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军事欺骗 >

第16章

军事欺骗-第16章

小说: 军事欺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置假目标和涂刷迷彩,模仿真目标与背景的颜色差别。(二)雷达侦察及其对策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技术发现目标并测定目标位置的一种主动探测设备。由于雷达所使用的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都长,因此,具有较远的探恻距离和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在各种气象和能见度不良的条件下搜索和跟踪目标,在军事侦察中应用十分广泛。仅用于地面目标侦察的,就有地面监视雷达、炮位侦察雷达、机载景象雷达以及机载和星载侧视雷达。
  地面监视雷达主要用于侦察地面的活动目标和较大的固定目标。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上,可以发现集中的坦克、车辆、人员及桥梁、渡口等。最大作用距离约20 公里。
  炮位侦察雷达能跟踪射弹,并迅速测定对方迫击炮、火炮和火箭的发射阵地。苏军的迫击炮位侦察雷达能在6—7 公里距离上测出82 迫击炮的发射阵地;能在7—10 公里距离上测出100—200 毫米迫击炮的发射阵地。
  机载景象雷达以光标信号显示出地面目标的关系位置。主要用于空中观察、照相和轰炸瞄准。其分辨率低于地面监视雷达,仅能发现集中的兵器、车辆、居民点、桥梁、小方位物等大型目标。
  星载侧视雷达是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雷达。由于它利用合成孔径技术得到一个很长的有效天线孔径,因此,分辨率很高。它显示的不再是目标的光标,而是目标的图象。其成像的清晰度已接近可见光照片。
  雷达侦察既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也有难以克服的弱点。其一,根据雷达荧光屏上显示的目标信号,很难准确判定目标的大小、形状和类型;其二,由于目标信号易于消失在地貌、地物形成的多种回波信号中,所以,在森林地和起伏显著的地形上以及在有大量地物的地形和居民区内,其侦察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其三,易受无线电波和其它人工反射器材的欺骗、干扰。利用这些弱点,可以采取以下反雷达侦察措施。
  根据雷达波近似直线传播的特点,利用地形、地物形成的雷达侦察的不通视区域配置目标,是反雷达侦察的最可靠的措施。
  采取减弱目标回波或增强背景回波的方法,消除目标与背景对雷达波的反射差别。减弱目标回彼的方法是:将目标配置在掩体、掩蔽所内,减少或消除目标的外露体积;在目标近旁设置人工隔绝遮障,使目标与遮障的光标信号都不在雷达荧光屏上显示出来;在目标表面涂刷电波吸收涂料或覆盖电波吸收材料,减弱目标的回波;施放特种烟幕遮蔽目标,减少雷达作用距离。增强背景回波的方法是:在目标背景上设置金属角反射器组成的干扰遮障,增强背景的回波,淹没目标的光标信号;在水背景或平坦开阔地背景上设置金属角反射器,使其光标信号的亮度与目标光标信号的亮度相一致。另外,利用雷达分辨力的限制,将目标配置在地物的近旁,使目标光标信号与地物光标信号融合在一起,也能达到反雷达侦察的目的。
  模仿雷达波的反射差别。其方法是:设置各种角反射器,模拟地物与背景的回波差别,使雷达荧光屏上出现大量的光标信号;用单个角反射器或角反射器组,模仿所显示的目标与背景的回波差别,使雷达荧光屏出现真目标所特有的光标信号。
  此外,还可根据雷达发出的电彼容易暴露和易受干扰的弱点,用特制的干扰机发出电波进行干扰,或抛射、投放干扰物破坏或妨碍雷达的正常工作。(三)中红外侦察及其对策
  中红外侦察与近红外侦察不同,它不需携带光源主动照明,而是直接利用目标与背景辐射红外线的差别发现目标。主要侦察器材有红外探测仪、中红外夜视仪和中红外照相三种。
  红外探测仪又称热方位仪,可在预定的视界范围内,利用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差别,确定目标的位置,探恻方位的精度较高。其作用距离,对空中目标为50 公里,海上目标为20—25 公里,陆地目标为16—20 公里。其缺点是不能显示目标的真实形象,易受干扰。
  中红外夜视仪又称热象仪。它利用温差成象的原理制成,可将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差别,以扫描的方式,通过能量转换装置,显示成类似电视的可见图象。其成象的分辨率不及可见光侦察,但区别温差的能力很强。据外刊报道,最先进的热象仪,其热分辨率可达0。1 度,能发现埋在地下一米多深的水管;能探测到水下40 米深处游大的潜艇;能找到喷气式飞机起飞后在停机坪上留下的热痕迹。用于飞机上的前视中红外夜视仪,能从1500 米的空
  中透过树丛、簿雾和普通伪装网,发现地面上的人员、车辆、坦克等发热的目标。
  中红外照明是用特种相机和全色胶卷以扫描方式进行的照相。它可以将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通过能量转换,显示成可见图象。中红外照相可在地面或空中昼夜进行。一般分辨目标、背景温差的能力为0。5—0。2℃。所拍摄的照片,可以透过簿雾显示出景物的图像,并可较清楚地显示汽车等发热目标,还可根据地面留下的热像图和目标表面的红外辐射差别,判断刚离开不久的热目标和热目标的工作状态。由于其图像分辨能力远不及光学侦察照相,所以,主要用来拍摄大型目标和揭露用普通方法伪装的发热目标。由于中红外侦察是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侦察技术,因此,反中红外侦察的器材和方法还不够成熟、有效。基本途径仍然是采取各种措施消除、降低或模仿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差别。如,可以根据中红外直线传播的特性,利用地形、地物将目标配置在天然遮障和中红外侦察器材不能通视的区域内,利用反中红外制式遮障或一定厚度的就便材料制成隔绝遮障来遮蔽热目标;通过对流、气冷或吸收、散射,有效地衰减和扩散目标的热辐射;在发热目标表面涂刷防热涂层或覆盖防热材料,降低发热目标的红外辐射;还可以利用热目标模拟器或热源,显示各种不同类型的热辐射特征,迷惑敌中红外侦察。据说,瑞典已研制成功一种能吸收荫蔽物热量,减少红外辐射的化学泡沫剂。这种泡沫剂涂在目标表面,附着牢固,不受气候条件影响,还能与其他伪装方法结合使用,同时对付可见光和红外侦察,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坦克、车辆等热目标的伪装问题。
  三、隐形伪装的主要方法
  从各类侦察手段及其对策可以看出,隐蔽各种目标的基本途径不外以下三种:一是隐藏,二是变形,三是融合。
  隐藏,就是用天然和人工遮障使目标完全隐蔽。雷场中,盖在地雷上的草皮能隐藏地雷;树冠能在空中侦察时隐蔽它下面的目标;伪装网能隐蔽网下的目标;障碍物和路边的遮障能隐藏其后面的目标。
  变形,就是用歪曲目标形状及其阴影的方法改变目标外形,使之看起来象非军事目标或者军事价值较小的目标。此种方法通常用于不能或难以隐蔽的目标。如,采取分割变形的方法,把大型仓库伪装成居民住宅;使用变形遮障,把坦克伪装成形状不规则的地物,把雷达天线伪装成大树等等。融合,就是减少和消除目标与背景的差别,使目标看起来像是周围背景的一部分。例如,单个士兵可用油彩涂抹皮肤的暴露部分,在钢盔和衣服上披上麻皮,抹上涂料和编插新鲜植物,以求得与周围背景近似或相融合。实践证明,把人工目标融合于自然背景之中能够取得理想的隐形效果。采用隐藏、变形、融合方法隐蔽目标,除充分利用地形的荫蔽特性和能见度不良的天候气象条件以外,还要借助一定的材料和工程技术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隐形方法。
  (一)天然隐形伪装
  天然隐形伪装即利用地形、地物、地貌隐蔽目标。天然隐形伪装不仅能对付光学侦察,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对付雷达和红外侦察,而且不需制式器材,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对目标进行隐形伪装都应充
  分利用天然条件。
  利用地形的荫蔽性隐蔽目标。由于可见光、红外线、雷达波均以直线方式传播,所以,陡峭的崖壁、高地、谷地、地招、土堤、冲沟等地貌所形成的敌人侦察的不通视区域,可使配置在内的目标及其活动达到荫蔽的目的。在这种地形上配置目标时,应尽量配置在靠近陡坡的阴影内。当利用宽度在20 米以上的谷地和冲沟时,为防备敌空中雷达侦察,目标的配置和活动均应靠近陡坡一边。树林地是良好的天然遮障,可以使目标不被敌地面和空中侦察所发现。其隐蔽能力与树木的种类、高度、密度和季节因素有关。在树林地配置目标时,应尽量配置在高大树木的树冠下及其阴影中。林间空地和道路,便于隐蔽地配置目标和实施机动。为了可靠地隐蔽目标,目标应尽量配置在林间空地南侧的树冠下和阴影内。为防备敌地面雷达的侦察,当林间无矮树丛时,目标的配置和活动应在树林的一定纵深内。庄稼地和草地的作物高度能形成天然遮障时,可以用来隐蔽人员和小型兵器。在收获季节,还可以利用田间的庄稼垛(草垛)配置目标,以对付敌人的地面侦察。由于任何厚度的砖、石、土、混凝土墙或建筑物均能形成敌地面侦察的天然遮障,所以,居民地和其他建筑物能为荫蔽目标创造良好条件。当利用各种建筑物配置目标时,为防止敌雷达侦察,目标距离建筑物应在10 米以内。当技术兵器车辆在宽20 米以上的街道上行驶时,应靠向敌方一侧,并避免在十字路口、广场和其他开阔地上停留。这样,目标在雷达荧光屏上的光标就能和建筑物光标融合在一起,使敌难以分辨。
  利用背景斑点图形降低目标的显著性。根据背景中各种斑点的颜色和斑点的尺寸、形状、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把背景分为单调背景和斑驳背景两类。背景中斑点的颜色差别明显,斑点尺寸大小不一,形状不同,数量较多,且错落分布时,为斑驳背景;反之则为单调背景。斑驳背景具有较强的隐形功能。当在开阔地上没有天然遮障可以利用时,可以利用背景斑点的颜色图案,降低目标的显著性。例如,将目标配置在与其颜色相似的斑点内或地物的阴影中,利用暗斑点消除或减少目标与背景的亮度差别。其方法是将目标的阴影投影在暗斑点上或投影在地物及其阴影上,使目标阴影与地物阴影融合或改变目标的阴影,使敌人难以辨别目标的外形和性质,等等。利用斑点的形状配置目标也能达到荫蔽效果。其方法是使目标的配置位置适应斑点的轮廓,或者使背景的斑点图形无明显的不合理的改动。例如,线状目标应沿着斑点的轮廓线构筑和设置,避免穿过不同颜色的斑点而破坏背景原来的图案;活动目标应沿着暗斑点的轮廓线或线状斑点(地沿、沟渠、行树等)。进行机动。
  利用能见度不良的无侯荫蔽目标。黄昏到拂晓的夜暗时间和雨、雾、雪等天候都能妨碍敌光学侦察。大雨、浓雾、大雪还能妨碍敌雷达侦察和红外线侦察。利用能见度不良的天候实施伪装,应制定伪装纪律,严格灯火管制,避免可能暴露的声响,并采取相应的伪装措施,与敌夜视侦察器材作斗争。天然隐形伪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其不能满足隐形需要时,还应辅以其他人工隐形措施。为了保证其隐形效果,必须注意:①背景的外表不应有任何破坏和不合理的改变;②目标尽量分散配置,并避开可能成为方位物或辅助瞄准点的地物;③目标的金属、玻璃等闪光和声响、烟、火、活动痕迹等都应掩蔽和消除。
  (二)迷彩隐形伪装
  迷彩隐形伪装,即利用涂料、染料和其他就便材料,改变目标、遮障和背景的颜色,降低目标与背景的反差,歪曲目标的主要特征,将目标融合于背景之中,从而达到隐蔽目标的目的。其隐形效果,主要取决于涂料的种类和迷彩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活动目标使用保护迷彩或变形迷彩,固定目标使用保护迷彩或仿造迷彩。
  保护迷彩。保护迷彩是近似背景颜色的单色迷彩。其作用类似于昆虫或动物的保护色。许多生物都有用体色保护自己的本能。例如,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蚱蜢往往是绿色的,而生活在枯草中的蚱蜢却是褐色的;蝉的体色醋似树枝;桑蚕的体色和绿色的树叶一模一样。保护色是它们生存的一种本能。然而,人类学会利用保护色,却曾付出过很大的代价。古代作战,为了显示雄伟的阵势,将士们都穿着鲜艳的服装,并用旗帜助威。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近代。在1890—1902 年的英布战争中,布尔人首次把各种兵器、火炮和军装涂上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近的黄绿色,使英国人大吃苦头。布尔人能在很远的距离上发现身穿红色军装的英军士兵,英军却难以发现同样距离上的布尔人,结果英军象患了色盲症一样,被打得晕头转向,伤亡残重。直到英军将红色军装改为暗绿色后,战局才发生转折。从此以后,各国军队相继把兵器和装备涂上绿色涂料,把军装的颜色改为黄绿色或暗绿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在用于迷彩伪装的涂料已经有黑色、白色、沙漠色、砂色、土黄色、土红色、野外淡褐色、土棕色、橄榄色、淡褐色、淡绿色、深绿色和森林色等十几种,而且有了模拟背景近红外反射特性的伪装迷料。用迷彩作业车喷射涂料,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兵器车辆与周围环境浑然一色。
  保护迷彩主要用于单色背景上固定目标和人工遮障的隐形伪装。在单色背景上,保护迷彩的颜色就是目标背景的颜色。例如,在夏季草地背景上,目标的保护色应是草绿色:在沙土地的背景上应为土黄色。冬季降雪以后,战斗车辆、运输车辆、钢盔和武器装备应涂上白色保护迷彩。在斑驳背景上,固定目标的保护色应与目标所在背景斑点的颜色相同。活动目标的保护色应是活动区域背景的主要颜色。在多色背景上,保护迷彩的效果不如变形迷彩。变形迷彩。变形迷彩是由各种不定型的斑点所组成的多色迷彩,仅用于活动目标,能使活动目标在活动地域内的各色背景上产生隐形效果。变形迷彩之所以能影响对目标的观察和识别,是因为迷彩的一些斑点与地形背景融为一体,成为背景的一部分,而其他斑点的颜色又与背景形成明显的差别,从而在一定的观察距离上歪曲了目标的外形。例如,一辆涂有夏季变形迷彩的坦克停放在地物阴影中、黑褐色土地上或其他深色斑点中,则迷彩的深褐色斑点与背景融合而消失,眼睛所能看到的只是车体上的亮色斑点,坦克的外形是被歪曲了的,所以难以辨认。
  三色变形迷彩是最常用的变形迷彩。这种迷彩由中间色和明显的亮差别色和暗差别色组成。通常以背景中的主要颜色作为中间色(约占总面积的50%);以背景中的亮颜色作为亮差别色(占25%);以背景中的暗颜色作为暗差别色(占25%)。为改变目标原来的直线轮廓,斑点的形状应由几个凸出和凹进的不规则曲线构成。斑点配置应注意五点:①斑点应不对称配置;②各斑点不应在目标轮廓线上终止,而应延伸到邻面上去;③长形斑点的轴线不应与目标轮廓平行,而应成30—60 度的夹角;④目标的凸出部位应配置暗斑点,凹进部位应配置亮斑点,斑点的中心应在凸凹角上,避免斑点在角部形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