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B能动地改变历史规律
C能动地反映世界D能动地改造世界
1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D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17“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B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1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9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其特征有()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20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
A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B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
C实践的客体是客观的D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客观的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C“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D人的存在方式
22实践结果是人的目的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
A。对实践目的的评价B。 对实践效能的评价
C。 对实践效率的评价D。对实践效果的评价
2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是自在世界,自在世界是指()
A自由自在存在的世界B人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界
C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D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
24“主体”的形式有()
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C社会主体D人类主体
25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是指()
A客体就是客观事物
B客体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
C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D客体具有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
26主体和客体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这就是()之间的关系
A目的与手段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
C能动者与受动者D前提与结果
27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关系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B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28“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B意识永远依赖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三、分析题
1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和“反物质”,“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是否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
2说明实践的主体、客体及特点。
3如何理解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4试析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对实际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试析这段话的哲学思想,掌握这一哲学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7分析说明“求真务实”的哲学基础。
8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
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
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9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试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10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中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一、选择题Ⅰ
1A【解析】对于事物,一般下定义的方法,是把该事物纳入到更大的类中,比如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但是对于物质无法这样下定义,因为再也没有比物质更大的东西了。所以对物质的界定,只能通过某种关系。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正因为是这样界定,所以确立了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本题中其他关系无法对物质进行界定,所以不选。
2C【解析】本题是对“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这一知识点的又一种表述方式。意识的形式受到主体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影响,所以本题选C。
3C【解析】本题答案是客观实在性,是简单的知识认定题。
4D【解析】相对主义是把运动绝对化,唯心主义是设想无物质的运动,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运用到物质存在中,只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与运动割裂开来,所以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D【解析】唯物主义的特点是坚持物质第一性,唯心主义把意识看作是世界的本质,所以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6C【解析】本题考查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的理解。本题中,命题A、B、D都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有命题C表达了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7B【解析】意识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是人脑的机能,二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本题中命题A仅说了大脑的机能和属性,不全面,命题C、D是不正确的,所以正确的是命题B。
8B【解析】庸俗唯物主义是把意识看作是物质的分泌物,就像胆分泌胆液一样,人脑分泌意识。符合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的,本题是B。
9D【解析】本题考核了时间的相对性,只有D符合条件。
10D【解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作用问题上的特点,是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本题选D。
11D【解析】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创造性、社会历史性,本题体现了实践的能动创造性,所以本题选D。
12B【解析】本题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与运动静止没有直接关系,相对主义的特点是把运动绝对化,形而上学的特点是把静止绝对化,所以本题选B。
13B【解析】本题中,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是错误的,因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认为运动是位置移动,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认为运动是事物显著变化,把静止排除在运动之外,也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命题B符合要求,故选取之。
14A【解析】时间的一维性是其不可逆性,符合时间不可逆性的只有命题A。
15A【解析】世界上的事物,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只有物质和意识两种,设想无物质的运动,也就是说,是精神在运动,这也就必然导致唯心主义,所以本题选择A。
16C【解析】存在主义是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存在指的是个人存在,比如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这里的存在指的就是个人存在。所以本题选C。
17D【解析】本题是对“意识本质”基本内容的认定,本题表达的思想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8B【解析】本题通过古代哲学家荀子的话考查意识的能动性,荀子是说如果人不用心进行思考,黑白颜色摆在人眼前也看不见,雷声、鼓声在你身边响着,耳朵也听不见,它表达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思想,所以本题选B。
19A【解析】本题中命题B、C、D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正确的观点只有命题A。
20D【解析】本题所有的命题对人类意识的产生都有作用,但最佳选择是生产劳动,正是劳动使猿变成了人。
21C【解析】本题中各选项对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都有意义,但客观前提应该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因为没有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没有这一前提,其他问题也就谈不上了。
22A【解析】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主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本题选A。
23B【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即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不能代替精神,精神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所以选B。
24A【解析】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三种,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主要的决定其他活动的活动,所以本题选A。
25B【解析】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实践使主体客体化、使客体主体化。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深刻地表明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中介作用。
26A【解析】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制与超越的关系或限制中的超越,就是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的实质。故选A。
27A【解析】感觉是物质世界在类似感觉的特性基础上长期发展的产物,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8D【解析】本题中,自我意识、语言、思维、劳动都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劳动,所以本题最佳选择是D。
29B【解析】人类世界不是单单的人的世界,人类世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体,但这个自然是“人化自然”,不是自在自然。依据这样的分析,只有命题B符合条件。
30B【解析】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所以客体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客体也不是主体的自由创造,反过来,也不能说客体产生并决定主体。所以本题选B。
二、选择题Ⅱ
1BD【解析】本题是要判定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的区别,因此要把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排除出去。在本题中,命题A、C是唯物主义共有的特点,所以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命题B、D,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B命题指出物质观也包含人类社会,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特有的。
2AB【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重要的是“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至于“可知性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