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

第6章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6章

小说: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尚具有广义性与泛化倾向。人格理论,从一开始起,就是“生成”的,而非“既成”或“现存”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更是如此。 倘若他满足于十九世纪末的心理地形图与潜意识理论,那么,“跨世纪的奇迹”就不会发生了。爱洛斯模式将如何生成?

    1从心理地形图到人格结构图。 A心理地形: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人格结构:本我

 54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94

    ——自我——超我二“图”各有三个概念,是否一一对应?

    我们曾用了两个比喻来“图解”弗洛伊德的早期人格理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与“三层楼房”。读者会发现,这两种比喻都具有由下至上的层次感。 是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图,就是要描绘心理的深度层次,就是要揭示不同心理层次或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心理地形图中,我们看到,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相互作用,被放在不同层次或水平之间进行。三层楼房,各有其主。 虽然潜意识先生不那么安分守己,却不太容易跻入上层。 ——您看,这种描述多么形象,多么具体,多么层次分明,像真的一样。真的是这样?

    首先是弗洛伊德自己开始怀疑这种描述的真实性。 他分析了许许多多的病例,他以一位临床医生兼理论研究者的双重的严谨,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论。 他发现:心理活动(包括冲突——相持——调和)

    ,如此地错综复杂,并非只是在“三层楼”的不同层次间进行,而且还在同一层次之中进行。 三位先生并非是“各居其屋”

    ,而往往是,在同一层楼房中,你会同时发现三位先生: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于是,弗洛伊德需要一个更复杂的模式。十九世纪的弗洛伊德,其人格理论是要探索冰山下的神秘。 潜意识的幽深、骚动与诡谲,如此强烈地吸引了这位心理学家,他的理论触角直指潜意识而无暇它顾;即便是涉及前意识与意识,也是为了在一种对立或比较中,更深入地探

 55

    05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讨潜意识的活动规律。对潜意识的过分专注,使得弗洛伊德的早期人格理论缺乏完整性,缺乏系统化及其整合。 进入二十世纪,弗洛伊德开始注重人格的完整性,注重平衡完整人格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不再是“三层楼房”

    ,已不再是被海水分割为上下两截的“冰山”。也就是说,三者之间,不是深度层次的关系,而是动力关系(或动力系统)。因此,弗洛伊德后期的人格理论,又被称之为人格的动力结构。弗洛伊德以三个部分取代前期的三个层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心理地形说。 准确地说,他是在早期“心理地形图”的背景之上,叠绘出他的人格结构图——二者简直是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前者的层次分明衬托出后者的系统完整;后者的错综复杂又弥补了前者的平面简单。 为了使读者对两种模式的“叠合”有直观的印象,我们特绘制出《叠合图》(见图Ⅰ)。

 56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15

    图Ⅰ弗洛伊德前期“心理地形”与后期“人格结构”之叠合。 转引自赖奇拉克著:《人格与心理治疗导论》,1981年英文版第49页。从图I可以看出,潜意识与本我是完全重叠的,也就是说,本我完全处于最深层的潜意识水平。 但是,自我与超我则跨越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深度水平。而且,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与调和,既可以在不同的层次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层次内进行。同潜意识的发现一样,爱洛斯模式的建构,也得力于弗洛伊德的临床实践。 我们在上一章谈到,病人在接受精神分析时,常常产生“抵抗”。无论是“理智的抵抗”还是“情感的抵抗”

    ,都具有双重内涵:既是有意识的,也是无(潜)意识的。 可见,意识自我不但由前意识和意识构成,而且还包含了潜意识。 弗洛伊德在治疗中还发现,病人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抵抗,还表现为自责、自罪甚至自戕。 这种自我惩罚具有明显的忏悔意识。 它本来是来自道德的约束,却采取了潜意识的形式。可见意识与潜意识在“自我”

    中搅成一团。面对这一事实,弗洛伊德认识到,“如果我们坚持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我们就会处于一片朦胧和无穷无尽的困难之中。”

    “无穷无尽的困难”之威胁,还来自于对“本能”的不同理解。 心理地形图中的潜意识,其主要内容是性本能;而在性本能之上的自我本能则构成意识的主要内容。 潜意识——性本能;意识——自我本能。 两两相合为一体,上下互不干涉。性本能是保存种族,自我本能是保存个体,各司其职,像

 57

    25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三层楼房”那样明明白白。 自我本能,作为意识的内容,高居顶楼,与外界直接联系,并按照外界现实的要求行动。 这样一来,心理结构中的冲突和矛盾,主要来自外界现实与潜意识中性本能的对立。弗洛伊德在后期对他的本能学说作了重大修正。首先,他将分属不同层次的性本能与自我本能合并为生本能。 有生必有死。 于是又创造出一个与生本能相对立的死本能。 生本能与死本能共同构成本我,也就是构成潜意识。 作了如此修正之后,心理结构中的矛盾,就不再是外界与潜意识的对立,而来自潜意识内部生与死之本能的对立了。本能理论的修正,直接导致了人格理论的演进:层次结构演变为动力结构。 本我所包容的生本能与死本能处于永不止息的矛盾运动中,从而构成爱洛斯人格的动力过程。同时,自我和超我的一部分也降入潜意识,分别成为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代表。后期人格结构图的三大部分,为两种本能的表演,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大舞台。

    2一锅沸腾的激情A标题中的这句话,是弗洛伊德自己对“本我”

    (id)的形容。在他的后期人格结构模式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因而是最不容把握的部分。没办法,我们只得再次借助于比喻,用“拉摩的侄儿”

    来比喻本我,就像当初我们用“海底冰山”或“底楼”来比喻潜意识一样。

 58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35

    狄德罗《拉摩的侄儿》出版于1762年;这本书在十九世纪受到思想界泰斗们的普遍赞誉:歌德将它译成德文,马克思将它作为贵重的礼物赠给恩格斯,肖伯纳颇受这本书的影响,弗洛伊德满怀喜悦地阅读了它……

    书中主人公小拉摩是著名作曲家拉摩的一个侄子。 小拉摩简直就是一个卑鄙无耻、遭人唾弃的无赖,他淫荡而贪婪,像个幼儿一样。他既骄傲而又自卑,既精明又常常出岔子。小拉摩还很机智,他打碎了一切正统的社会价值,再用碎片拼凑出新的花样。 狄德罗对小拉摩的描写充满矛盾,他并不指望读者对小拉摩嗤之以鼻,他似乎承认小拉摩比作者自己优越,因为小拉摩代表了隐藏在社会理性虚饰之下的危险而又完全必要的因素。 当然,小拉摩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如果这个蛮小子一味地自行其事,始终愚眠不化,同时集三十岁汉子的狂暴情欲和襁褓幼儿的无理性于一身,他最终会掐死他老子,和他娘上床睡觉。狄德罗的“小拉摩”与弗洛伊德的“本我”颇为神似。《拉摩的侄儿》在狄德罗与小拉摩的对话中展开情节。黑格尔将小拉摩称为“分裂的意识”

    ,而称配角狄德罗为“诚实的意识”

    ,后者通情达理,公道规矩则有些麻木迟钝。二者的对话,可以视为本我与自我的对话。弗洛伊德受“对话”

    的启发,而提出“本我”与“自我”的对立?也许是这样。至少,弗洛伊德对“本我”的态度,与狄德罗对小拉摩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弗洛伊德并非鄙弃本我,反而称它为“激情”

    ,并在《精神分析纲要》中这样描述:

 59

    45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本我的动力表达了个体有机体生命的真实目的,那就是满足它的先天需要。

    本我的需要或愿望就是避苦趋乐。苦,来自能量的积累;乐,来自能量的发泄。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与外部世界隔绝的,但它有着自己的感觉,它能极为敏锐地感觉出自身内部的本能能量的增强或减弱,感觉出那种痛苦与快乐的微妙变化。 这种感觉支配着本我活动的历程,支配着本我不顾一切地去寻求满足。 在满足(或不能满足)的过程中,本我看不到它与外界的冲突,更看不到它的一意孤行可能导致的危机。 在这一点上,本我与潜意识是同一个概念。 因此,我们在前面对潜意识的有关界说与描述,也同样适用于本我。危险也罢,冲突也罢,一大锅沸腾的激情总得有个宣泄的去处。 本我靠什么来释放自己的能量?一是靠反射活动与幻想性满足。 本我从不进行思考,它只有行动与幻觉。 反射活动是满足的最原始的形式,表现为冲动性的行为。 但活动要指向对象。 如果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对象,则本我的冲动会有悖于社会伦理准则,从而构成对他者的伤害。 正是因为这一点,自我与超我会抑制本我的冲动性行为。怎么办?

    本我只好在梦中满足自己了。记忆意象与本能能量相联系,闯入知觉,成为本能的对象,形成一种幻想式的满足。 本我的另一种满足方式,是向自我缴械投降,接受自我的约束,从而达到迂回的满足。 这一点与“自我”的概念相关,我们留待下面再谈。无论是追求的目标,还是追求的方式,都显露出本我的

 60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55

    自然性与动物性,显露出它的潜意识特质。 本我是一连串的盲目的冲动,无拘无束,无规无矩。 本我的能量之源,变动不居,汪洋恣肆,四处寻找出口。 不要理性,不要时间,不要语言,本我是一片非逻辑的天国。 在这片土地上,相互矛盾的冲动并行不悖,相安无事,既不互相抵消,也不相互分离,亦不相互克制,而是形成一种荒谬的折衷。 时间的流逝对本我毫无影响。 那些个本能的冲动,那些个因受压抑而降于其中的意象,几乎与主体共存亡——不,个体的人死了,本我还不死,它遗传给下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追根溯源,个体的本我,是个体通过种族遗传继承的,是人格结构中生而具有的最古老的部分。 混沌的本我,构成我们生命的核心;而构成本我的,则是本能——爱与性的本能。本我的内容。 来自遗传,它与躯体的历程直接接触,从那里接受肉体对心灵的要求,也就是本能。弗洛伊德说,“被压抑的东西也并入本我,并且仅仅作为它的一个部分。”

    本能从躯体流入本我,并在本我中得到最初的精神表达。 本能为本我提供能量,使其精力不衰,欲望永存。 另一方面,本我由于受到压抑而与自我相分离,并从自我那里接受被“压抑”所驱赶进来的内容。 被压抑的东西来自于先前的经验,即对过去的观念、事件、活动、感受等的记忆,它们从意识中被排斥出来。 显然,本我仅与躯体相连,它又受到压抑,所以与外界没有直接的交流。 作为人的生命力的内在的核心,本我要被真正认识是很困难的,必须借助媒介,比如梦之解析,或者以自我——超我为桥梁,而曲折地进入对本我的探秘。

 61

    65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在人格分化的顺序中,本我是源头(当然,众水之源,则是包含在本我之中的“爱洛斯”——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详述)。

    本我是通过遗传继承的,自我则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而超我又是自我中分化出来的。 每当有新的成分出现,人格的内在结构与关系便会发生重大变化。 ——这是个体人格分化、发展的情形。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人格的发展,实际上是重演人类种族的发展,也就是说,个体的进程,重演种族的进程:

    因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和个人的发展进程都是生命的过程——这就是说它们都必定具有生命的最普遍的特性。(《文明及其缺憾》)

    于是,弗洛伊德为个体的进程和人类的进程找到了共同的基础:生命过程。生命过程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个体与人类。 二者的区别在哪?就在于“本我”的地位。 在个体的进程中,本我乃人格之能源,个体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快乐、幸福和满足,至于个体对整体的顺应,只是从属的(当然也是必须的)条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情形却恰恰相反:整体对个体的统驭、接纳、确证,并使人类个体结为一个统一体,是最主要的目的;个体本我的快乐、幸福和满足,则退居其次。 弗洛伊德对此做了一个比喻:个体好比行星,整体好比中心星球。 个体之以整体性为主要目的,好比行星绕着中心星球公转;而个体之以满足本我为次要目的,好比行星的自转。无自转,何

 62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75

    谈公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一仆三主A人格结构的第二要素是自我(ego)。

    关于“自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一书在谈到“心理人格的解剖”时,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照录如下:

    我们有一句格言,说一仆不能同时侍候两主。可怜的自我,其所处的情境更苦;它须侍候三个残酷的主人,且须尽力调和此三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些要求常互相分歧,有时更互相冲突。 无怪自我在工作中常常不能支持了。

    自我必须侍奉的三位主人是谁?外界,超我,本我。我们先接着上一节的内容谈谈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心灵深处的那一锅沸腾的激情,千方百计寻找宣泄的出口,正如狄德罗笔下的小拉摩,总是企图将他的种种荒唐怪谬邪狂,化为实际的行动。 奉行“唯乐原则”的本我,全然不顾及一己之冲动与现实之规范的深刻矛盾,更不可能预想本我冲动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社会灾难。那么,谁来“劝说”本我?谁来“缓解”或“消释”本我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自我”的肩上。在一个健全的、顺应良好的人格中,自我是人格的执行

 63

    85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者,然而,以一个“仆人”的身份,自我的所谓“执行”

    ,绝非命令式,而是靠协调。它首先要协调本我与现实的矛盾,第一招便是为本我寻找非现实的“替代满足”。

    何为非现实的“替代满足”?就是通过想象、幻想、幻觉体验等非现实的形式,来满足本我的千奇百怪的念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做梦。 渴时便饮,饥时便食,想当官时则飞来乌纱帽,欲求佳人则“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梦中,什么愿望不能满足?

    然而,本我并不那么好糊弄。 画饼不能充饥,南柯一梦,带来的是醒后无尽的惆怅与悲哀。 梦中的替代满足并不能完全消释本我的强大的能量,它还是要想方设法地冲出层层阻碍,而到现实中去获取货真价实的满足。于是,自我拿出它的第二招数:推迟行动。 与本我奉行的“唯乐原则”恰好相反,自我奉行的是“唯实原则”。

    “实”

    ,就是外界存在的东西。 唯实原则的目的,就是推迟本我的冲动性行为,一直推迟到那些能满足本我需求的对象直至被发现或产生的时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