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3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於是我们就发现科学家讲的也有道理,是缘。世出世间这些大圣人讲的,真的他们把因找到了,然后我们再观察,果然没有错,因跟缘统统具足了,果报怎么会不现前?缘没有因,不会现果报,因没有缘,也不会现果报,现在恰好是因缘具足,这个果报现前。
「念念不同无量种」,这些无一不是佛的神通境界,唯有觉悟的人,他能够庄严佛净土。这些觉悟的人教导我们,我们也走觉悟的道路,一定也会见到事实真相。净土宗的祖师们常常讲「心净则佛土净」,我们怎样能够见到佛境界、见到菩萨境界?心清净就见到了。净宗里面常常讲的一心不乱,一心是定,不乱是慧,定慧现前,哪有见不到的道理?第六首:
【观佛百千无量劫,不得一毛之分限,如来无碍方便门,此光普照难思刹。】
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他所学的法门是「随逐如来观察甚深广大法界藏」。『观佛百千无量劫』,这一句是从时间上讲的,百千无量劫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无量劫,还要加个百千,百千是形容词。『不得一毛之分限』,佛果地上德能是圆满的、是究竟的,没有边际的。这个地方是等觉菩萨所说的,我们能信等觉菩萨所说的话,跟佛一样句句真实,决定也像《金刚经》上所说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不异语」,他的话我们能相信。「观佛百千无量劫」,你还得不到一毛之分限。一毛是正报里面最小的,一毛端一毛孔,一毛端里面自性圆满的智慧德相,我们能不能相信?能相信,为什么?性体是没有边际的,性相也没有边际,自性的德用还是没有边际的。
一毛孔跟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种真实义,我们在此地应当能体会到一点。如果一毛能够看到圆满,那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就圆满了,为什么?一圆满一切圆满,一切圆满一圆满,这种话佛在《华严经》上讲得很多。讲的次数多了,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用意:让我们牢牢记住,这是真理,永恒不变的原则。你在一毛端里头没有能够看到完全,换句话说,你见性还不圆满。对啊!十普菩萨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一毛孔他也看不圆满。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大小不二,来去不二,这些意思我们从这些地方稍稍能够体会到一点。
『如来无碍方便门』,这一句是把你的观察,你观察什么说出来了,观察的内容、观察的对象,「如来无碍方便门」,就是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里头所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事实真相。既然讲是真相,真就不会变,真就不是假,不错!确实如是,所谓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我们现在在凡,这个真相在不在?在!一丝毫减少都没有,只是我们不得受用。在圣,大圣证到佛果,有没有增加一点点?没有,还是这个样子。《楞严经》上讲得很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还是这个样子,感受大大的不一样,作用大大的不一样!迷的时候是凡夫,我们迷得很重,所以我们对於这事实真相是一无所知,处处都是障碍。
理有障碍,如果没有障碍,道理你通达了。为什么这个道理不通达?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看不懂,看不懂就是障碍。善知识跟我们讲解,我们听了也听不懂,这也是障碍;听得似懂非懂,还是障碍。我们对理有障碍,对事呢?亦复如是!事相森罗万象,我们不明了、不通达,许许多多事很想学学不会,这不是障碍吗?理跟事合起来障碍更多,事与事相融起来,这个障碍就复杂了。佛与法身菩萨,他们在生活环境里没有障碍,理一接触就通达,事亦复如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十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这是我们要学的。为什么?《华严经》上字字句句,所说的都是我们自分,自分就是自己的本分,不是外头境界,字字句句是自己本分。佛希望我们接触到这部大经之后,读诵听闻,直下承当,我们就没有白学了。这个经没有白念,学了之后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得大自在!
没有见性的人,是比较苦一点,为什么?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一丝毫你都享受不到,完全被障碍住。被什么障碍住?要记住,佛在「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包括我们在内,就是说的我们,说的自己。如来的智慧,我们不要说别的,单单看这一套大藏经,这里头的东西多么丰富!实际上,我们世间这一套大藏经,尤其是中文译本,佛的智慧像大海,这一套大藏经是大海里头一滴水而已。这一滴水的智慧,已经叫我们惊讶不已,何况大海!所以叫不可思议。智慧如是,能力亦如是,万德万能!相好亦如是,我们看如来在世间现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也是相好里头的一毛一尘。佛只能现这个相好,应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性,要是示现得过分,这个地方众生不敢接近。示现跟你一样,比你好一等,你可以接受,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随顺众生的。为什么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好相?世间人以为是好相,看相算命的说「那是好相」;你们认为那是好相,佛统统具足。这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是随佛的意思,说实在话,佛菩萨没有意思,有意思就不能现。正因为他没有意思,所以他能随著众生意思现相。
实际上的相,这个大经上说「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哪里只有三十二、八十种?那太少太少了,微不足道!无量相在哪里?无量好在哪里?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佛所现的相,在经论上讲的法身,我们稍稍能体会到一些。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相好光明是如来清净法身,我们称相为身,他的体就是自性。所以自性不可得,现相哪里会真有?凡夫的相随著自己心念,刹那刹那在产生变化;诸佛菩萨现相是随著众生心念,也是刹那刹那在产生变化。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晓得,凡夫是自己的妄心,佛菩萨现相是随顺众生的心念。「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自己没有念头,所以他自己不会现相。他现相的因缘是感应,那个因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缘是众生有感。所以法身菩萨跟诸佛如来现相,跟我们十法界里面这些凡夫,十法界都叫凡夫,六道是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为什么?没有见性,没有见性的人现的相,是自己妄想分别执著现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现的相,那是随众生心念现的,所以这个不相同。我们自分现的不自在,恒顺众生就得大自在,他没有障碍。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明白了,真的体会到了,我们学佛就得很大的方便,菩提道上进步就快了。
我常在讲席里头勉励大家,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别人的分别执著,放弃自己的成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好!但是这个话,你要听清楚、听明白,千万不能错会意思,错会意思,麻烦、苦恼、灾难就来了。恒顺众生要有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什么?清净心根本智,「般若无知」;要有高度的艺术,佛教的名词讲善巧方便,我们现在人叫高度艺术,就是佛家讲的善巧方便。你知道随顺的方式,恒顺众生,那个顺的方式千差万别,「无碍方便门」。
《华严经》真的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为什么?五十三参里面就给我们做出榜样,五十三参哪一桩事不能随顺?事事无碍。不但《华严经》上这么说,《华严》是一切经的祖宗、根本,所有一切经里面的理事都不出《华严》,但是一切经对某一方面会说得非常详细。前天我给培训班同学写了几个字,这几个字是《正法念处经》,我节录里面的一段,是讲菩萨修行。如何在六尘境界里面修菩萨道?六尘境界是色声香味触法,眼对的是色,耳对的是声,鼻对的是香,口对的是味,身对的是触,意对的是法。什么人说的?孔雀王菩萨说的。孔雀王对夜摩天、兜率天人讲的,欲界第三层、第四层天人。讲的话很多,一个原则,不要执著,就是菩萨。眼不能不看,耳不能不听,凡圣的差别在哪里?凡夫看,看到这个色起贪染,耳听声也起贪染,贪染怎么?合自己意思的,就喜欢多看几眼,不合自己意思的就不想看,合自己意思叫做贪,不合意思的不想看也叫贪,这个意思很深。耳闻声,舌尝味,你只要记住这个原则,菩萨的态度是什么?无论顺自己意思、不顺自己意思,平等对待。
实在讲,法身菩萨没有意思,你看看《坛经》里面永嘉跟六祖的对话,永嘉大彻大悟,六祖给他印证。印证之后,六祖问他:「你还有分别吗?」他的回答好:「分别亦非意!」六祖点头肯定他:「你如是,我亦如是」,绝不落在心意识里头。心意识是什么?心,你心里头落印象;意是末那,执著;识是第六意识,分别。换句话说,六根可以接触六尘境界,只要你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就是菩萨,这就无碍了,「如来无碍方便门」,无碍的原则原理就是这个。『此光普照难思刹』,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刹」是讲广大法界藏,他在这里面得大自在。
第七首:
【如来往劫在世间,承事无边诸佛海,是故一切如川骛,咸来供养世所尊。】
这一首偈与前面的长行,都是教导我们要广修供养,诸佛如来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往劫在世间』,这是说示现作佛之前;作佛之后,果报现前,佛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我们称他为二足尊,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智慧、福德两种圆满。这两种圆满怎么来的?当然有因有缘,因是自性本具,这因有了,我们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福德,这是真因,因不在外头。可是久远劫以来,我们迷失了自性,於是自性里面智慧德能不能够现前,我们变成没有智慧、没有福报。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好好的修行,也就是说我们以修德开发我们的性德,修德是缘,我们的因有了缘,果报自然就现前。果报不可思议,因跟缘都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应该要学的。
修学的方法就在第二句,这首偈的中心是在第二句,『承事无边诸佛海』,这一句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海」是比喻太广太大,这个境界广大到没有边际,我们要知道承事供养。对於过去现在诸佛,如何承事供养?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最重要的「如教修行供养」,也就是唐朝时候善导大师教导我们: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把它做到;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遵守,不会去违犯,这就是对於过去佛的供养,对於现代诸佛的供养。过去现在诸佛,真的是千叮咛万嘱咐,嘱咐我们一句话,对於一切经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真供养,圆满的供养,究竟的供养。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佛在经教里面讲的那些道理落实,变成我们自己对於宇宙、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思想见解;把经教里面的教诲,落实变成我们自己生活行为,这是供养诸佛。
诸佛里面还有未来佛,这非常重要,未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就是未来佛。不仅是一切人,这个众生是讲九法界众生,九法界里面菩萨、声闻、缘觉、诸天、修罗,当然也包括我们人在内,还有畜生、饿鬼、地狱,这些统统都是未来佛。不但包括有情众生,还有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是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由此可知,哪一法不是诸佛如来?情与无情全是未来佛,这个道理深!《华严经》上讲的。一般大乘经只讲到有情众生,「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这部经跟《圆觉经》尤其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从佛性上说,从法性上说的;要是包括无情众生,是从法性上说的,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
现在我们对於三世诸佛,要知道如何去供养。真正供养过去、现在诸佛,给诸位说,未来一切诸佛也就统统都供养到了,为什么?我们做出佛弟子最好的形象,这个形象决定能够感化一切众生,这就是供养众生,供养未来佛。具体的纲领,佛要我们做出孝亲尊师、忠君爱国,教我们遵守伦理道德,以四摄六度承事未来的一切诸佛。无论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地位,都要作好学生、好子弟想,看一切众生,佛在戒经里面说得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以孝顺心、恭敬心去修承事供养,自己觉悟了。在供养方式上有千差万别,这就是佛在经上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心应量,你要做到恰到好处,要让自他都得真实利益,决定不起副作用,不会产生反效果,这叫正法;正法如果产生反效果就变成邪法,古德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不能不知道。
但是慈悲、方便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大根大本,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用得不恰当,就变成祸害、就变成下流,变成堕落,所以要用得很恰当。东方持国天王,为我们显示这个形象,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教我们看这个形象,琵琶是弦乐器,这个弦要调到恰到好处,音色就美;松了音色就不好,紧了它就断掉了,一定要调到恰好。就是慈悲跟方便要用到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到,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艺术。首先你要会用在家里,你一家都相处不好,你就不能学佛。学佛,自己本身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我们自己是什么身分?譬如我现在是个出家身分,我在所有出家身分大众当中,要做出最好的榜样。我的行业是什么?这个要知道,出家人这个行业是干什么的?多元文化的义务教学。
释迦牟尼佛一生,我们用现代人的言语来看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所做的事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从事这个事业。他非常敬业,很认真努力去做,四十九年没有休假,天天干,为广大社会大众讲学授课,一天八个小时,四十九年不休息。这种敬业的精神一般人做不到,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而且更难得的,他是一个义务的工作者,他不求报酬,不要学生交学费,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你愿意来,一律都非常欢迎,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社会教育!他所在之处就是讲堂,就是道场,非常乐意给大家讲学授课,解答一切众生的疑惑。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学的中心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教学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想想看,还有什么话好说?
我们追随释迦牟尼佛、效法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事业我们继承,我们担当起来。我们要把这个工作、这个事业做好,我们才对得起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要晓得我是什么身分,我是干哪一行的。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清楚,要在本行里面做出最好的模范,要把佛陀教诲落实在自己身分、自己行业、自己生活环境当中,你会得大自在,你会得大安乐。天天在修福,天天在造福、在培福,你的福慧当然增长,你的事业自然蒸蒸日上,这肯定的!学佛如果得不到这个效果,那你所作所为决定是违反佛陀的教训,一般人所讲的阳奉阴违,表面上学得好像很认真,实际上你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