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23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师是好东西供养别人,别人不要的自己用,这是什么?享福。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菩萨、真正觉悟的人,他们享的是什么福?享这种福!跟我们世间人的观念上完全相反,我们认为这是受苦,他们认为是享受。他们的享受当中,我们才恍然大悟,他们培福、修福、积福、享福,享的就是培福、修福、积福,他享这个,所以人家能真正消除业障,福慧圆满。一生以佛法教化众生,几十年不间断,早年我们没有看到,到台湾我们看到了。他在台湾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教学没有间断,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没有间断。一生生活只有一个单纯的目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福报,我们要学习,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到,做给别人看。
  但是这个社会上,不仅是现在,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开始就有,有什么?嫉妒障碍。所谓好事多磨,你要有智慧;你没有智慧,你就会遇到魔障、魔难。障难,自己要晓得,过去无始劫来跟这些众生结的冤结,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为什么不找他麻烦而找我麻烦?我过去生中跟他有过节过不去。这是佛讲八苦里头的「怨憎会」,决定是有,而且很多,所以要有智慧,怎么样把这个结解开。要想利益众生,实在讲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第一要懂得低姿势。释迦牟尼佛一生都是低姿势,决不敢在人之上,比别人高,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个。我们在一切经典上看,他无论对哪个人,他总是比别人矮一截,教我们化解障难。一定要学谦虚,谦虚的人有福;一定要学吃亏,中国古德也常讲吃亏是福,你不肯吃亏,那你就是不肯修福,也不肯享福。几个人知道吃亏是修福、吃亏是享福?「吃亏是修福」,这个意思还有人能懂;「吃亏是享福」,懂得的人很少。所以一定要晓得自己姿势要低,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己要有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卑下心,你就有福,你无论做什么事情,帮助你的人就多了。如果你的姿态很高,自以为是,没有把别人放在眼里,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阻碍的人多,帮助你的人少。
  释迦牟尼佛能够得到一切众生的协助,什么原因?低姿态。中国儒家讲礼,礼的精神《礼记》里头一句话说破:「自卑而尊人」,这是礼的本质、礼的精神之所在。自己卑下,尊重别人,这个人懂礼。世出世间圣贤,无不是教我们学忍让。谦虚、卑下、忍让,这种人有福。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袁了凡他所提到的,跟他同时代的那一些人物,他的观察非常敏锐,哪一些人有前途;那个时候读书人去考功名,他都能够预料,哪些人一定会考中,哪些人不能考中。他从什么地方看?完全从德行上看,特别看卑下谦虚,这个人一定会考中,贡高我慢决定考不中。他所讲的那些人,都被他说中。
  其中还举了个例子,那个例子举得很好。有一个人考试,没考中,落第,到外面去散散心,大概走到个寺庙里头,在这里面大骂主考官,他的文章这么好,居然没有看清楚,把他落第了。道场里面有个老修行人,看到他那个样子,听到他在那里抱怨不平,这个老道人就跟他说:「大概你的文章是不太好。」他翻过脸来就责备他:「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你怎么知道不好?」这个老道人说:「真正有学问的人心平气和,像你这样的浮躁,恐怕是不好。」这个人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马上气焰就熄下来了,真读书人。回去反省,再用功努力,过了三年再来考,他考中了。这个老道教导他,分析给他听,告诉他一个人是有命运的,你去考试该不该中是命里注定的,与你的文字不相干,命里注定的。去考试是缘,命里头有没有这个福才是因,因缘聚会,果报才会现前。你的心里头这么不平、这样傲慢,你的因就不真、因就不纯,你的文字写得再好,那是缘,有缘没有因,果报不能现前。这个道理,明白的人就不多了。
  古圣先贤,中国、外国,真正善知识教化众生,要用我们现在人的观察,他们是什么教育?因果教育,真实智慧的因果教育。尤其是我们希求财富,不懂得财富的道理,不懂得财富的因果,纵然你得财富,造罪业!你财富得的愈多,你造的罪业愈重,你来生堕落得愈深,是不是福?不是福;真正的福德是智慧。这一首偈里头,特别强调的是智慧。尤其是「一切皆由佛光照」,这一句话讲的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因缘果报,佛经讲得最透彻、讲得最清楚,你要是能够通达明了,你就有能力趋吉避凶,自求多福。
  对於佛法决定不能怀疑,要相信佛的智慧是究竟圆满真实,没有丝毫缺陷。佛的智慧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佛这一句话说得好,不是他独有,大家都有。都有,你为什么不能现前?你有业障;业障消除,你的智慧、你的福德、相好统统现前。所以佛法是平等法,虽然佛证得圆满的智慧福德,为什么不敢轻慢一个众生?为什么不敢高高在上?他知道众生跟他平等的,不过是你有障碍,你障碍去掉之后,跟我完全平等,所以他尊重。尊重一切众生,尊重性德,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要深深去体会、去理解,然后就晓得自己应当怎样修学,如何把佛的教诲落实在我们生活上,我们真正得到受用。
  决定不可以傲慢,一定要谦虚,一定要尊重别人。现在人都有自己的创造,这个创造就带著傲慢习气了。释迦牟尼佛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孔老夫子也没有创造,都是「述而不作」。他所讲的这么多经,他说:过去诸佛如来所讲的,我现在所讲的不过是重复过去诸佛如来所说,我自己没有讲过一句经。谦虚到这样的程度!可是我们细细去想想、细细观察,是真实的,决定不是假的。所以我们求学,一定要学谦虚,要学忍让,要学尊敬别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一三卷)  2000/6/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13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夜叉王偈颂第十首:
  【忆念往劫无央数,佛於是中修十力,能令诸力皆圆满,此高幢王所了知。】
  力坏高山夜叉王,他所修学的是「得随顺忆念出生佛力智光明解脱门」。从长行里面我们晓得,他能够随顺忆念出生佛力,从这个法门修行证果的。偈颂里面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要懂得随顺佛陀的教诲,更重要的是要有佛的恒心、毅力、长远心,我们才能成就。
  第一句,『忆念往劫无央数』。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不是三年五载,不是三十年、五十年,而是无量劫,无量劫中专修专弘,才能证得无上的佛果。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发心学习。他所学的也是所有一切法门里面的一门,他随顺什么?随顺佛的十力,『佛於是中修十力』。佛果十力,我们从《教乘法数》里面看比较上清楚,条目给我们用表解的方式列出来,是根据《大智度论》所说的。佛的十种力,「十」代表圆满,不是数字,但是把无量无边的德能归纳为十大类,每一条里面都是无量无边,我们在此地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类「是处非处智力」。这十种都是圆满的智慧。什么叫是处?什么叫非处?注子里面所说的,「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他做善业,他得善果,这就是「是处」;如果说他做恶业,他会得善果,那就是「非处」,决定不可能的。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学们,世出世间法只是因果的转变、因果的相续,如此而已。世法不离开这个原理原则,佛法也不离开,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因与果刹那不住,因会变成果,果又是下一个果的因,因果永远在循环,永远在转变,永远在相续,永远不住。这样观察我们才了解世出世间法的真相,这个事实真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是你不能够否认,这些东西不存在,那就错误了,它存在。
  存在,为什么说它是梦幻泡影?我们晓得梦幻泡影也存在,不是真的存在;不是不存在,不是真的存在。这个「真」是什么意思?「真」是永恒不变。佛法里面讲真、妄,定义是这么说法的:凡是永恒不变的,这是真;凡是会变化、会转变,都是假的。因此,所有现相都是因果转变的。能现相的真心、法性,这叫「真」,它永恒不变。真心、法性没有现相,我们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身体接触不到,念头也想不到,念头是六根里面的意根,我们的六根统统缘不到,那是真性,那是真心,佛家也叫「真如」,也叫「第一义谛」,名相很多,都是说明永恒不变的。这是个理体,哲学家里面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法性」。所以法相,世出世间的法相是虚妄的,「法性」是真实的;「法性」能变,「法相」是所变。诸佛菩萨在一切法里面得大自在,他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所以我们可以说他常住法性,不住法相,他能得大自在。这十条都是真实智慧,头一条给我们讲「是处非处」,就是因缘果报。
  第二条「业智力」。「业」是造作,他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所有的造作。这个事说起来很玄,说实在话,我们自己不要说过去世,这一生当中所造作的,也不要说一生,说今年这一年,这一年当中你起心动念造作的,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忘了。我们自己造作的都忘掉了,佛何以知道?佛真知道!我们今天所有一切造作,起心动念再微细的念头,给诸位说,都有档案。档案存在电脑里面,我们把电脑做个比喻,阿赖耶识里头,我们存进去了,自己调不出来,所以自己不知道,自己忘掉了。佛对所有一切众生这个档案是一目了然,所以你只要一问,他立刻就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迷悟不同。我们凡夫迷,自己造作的自己不知道;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悟,他不迷。不但他自己过去、现在、未来他都知道,所有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他也知道,这叫「业智力」。
  第三种「定智力」,佛家讲「诸禅三昧」。诸禅,佛经里面通常讲的「四禅八定」,这总共是八种禅定,世间禅定。出世间的禅定更多,我们常在经上看到「无量三昧」,「三昧」就是禅。「无量三昧」,理论、方法、境界,佛的智慧当中无所不知。定,世出世间都有。在中国过去念孔子书的、念老子书的,功夫高的人都有定功。什么叫定?《金刚经》上说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必要参禅打坐,不必要有这个形式。由此可知,儒、道有修养的人,他心是清净的,他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不为外境所动都是属於禅定,都是属於三昧。这里面的境界,浅深高下无量无边,佛都能知道。
  我们今天功夫太小,外面境界风稍稍吹吹,我们就受不了。《楞严经》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要能转境,第一个条件你不被境所转,你才有能力转境;你会被外面境界转,你怎么能转得了境?这个道理要懂。所以首先要学,我不被外境所转。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念佛很殊胜,比较起来容易。这个境界转,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不要去问这个念头是善是恶,不必去问,念头才起,一句「阿弥陀佛」把念头平下去,这是功夫,这个人就是修定。这个定在佛门里面称之为「念佛三昧」,你是用念佛这个方法修的,就叫做「念佛三昧」。这一句佛号,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的念头全部控制住,让你的心保持在清净、平等、觉。这种方法修诸禅三昧是最殊胜的,所以我们在许多经典里面看到,「念佛三昧,三昧中王」,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根智力」。「根」是根性,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这个根性不是本性,如果是本性,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是相同的,决定没有差别。这个根性说的是什么?说的是习性,无量劫来,不知不觉养成一个习惯。所谓是「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很小养成的这些成见、养成一种习惯,就好比天性一样。由此可知,教育是多么重要!古圣先贤,无论是在中国、是在外国,对於这桩事情非常重视,这是人生第一桩大事情。如何能帮助一切众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谁教他?头一个老师是他的母亲,母亲要懂得怎样教养你的儿女。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胎教,从怀孕那一天就教起。小孩还没出生怎么教他?你必须要知道,你的起心动念、喜怒哀乐对他有影响,他会感受。所以在怀胎十个月当中,做母亲的人心要端正,言色要柔和,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是真正爱护你的儿女。儒家的教学是从胎教开始,佛家更讲到过去世,范围更是深广。
  今天这个世界乱,社会的秩序愈来愈叫人担忧。前两天有人告诉我,报纸上登著,「美国学生杀老师」,还是很优秀的学生,这令人担忧。这种不良的习性养成,对社会的安全,对世界和平,非常不利。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育教什么东西?我们跟现在学校教育做一个对照,就清楚了。不论是中国、外国,圣贤人的教育一定是伦理的教育,伦理是教人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生活当中自然生态的关系,再往上说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现在的话说,与不同维次空间生物的关系,这个要搞清楚,认知,你有这个认识。然后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人、怎么生活,用什么心态去工作,什么样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你不会犯过失。你真正懂得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什么叫邪、什么叫正,你就有能力辨别,你可以断恶行善,你自然就能够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
  教学必须要知道学生的根性,不知道学生的根性,教学就困难;难在哪里?难在不容易契机。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为什么有那么好的效果?我们在佛经上看到,学生听佛讲经说法,有些人听几句开悟了,有些人听不到一半证果了。像《楞严经》上,我们看到阿难尊者,听不到一半,《楞严经》十卷,在第三卷末后,阿难尊者开悟了。这是释迦牟尼佛他能观机,他知道阿难的根性。还有许多经典里面记载,经还没有讲到一半,听众当中很多证果了,都是属於观机的正确。到后世,祖师大德如果不是诸佛菩萨再来的,就没有这个能力,於是讲经说法教学费的力气很大,收的效果不多,原因在这个地方。观机是真实智慧。此地「根」,一切众生的根性。
  第五「欲智力」。这一条比前面比较容易一点,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纵然不能彻底明了,可以得一个大概,知道一切众生种种的欲望、种种的爱好,现在一般大众,他想什么,他喜欢什么。於是讲经说法教学,也要能够投其所好,这就容易摄受;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一定要将自己所好的强加给别人,人家不肯接受。所以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没有定法,佛无有定法可说,佛的法从哪里来的?是从众生的业力,从众生的根性,从众生的欲望爱好,随顺众生。在这里面仔细观察,他有哪些错误,把这些错误帮助他修正过来,这叫佛法。帮助他从迷惑当中省悟过来,佛度众生只如此而已。这是「欲智力」。
  第六条叫「界智力」,知世间众生种种界分。「界」,用现在的话怎么讲?不同的国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