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因为这个时候才知道,其他所有一切你都带不走,你死了之后什么都带不去,「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人活在世间,决定不造恶业,这是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
虽然修一切善,绝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修善是应该做的,断恶是应该做的,不值得向人炫耀,这是我的本分;老老实实的做,默默的去做,果报在往生极乐世界,永脱六道轮回。这是真正的成就,这一生没有空过,其他全都是假的。有缘劝劝别人,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放下,帮助别人求生净土,这就是经里头常常说的「无量功德」。无量功德也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心就不清净了。「无量功德」是别人赞叹的,何必放在心上?
心一定要清净,清净一定要离欲,离欲先要知道欲之害。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学过佛,这佛在经上都讲得很明白。特别是我们修净土,念佛的同修,《无量寿经》上佛讲,阿闍王子当年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非常欢喜,也发愿希望将来作佛跟阿弥陀佛一样,但是这一生念佛往生的这个愿还没有能生起来。佛说,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你去想想那个善根福德因缘多么深厚。那再想想我们现前跟他比一比怎么样?我们现在发愿要求生净土,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他厚,他没有发这个心,我们发了这个心。由此可知,过去生中我们供养诸佛如来不只四百亿,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样子?我们错在什么地方?错在被「欲」害了,堕落在欲海里头,无力自拔,我们被这个害了。这一生当中我们把这个字看清楚,晓得它是我的冤家对头,它来障碍我成就,欲不离怎么行?不断怎么行?
离欲、断欲都要从心理上,事上我断了,我离开了,心里头没有断,不能往生。诸位要晓得,真正产生障碍是心里头的念头,不是事。不是事,事为什么要离?怕事引起你的心,你贪欲之心。所以佛教初学,事上要离,心里头要断,你往生极乐世界,你自己就有把握,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要舍得干干净净。现在一般人怕,「我要是舍干净之后,我明天怎么活,我日子怎么过」?其实这些话,佛讲得很清楚,但是没有人相信。我们对释迦牟尼佛讲的话,经典上的话,有一些可以信,有一些不能信,所以我们不能成就,不能全部相信;应当完全相信。你说明天怎么活,明天还没有到,你想它干什么?多余的。
这个事情实在讲不要等佛说,我们连因果的道理都没搞通,所以不如袁了凡居士。袁了凡居士相信命运,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他明天也不想。为什么?他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的它明天就来了,命里没有的它就不会来。他懂因果道理,他就不想明天,所以他定了,他跟云谷禅师在禅堂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他不是功夫,他是相信因果报应得的定。我们连因果都不相信,那有什么法子?果然相信,我们能够把钱财统统施舍掉,明天自然有,根本就不操心。你命里头有的,你就决定丢不掉;你丢掉了,明天自然就来了。命里头没有的,用什么方法去求,也求不来的。所以印祖提倡《了凡四训》,有大道理在,这是比佛法讲的理论浅显太多了。我们真正能通达、能明了,就敢舍、欢喜舍,无条件的舍,放下了,然后你才知道得到的果报不可思议。果报现前,也没有一丝毫留恋,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上,永远保持清净心,这就对了。
末后三个字『悉治净』,重要是「净」。人,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我们外面周边环境就清净。我们为什么不看报纸、不看电视?因为报纸、电视非常不清净,你要接触它,把我们的清净心扰乱了,不接触的好!不接触,每天天下太平,没事情,我住的是太平盛世。你们天天看报纸、看电视,心里慌慌张张,你们住的是乱世,我住的是净世,清净国土,所以那些东西没有必要知道。我有一些消息从哪里来的?同修们看报纸看到来告诉我,所以我知道一点。远离,那些都是属於「欲海无涯」,我们远离它,我们不需要知道,我们需要清净心。
净土宗的修学,特别注重「净」,净宗。净宗修什么?净宗就是修清净心。我们皈依三宝,佛法僧三宝,佛法僧三宝是觉正净,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觉正净三门我们偏重在净。诸位要晓得,一门得到了,那两门决定同时具足。所以禅宗、性宗是从觉门入的,他们偏重在觉;教下,像天台、贤首、法相唯识,他们偏重在正,正知正见;我们净土宗偏重在净,清净心。一句弥陀念到底,把我们所有一些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念掉,恢复到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清净心就是正心,一门得到,三门具足。三个同时修很困难、很不容易,一门容易,一门深入。真正契入境界,门门都得到,古德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就这个道理,所以你要晓得从一门深入。入到什么境界?入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你没有学的那些东西,一接触就通了,不要去研究,不要去学习,一接触就通了。什么是明心见性?说实在话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现前。清净心生智慧,染污的心生烦恼,这个道理我们多想想,自然就明白了,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所以「欲」是我们的大患。欲之根要晓得,那个根就是自私自利。因为有自私自利,所以才有是非人我,所以才有贪瞋痴慢,所以才有七情五欲,麻烦在这里。我们真的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从根本上下手,我们舍,舍自私自利,再不为我这个身著想,让这个身去享福享受,那造无量无边罪业。世间人不懂,为身造业。不说别的,单讲饮食,食众生肉,贪图美味,为谁?为舌头!所以说「三寸不烂之舌」,所有味道是舌根的享受,到喉咙下面就没有了,就不懂得味道了。为了舌的享受,这一生杀害多少众生,造多少罪业;为它?不值得。眼见色,这眼的享受,耳闻声是耳的享受,我们迷失了自己,以为这个身是自己,要照顾它的享受,要满足它的享受,造的是一身的罪业,造一辈子罪业,你说冤不冤枉?将来变畜生、堕饿鬼、堕地狱,要受许许多多的苦难,都是为了这六根,实在是太冤枉了。
这个身是假的,决不是真的。晚上睡著了,人家把你抬走都不知道,哪是你的?所以一定要懂得,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这衣服是我所有的。我们要把身体看作衣服一样,我们要好好的管著它,让它替我服务,不能我一切都满足它,一切听它的,那就完了。佛菩萨给我们示现,关键就在此地。佛菩萨绝对不为身服务,让身为自己服务,这就对了。假如我们一切都为这个身服务,就是经上讲的「颠倒妄想」。我们颠倒到底颠倒在哪里?宾主颠倒了。哪是主?六根根性是主,根性就是本性,本性是主,本性就是真心,这是主。身应当是为本性来服务,像诸佛菩萨示现一样,决不能叫真心去伺候六根。佛经里有个比喻,把六根比作六个佣人,自己是主人,六个佣人要伺候主人的,现在颠倒了,主人要伺候六个佣人,这叫颠倒。所以物质生活,就是六根的受用,佛教给我们随缘,这就是它为我用。
佛在饮食是托钵,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选择的,这就随缘。而且托钵只能托七家,不可以超过七家。七家托不到,那回去好好的去念佛,今天没有福报,没有人供养,还是用真诚清净心去念一天佛,去修福,明天再出来托。不能说七家托不到,还可以继续到别家去托,不可以。你继续托,你增长贪心。所以你去托,托到这一家,这一家的供养已经够你吃的,你就不要托第二家。决定不增长贪瞋痴慢,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常乐;知足,心是清净的。儒家也讲「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止就是知足。人一定要知足,不能不知足。
帮助别人也要随缘,不能够勉强,决定不能够强迫别人;强迫别人,给别人压力,你就有罪过了。今天佛门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些不如法的事情,违背了佛陀的教诲。那是什么?向信徒强迫化缘,每个月一定要供养多少,就好像向政府纳税一样,这个给人压力,这是错误的。释迦牟尼佛绝不做这个事情,诸大菩萨、阿罗汉示现在这个世间不做这个事情,不会给众生丝毫压力,不会的。你要捐献做功德,完全是你自愿的、自动的,绝对不会劝你,绝对不会暗示你,连暗示你都错了,这叫正法。伸手问人要钱,再好的事情不可以做,为什么?它有弊病,它有副作用。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例子,不可以开,要懂这个道理。虽然是好事,应当做,这个人有能力,不可以。我们只能讲经说法给他听,他觉悟了,他自动去做,这很好;他要不肯做,不能有丝毫勉强,这是佛法。
佛在世,比丘去托钵,七家没有托到,他要饿一天,他为什么不到第八家、第九家去托?为什么不找大富贵有钱人家去托?人家可以供养的。不找人家的麻烦,不增加别人的压力,自己要把贪心放下。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必须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就对了。清净心是真心,不能把自己的真心变成妄心,那就错了。真心永远是随顺自然,决定没有丝毫勉强。我们一生能常常这样保持,将来的去处光明、殊胜,就是不求往生净土,果报也在天上,比人间就殊胜太多了。所以细细想想这得失,悬殊太大了。我们用妄心搞的是三途,六道里头决定是三途成分多。我们保持自己的清净,清净无为,我们将来去处一定是欲界天、色界天,多殊胜!用这种心态去念佛,肯定往生,心清净。
往生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心净则佛土净」。他那地方叫净土,我们的心净,跟阿弥陀佛的净土相应,决定就去了。我们要不要希求,在佛像面前去祷告,天天磕头作揖,求阿弥陀佛来接引?不需要,因为你心清净,跟阿弥陀佛的清净,他就有感应,他就会来了。如果我们恳切去求他,这个求的心不清净,反而求不到。所以用什么求?清净心求,佛菩萨决定现前。
中国古时候读书人,虽然他没有接触到佛教,他不知道佛教修行的方法,他也不晓得有一个极乐世界,但是他相信有天神,他相信有鬼神,他相信善恶必定有报应,所以一生能够断恶修善,临命终时也预知时至,也能够坐著、站著走,我们晓得他那是生天。古书里面记载,临终的时候也有天乐盈空,天神来接引。由此可知,他的心行得到天人的尊敬,天人不尊敬怎么会来迎接你?就像我们想到有个宾客到新加坡,这个人我们很尊敬他,虽不认识,听说他什么时候来,我们一定要到机场去看看他、去迎接他,就这么个道理。绝对不是平常供奉他、供养他、伺候他、巴结他,不是!如果我们心行不善,每天供养天神,天天给他磕头、礼拜、祷告、巴结,死的时候他未必来接你。唯有自己的德行,让他感到佩服你,他自然就来。
同样道理,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亦如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让阿弥陀佛肯定,要让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佩服,他自然来接引你,自然有许许多多大众,跟著佛一起来接引你,道理在此地。这个道理不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一定要做出来。过去错了不怕,从今天改过自新。一生都做错了,临命终时悔过,改过自新,佛菩萨还是佩服你,你还是了不起,你毕竟回头了,回头是岸。所以我们回头要早,愈早愈好。
要知道「欲海」之可怕,这个东西对於自己,无论是世法、佛法,有害而无利。初学,决定不能叫它增长。欲哪个没有?没有欲,就不会到六道来了。到六道里面来投胎,欲界,你一定有欲,你没有欲不会到欲界来。所以儒家讲「欲不可纵,傲不可长」,知道这些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你要能把它控制住。先控制,然后慢慢的把它减弱,最后到它已经不起作用,不会影响我们,这就完全控制住了。完全控制住,在我们净宗法门里面讲「功夫得力」。这个控制不住,讲什么功夫,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真正的功夫就是你能不能够控制欲,能不能够断欲,这是真功夫。要知道,这是不善的根源。
从根本上来讲,确实就是在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要放弃。念念为众生,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念念想著这个。念念为正法久住,为什么?只有正法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众生苦从哪里来?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悟来的。正法久住帮助一切迷惑众生觉悟,觉悟之后才真正离苦得乐,所以正法久住比什么都重要。正法在哪里?是不是在经典里头?不是的;是不是在这些佛菩萨塑像里头?也不是的,那都是形式;正法在我们心里头,我们心里头没有正法,正法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正法久住」这个意义,就是我们要奉行正法。经典,每一部经最后四个字:「信受奉行」。我们一生不离这四个字,就是正法久住,一定要懂,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
清凉大师在末后说,「约天说」,约天就是就我们的境界来讲,「四句皆是定用」。定用,换句话说,都是清净心的起用。下面说「以住此解脱,能见佛体用因果故」,清凉大师的话说得好。如何住在这个境界里头?这个「解脱」就是普德净光主夜神,他的名号「普德净光」,住此解脱就是住普德净光;普是平等,不平等就不普;以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普德。德是什么?效法佛菩萨的行持,离欲,经文上讲「离欲生正念」,一切境缘当中知道修清净心,保持清净心,增长清净心。
末后这一句是讲效果,『离垢端严照十方』。「垢」是污染,离一切污染,自自然然就端庄庄严,遍照十方。「照十方」就是为十方一切众生做榜样,为十方一切众生做模范,就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常常想到,生活上点点滴滴,能不能给众生做榜样,学佛就在这里学,功夫就在这里培养。绝对不是说,人看不见,我们就可以放逸一点、可以随便一点,不可以。人看不见,鬼神看得见,「举头三尺有神明」,诸佛菩萨看得见,你瞒谁?欺瞒的心错了,妄心,自欺欺人,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德行?所以人能够做到不自欺、不欺人,那就是点点滴滴都要谨慎、都要如理如法,遍照十方。这一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0三卷) 2001/4/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03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夜神偈颂第二首:
【一切世间咸乐见,无量劫海时一遇,大悲念物靡不周,此解脱门观世睹。】
这是喜眼观世主夜神,他的赞颂。在前面我们读过这一位菩萨,他修的是「广大清净可爱乐功德相解脱门」。他是发光地的菩萨,用大慈悲心、清净平等的爱心看一切众生。所以在赞颂里面,我们要学习的也是这个精神。
第一句就把他的境界给我们显示出来,『一切世间咸乐见』,「乐」是欢喜。「一切世间」,包括世出世。就世间法来说,一尊佛的教化区里头有十法界。菩萨的境界是等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用现在的话来说,一切不同的空间所有一切众生,菩萨都欢喜见;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