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第六只手指 >

第20章

第六只手指-第20章

小说: 第六只手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跟“上昆”诸友离开毕勋路一五○号的时候,已是微醺,我突然有股时空错乱的感觉,一时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处。遽别四十年,重返故土,这条时光隧道是悠长的,而且也无法逆流而上了。难怪人要看戏,只有进到戏中,人才能暂时超脱时与空的束缚。天宝兴亡,三个钟头也就演完了,而给人留下来的感慨,却是无穷无尽的。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第27节 《红楼梦》对《游园惊梦》的影响
  红楼梦第廿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写到黛玉与宝玉在大观园里一同观看《西厢记》,同时两人又埋葬了地上的落花。那时正是暮春三月,黛玉独自走过梨香院,恰巧听到里面戏班子的女孩在演唱牡丹亭《游园》里的警句: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黛玉不觉“心痛神摇”、“如痴如醉”,后来更是“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这一段描写黛玉听曲在心灵上所遭受到的震撼。而在全书主题的发展上,这一回也占重要的地位,因为这是黛玉首次醒悟到人生无常、繁华易歇的警兆。有了这一回的伏笔,才有第廿七回黛玉的自挽歌《葬花词》,更进一步指向黛玉“魂归离恨天”的命运。  
  曹雪芹用《西厢记》来暗示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用《牡丹亭》来影射黛玉夭折的下场。利用戏曲穿插,来推展小说故事情节,加强小说主题命意,这是《红楼梦》重要的叙事技巧之一。当然,中国小说中穿插戏曲,并不始自《红楼梦》,《金瓶梅》中更有许多戏曲穿插。但《金瓶梅》中的戏曲多为装饰性,与小说主题不一定有重大关联。而《红楼梦》的戏曲,却与小说正文融为一体,不仅使小说情节丰富,更重要的还暗示出小说主要人物的命运。  
  《红楼梦》开始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姑那十二支《红楼梦》曲子,其功效有如希腊悲剧中的合唱(chorus),开始便唱出了十二金钗的悲剧收场。这十二支曲子如同小说的总纲,替日后故事发展的重要情节,都埋下了伏线。第十八回元春归省,点了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脂砚斋认为这四出戏所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这四出戏取自《一捧雪》、《长生殿》、《邯郸梦》与《牡丹亭》,分别影射贾府盛衰及人物兴亡。《离魂》是《牡丹亭》的剧目,在书中第一次出现,与廿三回的《游园》遥相呼应。《离魂》叙述杜丽娘的夭折,暗伏黛玉之死。无怪乎第廿三回,黛玉在梨香院听到《牡丹亭》的警句,会“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因为绛珠仙草警悟到自己终将与百花同朽,而对此无可挽回之命运,发出无奈的悲叹。  
  曹雪芹一方面利用戏曲中的情节,来加强小说的戏剧效果,一方面又利用戏曲中的优美诗词,来烘托小说的抒情情调。这种以戏点题的手法,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小说技巧里一项至高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这出戏在《游园惊梦》这篇小说中也占有决定性的重要位置。无论小说主题、情节、人物、气氛都与《牡丹亭》相辅相成。甚至小说的节奏,作者也试图比照《游园惊梦》昆曲的旋律。小说的故事,是叙述南京秦淮河畔卖艺的女伶蓝田玉,下嫁一位年老将军,享尽荣华富贵。到台湾后将军过世,蓝田玉身份下降。  
  故事开始,钱将军夫人蓝田玉到台北窦将军公馆赴宴。窦夫人是钱夫人从前在秦淮河卖艺时的姐妹。现在生活豪华,宴会排场盛大,会中还有清唱余兴节目。一位客人所演唱的正是《牡丹亭》《游园惊梦》的昆曲。故事高潮侧重在钱夫人蓝田玉,听到《游园惊梦》的昆曲,内心所受到的激荡波动。正如同《红楼梦》第廿三回黛玉听曲一般,蓝田玉也开始“心动神摇”、“如痴如醉”。而小说中所引的昆曲唱词也含有《红楼梦》第廿三回所引的《游园》那几行警句。  
  《游园惊梦》这出昆曲对蓝田玉一生的命运兴衰,亦有重大关连。首先,钱将军是因为听了蓝田玉清唱《游园惊梦》为她才艺倾倒,才娶她为夫人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南京一次清唱聚会,钱夫人蓝田玉在演唱《游园惊梦》时,发现到她的情人郑彦青郑参谋与她的亲妹子月月红一段私情。一阵急怒,蓝田玉失去了嗓音。若干年后,在台北天母窦公馆里,因为听到《游园惊梦》,触景生情,心理上又重新经历了一次她一生中最痛苦的经验,再度失去嗓音。小说里这段回忆是运用“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的技巧,把钱夫人“心痛神驰”的激情,配合昆曲的音乐和剧情发展,抽丝剥茧,呈现出来。这是与《红楼梦》第廿三回,黛玉听曲,“如痴如醉”的客观描写完全不同。但是就“以戏点题”这一个手法来说,《游园惊梦》无疑是继承了《红楼梦》的传统。小说中也提到其他几出京戏,如《贵妃醉酒》与《洛神》,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影射钱夫人蓝田玉的身世和隐情。  
  事实上《游园惊梦》的主题跟《红楼梦》也相似,就是表现中国传统中世事无常,浮生若梦的佛道哲理。也就是太虚幻境中,对联上的那两行话:  
  假做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28节 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这篇小说是我十几年前在《现代文学》发表的。当时我正着迷于昆曲,又有感于我国传统戏剧艺术之式微,乃创作《游园惊梦》。昆曲兴起于明朝中期,独霸中国剧坛近三百年,经过无数文学家、音乐家及戏剧家的千锤百炼,凝聚成一种最精致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可惜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到了乾隆年间,渐为皮黄取代。民国以来,除了梅兰芳的几出昆曲戏目如《思凡》、《刺虎》、《游园惊梦》等,还能在菊坛一放异彩外,其余大多打入冷宫。记得十余年前初次接触昆曲,立刻震慑于其艺术之精美,复又为其没落而痛惋。当时我正在研究明代大文学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这一则爱情征服死亡、超越时空的故事,是我国浪漫文学传统的一座里程碑,其中《惊梦》一折,达到了抒情诗的巅峰。由于昆曲《游园惊梦》及传奇《牡丹亭》的激发,我便试图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这两出戏剧的境界,这便是我最初写《游园惊梦》的创作动机。  
  《游园惊梦》的故事非常简单,是叙述一位昆曲艺人,在一个宴会中,重逢故旧,宴会余兴节目,有人清唱昆曲《游园惊梦》,触发了这位艺人今昔之感。这篇小说的故事性薄弱,着重于抒情与诗意的气氛酿造。这是我写得最辛苦的一篇短篇小说,前后写过五遍。因为头三遍都用传统叙述法,无法写出时空交错的回忆片段,一直到我尝试用意识流的手法,才打破时空限制,将昆曲的节奏与诗意融入小说情节中。可以说,昆曲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灵感泉源。  
  小说与戏剧的关系,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有些小说只要加些舞台导演,就可以改成很完整的戏剧了,有的小说却绝对无法搬上舞台。狄更斯的小说改成舞台剧及电影都很成功,因为他的小说人物有趣,情节热闹,引人入胜。加缪的《局外人》搬上银幕,却闷得人昏昏欲睡。好小说家,不一定能写得出好剧本。美国一代宗师亨利·詹姆士尝试写舞台剧,上演到一半,已经有人离场。大师一生引以为憾。英国毛姆的小说,不及詹姆士远甚,但他的剧本,风靡一时,他把他自己一篇小说《雨》改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历月不衰。  
  我的小说《游园惊梦》搬上舞台,却有点出人意料之外。一九七九年八月,香港政府举行首届“中文文学周”,邀请我参加香港小说评选,同时香港艺术中心上演由我小说改编成的舞台剧《游园惊梦》及《谪仙记》。《游园惊梦》是由以香港大学师生为主的“海豹剧团”演出,黄清霞博士导演,编剧大多按照小说原著形式。因为演员不谙昆曲,所以昆曲部分只好用配音,没有完全发挥昆曲的戏剧潜力;但导演手法颇新颖,演员称职,尤其是女主角非常卖力,观众反应热烈,两天都是满场。香港报纸的报导,亦颇称许。我回到台湾,跟台湾文化界的朋友论及此事,大家异口同声都说:“为什么不把《游园惊梦》搬回到台湾来演?”我想想也有道理,当时新象活动推展中心的樊曼侬也在场,我们便一言为定,由“新象”出面制作。没想到这个计划传出去,马上得到海内外文化人士空前的热烈支持。大家都认为,台湾的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已经达到可以推展舞台剧的阶段,而且国内戏剧界多年的努力,台前台后各种人员已经有所训练,此时发展戏剧,应该恰逢其时。有了此一信念,我们便开始分头进行工作,为《游园惊梦》的演出而积极筹备。  
  首先是导演人选。因为《游园惊梦》的演出构想,是将传统融于现代,导演不仅需要精于西方现代舞台,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尤其是昆曲,要有一定的修养。这样一位人选实在难寻。我们非常幸运,得到了杨世彭博士的全力支持。杨世彭毕业于台大外文系,赴美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专攻戏剧,执教于夏威夷大学期间,曾训练美国学生演出京戏《乌龙院》,得到全美学生戏剧比赛冠军。赴美京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演出,并由美国公共电视台转播。在美国戏剧界,亚洲人能获此殊荣,得来不易。后杨世彭转到科罗拉多大学戏剧系,曾任该系系主任多年,并主持科州莎士比亚节,每年夏季导演多出莎剧。去年杨世彭应香港政府邀请,赴香港在大会堂演出中文莎剧《驯悍记》,因为演出盛况空前,香港政府聘请杨世彭为艺术主任。杨世彭在百忙中,承担下《游园惊梦》的导演任务,除了他对《游园惊梦》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外,也因为他在国外多年,导演过不少西洋戏剧,非常希望将他的经验才华贡献给自己的国家,所以才毅然答应回国挑起导演的重担。我们在旧金山会面,在旅馆里商讨了一整天,两人取得了默契,共同将《游园惊梦》的剧本编了出来。  
  其次是演员。这个剧本的演员也是非同寻常,两位女主角,除了需要丰富的舞台经验外,一位须会唱昆曲,另一位要唱花衫,而且最重要还要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一位雍容华贵,一位明艳飞扬。又算我们幸运,找到了卢燕及胡锦,两位女士担任《游园惊梦》的女主角,实在不作第二人想。而且两人一口答应,卢燕将从美国不远千里归来共襄盛举。  
  “新象”的主持人许博允对艺术推展的狂热是筹备《游园惊梦》演出的主要动力。他四处奔走集合了国内一流的舞台剧人才,共同支援我们的计划。舞台设计是聂光炎先生,因为剧中需用多媒体来协助剧情发展,舞台设计相当复杂。聂光炎初步的构想是将中国传统的诗、画融入现代设计中,是完全中国的,亦是现代的。届时林怀民的云门舞集亦将拔刀相助,有了这么多文化人士的支持合作,又承《中国时报》、《联合报》、皇冠出版社对这一舞台剧的演出,慷慨予以财务上的援助,我们的筹备计划才得初步成型。  
  因为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动员了海内外这么多一流文化人才,我们相信七月的观众对我们一定期望甚高,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以极谨慎虔诚的心情,全力以赴,来推进《游园惊梦》的演出。我们当然希望演出成功,能够在中国的舞台上写下一个纪录,如果失败了,我相信,这也是一次相当壮烈的艺术冒险。
 
第29节 为逝去的美造像(1)
  ——谈《游园惊梦》的小说与演出  
  各位同学、各位先生:  
  这次清华大学请我来,洪铭水教授已经替我把题目指定了,所以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讲自己的东西。  
  讲自己的作品最难。有一次,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演讲,也是周策纵先生替我指定题目的,要我讲自己的《游园惊梦》这篇小说——当时创作到底是受了什么刺激?有什么灵感?  
  我想,一个写作的人,有时候很难说是一个单一的事件使一篇小说成型,有时就不一样了。记得毛姆有一次坐船旅行,看见同船有一位牧师,还有一位妓女;妓女长得很可爱,牧师长得很可恶,所以他就同情妓女不同情牧师,写了一篇小说叫做《雨》(TheRain),很有名的一篇作品。写一个牧师心中很爱一个妓女,可是不敢追求,就迫害那妓女。这就是藉着两个人把他们关联起来形成小说。  
  本来我从不想为什么自己会写那些小说,但是我对别人的小说倒是相当的好奇,问:“你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东西?”我对自己倒是从没有发过这问题。后来因为洪铭水要我说《游园惊梦》,我就想了一下。  
  从“姹紫嫣红”,引出了根源  
  我想,最主要的恐怕是我在很早之前看《红楼梦》的时候,其中有一回是描写林黛玉听《牡丹亭》的几句戏词,那是《游园》的曲词:“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读这段时我还是个中学生,那是第一次对《牡丹亭》有印象,可是那时看不懂,却很喜欢这几句曲词。因此,如果要说根源的话,恐怕就是从那时开始。  
  我注意到《游园惊梦》的戏剧之后,就开始听昆曲的《游园惊梦》。这故事简单说来,就是杜家太守的女儿到花园里面去,看到牡丹盛开,突然对生命有一种渴求,就做了一个梦,梦中与一位书生柳梦梅幽会,醒来后为这段梦中的爱情相思,很渴切,郁郁寡欢而死。但是,果然有这么个书生,回来看到杜丽娘的一幅画像,也发生了爱情。阎王同情他们两个人,让杜丽娘又复活了,两人终于结合。  
  这个故事是极端浪漫的——爱情征服了死亡。我在浪漫时期的时候,很为“情种”所感动,决定我也来写段东西,描述爱情可以征服一切。后来我看昆曲唱这段《游园惊梦》,深深感觉昆曲是我们表演艺术最高贵、最精致的一种形式,它词藻的美、音乐的美、身段的美,可以说别的戏剧形式都比不上,我看了之后叹为观止。那么精美的艺术形式,而今天已经式微了,从这里头我兴起一种追悼的感觉——美的事物竟都是不长久。从这些方面的来源,我开始想,如果把昆曲这种戏剧的意境融合到小说里面,不知道结果如何?正好在我很小的时候,也就是童年时期,曾经见过一位女士,她的风度,她的一切,我一生没有忘记过。后来听说她是位艺人,也听说她昆曲唱得很好。这种印象留下了之后,想,如果我有这么一位女主角,讲这么一个故事,是不是就可以写小说了?这就是我《游园惊梦》里的钱夫人。我替她编了一个故事,就是对过去、对自己最辉煌的时代的一种哀悼,以及对昆曲这种最美艺术的怀念。这样一来,我就写下了这篇小说。  
  用“意识流”手法,捕捉昆曲旋律  
  写《游园惊梦》的过程相当曲折,写了好几遍都很不满意,表达不出来,离昆曲的意境相差太远,要把音乐用文字来表达是最困难的。我想,在中国文学里最成功的例子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他用文字表达音乐到了极致。怎么用文字来表现音乐、音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