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不二」。过去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常常教我、常常提醒我,五戒十善等觉菩萨天天要修学,决定不能够疏忽。他跟我讲还举了个例子,我的印象很深,他举的例子是,我们在台湾,譬如从台北到高雄,你坐火车,五戒十善是什么?是这张车票,你必须拿著车票才能上车,一直到抵达,车票都要放在身上,常常有检查的,到达之后这个票才交回。他用这个比喻,五戒十善就是你手上拿著这张车票,你不能离开它。比喻我们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这个车票还不能舍掉。由此可知,五戒十善是什么法门?虽然是最浅的、最基本的,但是到圆满菩提就是五戒十善的圆满成就。
我那个时候请章嘉大师写几个字送给我,求他的墨宝,他给我写了三个字,是西藏文写的。这么多年来辗转搬迁,这张字遗失掉了,但是他写的三个字我记在心上:「唵、阿、吽」,他给我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十善业。我们以后看到许多佛像,画的佛像,圆光上都有这三个字。在台湾多半是用中文翻译的,唵、阿、吽,也有用梵文、原文写的,西藏文写的并不多。「唵」是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阿」是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吽」是意业,不贪、不瞋、不痴,三业清净。三业圆满清净,这就是究竟的佛果。
佛法修的是什么?离开五戒十善,可以说没有别的佛法。佛教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心善、念善、行善(行为善),也是这个十条。每一个宗教都离不开这个基本的教学,拜火教里面的教义跟这个完全相同,拜火教的修行归纳为三个纲领,就是心善、念善、行善(行为善);由此可知,五戒十善贯通所有的宗教。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如果在这上疏忽了,你的道业不但没有成就,道业的根基都毁坏掉了。我们今天的道业,至少是要把根基做好,像盖房子一样,地基要打好;地基是什么?五戒十善。高楼大厦的圆满,也是五戒十善。不能够认真去做,我们在佛法上这一生可以说毫无成就,你学的佛法只学一个嘴皮上的佛法而已,天台大师称赞你「名字佛法」,有名无实。所以有许多人问我佛法是什么?我告诉他,佛法是生活,佛法是处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做得恰好,做得很圆满、很周到,这就是佛法。不过分,也不能不到,过分是巴结,是错误的,不到是失礼,也是错误的,佛家讲中道,儒家讲中庸,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是真实的学问,佛菩萨真实教诲。
下面一句「闻非深非浅,意而有勇」,这是佛家常讲的四句百非。勇,此地是勇猛精进,你对於深法不恐怖,浅法不怀疑,认真努力去做,懂得随缘而不攀缘。下面这一句:「八风不倾,为勇猛力」。八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物质环境里面有顺境、有逆境,人事环境里面有善缘、有恶缘,这把所有都包括尽了。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够不动心。我们接触一切人事物,都能够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显露,这样就过佛菩萨的生活,决不被境界所动。顺境、善缘不生贪爱,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功夫。於顺逆善恶不分别,那是学问,那是智慧。不起心、不动念,不受外头境界干扰动摇,功夫!定慧等学,福慧双修。你过的是什么日子?过的是福慧双修的日子,过的是定慧等学的日子,你这个生活是佛菩萨的生活,你就超凡入圣,你已经不再过凡夫生活,你过圣人的生活。过圣人生活,你就是圣人,你的境界不一样了。
凡夫,顺境他会生欢喜心、生贪心,逆境会生瞋恚心,善人他生贪恋,恶人他生瞋恨,他的心没有主宰,他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佛菩萨不如是,《楞严经》上讲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则同如来」是什么人?法身大士。不被外境所转,所有一切人事物在你心里面都是平等的,你一接触,心地都是清净的,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一定在这一生当中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方东美先生早年跟我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激他,他这一句话把我引入佛门,我这一生确确实实得到了。这就是善导大师讲的「缘不同」,我遇的这个缘殊胜。但是我是个凡夫,我不是上根利智,是个中根之人,用这么多年的时间,是渐渐才契入。我们在佛门里面看到过去的史传,宗门的语录,教下的传记,看到前人在家、出家,三年五载就契入,我们内心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要用这么多年、这么长的时间,才渐渐契入,才真正有一点心开意解,不再受外面境界人事物的干扰了。
我能做到,诸位同学人人都可以做到,问题在哪里?这我常说的,「好学」;你要不好学,这就难了。真正好学,世间所有一切种种事物,都障碍不了你的好学,你有成就的希望。这一生当中,把「学」摆在第一。「学」,必须要落实,不落实决定学不到。换句话说,你懂得的、你知道的,你就要落实在生活上,要认真去把它做到,这才会有成就;如果你不能够把它做到,你所学的等於没有学。要做到就是佛经常讲的转恶为善,从思想上转,从念头上转,从生活上转,从工作上转,从处事待人接物里头转,真正转成纯善,心里面不再有怨怼,你就得大自在,你智慧就会开了。如果你还有冤家、还有对头,还有喜欢、还有讨厌,你决定开不了智慧,你所得的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你能成就的是世智辩聪,你决定开不了智慧。开智慧决定是从清净心、平等心,你的心不平,你的心不清净,你的智慧就不能透出来,智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清净、不平等是障碍,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了。
我们必须要认清楚、要肯定,佛所讲的话是正确的,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智慧、德能、相好,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不平等?是因为你的障碍有厚薄。就好像我们白天在太阳的阳光之下,阳光普照是平等的,某个地区它有云彩,云彩多了,光就弱了,如果再下大雨的话,那个光就更弱了。遮住太阳的云层有厚薄不同,於是阳光透出来的有强弱的差别,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说我们有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障碍了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佛教化众生,佛不居功,为什么?智慧透出来是你自己透出来的,是你自己原有的,不是佛给你的,佛什么都没有给人家。我们自己修行有没有得到?什么也得不到,只不过是恢复自性本具的德能而已。
我们要晓得,严重的障碍是无明、尘沙、见思,我们现在不说这些名词,我们讲妄想、分别、执著,大家好懂。妄想分别执著是严重的障碍,不但障碍智慧,障碍了福德,福报也没有了。你只要把所有一切执著放下,我们的障碍就减少一分;再能够把分别放下,我们又减少一分。天台大师说的层次非常好,我们能够把执著放下,在六即佛的地位上,我们就升到「观行即」;能够把分别放下,我们就提升到「相似即位」;能够把妄想放下,你就到「分证即佛」,就这么回事情。
我们要如何应付现前这一些人事物?佛跟我们讲的方法很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弘法利生也是随缘,这个事情不能著急,急不得的;急,中国谚语所谓「欲速则不达」。换句话说,我们一定要认清环境,现前是什么样的环境,我们认识清楚,我们懂得随顺,随顺里面得圆满的成就;成就什么?成就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外缘我们能做多少,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没有尽心尽力,那我们的功德不圆满。尽心尽力去做,尽心尽力是恒顺众生,他能接受几分,丝毫不能够勉强。
佛在《法华经》上举的比喻非常之好,佛是举下雨,雨水从天上降下来是平等的,大树吸收的水分多,小树吸收的水分少,小草吸收的水分更少,不是天公下雨不平等,要给它多一点、给它少一点,不是的,一律平等,你自己能接受多少分,那是你的事情。诸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平等的教学,听众你能够领悟多少,你能够得多少利益,是你的。佛将听众分为上中下三根,上根好像大树,中根是小树,下根是小草,同样在这里接受佛的教诲,各人得的利益不相同。上根的人,多半这一生成就;中根的人,这一生当中种了善根,不能够圆满成就;下根的人,纵然烦恼习气不能够消除,阿赖耶识里头种了善根的种子。虽然将来他还不免随业受报,可是恶报尽了之后,总有一天他会遇到缘,阿赖耶里面佛种子会现行,缘会现行。清凉在此地给我们做的注子,是对於中上根性人说的,下根的人这个心决定发不起来。「救护一切众生」,下根人发不起来,中上根性的人能发。
底下两句话说得好,「既以自正,必能正他」。《无量寿经》教给我们,端心、端身、端语,这就是「自正」。我们今天讲经用的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是自正。只要自己正,一定会感化别人,这是一定的道理,决定能够令人发心向你学习。所以自行就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为自己,堕落也无所谓,我们自作自受,但是你自己行的不正会影响别人,影响很多人,我们自己知不知道?自己行的不正,我们自己要检点、要反省,我们在谤佛、谤法、谤僧。「我没有谤」?我行的不正,外面人看到出家人是这个样子,学佛是这个样子,他那个谤佛、谤法、谤僧是因我而引起的,我要负连带因果责任。所以我常说,圆领大袍这件衣服不好穿,你们在家穿上居士服也不好穿,你这个打扮就是社会人的好榜样,你要给社会做成坏榜样的话,你就是谤佛、谤法、谤僧,果报你知道,地狱!佛家这个饭不好吃,四众恭敬供养,我们怎样能够消受?古大德教给我们「食存五观」,我们在饮食的时候有没有起过这个念头?大概「五观」早就忘掉了,起的是贪瞋痴慢念头,挑剔饮食,那就是造作罪业了。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二一卷) 2000/6/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21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摩睺罗伽王长行,第八句:
【众妙庄严音摩睺罗伽王,得令一切众生随忆念生无边喜乐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很简单,可是已经将它的义趣说得很清楚。「往修喜因,故见念皆喜」,这句说得好,也是给我们很大的警策,修因多么重要。菩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的善因,善因从什么地方看见?从果报上来看,果殊胜,因一定好。古德从名号里面看,他的名号『众妙庄严音』,名号里头特别著重「音」字。我们想想我们平常待人接物,我们的音声善不善,不能不留意。同样是一句话,柔软慈悲的音声令人生欢喜心,粗暴的声音令人生厌恶心。譬如说我们跟一个朋友,今天早晨第一次见面,我们会问他:你好吗?他听了很欢喜。板著面孔:你好吗?这不一样!人家感受完全不相同,所以要和颜柔语。菩萨修什么?没有别的,就是生生世世在一切应酬当中、交际当中,就修这个。
法门无量无边,「众妙庄严音」菩萨,摩睺罗伽王是菩萨,特别教导我们这个法门,特别找这一类的根性,这一类根性就是不会说话。现在不会说话的人很多,我们遇到了,不要怪他,要宽宏大量。常常想到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这些人其实性是本善的,之所以变成这个样子,那就是经上所讲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不要怪他,没有受过好的教学,所以落到这种地步。我们看到要以慈悲心来对待,他语言粗暴,我们的语言要柔软,让他慢慢的去体会,慢慢的会觉悟到:我们对人不好的态度,为什么别人对我们态度这么好?绝不能够以报复这种方式来对人,那就错了。古人给我们讲得太多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真正觉悟的人,以德报怨,以德报德,这是佛菩萨能做到,世出世间大圣人他才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
佛与大菩萨教给我们,我们只有一个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无上菩提心,我们只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不论顺境、逆境,不论善人、恶人,永远没有改变;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没有差等,我们是平等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在表现可能有不平等,表现是什么?表现是属於权智,这里头是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运用有一个最高的原则,必定令他开悟。如果用拍桌子、骂人,他会开悟,那也是善巧方便,那也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所以在用的时候花样就多了,这就是方便多门,这就是生活艺术。可是心决定是真诚、清净、善良,帮助他觉悟。觉悟,决不是一次、两次,他就觉悟了,那是属於上根利智。下下根人,有的时候一千次、一万次,他还不觉悟,可是佛菩萨对他绝不舍弃。这一生当中不能觉悟还有来生,来生不能觉悟还有后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是什么?是自性、是真如、是法身,遍一切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什么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感。如果我们心念、言行与性德不相应,这个感应就微弱;换句话说,纵然造极重罪业,佛菩萨冥冥当中还是保佑你、还是嘱咐你。是因为自己的恶业,不能接受佛菩萨的祝福,是你在抗拒。如果你念头善、心行善,非常容易接纳,诸佛菩萨善意的应,你能够领受。善与善相感应,恶与恶也相感应。什么人喜欢你作恶?妖魔鬼怪喜欢你作恶,看到你作恶,因为你是他的同类,他欢迎你,助长你作恶。你堕落到阿鼻地狱,他开心,他在那里鼓掌,「下去了,把你拖下去了」。你行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世诸佛看到欢喜,极乐世界法身大士们欢迎你。
凡是往生净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是法身大士。也许你说,我说的话太勉强,经文上找不到。确实经文上没有这个说法,意思有,意思在哪里?就连四十八愿里面都讲过,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那不是法身大士是什么?所以确实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欢迎你。所以自己在一生当中,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行善是真的。所有念头都是妄念,只有善念,念佛是第一善。
我们念佛要会念,要把佛的善心、善愿、善行,落实在自己生活上,叫做真念。口念阿弥陀佛,心散乱,古人说的话,「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这两个字,你要看清楚,「念」是什么意思?今心,现在的心。心里有佛,口里有佛,行为上有佛;心是佛心,口是佛言,身是佛行,落实了,这叫做念佛。不是口头上念,心里还打妄想,身口还造恶业,这个人不是念佛人。这个人念佛念得再多,古人讲得没错,喊破喉咙也枉然。中国古人造的文字,文字是个符号,智慧的符号,仔细看看这个符号,你就会开悟,你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