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2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凉举了几个例子,譬如我们看花,他举的是莲花,这不一定,看到很好的花会欢喜,看到中秋的满月也能生欢心。从这些例子大师教我们,我们至少要知道断恶修善,要知道修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五个总纲领,你要是真修,一定得相好。你的相貌会转变,相随心转。你修真诚,你让人一见面,这个人很正,这个人不虚伪,他能够体会到;你的心清净,人家一看某人很清秀;你心地平等,人家一看你这个人没有傲气,没有自大,平易近人;你修正觉,人家一看,某人有智慧,不迷惑;你修慈悲,让人家一看,某人有爱心。看得出来!看不出来,那你修得不够,你的功夫不到家,你要认真努力,样样真修。
要怎么修法?清凉在此地跟我们提醒一句话,「一一皆周法界」,这要用观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想不但是佛教,几乎所有宗教都重视这个法门。这个是修行的纲领原则,它的理就是佛经上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要培养正确的观想,就是你心里常常怎么个想法,对这个世间一切法你怎么个看法。观是看,观想就是你的看法跟想法,「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常常想佛,常常看佛,你的心就跟佛心相应。但是这样可以成佛,成的不是究竟圆满佛。佛,天台家讲有「藏、通、别、圆」,贤首大师讲「小、始、终、顿、圆」五种不同的佛,你成哪一种?《华严经》教我们怎么想法?我的真诚心周遍虚空法界。不是对某一个人,不是对某一个地区,我的真诚遍虚空法界,我的清净遍虚空法界,我的平等遍虚空法界,我跟一切人平等,我跟一切畜生也平等,我跟一切鬼道也平等,我跟一切地狱众生也平等,这个平等心周遍法界,我的正觉周遍法界,我的慈悲爱心也是周遍法界。这就是大乘法里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天天养这个心,把自己的心量拓开了。拓开到这个程度,这是真心!真心就是本性。
禅宗参究,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明心见性?《华严》是圆顿大法,它这个方法很不可思议!教你常常这样想。自己起心动念,点点滴滴的善行,都能扩大到虚空法界,这是净土宗里面给我们讲的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四弘誓愿头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众生是九法界众生,决不是指我们眼前的众生,而且这个众生包括有情无情。所以众生两个字的本意,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植物、矿物还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我们的虚空,空中很多自然现象依旧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起?六根是的,六识是的,外面六尘境界还是的,众生这两个字全都包括了。所以《华严经》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怎么同法?「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同了。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学们,虚空法界是自己的心性,刹土众生是自己的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这是事实真相,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你果然能契入这个境界,那恭喜你,你已经入华严境界。
华严境界是什么?华藏世界。你现在住的这个地方生活环境就是华藏世界,别人看不出来,觉察不出来,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入华藏世界就不必说了,那不是法身菩萨是什么?你已经超越六道,已经超越十法界。但是还是有层次,这个层次怎么修?还是要经历观行位、相似位、分证位。不可以自以为「我现在已经入华藏世界」。你入的华藏世界什么位?说老实话,你是名字位,有名无实,为什么?真正入这个境界,心里面一念不生,你还觉得「我很了不起,我已经入这个境界」,你四相还在。《金刚经》说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不是真的,不但你不是分证位的菩萨,你相似位的菩萨也没有,充其量恭惟你,你是观行位的菩萨。但是要晓得,观行位没有出六道,是在六道里面修行功夫得力了。如果念佛求生净土,行,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如果不是求生西方净土,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千万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古大德常讲「自己没有证到这个果位,以为证得。」你不是存心骗人,这叫增上慢,是你产生误会。
我在早年学佛,那个时候还在台中求学,有一位居士,这位居士已经往生大概十几年了,我们常常往来。有一天我在他家里,他留我吃午饭,他告诉我他修行功夫很得力,我说:「好,难得!」他说:「我已经证阿罗汉果位。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我给他搞得没法子,怎么讲他也不相信。他说他真的证得了。我说:「好,你自己想想是不是真的证得了?」初果须陀洹就有天眼通、天耳通,证到阿罗汉果六种神通都具足,这是你的能力恢复了。我现在问你:「我们现在在你家里客厅,外面是马路,隔的是墙,外头马路上走来走去的人,你有没有看到?」他说:「我看不到。」我说:「你须陀洹果都没有证得,哪里证得阿罗汉?」这样一想,他一反省的时候,他才明白是一个误会。大概修行功夫是有一点得力,我们佛门里面讲功夫成片,自己得轻安得自在,这是可能的。烦恼轻,智慧未必长,烦恼确实轻了,入这个境界,他自己误会把这个轻安的境界以为是阿罗汉的境界,误会了。境界这桩事情,你要是不深入经藏很容易产生误会,把中途站当作目的地,这就错了。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很多例子,我们修行人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决不能产生贡高我慢。真正修行人心地真诚清净,决定没有贡高我慢的念头,这是一定要懂得的。凡是自以为是,决定错了,这是应当要小心、要谨慎。
高幢菩萨所示现的,我们应当要学习,这个学习要领是「拓开心量」。观察众生的根机,随顺众生。这个随顺要高度的智慧,要善巧方便,帮助他回头,帮助他也要拓开心量,念念为法界众生。千万不要小看自己,我们起心动一个念头跟诸佛如来起心动念没有两样,问题只是你观想的境界。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这个境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跟诸佛如来有什么差别?我们烦恼没断尽,他的烦恼断尽,差别在此地;可是我们的心量没差别。这个大心量有助於断烦恼,这是肯定的。一切众生想断烦恼,为什么断不了?自私自利,这是很大的障碍。自私自利放下了,自私自利舍弃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丝毫贪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什么叫功德?没有丝毫贪恋是功德。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颠倒、不错乱,这是功德。第四位:
【离尘宝髻主山神,得无边劫海勤精进无厌怠解脱门。】
菩萨的德号『离尘宝髻』,在大经里面这些名号我们念得很多,表法的意思都很明显。「尘」是六尘,六根所对的这个对象,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叫它尘?染污我们的清净心,所以叫它做尘垢。觉悟的人知道事实真相,远离染污。那我们要问,觉悟的人眼要不要见?眼要见,眼还是看到色,耳还是听到声。这「离」不是叫眼不见,耳也不听,这个做不到。那怎么个离法?不是叫根离,是叫心离,心里面决定不著相,就叫离;心里面著了相,你就被污染。大乘菩萨修行就是在六尘里头修,眼见色,即色离色。即是不离,我眼看;离色是不为色所动,不为色所染,不为色所惑,惑是迷惑,这叫离。即色离色,即声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练什么功夫?练不染著,这是功夫,这是真清净,真平等。修行在这个地方修,功夫在这个地方练,这叫功德。眼不被色所迷惑,不为色境所染,你的眼得清净平等,清净平等觉得到了。耳不为音声所迷,不为音声所染,耳在音声里面成就清净平等觉。根对境界不为所动,我们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功,功夫,真功夫。自己心里面起清净平等觉,是德。你要晓得什么叫功,什么叫德,功德是这样修来的,功德是这样成就的。
离开了六尘境界,你到哪里去修?你说到深山挖个山洞,那个洞你睁开眼睛看到那也是色。人家挖的,那声音听不到,还有鸟虫在那里叫的声音,你还是听到。你要说是六根离开六尘境界,没有这回事情,你就是死了也离不了,也离不开。死了时,你这个有形的六根不起作用了,坏掉了不起作用,你的神识在,神识它还起作用。所以佛在经上教导我们,人往生之后,就是人死之后八个小时不要去碰他,他确实断气了,他这个眼、耳、鼻、舌、身都不起作用了,意根起作用,阿赖耶识起作用。「来先去后作主公」,来,它最先来投胎,死的时候它最后离开。八小时他还没有离开,你触摸他,他有感觉,他会有痛苦。有痛苦往往他就生瞋恨心不高兴,一生瞋恨心麻烦就大了,三恶道去了,你把他送到恶道去了,你对不起他。这通常讲八个小时,最安全的是十二个小时,八个小时是大多数都离开了,可是还有极少数我执特别重,舍不得离开这个身,所以他的时间会长一点,十二小时就相当安全了。可见得我们佛门里讲净色根没有离开,我们这个四大的根虽不起作用,净色根它是跟著你走的,跟著神识走的,我们中国人讲灵魂。
由此可知,死了也没有办法离开外头的六境。为什么不能离开?「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心识显现变化的,你怎么能离开?所以佛法里面讲离开、讲断,这些名词术语真正的意思是转变,转迷为悟,转情执为智慧,智慧就是不执著了。不执著,不碍事,《华严经》的教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到底什么东西碍事?情执碍事,妄想、分别、执著碍事。六道里头芸芸众生,一天到晚扯不清楚,无量无边的纠纷搞得冤冤相报,到底什么原因?情执,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事事无碍。因为起妄想分别执著,各个妄想分别执著不相同,这才起斗争,这才引起冤冤相报。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搞这一套,六道里众生关系不外乎如此,都是从迷惑颠倒造成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所以晓得怎么样叫「离尘」。大乘经上讲得好,「即色离色,离即同时」,没有先后,所以那个离是什么?就是觉。转迷为悟就离了,悟就离了,心里头就不执著了。所以实际上离什么?离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离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没有关系,不碍事,碍事的是妄想分别执著,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都是在修《华严经》,都是在修圆满大法。我们修行的功夫昼夜不间断,这个才叫做『勤精进无厌怠』。清凉大师注得不多,只有十个字,「如空不染,故长劫无怠」,讲得好,给我们提醒修学的方法。这是《华严》、大乘、圆教的修学,一定要想著《般若经》上常常讲的两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不会执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说的真相。所以你在一切现象里头起妄想分别执著,你错了,你知道这是假的。我们听到别人说话,这是音声,「净空法师是个好人」,我听了很欢喜,我染著了,我已经被污染了;「净空法师是个狗」,我听了很生气,我又被污染了。你修什么行?说你是好人,说你是一条狗,假名!连老子都常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何必执著在假名上?知道名字性空,不管你怎么说,我都笑笑,不放在心上。绝对不会被你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是声尘,耳对声尘,你在那里起妄想分别执著,你是凡夫。圣人、修行人,不管你怎么说,他都对你笑笑点点头,若无其事,没有障碍。
假如最初发明术语、发明文字的人,说我们这个样子的都叫做狗,那现在不都是狗吗?你想想看,如果说那个狗的时候,当时最初造字的时候叫它做人,我们现在不都叫它做人吗?假名!你何必要认真?假名安立。真正的这个事实是,老子讲得好「名可名,非常名」,哪来的名?名是人造的,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所以你不必那么样认真,那么样执著,那么样去计较,你就错了。诸佛、觉悟的人他不计较,他不分别,他绝对不会被境缘所动摇,他不迷惑,眼不被色所迷惑,耳不会被音声迷惑。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确确实实人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慈悲,常生欢喜心!那个常生欢喜心是自性的流露,性德的流露。儒家《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就是佛家讲的常生欢喜心。那个喜悦不是从外面刺激的,不是说听了好听的话欢喜,不是!是从内心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不受外面的影响,外面色、声、香、味、触、法与他毫不相关,自性流露。这个道理懂得的人不多,到哪一天你契入这个境界了,你恍然大悟,你也会付之一笑。真心的流露,自性的流露,这是我们要懂得学习的。
这个山神他是『无边劫海』,这是讲长时间,我们懂这个意思就好。「勤精进,无厌怠」,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他能成就,就是靠这个方法。那我们想想,我们修学不能成就,错在哪里?错在我们不能精进,我们常常懈怠。尤其是我们初学,初学我们对於经教要精进,不能懈怠。我们要读诵,我们要求解。《般若经》上佛教导我们「深解义趣」,佛在经典里讲的字字句句,你要理解得深,你要理解得透彻,你才能有成就。为什么?一般人总是这样的,解后起修,你真正理解了,你就会落实在你日常生活当中,那叫修行。如果不能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那怎么个修法?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看破。而我遇到这个境界确实不起心不动念了,确实不分别不执著了,现的相法喜充满,这叫修行。为什么?以前没搞清楚,听到好话一定欢喜,听到人家骂我一定生气,这就叫烦恼习气。现在改过来了,烦恼也没有了,习气也没有了,表现的是一团欢喜,把从前的这些习气、毛病全都修正过来了。修行是修正,行就是行为,就是你表现全修正过来了,这就是功德。这就是讲真的看破放下了,看破放下是修功,得的是什么?自在随缘。你真的得到了,自在、非常快乐,能够跟大家一切众生和睦相处,恒顺众生,一点烦恼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才能够帮助众生,你示现的相、你的言语、你的作为,都是教化众生,都是成熟众生。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六四卷) 200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64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山神第五句:
【光照十方主山神,得以无边功德光普觉悟解脱门。】
菩萨的德号『光照十方』,又名号当中我们能够见到菩萨确确实实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不分刹土,不分族类,平等的教化众生。「光照」就是教化,特别是以智慧。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