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安全警告-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申办奥运的成功,极大地激励着北京要在2008年实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的目标。时间正在逼近,弯路不能再走,因此,分析北京城市目前存在的环境生态安全问题,了解北京城市环境建设中的误区,北京找出正确的环境建设方向是极为必要的。一个城市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要从5个方面去体现:(1)空气质量好;(2)水质好,水资源有保证;(3)土壤肥沃而无污染;(4)本土生物物种保护好;(5)本地与自然和谐的传统文化得到保留等。这5个方面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在空气质量差的地方,雨水不会干净,因此水质不会好;在水资源少的地方,土地难以肥沃,生物无法茂盛地生长;在没有多样物产的地方,当地依赖自然资源创造的传统产品和文化就会消失……因此,只有当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充分认识到地区环境5个方面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关系之后,北京才能产生出一套全新的环境建设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北京也才有希望在2008年成为一个极具自身生态特色又符合国际环境检验标准的安全城市。
最近北京提出了建“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规划,如果设计方案将顺应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规律,以促进北京的生态恢复为原则,那么这个规划就能帮助北京朝着正确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方向迈出第一步。因为“第二道绿化隔离带”有望在以上提到的5个环境质量方面给北京带来正效应:(1)改善空气质量;(2)增加水资源的蓄积;(3)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4)提供本土物种的栖息地;(5)恢复传统文化。
2000年,北京市开始在市区和边缘集团之间建设“第一个绿化隔离带”。遗憾的是,这个绿化隔离带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少问题,最为明显的是:绿地设计缺乏生态常识、绿地建设对土壤结构破坏大、绿地树种和草种使用不合理、绿地养护耗水高、经地降尘调温效果差等,因此给环境带来的正效应不明显,负担却不小,可持续性差。规划的愿望与建成的效果出现了如此大的差距,主要的症结在哪里?专家认为:正是因为人们对城市环境建设需要顾及的5个方面不了解,把环境建设与园林建设混为一谈了,所以花了大钱,却没有好效果。这条路不应继续走下去了。园林建设是按照人主观的审美愿望去建造一个自己觉得好看的植被环境。在崇尚“天人合一”的古代中国,园林设计重视“风水理论”,因此选择的植物和建造出的园子有很强的适应自然的能力,既美观,生态效果又好(比如颐和园)。现代科学研究指出,中国的“风水理论”中含有大量的生态学理念和知识,这就能解释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为什么现在仍处在世界园林设计的顶峰。遗憾的是,现在流行于北京街头绿化地带的园林设计丢掉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顺应自然的核心,而一味去照搬欧洲国家现已淘汰的19世纪贵族园林模式,去建单一的草坪、艳丽的花坛、直线型绿地,结果在北京这片日照强度大大高于欧洲的地方,这样的绿地建设得越多,环境负效应就会越大(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水资源,剪草废物量大、花粉污染增加、无遮阴和挡风的功能等)。因此,可以说“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失败,是败在不懂生态,败在了我们以为环境建设就是花园建设。调研中多次与路边绿地中干活的工人交谈,他们有中间筛土的、平地的、拔草的、种草的、浇水的、剪草的、撒化肥的、清扫树叶的、打农药的。在被问到这些工作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时,大家都说是能使环境“好看!”当被问到这些工作对生态会有什么影响时,没有一个工人能够回答。这样的对环境和生态完全没有知识的绿化队伍是没有能力建设出和管理好国际化生态城市的绿化隔离带的。这一责任并不在工人,而在园林部门本身。把颐和园后山上生长了多年的灌木拔掉,换上美国草皮,结果给后山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而决策了这样的工程的园林局部门是没有能力设计出生态型“绿化隔离带”的。因此,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先走出“绿化就是园林”的误区,要大量挖掘北京的知识资源优势,让生活在北京却很少有机会参与北京环境设计的国家级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地理环境学家、气象学家、水文学家、农学家、历史学家、生态设计学家、生态经济学家、生态旅游学家等来共同为北京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设计和建设献计献策。
目前,北京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高、城区热岛效应明显、城市和郊区土地沙化严重、城市交通噪音大、本土生物物种少、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区丧失严重。从这些问题的现状来看,北京要在今后4~5年时间内建成国际绿色城市的任务是艰巨的,因此“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要采用全新的生态设计方案至关重要。生态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利用自然的力量来恢复自然,国际上的实践已证明,这是速度最快、效果最好、花钱少而且可持续的最佳方法。如果北京实施生态方法,“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能体现出以下优点:
(1)隔离带的植被以恢复天然植被为主,辅以人工种植本土树种,混交而杂生,实行粗放管理绿化耗资低,可持续性好。
(2)北京的天然本土植被适宜北京气候、耐旱程度好,根系粗而入土深,养护不必浇水,而且大量的粗根系还能帮助吸收天降的雨水,既防洪,又增加地下水,渐渐地可以使北京的一些泉水资源得到恢复。
(3)天然植被区中树、灌、草植物类型多样,能充分覆盖土地,风天不起尘土,还能大量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悬浮颗粒物和多种其他类型的污染物。
(4)植被地带能营造良好的土壤微生物环境,加速废物类有机质的分解,有助于北京土壤质量的提高,同时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5)生态方法能因势利导,把自然界的低地留给夏天的洪水,这些地带能让北京过去的湿地区域慢慢重现,帮助湿地生态的回归,增加北京水的自然净化地。
(6)生态方法能帮助恢复北京的本土特色物产,使有北京特色的传统农产品、手工艺品、建筑材料等得到开发利用,进而可以开发介绍北京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的生态旅游项目,为居住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区域内的村社提供就业机会,也能使旅游者了解北京生态资源的知识。
(7)绿化隔离带中应建设一个现代化沼气站,这能帮助缩短北京粪便清运处理的距离,沼气站产生的能源和有机肥可供给周边村庄使用,沼气站本身还可以成为一个生态旅游参观地。
在过去10年的高速发展时期,我们不经意地破坏了 Herbert Girardet先生希望北京保留好的城郊近距离的格局,然而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规划,给我们带来了恢复那种模式的希望。因为“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将是一片主要由大自然组成的区域,而保护好这样的大自然地区,它将给予我们的是:大量地吸收掉我们在城市中排放出的废气、充分地把雨水送到北京的地下存好、有效地将可堆肥垃圾变成土壤的肥料、多样地营造生物物种的栖息地、不断地提供有北京特色的自然物产,这就是我们用生态方法去建设“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将会得到的回报。它会重建那种城郊之间的环境资源循环,把城市的废物变成资源,再把资源变成产品提供给城市。但这一切必须要以对这片绿化隔离带在生态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认真实施和严格保护为前提。
城市减灾忠告2008年北京要办“安全奥运”
2008年北京奥运会承诺要“举办成为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安全减灾是实现“一流奥运”的重要保障条件,应该从城市防灾的多侧面,在“安全奥运”观指导下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
把握2008年北京前后的事故灾变趋势
1。北京历史上的灾情不容忽视
(1) 元代大都地区的自然灾害。元代的98年间,共有52个年份在大都地区发生轻重不同的水灾,水灾年份占元代总年份的53%;而旱灾占23个年份,为总年份的24%;地震年份约占18%。
(2) 明代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明代自然灾害有三大特点:其一,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率高。在明朝的276年中,水灾为116年即平均2。5年1次水患;旱灾年份160年即3年2旱,总体讲风调雨顺年份很少。其二,灾害分布地域广,密度大。如在明北京地区,一旦有洪灾害发生,所殃及地域往往是该地域的大都乃至全部;此外发生破坏性大震之年也不在少数。其三,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性。明朝同时发生两种以上灾害的年份有192个,约占全部有灾之年的80%以上。
(3) 清代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清朝灾害特点,除延续了明代灾情外,还表现了突出的地域性。境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的总的次数,通州居首位,其次是宛平、京师(北京地区)、大兴、密云、昌平、延庆、顺义、良乡等州县。京师是皇帝起居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稍有灾异即引起高度重视,吏官们就勤于记录,从而统计到的情况是:京师地震次数最多(不论大小)。
2。北京现存的“十大”灾害源
北京面临的“十大”灾害源是:地震、气象灾害、旱灾、洪涝、环境公害、地质灾害、火灾与爆炸、城市工业化事故、生命线系统隐患、交通事故等。以日趋严重的城市火灾为例:50多年来北京市火灾发展总态势为:50年代,年均火灾次数700起;60年代,年均火灾次数828起;70年代,年均火灾次数1258起;80年代,年均火灾次数1780起;90年代,年均火灾次数4500起。从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看,1950年火灾死亡3人,1997年死亡153人。从火灾及爆炸造成的损失看,1950年仅17万元,而1997年高达1。3亿元,占当年全国火灾损失的近1/4。21世纪前两年城市消防所面临的迫切问题集中在:
其一,北京众多的油、气罐站等重大易燃易爆源都建在三、四环路一带,严重威胁首都城市总体安全。尤以西郊、北郊、南郊3个液化石油气罐瓶厂、酒仙桥751厂煤气罐和化工二厂液氯生产设施等最为严重。据测算,北郊罐瓶厂1000m3液化石油气罐泄漏可影响到二、三环路附近;化工二厂液氯设施泄漏,毒气可影响到使馆区直到天安门广场;其二,量大面广的经济适用房的普通型高层住宅增加。由于此类设施除室内外消火栓外,无现代化设备,装上设备的也仅有1/2能正常运行,更由于公众对安全疏散缺少知识和误解,所以一旦火灾,高层住宅用户安危是大问题;其三,随着城市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类“信息中心”的消防已成为必须关注的难题,这方面的火灾案例很多;其四,北京消防基础设施薄弱,救灾抢险队伍尚未形成高效统一的救援体系等。
3。北京2008年最大极端条件的灾害危险性分析
(1) 最不利气候灾害。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时间是7月25日~8月10日,9月初举办残疾人奥运会。此时,正值当年“三伏”期间(7月19日~8月17日)和降水气候主汛期(7~8月总降水量可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其气象条件是十分不利于体育比赛的。根据北京近百年的气象资料统计表明,从7月下旬到9月上旬,北京地区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主要有:高温热浪、暴雨沥涝、雷电、冰雹、雾灾和雷雨大风等。具体如下:
高温热浪。在7月10日~8月15日期间,北京的平均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有21天(占80%),且日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7℃的天数占51。8%。特别是7月25日~8月10日(奥运会正式时间),多年平均的日最高气温均在30℃以上,超过了第10届和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最高气温值(28。7℃和28。6℃),且此期间空气湿度大(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8%~80%),空气闷热难耐,出现“秋老虎”天气(立秋前后)的几率较大,加上城区的“城市热岛效应”,易发生持续数天高温热浪(日最高气温超过35℃)。另外,从人体生理适应能力来讲,易致人中暑的气象条件(最高气温超过30℃,且相对湿度达到85%)在奥运期间可能持续数天出现,这显然对运动员、观众的身体是不利的。
暴雨沥涝。夏季奥运会期间,天天可能出现暴雨。在7月20日~8月15日,近百年资料表明,逐日的历史最大降水量均在49毫米以上,其中,日最大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占44。4%。在明清时期的档案中,有不少关于北京城区“淫雨月余”、“长安街水深六尺”的记载。由于20年来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区不透水地面(道路和房屋)的面积已占总面积的80%左右,一旦发生暴雨以上降水过程,地面径流系数可高达0。6以上,使大量地面积水向低洼地段汇集。1959年8月6日和1963年8月8~9日,城近郊区普降300~400毫米,造成大片区域积水0。5~1米深,许多工厂停工,全市交通瘫痪。如果这样高强度的降水发生于现在的北京城区,其灾害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将会大大超过五六十年代。需特别指出的是,规划中的奥林匹克公园位于清河南岸的洼里乡,这里正是易发生沥涝灾害的低洼地区之一(1963年8月上旬,这里是沥涝重灾区)。
雷电灾害。7月下旬到9月下旬,又是北京地区雷暴多发的季节,近年来,随着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快速发展,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和闭路电视网的普及,北京城近郊区每年均有数十起因感应雷击和雷电波入侵电子系统而被损坏的事件。如2001年在北京有30次(5月3次、6月17次、7月3次、8月7次)雷电灾害,其中,只有3起是因直接雷击造成,而27起均是因感应雷或雷电波入侵引起的,造成计算机局地网络系统,电话程控交换机系统、公用闭路电视系统、电源控制系统、自动报警系统以及银行、医院等单位的电视监视系统被破坏。因此,对于雷电可能对奥运会的数字信息系统的破坏(局地的或区域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应用现代综合防雷技术全力保护。
冰雹灾害。残疾人奥运会的时间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此时又是北京出现冰雹的次高峰时段(高峰时段在6月份)。与山区相比较,北京城区的冰雹次数是较少的。但若发生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其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很大。1969年8月29日午后,北京地区10余个区县遭受一次强冰雹天气袭击,损失巨大。天安门城楼上的宫灯被砸,西长安街2/3的路灯被毁,伴随的8级以上大风更加重了灾情。
(2) 奥运场馆选址的地震危险性。我国的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它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会部位,而又受到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挤压碰撞,导致我国频繁的地震活动,特点是分布广、震级大、震灾严重。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2次死亡20万人以上的地震,2次都在我国;3次8。5级以上地震,2次在我国。据历史考证,北京地区本身,并没有发生过8级大震,但是北京地区历史上曾多次受到邻近地区强烈地震的波及。如,1668年京东三河8级大地震造成北京城内民房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