。 逃亡途中,俄狄浦斯受到一伙路人的凌辱,头上还挨了一个老头儿的一记闷棒。一怒之下,年轻气盛的俄狄浦斯把那老头儿给杀了。可怜的俄狄浦斯做梦也不会想到,被他杀死的老头,正是他的亲生父亲——忒拜国王。接下来的剧情便是俄狄浦斯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忒拜城,然后因功受赏,做了忒拜的国王,并娶了他并不认识的皇后伊俄卡斯忒为妻。已经“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仍然蒙在鼓里。 科林斯的信使带来“坏”消息:科林斯国王已寿终正寝。 俄狄浦斯暗暗高兴:他的“父亲”已死,他再不可能“杀父”

    ,预言中的灾难已消除了一半。然而,俄狄浦斯依旧忧心忡忡。 他问伊俄卡斯忒:

    但是难道我不害怕玷污我母亲的床榻吗?伊俄卡斯忒回答说:你不用害怕玷污你母亲的婚姻,在此之前,在神谕里,也在梦中,

 100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59

    已经有许多人娶过他们的母亲。然而那些对此不以为意的人,反而生活得安乐自得。

    科林斯来的信使供认,他就是当年把襁褓中的俄狄浦斯带到科林斯去的那个仆人。 俄狄浦斯决心找到那位忒拜的牧羊人,弄清事情真相。 伊俄卡斯忒惊叫起来:

    我求求你——别追根究底——我求求你了,如果你对自己的生命还有所顾惜的话。 我自己的痛苦已经够了。

    但俄狄浦斯固执己见,下令将当年的牧羊人带进王宫。这时,伊俄卡斯忒又喊道:

    啊,俄狄浦斯,愿上天保佑你!

    愿上天不让你知道你是谁!……

    啊,俄狄浦斯,不幸的俄狄浦斯!

    我只有这句话对你说,从此再没有别的话可说了。

    伊俄卡斯忒悲痛欲绝地冲进了王宫。老牧人被带来了,真相于是大白:俄狄浦斯不是别人,正是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的孩子。 绝望的俄狄浦斯,责骂老牧人不该将他从死亡中救出:

    因为那样,我就不至于成为杀父的凶手,

 101

    69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不至于成为我母亲的丈夫了。但如今我是天神所弃绝的人,是不清洁的母亲的儿子,和我的父亲在我母亲身上共同播种繁衍后代…………

    啊,婚姻,婚姻!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寡廉鲜耻的事。

    伊俄卡斯忒自缢身亡。 俄狄浦斯割断绳索,放下她的尸体,扯下别在她睡衣上的两枚金胸针,抓起来把自己的双眼刺瞎了。 他的两个女儿,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搀着她们的双目失明、身无分文的父亲,在世界上到处流浪,以求忏悔。维也纳老霍夫堡剧场的帷幕徐徐落下。 弗洛伊德夫妇和布洛尔夫妇仍坐在原处喘着粗气。 他们被台上的悲剧深深地打动了。穿过秋夜温柔的街道,两对夫妇来到一家咖啡馆。西格蒙德从衣袋里掏出那本《俄狄浦斯王》,轻声地把希腊文翻成德语。布洛尔已经开始大口吃起梅子酱馅饼,西格蒙德却仍然停留在那场悲剧中,他问布洛尔:“看完戏之后,你是不是觉得伊俄卡斯忒一直都知道她嫁的是自己儿子?”

    “不可能,”

    布洛尔回答,“她以为俄狄浦斯早就死在树林里了。”

    “可是——”

    弗洛伊德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伊俄卡斯忒要阻止俄狄浦斯寻找牧羊人?为什么她说“有人已经

 102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79

    在神谕里娶过她们的母亲?“

    为什么在老牧羊人认出俄狄浦斯之前,伊俄卡斯忒已经上吊自杀?为什么……

    知夫莫如妻。 玛莎打断了西格蒙德的“为什么”

    ,她说她明白了西格的意思,西格是想说:即使伊俄卡斯忒事先明白真相,她也要千方百计地隐瞒他俩的关系。弗洛伊德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伊俄卡斯忒在无意识中是知道俄狄浦斯的身份的。 这里有一个旁证:瞎眼先知曾对俄狄浦斯说过这样的话——

    我说你是在无意识中和你最亲近的人可耻地住在一起,却看不见自己的灾难。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不朽的,她能给世世代代的接受者以神灵般的启示。 一部文学巨著,就是一个神谕!从《俄狄浦斯王》中,弗洛伊德不仅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而且发现了人类人格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当幼儿爱洛斯走出元点之时,就是其俄狄浦斯情结展开之时。 俄狄浦斯情结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个体在人格的早期发展中,都能隐隐约约地体味这种力量的压迫,每一位观众都在胡思乱想中充当过俄狄浦斯。 男孩恋母、女孩恋父是具有普遍性的,产生这种念头后再压抑下去也是很正常的——这也就是爱洛斯人格发展的第二时期的基本特征。多少年后,西格蒙德还记得那个不平静的秋夜,还记得双目失明的俄狄浦斯在他的两位女儿的搀扶下,沿途行乞的

 103

    89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凄凉情景,还记得俄狄浦斯那震撼人心的悲泣号:

    我宁愿不来这世间犯下杀父娶母的罪滔天……

    如真有比不幸更甚的不幸那就是俄狄浦斯的多舛之命。

    儿童的恋父(或恋母)是不可避免的。 在元点时期,幼儿爱洛斯的对象是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口腔、肛门或生殖器)。从四五岁起,爱洛斯贯注开始转向外界对象。 对于儿童来说,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当然是他们的父母。 当幼儿躺在母亲的怀抱吸吮乳汁,或者得到母亲温柔体贴的爱抚与搂抱,按弗洛伊德的观点,这已经具有“对象性”性满足的性质,母亲因之而成为男孩子的第一个性爱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男孩特别偏爱母亲,总想独占母亲的爱,同时对别人分享母亲的爱则感到忌恨。 忌恨的对象自然是自己的父亲。 儿童发现,父亲的存在,是对自己性爱满足的干扰。 于是,每当父亲向母亲示以温情,小男孩则会嫉愤;每当父亲单独外出,小男孩便会很开心。 弗洛伊德概括性地指出:

    对父亲的态度充满矛盾冲突和对母亲专一的充满深情的对象关系,在一个男孩身上构成了简单明确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容。(《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104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99

    与俄狄浦斯情结“配对”

    的,是“爱列屈拉情结”

    (electracomplex)。后者来自古希腊传说。 有一位公主,恨她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与其情人共谋,杀死了公主的父亲。 公主决心替父亲报仇,于是怂恿自己的兄弟杀死了母亲。 这位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