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

第7章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第7章

小说: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幕埃蚴巧罨寺砜怂贾饕宓恼飧龇矫妗J率瞪希�1920年列宁敦促英国共产党进入英国工党。然而,他特别否认这样会引起阶级混乱,理由是英国工党是一个真正无产阶级政党,它只是缺少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23]然而,在俄国,理所当然地认为军校学生(cadets)代表资产阶级,后来,当布尔什维克宣布代表工人阶级时,孟什维克被认为代表小资产阶级。无论如何,在中国,随着“四个阶级的联合政党”概念的出现,党和阶级的组织关系的全部概念就受到了挑战。当时它表现为,国民党被认为是一个处于其他三个阶级之上或之外地位的自治的政治组织,正如托洛茨基在1921年5月讽刺的话所说:“阶级来来往往,但是国民党永远继续”[24]。

国共合作的序幕 国共合作的序幕(4)

    后来在就这同一个问题与斯大林的争论中,托洛茨基不断地攻击斯大林的“官僚机构一样的态度”[25],攻击他看中国民党是一支独立于它所依存的阶级之外的力量的倾向。像在别处一样,这里托洛茨基是更正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是坦白地说,斯大林的政治直觉更准确。在通过控制一个有效的政治核心组织逐渐掌握苏联政权的过程中,斯大林可能已经潜意识地认识到,原来政治权不仅仅是经济权力的附属物,一个组织完善的政治核心组织本身就是用来斗争的社会力量。克里姆林宫看中了国民党是现成的植根在中国并移植生长的政治组织。在遥远的莫斯科看来,国民党在中国的影响原本可能确实会比它实际的影响更显著。无论如何,在1922年,与国民党这个政治力量联合的可能性一定是最有吸引力的,因为它有望为苏联的影响在中国传播提供坚实基础。后来鲍罗廷对孙逸仙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中赢得的战略地位,一定进一步增强了直接控制国民党的希望。

    我认为,正是这种战略考虑促使克里姆林宫为建立一个联合阵线与孙逸仙的苛刻条件妥协,并且构想了令人疑惑的“四个阶级的集合”[26]理论。我认为,我们将会发现,斯大林的错误与其说在于他直觉地认为国民党是一个自治的政治核心组织这个事实*,不如说是在于认为他能够控制一个按列宁主义路线组织起来的由他人领导而按他自己意志决策的核心组织这个简单的设想。

    *对于一个并不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前提的人来说,似乎一定怀疑国民党是否仅仅是具有一定经济地位阶级的上层建筑或具有一定经济地位阶级的集团。在它的历史进程中,共产主义者不失时机地认为国民党等同于1)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的联合;2)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的联合;3)资产阶级政党(托洛茨基、陈独秀);4)小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联合;5)还是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的联合(新民主主义时期);6)官僚资本家和封建分子的联合。在所有这些“阶级分析”的变换过程中,国民党的领导成员依然格外的稳定。当然,国民党的官员与各种经济地位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和多样的。由此,毫不怀疑,蒋介石在1927年政变时,与上海的银行家和企业家建立了密切关系。然而,这并不比他先前为了利用民众运动实现他的野心而试图证明他代表农民和工人更足以证明他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从中国历史———一部政治权力本身构成经济权力和社会地位的真实来源的历史来看,认为派别众多的国民党本身是一个社会—政治因素或许更贴切。我认为,必须将中国的官僚和军阀视为一个主要的而不是次要的社会群类。

    虽然这些可能就是马林提议背后的战略考虑,但是这些战略考虑所体现出来的理论框架对于刚刚放下马列主义教科书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说一定是十分迷惑的,确切地说,陈独秀所反对的正是这个难题。肩负各自历史使命的两个经济地位的阶级,如何融合在同一个政党内?

    从这些因素来看,我认为,我们可以得出陈独秀后来的记述具有真实成分的结论。

国共合作的序幕 国共合作的序幕(5)

    然而,无论陈独秀的记述反对的是什么,中央委员会都被迫接受马林的提议。在全体会议之后不久,李大钊受到国民党忠实成员张持的邀请加入国民党。李大钊回复说,在允许他保留共产党员身份的条件下,他才会加入国民党。由于在广州失去权力而态度更加容忍的孙逸仙同意了这个条件。[27]尽管两党之间的联合直到1923年《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发表之后才正式形成,但是联合的方式已经确立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是共产党继续保持其独立性。

    [1]Hatano,SaikinShinaNenkan,p。1600。

    [2]TheFourthCongressofthemunistInternationale(London,1922),p。221。

    [3]Ibid。,p。222。

    [4]SeearticleofVilenskyinIzvestiyaofOctober9,1920;quotedinPasvolsky’sRussiaintheFarEast(NewYork,1922),p。87。

    [5]OntheinterviewbetweenMarinandSunseeOkuboYasushi,ChūkyōSanjūnen(ThirtyYearsofChinesemunism),p。31。

    [6]方路:《清算陈独秀》,引自《陈独秀评论》(北京1933),68页。

    [7]“Tierh…tz’üch’uan…kuotai…piaota…huihsüan…yen”(ManifestooftheSecondCongress),quotedinChuHsin…fan,Chung…kuoKo…mingyüChung…kuoShe…huiKoChieh…chi(TheChineseRevolutionandChina’sSocialClasses)(Shanghai,1930),p。260。

    [8]DeclarationoftheChinesemunistPartyonthePoliticalSituationinChina,translatedbySteinerfromNovyiVostok,no。2(1922),p。6。

    [9]Ibid。,p。6。

    [10]ChuHsin…fan,p。278。

    [11]Ch’enTu…hsiu,KaoCh’üan…tangT’ung…chih…shu(ALettertoOurPartyrades),HooverLibrary,ChineseCollection,p。4。

    [12]Ibid。,p。3。

    [13]Ibid。,p。4。

    [14]Hatano,inthepilationbyObikawaTsunetada,ShinaSeijiSoshikinoKenkyū(Tokyo,1933),p。88。

    [15]自从中国新民民主主义时期开始,就极其缺乏中共早期历史的文献。

    [16]HuaKang,Chung…kuoTaKo…ming…shih(HistoryoftheGreatChineseRevolution)(Shanghai,1932),p。447。

    [17]“Ch’enTu…hsiutisheng…p’ingchicheng…chihchu…chang”(Ch’enTu…hsiu’sLifeandPoliticalViews),Ch’enTu…hsiuP’ing…lun(DiscussionsConcerningCh’enTu…hsiu),p。175。

    [18]《目前中国的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五卷,第二期。

    [19]《实行民治的基础》,载《新青年》,第七卷,第一期。

    [20]“Hsin…haiko…mingyükuo…min…tang”(TheRevolutionof1911andtheKuomintang),fromChung…kuoKo…mingWen…t’iLun…wen…chi(ACollectionofArticlesontheProblemsoftheChineseRevolution)(Shanghai,1927),p。271。

国共合作的序幕 国共合作的序幕(6)

    [21]DeclarationoftheChinesemunistPartyonthePoliticalSituationinChina,p。4。

    [2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经典直到当时很少被翻译成中文。

    [23]Lenine,“Discourssurl?蒺adhesiondesmunistesauLabourParty,”Oeuvresplètes,XXV,432。

    [24]LeonTrotsky,ProblemsoftheChineseRevolution(NewYork,1932),p。52。

    [25]Ibid。,p。52。

    [26]Ch’enTu…hsiu,KaoCh’uan…tangT’ung…chih…shu(LettertoOurrades),p。3。

    [27]Okubo,ChūkyōSanjūnen(ThirtyYearsofChinesemunism),p。2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