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262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学佛的人只偏重在经教上的研究,疏忽了对周边人物的觉察,我们讲的东西、学的东西大概在理上没有多大偏差,不能契机。所以学习的人很难得受用,也许他听了很欢喜,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说实在话,不契机,不能怪别人,怪我自己不善学、不善教,我没有智慧、没有善巧方便来诱导,所以教学的效果不彰。用现代话来说,成绩不好,我们教学成绩不好。要想拿出好的成绩,那你不能不知道学习人的根性,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他,达到教学最佳的成绩。
  『普发吼声主药神』在这里提示我们,他修学的法门就是讲经说法。特别提示我们『说诸法差别义』,这样才能够应机,才能够普度众生。所以说法就是教学。教学实在讲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过去儒家所说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为什么?不能够说一切法的差别义,也就是说他不能够随机应变,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机智,不能够随机应变。什么时候你有能力随机应变,那你的教学效果一定是非常的殊胜。譬如我一个班里头,有二十个学生、有三十个学生,学生根性不相同,老师教学的方法就不一样,这就是此地所讲的他有能力「说诸法差别义」,而不是用一个方法来教一切众生。同样在一起上课,他指导学生修学方法不相同,於是学生听课的时候感受也不一样。就像《法华经》里面佛所说的比喻一样,佛的比喻很有趣味,他比喻下雨,下雨天我们常见,雨水从空中落下来滋润大地,这个大地上有大树,它吸收的水分就多,小树它吸收的水分就少,小草吸收的水分就更少。大树、小树、小草比喻不同的根机,雨水比喻佛菩萨的说法。
  说法是一样的,学生所得的感受不一样,有的根性大,有的根性小,上中下三等根机。教的人要明了,你对他们的修学如何去指导他,这是学问、这是功夫。这里并不是指对每一个学生各别指导,这就是大经里面常讲的「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特别是佛法,佛法真正是大学,这个大学跟我们现在的大学不一样,意思不一样。佛法的讲座是大讲,为什么?听众的程度参差不齐,上中下三根都有。善说之人,这一堂课下来,各种不同根性的听众各个都得他自己圆满的利益,他所想得到的都得到了,这个讲座是成功的,这一堂课才是圆满的。如果这一堂课上完了,里面还有众生不得利益,甚至於还引起众生生疑惑、生误会,这一堂课就白上了。
  由此可知,「诸法差别义」不能不懂。我这个说法恐怕诸位同修听起来还不能够完全明了,我举个比喻具体来说明。譬如我们讲一部经,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处所、面对不同的听众,当然这些听众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爱好不相同、甚至於生活方式不相同、工作不相同,你决定不能用一个方法讲。我举例来说明,如果今天我们在此地讲这部经,就是讲这一个单元「主药神」,如果听众全是出家人,那有出家人的讲法;如果听众全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讲法;如果听众里头有出家、有在家的,那又是一个讲法;假如听众都是年轻的学生,中学生有中学生的讲法,大学生有大学生的讲法;如果我们听众是一群学医学的这些同学,那又是一个讲法;假如这些听众是学文学的、或者是学工的、学商的,讲法都不一样。经是活的,还是这一章经文,经文字字句句没有改动,讲的方法完全不相同,这叫「差别义」。
  我们看古人的这些注解,许多大乘经论自古以来注解很多,最多的无过於《金刚经》,五百多种注解,再加上现代人的注解,不止。《大佛顶首楞严经》大概将近一百种注解,我看过的就三十多种。注解的人年代不相同、居住的地区不相同,我们就晓得他注这个经是利益他那个时代、他那个地区的众生。一看他的注解,我们就想到他注解的对象是哪些人。这就好像我们看到医生的处方,就知道那个病人生的是什么病,他用这个处方来给他治疗。诸位从这些地方去细细体会「差别义」,差别义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这是在佛法里头最难的。一般讲悟性,可以领悟,不可以言传,言传只能举几个例子。活活泼泼,真的是世俗人常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不管怎么说法,决定不离这一部经里面的根本教义,它的总纲领、总原则决定不违背,这样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我们学经学教不能不注意这些,但是这不是初学。初学「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你功夫不到!『能演佛音说诸法差别义』是功夫到家的人,决不是初学,所以我们要晓得。晓得有什么好处?我们要向这个目标去努力。现在我们初学完全依照规矩,古德教人五年学戒,那个戒不是戒律,是老师给你订的这些规矩,你至少要遵守五年,培养你的根本智,帮助你开智慧,帮助你悟入。根本智是悟入,禅宗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根本智。
  悟入之后,那就参学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学了。参学目的何在?成就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差别义」,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但是后得智一定从根本智生的,没有根本哪里会有后得?后得是枝叶,像一棵树一样,你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根本智一定要悟入。我们为什么不能悟入?我们有障碍,佛经上常讲的业障,你把业障除掉,你就很容易悟入。悟入之后,求后得智就不难。一切众生、一切境界现前,一接触就明了,自自然然就晓得给他说什么法,自自然然就晓得他当前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应机说法。跟治病一样,应病与药,药到病除,产生这样殊胜的效果。
  今天我们根本智不开,障碍在哪里?佛在一切经论里面为我们指出来,二障:烦恼障、所知障,这两类的障碍。这个障碍太多、太深,力量太大了,我们自性般若德能相好都显示不出来,哪里来的后得智?我们要想求真学问,这个道理、事相不能不知道。还是要遵守佛陀的教诲,「烦恼无尽誓愿断」,然后「法门无量誓愿学」。诸位要晓得,断烦恼就是除二障,二障除了,根本智现前。「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成就后得智,然后你才能通诸法差别义,你才有能力像诸佛菩萨一样善导众生。我们想不想学?想不想成就?想学,真想成就,你要先除障碍。二障的根是什么要知道,这个根我们就现前众生来说,这是普遍的,自私自利、心量窄小,这是病根。
  《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有我相,我相就是自私自利;你有人相,就是是非人我,这个东西麻烦!你有我见、人见,这是妄想、分别,造成极其严重的障碍。我们真修行,真想成就,头一个要把这个断掉,拓开心量。一定要向往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 量周沙界」,那是我们的真心,那是我们原本的心量,我们的心量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非常可惜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变得这么小,两个人都不能相容,你说可怜不可怜?什么时候我们真正能够爱人如己,看一切众生跟看自己完全相同,我如何爱自己我也同样爱护一切众生,修行从这里干起。起心动念要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想,不要想自己,这种功夫二六时中不能够须臾间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利根的人,三、五年成就了,这个障碍破了。障碍破了自己晓得,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自己清楚,我执没有了。功夫再进一步,是非人我没有了;再进一步,贪瞋痴慢没有了,那恭喜你,你的根本智成就了。
  你要不在这里下功夫,你纵然研究经教,参考古今大德注解,你也能登坛说法,说得天花乱坠,这是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为什么?你所讲的全是别人的东西,这是记问之学,不是你自己的。我们学佛、学儒,诸佛菩萨、世间圣贤对我们期望是什么?佛菩萨期望我们作佛、作菩萨,圣贤人期望我们作圣作贤,跟他一样。好比孔老夫子,我们用比喻说,他拿到的是博士学位,夫子教所有的学生,目的是个个都拿到博士学位,他的教学成功了。如果他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学生当中没有一个能拿到博士学位,充其量是学士、硕士,他的教学失败了。我们晓不晓得老师教学的用意?我们如何才能够符合老师的愿望?要作菩萨、要作佛。
  菩萨不能有四相,菩萨不能有四见,这是《金刚经》上说的标准,我们在这上努力。其实修学的总纲领,四弘誓愿就说出来了。第一个教你发心,发大心,把你心量拓开。「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说,度是服务的意思,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服务的对象,这一愿就是这个意思,我要尽心尽力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我有这个能力吗?心发了,发大心了,那要培养自己能力,恢复自己的道德,断烦恼。烦恼断掉的时候,你的德行成就了;然后再学法门,成就学问,成就才艺。学问才艺是属於后得智,我们的服务才能做到圆满,才能做出真实的效果。所以不真干不行,要学诸佛菩萨,特别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佳的榜样。我们看世出世间圣人回答一些学人的问题,有些人问的是同样的一个问题,但是他们的答覆不相同,这都是属於「诸法差别义」,他能观机,他那种答覆让对方领悟了,让对方立刻就得受用。这一句里头含义很深、含义很广,我们要细心去揣摩、去体会。第八句:
  【蔽日光幢主药神,得能作一切众生善知识,令见者咸生善根解脱门。】
  这一桩事情也不容易!实在讲这两位菩萨他们的修学教化是有密切连带关系,为什么?你要不能够善教众生,你就不是善知识,善知识一定有真实智慧、善巧方便诱导学人。哪些是真善知识?我们要学习,学习单从经教不容易。过去我亲近李炳南老师,他常常给我讲,必须还要找一个典型、有一个模范,向他学习。我亲近他老人家,他介绍我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早已经往生了。他是近代人,虽然没见过面,亲近他的人有不少人还在世,这是大师的弟子。我们常常从这些人中得知大师一生的行谊,读大师的《文钞》。现在《印光大师全集》出来了,精装七册,相当丰富。我们认真的读诵,随顺大师的教诲,修正我们生活上的错误、学习上的错误、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的错误、弘法护法上面的错误,我们就是印光大师真正的学生,李老师这样教导我。
  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他以印祖为榜样、为模范,教我也要学印光大师。这样的教学,使我们想到经上常讲的善知识,他善教,他善导,他很会诱导我们,帮助我们成就。到我这一代,我也常常帮助一些同修们,我劝大家亲近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榜样,向阿弥陀佛学习,这总不会有错。阿弥陀佛在哪里?在《无量寿经》、在《观无量寿佛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两部经上讲得很详细。阿弥陀佛的心愿,诸位都晓得四十八愿,我们要读,现在我们净宗同学采取这一品经文做为早课。大家要晓得,早课不是念给阿弥陀佛听的,你这样想法就错了。而是每天早晨读这一品经文,我自己要发这个愿,一定要做到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我们真的学阿弥陀佛了。晚课,我们采取的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的内容是五戒十善,里面所说的就是净业三福详细的讲解,具体说明。
  我们要依教奉行,每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以这个为标准。我们要成就阿弥陀佛的德行,这是真修净土,这是弥陀弟子。弥陀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时时刻刻在我身边没有离开。我们自己这样的修学,我们也劝导一切众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是世尊对我们唯一真实的期望。我们真干,我们是世尊的好学生,是弥陀的真弟子。不但这一生父母恩报了,给诸位说,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的父母恩统统都报了,老师恩也都报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圆满了,这叫做学佛。然后自行化他,为一切众生作善知识,一切众生见到哪有不生善根的道理?他善根怎么引发出来的?是我们自己真实的德行感动一切众生,善根油然而生。这个善根总说四个,不贪、不瞋、不痴,后面是好学精进,世出世间善法圆满成就。第九句:
  【明见十方主药神,得清净大悲藏,能以方便令生信解解脱门。】
  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信心,实在是第一功德。往年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信」,他说了六条。净宗修学最重要的条件,大家都晓得,所谓的三资粮,这三资粮就是「信、愿、行」。信跟愿,我留到等一下再讲,我们先讲行。有人发愿求生净土,老实念佛,以为这样就能往生,这个话有没有错误?你要来问我,我老实给你讲,这个话没错,但是也不能完全是对。什么原因?这里头「老实」,如果你真的老实,这话没错,你肯定得生净土。怕的是你不老实,你不老实自以为老实,到最后临命终时,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你反而产生误会,「佛讲的话是假的,我上当了,我被他骗了。」你谤佛、谤法,你的罪过在阿鼻地狱。
  所以「行」这一个字,关键在「老实」两个字。这个世间有几个是老实人?「我自己老实吗?」「老实!」好,我问你,你说不说实话?你还有隐瞒,还有不敢告诉别人的事,你就不老实!你想对不对?老实两个字谈何容易!什么是真老实?心里头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个妄想,起心动念全是阿弥陀佛,这才叫老实。我们还会想东想西,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你老实什么?你才晓得「行」不容易。信愿行,「行」,佛经里讲得清楚,正助双修。正,这是一心持名,你要记住一心,执持名号。还有助修?这正行,还有助行?助行是断恶修善。助行是什么?《观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就是助行。正助双修,你往生净土就靠得住,肯定往生。所以大家在行里头不要疏忽助行的重要,古人讲正助双修,像一个车有两个轮, 像一只鸟有两个翅膀,鸟少一个翅膀飞不起来,车少一个轮没有法子行走。古大德经教里面所说的我们不能不相信,这个重要。
  我们现在回头来给你讲「信」,「信为道元功德母」,这是佛在大经大论里说的。尤其是净宗法门,非常著重信。所以我们有能力帮助一个人增长信心,这个功德多大!成就他的信心,就等於成就一个人作佛。蕅益大师讲信的意义,第一个信自,这是佛法跟其他宗教讲信不一样的地方。一般宗教里面讲信,第一个信神、信上帝;佛法不是如此,佛法第一个讲「信自」。自是什么?是自性,自性是真佛,是究竟圆满佛,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德能相好,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的信是从这个地方生根的。
  我们的自性有没有失掉?没有,只是迷了,并没有失掉。所以经上祖师大德也常说我们迷失,记住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哪一天不迷,不迷就恢复了。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这个词句里头前后的顺序,生佛平等,把众生放在前面,佛放在后头,没有说佛生平等。生佛平等,谦虚恭敬,把众生抬起来。佛菩萨谦虚,这些道理我们都要学。我们凡夫不知道谦虚,处处都是自己高高在上,自己总比别人高一等,因此纵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