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你就得到保证,方便有余土上上品往生;你对於净宗的理论知道的有限,知道的不多,方法你能够接受,你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认真努力,依教奉行,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样念佛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上上品往生。
如果讲到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多住几年也不碍事,给诸位说,凡圣同居土里面上三品的人就都能做到。所以这个生死自在不是难事情,这个有证据。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亲眼看见的、亲耳所闻的念佛往生的人,不生病,预知时至,有站著往生的,有坐著往生的;还有可以跟别人讨论日期,哪一天走好,自己可以选择日期的。这些人生到西方净土,我细心观察,他们都是凡圣同居土上三品的,是伏烦恼而没有断烦恼。理与事兼修,这样的成就!如果从心、从理、从事,全方位的修学,你的品位自然就高,烦恼哪有不灭的道理?
今天的问题全在我们自己,我常常对同学们说,常常勉励大家、警策大家,万不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万不可随顺自己的成见。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什么地方?烦恼、习气、成见是久远劫的根,这一生从出生到现在,没有闻到佛法之前,都是随顺烦恼习气,都是随顺自己成见,已经养成坚固的习惯,现在要把习惯改过来,谈何容易!这是真话,这是事实。可是我们要想一想,如果不改过来,我们的前途依旧是欲界六道轮回,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要不想再搞轮回,我们心心向往极乐世界,心心想见阿弥陀佛,换句话说,非改不可,不改也得要改。修行难就难在这里,这个难一定要把它克服。为什么别人能克服,我不能克服?这里头也有个事实,克服是需要时间的,还需要增上缘,要有相当一段长时间。增上缘是什么?佛法的薰修,佛法薰修最重要的是听讲、是读诵,为什么?唯有听讲读诵,你慢慢的才真的把道理搞明白、搞清楚了;理要没有搞清楚、搞明白,那个障碍是心里的,心里的障碍是根,所以境界现前,你就疑惑,你就犹豫,你不能确定,这个事情苦!换句话说,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句话意思就深了。一个人在这一生,得人身很幸运,得到人身第一殊胜就是闻法。你闻法时间太少,所以你对於许许多多事情你悟不过来,你还是迷,你闻法太少了。释迦牟尼佛在世,为什么每天要八个小时讲经?为什么?每天没有八个小时的薰习,凡夫怎么能转得过来成为圣人?每天八个小时,还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这是缘,我们这一生当中遇不到这个缘,这个难,这真正叫灾难,得人身这一生空过了。
我自己对自己也是非常庆幸,感到非常幸运,我二十六岁接触佛法,今年七十五岁,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一天没有间断。学佛七年就出家讲经教学,讲台也有四十三年没有间断,这是我的经验,这么长的时间,天天不间断的薰修,不是在台上讲经,就是在读经准备讲记;初学的时候准备讲稿,到以后熟了,熟能生巧,我就准备大纲。大纲我通常是用表解写出来,前十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列表、都在作纲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薰修,我那个毛病习气转不过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哪有不动心的道理!顺境善缘决定起贪念,逆境恶缘一定生瞋恚,见到别人的好事胜事,还不免有嫉妒。这些严重的烦恼,在我自己个人修学当中,三十年才把它淡化掉,也就是我讲经到二十年,我那个嫉妒心没有了,十年的时候还有;顺逆境界里面,「违顺」这个念头,到四十年的时候才没有了,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心地是平静的,心地保持清净。这些事情,如果是老同修,我开始讲经你们就来听,你看到我每年讲经的时候,同样这部经内容不一样,你从这个地方可以观察到,年年境界不相同,月月境界不一样。什么原因?烦恼轻,智慧就长,把烦恼转变成智慧,就这么回事情。怎么个转法?决定不随顺烦恼,知道烦恼性空,烦恼无益(没有利益),智慧有利有益。不随顺烦恼,智慧就现前,就这么回事情。
生、佛平等,你我没有两样,关键就是你能不能在念念当中提起觉性,念念觉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净而不染。这是三皈依,三皈依真正在心地里头落实了,前途一片光明,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身体在世间,需要的愈来愈少了,少到最后,真的一天一钵饭,一身一件衣服,其他的全放下了,把自己的身心跟宇宙融合成一片,怎么会不自在?怎么会不安乐?这些地方确实说之不难,行之艰难,你一定要把艰难找出来,艰难的因在哪里?艰难的缘在哪里?你能把因断掉,把缘远离,你的难就克服了;你要找不到因缘,那你就无从下手。各人的因缘并不完全相同,自己要会找,这个找就是回头。千万记住一个事实,那就是「不干外缘」,这是菩萨修行成佛最重要的一个秘诀。所以佛给我们讲,他老人家所说的叫「内学」,叫我们向内去观察、去寻觅。千万不要向外,为什么?「心外无法」,你向外面去求,你就变成外道。与外境永远没有干涉,一切向内求。
这个道理是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的,因为那个时候初学,完全是凡夫心、凡夫习气,凡夫哪有不希求的道理?听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章嘉大师给我印证:这个话正确,没错!可是我们有求,求了没有感应,这怎么回事情?大师告诉我:你的求愿得不到感应,是因为你求的理论方法有错误,非理非法的求愿,得不到感应;如理如法,这里头有因有缘。我们所求的,先要想想合理不合理?我们今天捱饿,希望得一点食物,我求一点,这是合理的;如果我捱饿,还要求美食,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是与贪瞋痴相应。与贪瞋痴相应,不合理;於事实上必需要的,合理。我今天求财不是为自己享受的,为自己享受不合理,我为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个合理;为帮助苦难众生,自己在里头得荣誉,希望在社会上提高自己知名度,这个不合理,虽然你是好事,你附带的那个条件不好。这些都要细心去思惟、去体会。
譬如求财,这个求财的方法要正当,如果不正当的方法,也不会感应。我想求财,我自己没有财,就偷人家、骗人家,这个不正当,这个不会有感应的。你自己用正当的方法去营利,我们一般出家人正当的方法,在现在去化缘、去募捐,真正是为社会福利事业,可以;如果你化缘募捐带有强迫的性质,这个不如法,这是错误的。捐献一定是自动的,捐献一定是随分随力的,不勉强的,勉强就错了。随分随力的,他捐献生欢喜心;勉强的时候,他里面有怨恨,他不愿意。甚至於每个月要派多少,像纳税一样,这个最糟糕,这个方法是决定错误的,派到你每个月一定要捐多少,这是佛绝对不许可的。修福绝不在乎你捐献钱物多少,是你的真诚恭敬心、欢喜心,功德是从这上说。
《了凡四训》现在流通得很广泛,你们看看里面讲的,有一个贫穷的女人,到寺庙里捐两文钱,寺庙老和尚亲自给她礼忏回向。后来这个女人作王妃,带千金到寺庙里面来修布施供养,老和尚叫小徒弟给她回向,她见到很诧异,就问老和尚,她说:我年轻的时候,我很贫穷,到这个地方来,我只捐两文钱,老和尚你给我回向,我非常感激你;今天我带这么多金银财宝来供养,为什么你只让小徒弟给我回向?老和尚就说:往年你捐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我不替你修忏回向,我对不起你;你今天带来的金钱虽然是多,你的诚意不如往年,而且作王妃就贡高我慢,架子很大,目中无人,不像从前对待任何人都那么恭敬,让我徒弟给你回向,够了。你们想想这个道理!
所以捐献不在钱财的多少,在你的真诚恭敬欢喜心,这是得福真正的因。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欢喜心修布施供养,你所得到的福是圆满的;你捐献的财物再多,你恭敬心不够,清净平等没有,你所得的福只有一半,不是圆满的,讲这个福「半与满」,从这上说。再要仔细往里头去深入观察,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欢喜,那个布施供养的时候,他没有烦恼,烦恼少,福报就大了;心不诚,心不清净,没有真正的欢喜心,他烦恼多,福报就变小了。不但是智慧与烦恼有密切关系,烦恼少一分,智慧长一分,福报也如是。人真正要修福,烦恼少一分,你那个福报就圆满一分;烦恼多一分,你的福报就减少一分。这个要不是冷静的去观察、去体会,你怎么会懂得?你怎么会知道?由此可知,烦恼对於戒定慧都是障碍;烦恼轻不但智慧长,定功也深,戒也清净。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待人接物,时时刻刻,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刹刹尘尘,必须要转烦恼成菩提,菩提就是戒定慧,这样修学,功德才能够圆满,福不唐捐。
讲到修福、修积功德,在我们现前这个环境,「此时此处」,此处是这个地球,此时是在这个时代,第一殊胜、无比殊胜,就是弘法利生,作育人才,这是无比殊胜的功德福德,是世间任何事业都不能够跟它相比的,这是真实的利益。『此云幢神所了知』,云幢大音主方神,他从这个法门修行证果的,他把他一生修学,在此地做一个简单扼要的报告,供养我们,帮助我们学习,帮助我们成就。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二八卷) 2001/6/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28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偈颂第八首:
【一切世间诸业海,佛悉开示等无异,普使众生除业惑,此髻目神之所了。】
第八尊是髻目无乱主方神,他修学的法门是「示现一切众生业无差别自在力解脱门」。在前面长行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业性虽然是空寂,但是因果不空,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所以断恶修善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的修学。世出世间修学都是有层次的,「业尽情空」那是高层次的境界,我们要知道。如果不知道,我们对於许多法身菩萨的行持,他们教化众生许许多多方法,往往会产生疑惑。譬如本经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伐苏蜜多女,我们看到他们那种行持,一定会产生疑惑。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疑惑了,不但不会轻慢,而且我们会非常尊敬,那是行门里面的高段的功夫,不是中下根性人能够理解、能够学习的。所以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么程度,如何来修学。
菩萨在赞颂里面,第一句说『一切世间诸业海』,这一句我们要明了,「一切世间」,不仅是包括六道,连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业是造作,我们通常称为「事业」,你正在造作的时候这是叫「事」,人家问你「你现在做什么事?」事的结果就叫做「业」。我们造的这桩事情是好事,这个结果是善业;我们做的事情是不好的事情,损害别人的事情,伤害众生的事情,那是恶业,那个结果叫恶业;如果我们的造作说不上善恶,对於一切众生既没有利益,也没有伤害,这种造作,结果叫无记业,非善非恶。一切众生身口意的造作,总不出这三个范围,这三个范围广大无有边际,所以称之为「海」,海是形容,是比喻形容一切世间无量无边众生,刹那不间断的在造作。唯有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才不造业;十法界众生,包括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有造作,所以称为「业海」。
『佛悉开示等无异』,佛是圆圆满满,这个「悉」是圆圆满满,全部都说出来了。所以这个「悉」不是「往昔」的「昔」,我们把这个字改过来。佛为一切众生圆满的说出来,佛所说的跟众生的业海相等,众生造一个业,佛就把这个业的性相、理事、因果都说出来,佛法无边。如果众生不造业了,那我们就晓得佛就无法可说了,所以佛法因缘生,佛法也是缘生的,这个缘就是众生造业,佛就有法可说;众生不造业,佛就无法可说。诸佛如来说法,是因为众生造业而引起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业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佛法也是虚妄不实的,但是这个虚妄不实的业习它起作用,它令众生受苦受难,所以佛说法也起作用,帮助众生脱苦离难。这里面境界、范围深广无尽。六道众生所造的恶业多、善业少,就像《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为什么?我们细细思惟就能够体现得到,能够体会得,起心动念无不是自私自利,自私就妨害公,自利必定伤害别人,所以从起心动念到言语造作,无不是损人利己,这就是造罪。
众生为了贪图口福,杀害多少众生!还有一类愚人说,这些动物它们生存的目的就是给人吃的,这个话我们细细想想是人说的吗?说这种话是魔,魔才会这么说。人、天都有好生之德,甚至於动物里面,有不少都是素食的,不是吃肉的,我们看看牛、看看羊、看看马,它们都不吃肉。如果说非肉食不能养自己的身体,这是错误。现在研究生物的人都知道,人的体质是适合於素食的,他的肠胃,特别是他的牙齿,肉食动物的牙齿尖锐,以植物为食料的这些动物,牙齿都平齐,我们人类的牙齿是平齐的。为了什么?为了贪图所谓美味,那哪里是美?贪图腥味,这一生当中杀害多少众生的生命,试问问这是什么业?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出事实真相,吃它半斤,来生要还它八两,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这样生生世世互相酬偿,无有尽时,你说这个多可怜、多可悲!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迷惑颠倒、无知之人,他不知道事实真相,他敢做。我们自己想想,在没有学佛之前,也跟世俗人一样,天天造杀生罪业,吃肉就是杀生;学佛之后,听到佛的教诲,想想是有道理,我们把这个恶行断掉了,不吃众生肉,把许多恶习气改掉了。
我们今天看到蚊虫、苍蝇、蚂蚁不讨厌了,决定不伤害它,我们知道它到处爬,爬到我们的厨房、爬到我们的浴室,我们明白它是在觅食,它是在讨生活;跟我们一样,我们也到外面谋生,我们不希望别人伤害我们,我们就没有理由伤害它们。蚊子叮我们,在过去一定是一巴掌打死,学佛之后,我们的观念改变了,我们的行为也改变了,蚊子叮我们,不但不赶走它,我们还欢喜,布施供养,跟它结个缘;它来生要得人身,有这个好的因缘,我们深深相信它与佛有缘,将来从这个因缘上它能得度。所以我们对於一些动物,不但不杀生,我们提倡放生,救护一切众生的生命。我们不偷盗,我们有义务帮助一切众生守护他的财物。不受佛菩萨的教诲,怎么会懂得这些道理?怎么会了解这些事实真相?
我们再想想,诸佛菩萨到世间来干什么的?为众生开示;这个句子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为众生说明,说明事实真相,让大家觉悟。所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都是以老师的身分与一切大众接触,於是我们了解,佛法是师道;儒家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佛菩萨确确实实是一切众生的君亲师。君是领导大众,亲是养育大众,师是教化大众。无论佛菩萨示现什么身分,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身分虽然不一样,君亲师这个原则决定是相同的。示现的目标确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