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军事欺骗 >

第33章

军事欺骗-第33章

小说: 军事欺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的后面,变得模糊不清。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对
  象。任何知觉过程都是在己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来实现的。知觉的理解性表现在,把正在感知的事物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对感知者的意义。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在知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解,可以使知觉更精确、更深刻、更迅速、更完整。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知觉对象的各个部分知觉为一个整体的特性。有材料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实现的。其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 %,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的种种属性既可以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也可以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甚至有些属性没有对感官发生作用。此时,知觉的整体性可以在人的意识中补充被感知事物的某些特性。例如,仅仅观察到炮塔甚至炮塔的一部分,军人就能知觉这是一辆坦克;经验丰富的军人根据道路上扬起的烟尘移动的方向、范围、形式和强度等情况,就可以判断在路上运动着的是坦克还是汽车;仅仅凭借声音,就能判断正在发射的是什么火炮。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在发挥作用。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距离、角度、照明度)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例如,一个有经验的海员,在目力所及的任何距离上都能根据舰艇的轮廓,正确地判断舰艇的种类。不同距离上的坦克,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不同的,但人们对坦克的知觉仍能保持稳定,认定它的实际大小没有变化。当我们从窗口看远处的楼房时,楼房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也许不如窗边的一只花瓶,但在知觉上仍能保持楼房的大小,而不因距离的变化而改变。这是因为,人们是根据记忆中保持的印象去知觉客观事物的,所以当条件有所改变时,仍能凭借过去的印象,结合当前的刺激,获得近似于实际的知觉印象。知觉的恒常性对战场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保证指挥员在不同条件下,仍能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知觉事物,从而依据事物的实际意义去适应战场环境。
  知觉的上述特性是人们正确感知客观事物的保证。当这些特性受到破坏时,知觉就会发生错误,产生错觉。
  最常见的错觉是视错觉。视错觉包括色彩错觉、形状错觉、体积错觉。视错觉几乎是人所共有的。比如,垂直线和斜线与水平线的长度是相等的,但人们在观察时,却觉得垂直线和斜线比水平线长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搪瓷茶缸,很多人都认为其高度大于直径,但用尺子一量,却发现它们实际是相等的。人们把视错党现象用于建筑、雕塑、舞台美术,可以增强知觉形象的立体性、鲜明性,使之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运用视错觉产生的规律,巧妙地实施战场伪装,可以明显地提高伪装效果。所有的伪装措施都是通过缩小伪装对象与背景在形状和颜色上的差别欺骗对方的眼睛,使之产生视错觉。
  听觉是对声源和声音性质的错觉。当某一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波与另一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波相似时,就可能使听觉器官发生混乱,产生听错觉。例如,在铁桶中燃放鞭炮模拟机关枪射击的声音,用音响模拟器模拟构筑工事的声音,等等,都是为了造成敌人的听错觉。在战场上,飞机、坦克、大炮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呼啸声、轰鸣声、爆炸声,会破坏人的正常听觉,造成听觉上的错误。各种尖厉的怪声,还会使人产生一种压抑感,造成心情紧张,甚至惊慌失措,从而加剧听觉错误。人们对声波的传播方向也会产生听错觉,即声源错觉。实验表明,杂乱无章、高频率、高强度的声音,能强烈地干扰
  人的听觉系统,使声音分辨率大大降低,从而以强声掩盖弱声。唐将李愬雪夜出兵奇袭蔡州,在靠近蔡州城区时,命令士兵把鹅鸭打得咕咕乱叫,用来掩盖人马的声音;英法联军在突破松姆河防线前,用沼泽地的蛙叫声掩盖进攻准备;我军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利用拖拉机耕地声掩盖构筑工事和抢修道路声,都是对声音掩蔽规律的成功运用。
  在作战中常常困扰军人的,还有空间定向错觉。例如,飞机在上升时,把飞机的倾斜误为地面倾斜;飞行员在海洋上空与敌交战,由于远方天水一色,分不出天空与海洋,误将海面知觉为天空,把倒飞误为正飞;深入敌后的侦察员,在茫茫黑夜中找不到己方阵地的方向;小分队在山岳丛林中行军有时不知不觉又转回原地。这都是空间定向错觉在暗中作祟。
  除此之外,还有时间错觉、形重错觉等。在激烈的战斗中觉得时间快,在潜伏待敌时觉得时间慢,是为时间错觉。一斤木头与一斤铁的重量是相等的,但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总感到一斤铁比一斤木头重,这是因为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而形成的形重错觉。
  在各种错觉现象中,视错觉占首位。这是因为人们接受的关于外界事物的信息量有70%以上是由视觉渠道输入的。因此,军事伪装的重点是研究和利用对方的视错觉。
  2、产生错觉的原因
  产生错觉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一般认为,错觉的产生有这样几种原因:
  (1)因为被感知的事物和周围背景之间在形状、体积、颜色、亮度等方面的对比度大小而产生错觉。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之间的差别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重要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在大小、形状、颜色、亮度等方面形成大的差别时,就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就越难以分辨。根据这一原理,敌对双方为了更好地隐茂自己、破坏对方知觉的选择性,通常在军事设施和大型武器上涂刷与背景相近的颜色和图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同时,越来越多的军队采用迷彩服装。这种军服多由黄、绿、褐等色组成。图案很不规则,斑点、条纹兼有。不定型的斑点、条纹破坏了目标的原有轮郭,破坏了刺激物的组合关系,能达到较好的伪装效果。随着战场侦察手段的不断更新,军队的伪装技术也在不断改进。近红外侦察器材出现以后,由于目标与背景在红外谱段能量辐射上的差别,使原有的一些伪装方法失去了作用。为了缩小这种差别,专家们研制出了具有新功能的伪装涂料。涂上这种涂料的伪装衣在近红外探测装置下显示出绿色植被所持有的红色,使对方无法分辨。
  除了目标与背景的反差以外,观察物的组合关系也是从背影中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许多军事国标的伪装就是通过破坏知觉对象的正常组合关系,使人难以分辨,例如,变形着色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在目标上散乱地涂上深色,从远处看就成为一个形状不规则的暗色班点,这些都是通过破坏观察物的组合关系造成错觉。
  (2)因为受过去经验和心理需要的影响而产生错觉。人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总是难免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认识了某些事物以后,关于此类事物的早期体验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当以后遇到类似的刺激物时,就能很快地把它作为自己先前认识的事物。比如,熟悉坦克的军人,对坦克的外形、大小、发动机的声响、行驰时扬起的烟尘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敌方在阵地
  上设置坦克模型,并用扩音器播放坦克发动机的声音时,就很容易产生错觉。由于人们能够把部分知觉为整体,所以,设置假目标时,可只设置最具有典型特征的某一部分,如坦克的炮塔、火炮的炮身、汽车的驾驶室等等。错觉的产生还与人们的心理需要有密切关系。当人们焦急地在家中等候约定来访的客人时、很容易把其他人的脚步声错觉为客人的脚步声,就是因为在心理需要的驱使下,对将要感知的事物形成了一种准备状态。通常,敌人在对我阵地进行观察时,总是希望发现我荫蔽不完善的目标。在这种心理需要的影响下,很容易把小树当成人形,把巨石当成坦克。此时,半遮半露的假目标,不必制作十分逼真,就能骗过敌人的眼睛。
  (3)因为知觉环境、条件的变化破坏了知觉的恒常性而产生错觉。如前所述,人的知觉具有恒常性特征。但是,知觉的恒常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距离、亮度、音响等因素变化很大时,恒常性将受到破坏。如从飞机上俯瞰地面物体时,知觉对象形状和大小就会发生改变。在非常强烈的光线(如闪电光)下,颜色的恒常性将遭到破坏。在高强度的噪音中,正常的听觉不能保持。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用强光耀眼、噪声刺耳的办法破坏敌人的视听恒常性,使敌产生错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第三坦克集团军在基辅战役的一次夜间进攻中,所有坦克大开前灯,拉响警报器,一齐向德军阵地猛冲。德军士兵在这一突然情况面前,视听失常,头晕目眩,惊慌失措,纷纷溃逃,防线顿时瓦解。这就是利用强光和噪声破坏敌人知觉恒常性的成功战例。
  (4)因情绪状态不正常而产生错觉。人们都是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进行知觉的。良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知觉。而情绪状态不正常时,就会对知觉产生有害的影响。容易导致错觉产生的情绪状态主要是三种。其一是麻痹大意。头脑中充满安全感,根本想不到敌人会来,当敌人真的到来时就会视而不见或视敌为已。日军奇袭珍珠港时,值勤的美军士兵向情报中心报告说有50 架飞机正朝珍珠港飞来,值班军官由于麻痹大意,没有核对目标的性质,便主观臆断“那是我们自己的飞机”,致使完全来得及作出反应的珍珠港在不期之中成为一片火海。其二是神经过敏。军人在激烈的对抗活动中,受到战场上多种客观因素的强烈刺激,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应激状态,对战场上的事物和新近出现的情况异常敏感。灵敏性有助于提高军人反映认识战场的能力,但过于敏感则会导致神经过敏,因微小的变化而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一有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甚至把飞鸟当成飞机,把鲨鱼当成潜艇。其三是恐怖情绪。恐怖是人在危险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良情绪状态。处于恐怖状态的军人对战场情况的观察力、判断力大大降低,产生错觉的概率明显增大,“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就是由于惊慌恐怖而引起的锗觉。
  (5)因感觉器官的差异和观察能力的缺陷而产生错觉。人的感觉器官的差异性是造成错觉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的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的组织下共同完成的。当不同的器官提供的信息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时,就可能产生错觉。由于这种错觉源于人体器官的结构及特性,所以很难避免。观察者的个性差异对错觉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从心理上分析,可以把观察者分为四种类型:分析型、综合型、分析一综合型、情绪型。其中以分析一综合型为最优,其余三种都有缺陷。分析型往往倾向于分析事物的局部和细节,却忽略对总体的把握;综合型则偏重于对周围事物的概括,而忽视局部与细节的
  意义;情绪型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情绪难以控制,往往因不良情绪状态造成感觉的紊乱和知觉的错误。
  错觉在战争中是经常出现的。错觉并不完全是敌人。掌握了错觉产生的规律,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规律,去影响敌人的心理,制造或扩大敌人的错觉,错觉就可以成为己方的朋友。此外,掌握了错觉产生的规律,在容易产生错觉的地方着重注意和警觉,也是减少和防止错觉的重要方法。(二)错悟
  1、什么是错悟
  如前所述,错悟是由思维活动引起的判断失误。在军事术语中,一般把知觉上的失真和思维判断上的错悟统称为错觉。实际上,错觉与错悟在特性、产生的原因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从特性上看,错觉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即知觉的失真,属于知觉的范畴。而错悟是由思维活动引起的判断失误,属于思维的范畴。二者在认识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层次。错觉是当前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错误反映,具有形象性和直接性,离开当前的客观事物,就不能成其为错觉。而错悟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是由于不正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出的错误结论。
  从产生的原因上看,造成错悟的原因更加复杂。有时在知觉上并没有发生错误,敌人的兵力部署和一举一动都看得很清楚,但是在判断敌人作战企图时却发生了严重失误,这种失误就是错悟。
  从军事欺骗的角度看,造成错觉和造成错悟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造成错觉的方法主要是运用迷彩、遮障、烟幕、天然遮蔽物隐蔽军事目标,改变目标的外形,使军事目标与周围背景的颜色相接近,使军事目标与周围背景的结构和形态相吻合。也可以通过设置假目标以假乱真,造成对方的错觉。造成错悟的方法主要是巧妙把握变化中的敌方心理状态,适应个性特点,利用逆反心理,假装顺祥敌意,施计用诈,反常用兵,出奇制胜,等等。当然,错觉与错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一方面知觉过程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在知觉中必然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而分析、综合、比较正是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另一方面,思维活动也离不开知觉,它以知觉为基础,并带有情感和意志的成份。虽然正确的知觉不一定能保证思维的正确,但错误的知觉必然导致错悟。因此,减少和防止错觉,是减少错悟的重要是件。
  2、产生错悟的原因
  造成错悟的原因极其复杂,至今在军事心理学的研究中尚无定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下儿个方面的原因。
  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导致错悟的最主要的原因。心理学认为,定势现象不仅存在于感知、记忆等过程,也存在于思维活动中。思维定势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对一定活动作出定向反映的心理准备状态。当人们采取某种方式对周围事物进行感知、分析、评价和行动后,就会逐渐形成一系列固着定势,无意识地产生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不自觉地控制人的行为。在军事上,思维定势是驱使指挥员重复以往战争经验、作战模式和军事知识的潜在力量。指挥员一旦形成了某种定势,就会不由自主地 按照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使其指挥活动表现出相似性和循常性。思维定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解决同类问题或类似问题时,思维定势
  具有积极意义。在定势的影响下,指挥员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迅速处理有关信息,对战斗态势进行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反应。但是,如果指挥员所形成的定势与所要解决的问题相悖,那么,这种定势就使指挥员的思维囿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而不能自拔,从而降低其思维和决策的正确性。由于战斗中的决策绝大多数属于非常规性决策,所以,思维定势的负效应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指挥员不善于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那么,只要狡猾的对手一反常态或略施诡计,他就难免陷入判断失真、决策失误的苦境。
  侥幸心理。研究表明,指挥员分析判断敌情时的失误往往与侥幸心理有关。从决策心理的角度分析,侥幸心理是企图靠偶然性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