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

第3章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3章

小说: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症,刚出生的孩子在襁褓中夭折……阿波罗神宣布,这一切灾难,全是由弑父娶母者酿成。俄狄浦斯终于明白了事情真相,他刺瞎了自己的双腿,自我放逐,永不回返……

    茫茫宇宙,有数不清的谜。 对人而言,最大的,最难的,因而也是最有魅力的谜,是关于人自身的:人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人?

    剥离“斯芬克斯”的神话色彩,那个谜其实是很简单的。严格地说,那并非是什么“谜”

    ,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关于人之生命历程的符号系列(或组合)。倘若将这个谜面,视为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诸多人格定义之一种,那么,我们说斯芬克斯描绘的只是人格的外形。即便是一种并不复杂更不深奥的外形的描述,也难倒了诸多的猜谜者——关于人的“谜底”具有多么大的难度!

 25

    0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俗话说,知人知面难知心。 人之“面”

    ,作为人格构成中的“外观”

    (比如斯芬克斯描绘的“四条腿——两条腿——三条腿”)

    ,较之于人之“心”

    ,还不能算太难。 知人之“难”

    ,人格定义及研究之难,首先难在“心”之难知。两千年来的各种人格定义,似可概括于一句话:人格就是真实的自我。 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其实包含了极为复杂的内涵,交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斯芬克斯之谜是关于“人”的难题,要求解答这一问题的也是人。 于是,任何一个解谜者都被置于两难之境:他(或她)既是主体(探索者)

    ,同时又是客体(被探索被研究的对象)。

    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主体须面对客体,比如生物学家面对他所研究的动物,植物学家面对植物,物理学家面对各种物体。 唯有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者,他所面对的——如果他真的能面对的话——是他自己。人格探索中主客体的同一性,决定了此一探索的扑朔迷离;问题的难度不仅止于此。 同存一体的“解谜者”与“谜面”

    ,又绝非静止不动,而是不断变化、发展(或衰退)的。腿之数量的多少,毕竟是人格演变中可视的、易知的一面;心态之流变,性格气质、品质精神之流变,则是幽而难察的。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动力组织(dynamicorgani-zation)

    ,是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人格,从来就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变成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赫拉里都斯有句名言:“没有已成的,一切都在变成中。”年幼时的好奇、多动、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年轻时变成强烈的求知欲与功名心,到了壮年,或许就变成

 26

    摘下你的面具12

    一种对于他人的攻击性与对于自己的保守性,到了老年,甚至发展成暮年通病:固执、悭吝、保守。 时光流逝、年龄增加,会导致个体人格的变化;而不同的境遇酿成不同的心态、性情,最终铸成不同的人格。 您有幸(或不幸)生于何种时代,浸淫(或逃避)何种文化氛围,顺应(或反拨)何种思想潮流,这是人格变化,生成的大背景;拜何人为师,交何人为友,与何人同里同窗同僚,这又是人格生成、变化的小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是中国古人关于环境对人格之影响的颇为形象颇为通俗的描述。作为动力结构的人格,一方面是与时间流逝、空间迁徙相关的纵向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人格内部构成中,各种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端点(或侧面)的矛盾斗争、融汇整合。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着儒家与道家两大哲学思潮与人生观的巨大影响,他们的人格构成中,是各种对立之元的整合:出世与入世,执著与超脱,谨慎与狂放,理智与激情,玄淡与躁动,真率与矫情……古代士大夫人格的深刻的悲剧性与光彩照人的美学魅力,正是生成于各种对立面相吸相斥的张力之中。强调人格构成的动力组织,并不等于承认人格是一种变化频繁以至无法把握的东西。人格自有它相对稳定的一面,个体的成熟的人格,总是以其主导面自足自立,成为区别于别一种人格的根本性标志。 然而,不要指望这种“稳定性”或“主导面”

    会减轻人格研究的难度;事实上,只能增加其难度。承认“稳定”或“主导”

    ,其心理学前提,是承认人格构成中有一个叫“决定”

    (deter-mine)的东西。 这个“决定”

 27

    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决定人格的特质?这是一个人言言殊、至今尚无定论的难题。 也正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歧,构成了人格理论的不同学派。比如“社会——文化”

    学派认为:是人的自卑感以及对自卑的超越,决定了人格的特征与趋向;又比如,“特质论”学派认为:决定人格之独特性的,是个体内部的心理物理系统。而弗洛伊德的爱洛斯人格,正是将“爱洛斯”

    (人之“爱欲”)视为人格生成的决定性因素。弗洛伊德之前的人格理论,对“决定”的探讨,尚徘徊于比较浅的层次,或者说,更注重“persona”

    的原初意蕴——“面具”。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是弗洛伊德第一次摘下这个面具,在一个深潜的层次——无意识(或者说本我)领域,找到了人格的决定性因素。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被称之“深层心理学”。

    3认识你自己A日常生活中,人们频繁地使用“人格”

    这个词。比如——

    张三人格高尚。(1)

    李四这个人人格卑污。(2)

    王五虐待妻子,污辱人格。(3)

    赵六先生的文章有一种人格魅力。(4)

    一则关于服装的电视广告说:请买××牌西服,它可增进您的人格。(5)

 28

    摘下你的面具32

    …………

    虽然都用了“人格”这个概念,但含义却是有区别的。(1)和(2)是一种伦理道德意义上的确认;(3)则逾越伦理范围而关涉到法律,因为侵犯他人的尊严与人身自由,是违法的行为;(4)颇有一点心理美学的意味,所谓文学作品的人格魅力,实质上是美学魅力之一;(5)

    更接近persona的原意,指外表(也可说包装或面具)的美观。上举日常话语中的人格评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指称或描述对象。 在我们国家,无论是日常话语,还是实用性与艺术性文本,对“人格”的使用,更多地是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围之内;或者说,更多地是将“人格”伦理道德化。不错,人格的复杂构成中,并不排斥伦理道德成份,尤其是不排斥人类所公认的美德:如敬老爱幼,怜悯恻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等等。 然而,将人格等同于伦理,便会在两个不同的方向走入误区。 伦理准则并非是超时空的,不同的民族或地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伦理准则。谦虚,对中国人来说,无疑是美德;对西方人来讲,则可能意味着自信心之缺乏,甚至意味着无能或者矜假。 一位中国教授在美国某大学讲学,开场白便自称“才疏学浅”

    ,听者信以为真,纷纷退场。 这种谦逊,作为中国式的美德,可以铸成人格力量;在西方,却可能与人格无涉。人格研究的现实性意义,是要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倘若将有着很大的时空或文化局限的伦理规范等同于人格,则不仅无助反而有碍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孔儒人格的要义是

 29

    4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明道、传道乃至殉道。 抽象地看,这没有什么不对。 问题是,孔儒的“道”

    ,就是等级制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是纲常伦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仅是“道”的具体化,而且是“道”的伦理准则。 按照孔儒的人格逻辑,载道弘道者便有人格力量。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汪精卫叛国投敌,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都自称是为了弘扬孔儒之道——能说这类人有“人格力量”?

    不将“人格”与“伦理”区别开来,不走出将“人格”道德化的误区,我们是很难理解弗洛伊德的爱洛斯人格的。 弗氏的理论根基以及他所采用的诸多方法,均与“性”

    相关。在一个谈性色变,视性为洪水猛兽的伦理价值体系内,若不将“人格”

    从“伦理”

    中剥离出来,我们的人格研究将寸步难行。在某种意义上说,整体性的伦理规范,对于特定时空中的个体而言,也是一种面具。 个体要想被整体接纳,要想在整体中生存得更“好”

    (当然是世俗意义上的“好”)

    ,则必须认同整体,必须戴上伦理性面具。 而人格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摘下这个面具。 否则,你无法认识你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人格,与个体心理学的三大概念——气质、性格、个体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弄清楚人格与后三者的关系,是我们进入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必要的理论准备。在汉语言的文化环境中,人格缺乏科学的界定,它不仅与伦理道德混为一体,与气质、性格、个性等心理学术语更是纠缠不清。 比如说,性格(character)

    ,常常被视为“人格”的同义词。 性格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文学评论的文本中。

 30

    摘下你的面具52

    古典文学中的性格分析,将人物典型化,将某一作品中某一人物的性格,定义为某一类人的代表。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哈姆莱特代表“延宕、徘徊、犹豫”这一类性格,奥塞罗代表“多疑、嫉妒”

    ,夏洛克代表“贪婪、吝啬”

    ,等等。 中国的文学作品也是如此,一部《水浒》,几乎写尽了天下所有类型的性格,即便是同一种性格类型,也有着细微的差别。 比如,同样是鲁莽、粗犷、豪爽,李逵不同于鲁智深,林冲也不同于杨志。在心理学上,性格与意志相互关联。不同性格的个体,在做(或不做)什么,这样(或那样)做的时候,总是依循着一种调节的原理,总是要抑制一部分冲动而兴奋另一部分冲动。 这种心理倾向,显示出意志对性格的影响。 人们为了较远的而非眼前的目标,为了高尚的而非琐碎的企望,常常要用意志去约束或者激励性格。 在性格与意志的关联上,我们看到性格与人格的部分重叠。 当个体在具有正面意义的意志的驱动下,展露出性格的光彩,这种性格便与人格同义。 一个本来较弱软、爱犹豫的人,为了一种崇高的追求或远大的理想,变得果敢、坚强起来。 这里的“果敢、坚强”

    ,既是个体的性格特征,也是个体的人格特征。 换一个角度,我们还可以这样说:他的人格构成中具有“果敢、坚强”之特质。于是,我们对性格与人格作出了“同一”中的区分:性格,是对人格的评价。用性格来评价人格,不同于用伦理道德来评价人格,前者可以避免某种时空的、文化的局限或偏颇。 性格上的“果敢坚强”

    ,具有一种普泛性价值,因而可以用来作人格的评价;

 31

    6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而伦理上的“纲常仁义”却因其明显的局限性而无法进入人格领域。同样要警惕将性格与道德伦理混为一谈。 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严格地说,无所谓好坏善恶。 同为梁山好汉,李逵性急,宋江性缓,你能因性格原因而断定谁好谁坏谁善谁恶?

    汉语言文化背景中,内向、含蓄、稳重、谦虚被视为美德,而外向、直率、表现欲强则视为德行之瑕累。 其实,这些不过是性格上的差异,而且都是可以用作人格评语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有人物性格分析,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所谓“人物性格分析”常常衍为“道德鉴定”

    ,甚至被弄成“阶级成份之划分”。这类文本中的“性格”

    ,全然成了道德的代码,或者成了意识形态话语,与心理学无关,当然与人格也无涉。如果说,性格侧重于个体心理特征的类型化界定,那么,个体性(individuality)则着意于人的独特性与分别性。 同一类性格特征中,因个体不同,而区别微殊,如前举《水浒》中李逵、鲁智深、林冲、杨志等人的“豪爽、鲁莽”。人格,也有着两层意义上的界定,一种是类型化的。 比如,中国文学史上有“魏晋人格”

    ,有“竹林人格”

    ,前者以特定历史时期为标志,后者则以空间位置为规定,分别构成时间性与空间性的人格类型。 另一种就是个体性人格,比如“屈原人格”

    ,“苏轼人格”

    ,等等。 后一种意义上的“人格”

    ,便与“个体性”有了相重叠的部分。心理学上的个体性还有另一层含义:指生理心理机制(或构成)的某一方面。 因此,有人说马蜂、老鼠、石头、树

 32

    摘下你的面具72

    木也是有个体性的。对于人来说,个体性只是部分;人格,才是整体,它包括了人的意志、思想、态度、气质、性格、趣味、才能、人生哲学、体格及生理特点等诸多方面,它是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各种个体性的系统整合。人格是对人的总体的、本质的描述,它不仅能解释、说明个体的心理结构与行为模式,而且能整体性指称或代表这个人。 而个体性仅仅指人之内部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某些方面的差别,从而给人以特色。个体性与人格的另一个区别是,后者不仅有心理学内涵,还有社会内容。 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与人文思潮,是无法讨论或界定人格的。 个体性则不然,它完全可以成为心理测试或实验室研究中的专门术语。对人的社会化的承认,包含着一个前提:同时承认人的遗传性或生物、生理性。 因此,人格与气质(temperament)

    也有交叉式的联系。西方心理学史上,对人格的最早分类,实际上是气质分类。 气质,是比人格更为古老的概念。 公元前四世纪的希波克拉特,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最早提出人体中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四种体液的组合,形成人体的特质,血液占优势则为多血质,粘液占优势则为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则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则为抑郁质。 中国古代也有关于气质分类的记载,如《论语。 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人之气质便分为“狂”

    、“狷”

    、“中行”三类。现代心理学讲气质,专指心理活动的不同倾向,而决定这些倾向的,是由个体的先天生理的和动力的禀赋所供给的。气质,是人格的“内部气候”

    ,它构成人格范型的生理基础,

 33

    8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它是人格赖以形成的原始材料。 气质所代表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贯穿始终的稳定的情绪性,是形成人格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这样说,没有可以离开人格的气质,也没有缺乏气质的人格。气质与遗传有关,因此,一种心理倾向越是先天性质的,越可以说是属于气质的。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也带给了人格。 由此可知,受气质局限性的影响,人格的发展也是有限度的。 个体的人,有时很难超越他自身的气质,性格之局限。 有一句名言:你的气质性格就是你的命运。然而,人之为人,便是要同命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