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军事欺骗 >

第11章

军事欺骗-第11章

小说: 军事欺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理,公开告诉敌人的情况必定是假的,拿破仑让他
  的副官在阵地上大声宣读他的进攻命令,把他的作战计划统统暴露给对方,反而达到了以真隐真的目的;按照常规,坦克在发起冲击时其成员是不能坐在外面的,隆美尔在攻击法国马奇诺防线的前沿阵地时,命令所有坦克乘员全部坐在坦克外边,一边摇着白旗一边驶入法军阵地,处于高度紧张的法军官兵被这支“和平队伍”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穿过了前沿阵地。
  新奇之法之所以每每奏效,是因为敌人在判断对方的企图和行动时,往往受着传统的习惯和一般的原则以及常识、常理、常规、常法的束缚。由于敌人受骗以后就会从中吸取教训,所以,任何高超的欺骗方法重复使用一般都会降低欺骗效果,甚至很快被敌人识破。纵观形形色色的欺骗战例,反复使用同一欺骗手段而能奏效的例子是极为罕见的。实施军事欺骗当然需要从历史中学习有益的经验,但学习的目的是寻求借鉴,启迪思维,而不是盲目模仿。正确的方法是“师其意而不泥其迹”。
  军事欺骗方法是个多层次的概念。一是哲学层次的欺骗方法,如虚而实之,实而虚之,虚而虚之,实而实之,等等。这是高度抽象的欺骗方法。从古到今,战场上万千虚实变换,不离其宗。二是谋略层次的欺骗方法,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顺详敌意,无中生有,金蝉脱壳,假痴不癫,欲擒故纵等等。这些方法是施骗者对欺骗行动所作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施骗者的谋略构想。三是技术层次的欺骗方法,如烟幕的使用,无线电模拟,迷彩伪装,假阵地,假目标等。这些方法象积木块一样,可以按照不同的策略构思,拼出无数种图案。追求新奇,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去用过的欺骗方法,而是加以扬弃,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运用。施骗者欺骗艺术的高低,就在于能否对谋略层次的欺骗方法进行巧妙选择和重新设计,能否对技术层次的欺骗方法进行巧妙组合和灵活运用。例如,古时用兵打仗就有冒充之术,后人并没有因为古人用过这一方法就弃之一旁,而是师其意,变其法,常用常新。1943 年7 月,美国第82 空降师的大部作为轻步兵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一天,师参谋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带着副官和司机,乘吉普车翻过山岗,抄近路去另一路纵队。当他们的车开进一个小村庄时,发现街头巷尾都是意大利士兵,他们已无退路。泰勒见这些士兵都懒懒散散地靠在板凳上晒太阳,马上意识到这是些散兵游勇。于是,他大模大样地驱车进村。当吉普车驶经那些士兵面前时,他从吉普车里站起来行军礼致意,士兵们行注目礼,目送吉普车驶过村庄,竟无一人发现其中有假。1943 年2 月21 日,德军在突尼斯占领了北非战场重要的卡塞林山口以后,为了迅速夺取英军第26装甲旅的防御阵地,隆美尔用一辆缴获的英军坦克头前开路,冒充从前方撤下来的英军,直指英军阵地。待英军发现上当时,德军坦克已驶入英军阵地展开激战。这一战,德军以损失12 辆坦克的代价,击毁英军坦克40 余辆,俘敌700 余名。1973 年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为从埃及第二、三军团的结合部插向运河西岸,组成了一支百余人的装甲特遣队。他们乘坐着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缴获的苏军坦克(坦克上喷着埃军的标志),身着埃军服装,手持苏制武器,操阿拉伯语言,在沙龙的率领下,顺利地通过了埃及架设的浮桥。守桥的士兵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放过的竟是以色列的一支特遣队。以上三例,用的都是冒充之法,且都获得了成功,但妙处各不相同:泰勒妙在随机应变,镇定自若;隆美尔妙在乱中取胜,胆量非凡;沙龙妙在乔装打扮,形神兼备。冒充之法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但不会是完全
  重复的运用。
  欺骗方法“不竭如江河,无穷如天地”。只要坚持辩证思考,善于因情依势创造,奇方妙汁是层出不穷的。
  五、多条渠道原则
  向敌方传递欺骗信息和掌握敌人对欺骗信息的反应,都要通过一定的渠道。为了提高欺骗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和信息本身的可信性,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渠道。如果渠道单一,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下,欺骗信息可能到达不了欺骗对象手中。如:用于欺骗的假文件可能在中途丢失;把假命令丢弃在阵地上,敌人不一定能够及时发现;用无线电传递假情报,敌人不一定能接收到;精心布置的骗局,敌人不一定看到。所以,把欺骗的成功寄托于数量很少的甚至是单一的渠道是显然不行的。而在多渠道同时传递的情况下,这条渠道受到干扰,还有别的渠道可用,可靠性就相对提高。此外,多条渠道传递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可信性。大多数人都信奉“兼听则明,’的格言,力求从不同的对象那里证实某一情况或否定某一情况。对于只来自一条渠道的消息往往不敢轻信。不仅如此,通过一条渠道过分渲染某一情况,还可能引起对方的疑心。所以,用单一渠道反复传递同一信息,其效果远远不如用多条渠道传递同一信息。当然,这些渠道应该是不同类型的。用不同类型的渠道提供不同质的信息,才能构成事物的立体形象。因此,实施军事欺骗必须多开辟信息渠道,相互印证同一欺骗内容。特别是事关全局的欺骗行动,敌人是不敢轻易相信的,必须进行周密组织,广开欺骗渠道,有计划地传递欺骗信息才能达成欺骗目的。
  英美联军为实施诺曼底登陆而实施的战略欺骗是大规模军事欺骗的成功范例。为了使德国相信盟军的主要登陆地区在加莱地区而不是诺曼底,盟军启用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欺骗渠道:(1)在已经侦知的德国情报机关周围,建立假无线电网,散布假情报。(2)在英格兰的东部(加莱对岸)虚设了“美国第一集团军”的番号,并任命巴顿为司令。安排巴顿在公共场合露面,通过人群中混杂的德国间谍把情报传递出去。(3)在加莱对岸模拟登陆部队的集结。设置大量假兵营、假舰船和物资堆集场。在废弃的飞机场上堆满了木制假滑翔机。宽阔的海港成了假登陆艇的基地。用卡车向海滨德军飞机能够拍摄到的地方运送大量充气坦克、卡车和火炮。昼间,部队向假登陆艇集结地域开进,以便让德国空军侦察员看见,然后,部队利用夜暗返回,次日再向假登陆艇集结地域开进。 (4)为了转移敌人的注意力,精心筹划了冒名顶替的欺骗行动,让相貌酷似蒙哥马利无帅的一名中尉,扮演蒙哥马利,离开英国本土,到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活动,故意放风说此次使命是编组英美联军,以便在法国南部海岸登陆。(5)在多佛尔修建了巨大的假输油码头,使德国误认为美军第一集团军将从多佛尔直指加莱半岛。(6)登陆前夕,空军对加莱地区进行猛烈轰炸,其投弹数量相当于诺曼底地区的2 倍。(7)通过反情报系统和法国地下抵抗组织,散布在加莱地区登陆的假情报。(8)派出人员到中立国收购加莱地区的地图,造成盟军将在加莱半岛登陆的印象。(9)利用遣返德国战俘的机会把假情报带回德国。他们故意让战俘经过部队的集结地域,让他们看到大量的装甲部队、舰队和飞机(但却不知道路过的具体地点)。行前,巴顿以美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请他们吃饭,许多
  师级指挥官同他们会见,使他们对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存在深信不疑。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都显示盟军将在加莱实施主要登陆并在诺曼底实施佯攻的迹象。这一欺骗行动的成功说明,英军在利用多条信息渠道施骗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正如《兵不厌诈》一书的作者安东尼·布朗在评价英国特种作战机构伦敦监督处时所说的,“他们在广大的世界的不同地区,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散布谣言和假消息。当德国情报估计家们把一切零零碎碎的情报汇集在一起时,他们对英国的战略形成了一个单一完整的——但又是错误的——图象。德国人自己认为这一图象是合乎逻辑的和象是真实的,因而就乐于相信”。他还说:英国出色的商业、军事及外交的通讯联络系统使他们能够迅速、安全、可靠地下达命令,并做到立竿见影。“假如在里斯本的外交界有意散布一件虚构的事情,那么华盛顿的某个政治行动、斯德哥尔摩的某段新闻报道、叙利亚——土耳其边境的一次军事行动、马德里一次深思熟虑的泄密事件、开罗的一个谣言、以及德里某位高级指挥官的声明,都会来证实它”。通过这些联络网,伦敦监督处有办法“随意敲响他的钟琴,奏出各种曲调”,来干扰德国人的视听,使之做出英国人所希望的判断和行动(《兵不厌诈》第345 页)。
  多条渠道并不是平分秋色,不要重点,而是要充分利用敌军指挥员最重视的情报渠道传递最主要的欺骗信息,以便先入为主地造成其情况判断的倾向性。其他渠道的作用主要是印证主渠道的欺骗信息,或有针对性地打消欺骗对象的疑虑。如前面提到的“肉馅行动”,主渠道是马丁携带的公文包,主要欺骗信息是由它传递的。其他渠道都是为了印证和强化主渠道提供的信息。起先德国人也曾怀疑公文包是英国人设下的圈套,但是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使德国人疑虑顿消。他们极其秘密地翻拍了公文包里的文件,又按原样小心翼翼地放回到公文包中,以免被英国人察觉而改变原定行动计划。六、严格保密原则
  保守军事秘密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军事欺骗是军事斗争中最诡秘的行动,保守秘密更为重要。再高明的骗术,一旦天机泄露,或引起敌人的怀疑,或被敌人看出破绽,就会失败。要成就一项欺骗计划,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然而要使之垮台却非常容易。一条不合时宜的新闻,一项不该发布的声明,一处小小的漏洞,一个暗藏的间谍,都可能使整个欺骗行动前功尽弃,使真实的企图和行动暴露无遗。所以,必须把保密措施作为军事欺骗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谋成于密,败于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隐真和示假是军事欺骗的两大范畴。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保密。如果不能对即将采取的作战行动保守秘密,那么,为迷惑敌人或转移敌人注意力而采取的示假措施就达不到欺骗目的。反之,敌人识破我欺骗企图,就很容易从反面推测我真实意图。可见,这两个方面的保密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使之有机结合起来。
  1941 年12 月7 日,日本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其成功得益于严格的保密措施。其一,作战计划只限极少数最高军事首脑人物知道,其中海军7 人,陆军 5 人,政府中1 人(东条英机)。其二,施放和平烟幕,麻痹美国,使其放弃对日本军事行动的关注。从年初,日本就派驻美大使野村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就日美在太平洋的利益问题进行会谈,在半
  年内谈了60 多次。日本首相7 月间亲自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两国间并无不可用谈判方式解决的问题”,“日本决不侵犯英美在南洋的利益”。为了进一步迷惑美国,日本还派特使到华盛顿同美国谈判。与此同时,日本首相在贵族院的讲演中声称:“日本继续与美国进行外交谈判,目的在于消除敌对行动,恢复国际间正常关系,并极力阻止欧战蔓及远东”。美国对此深信不疑。其三,对作战准备采取严格保密措施。战前训练地点选在日本南端与珍珠港地形相似的佐伯湾和樱岛。集结地点选在北部千岛群岛的单冠湾,并完全停止了与外界的一切交通和通信联系。突击舰队分批秘密进入集结地域。向珍珠港开进时,把航线选在距珍珠港较远、气候不良、冬季无商船来往的北路航线,途中完全停止无线电通信,并设法规避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美军飞机的侦察,其四,为掩护突击舰队的行踪,航空兵基地飞来了新的训练飞机,填补战斗机和轰炸机所留下的空白。留在日本内海的舰队与九洲地区的航空部队频繁地进行无线电通信联络,给外界造成日本舰队主力仍在原地的印象。同时在内海主要港湾组织了与偷袭珍珠港无关的登陆演习,并请各国驻日海军武官参观。偷袭前三天,组织横须贺港的水兵到东京参观游览,并通过报界大加宣扬,在国内造成一片和平景象。其五,由横滨开往美国西海岸的日本邮船“龙田丸”12 月2 日照常启航。“龙田丸”开出四天后,东京各报登出消息说,“龙田丸”中途将到墨西哥停泊,抵达洛杉矶的时间为12 月14 日。这条消息是为了使美国人放心,即使日本对美国开战,也决不会在这个时间之前。其六,以各种隐蔽手段刺探珍珠港地区的情报。战前,潜入瓦胡岛的日本间谍达200 名之多,并派潜水艇潜入珍珠港附近进行侦察。同时还组织军官化装成商客、船员等乘商船分赴旧金山和檀香山,对预定的偷袭航线进行详细侦察。通过这些活动,日军统帅部在战前把瓦胡岛美军的各种防御设施,飞机、舰船的种类、数量、停放位置以及美军活动规律等,摸得一清二楚。美情报机关虽几次截获日本积极收集珍珠港情报的电报,并在瓦胡岛发现有日本间谍,但均当作一般情报活动未加注意,终于使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如愿以偿,这一计划从最早提出设想,形成方案,到进行训练准备和实施偷袭,整个行动在保密问题上是无可挑剔的。为了欺骗敌人,掌握核心机密的日本军政要人同时欺骗了日本国民和参与偷袭的广大军官和士兵。出航时不准他们告诉任何亲友,多余的物品和写给父母、妻子与恋人的信扣押到偷袭珍珠港以后才由专人寄出。正如他们说的:“欲欺骗敌人,须先欺骗自己”。
  严守军事欺骗秘密的主要措施是:①严格限制了解欺骗计划的人数。知道欺骗意图的人数越少,时间越晚,越有利于保密。有时组织欺骗需动用很多兵力,不可使其了解总的欺骗企图和计划。②将欺骗活动的组织工作划分为几个各自独立的部分进行,并通 过专门的渠道传递有关组织欺骗活动的文电。在某些情况下,须将所有与组织欺骗活动有关的电报作为专项电报拍发,以限制接触这些机密事项的人员。公函和计划由专人传递,由发件人直送收件人。③对军事欺骗的准备和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同时,密切掌握敌人的动向。若发现敌人对某项欺骗措施将信将疑,应谨慎地采取措施,化解敌人的疑虑。若发现敌猜中己方欺骗企图,应立即中止欺骗行动或借机大肆渲染,使敌误认为这是有意制造的障眼法而下敢相信自己的判断。有时对重大泄密事件不动声色,置若罔闻,反倒能够迷惑敌人。
  任何军事欺骗都不能永久地欺骗敌人。问题在于如何控制被敌识破的时间。欺骗计划实施之前被敌识破,尚可以放弃计划另图别谋;而在付诸实施以后因机密泄露而被敌识破,就会使施骗者陷于骑虎难下的被动地位。欺骗活动接近完成时的泄密通常妨碍较小,有时甚至无碍大局,因为此时敌人可能已经来不及采取补救措施。所以,在欺骗实施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尤为重要,应该作为保密检查的重点。
  七、随机应变原则
  军事欺骗活动中的偶然性较之军事斗争的其他领域更加突出。在制定欺骗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