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4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懂得惜福,在家人懂得。在家人生活艰苦,省吃俭用,节省下一点钱,供养三宝;出家人没有经营这些生产的事业,钱财来得太容易了,好像是我应该要享受的;没错,是应该享受,将来果报是「披毛戴角还」。人家是赚钱来生活,我们是负债生活,你懂不懂?古大德讲的话没错,「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们有没有这个警觉心?不懂得惜福,不懂得培福,不懂得尊重一切众生,何况是人?不懂得行方便,愚痴,愚痴就是畜生道。如果再加上恶业,那你不就到地狱道去了吗?
昨天有同修问我怎么念佛?这些话我在讲经的时候讲过很多遍。佛法为什么要分这么多宗?宗又分那么多派,为什么?佛法里头说的「恒顺众生」,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爱好不一样,一个法门不能普度众生,就是连念佛法门你要不懂方便,也不能普度众生。所以一个大的寺院有很多个讲堂,首座和尚分座讲经,就像一个学校它有很多教室,这个教室讲《华严》,那个教室讲《法华》,那个教室讲《般若》,你欢喜修哪个法门,你就进哪一个讲堂。这叫开方便之门,它不是一门;一门有,比较规模小的道场只开一门。圆瑛法师,过去他的讲堂圆明讲堂,只有一门《楞严经》,他老人家一生修学《楞严》,教宗《楞严》,行在弥陀,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办的是楞严专宗学院,你学《楞严经》,你进他的讲堂;你学其他的,你到别的道场去。
我们净土宗最初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一百二十三个人,专学《无量寿经》;那个时候,《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都没有翻译出来。净土宗经典最早翻译的是《无量寿经》,依《无量寿经》一部经修行,一部经、一个法门,一门深入,一百二十三个人各个成就,不可思议。你学其他法门,到别的地方去。所以寺院道场多,就像我们今天所讲的专科学校,它不是大学。丛林是大学,各个科系都有;小道场都是专科的,它有成就,所以它有学风、它有道风。东林这个念佛堂,它的学风就是《无量寿经》,道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要契合许多不同的根机,有人喜欢追顶念佛,追顶就念得很快,一句接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著念的,一句追一句的;有人念得很慢很慢,一句佛号要念一两分钟,忏云法师就是,他老人家念佛念得很慢。一个念得快的,一个念得慢的,他们两个在一块生烦恼,怎么能合得来?这怎么办?要建两个道场,两个念佛堂分开,喜欢快的那些志同道合的,你们进那个念佛堂。
所以净宗有许许多多的道场,他们里面念佛的方法不一样,多走一走,哪个道场觉得很适合自己的口味,你就到那里去修,你会有成就。同样是念佛法门都不行,同样是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古大德的注解不一样。我过去讲《观无量寿佛经》,我依善导大师的注解,台南有一位开心法师,他一再劝我:「法师你要讲《观无量寿佛经》」。我说:「讲过了。」他说:「你讲的那个不行。」我说:「怎么了?」他说:「你要讲智者大师的注解。」他是天台家的,他有执著、他有成见,他不喜欢善导大师的,他喜欢智者大师的。我要适合他的口味,就把智者大师的注解给他讲一遍,他欢喜,众生不好度!所以念佛有念得快、有念得慢,有念大声、有念小声。昨天我还听说,有人讲祖师大德都不出声,无声,我不知道是哪一位祖师大德?没有这个说法。不出声也许是年岁大了,念不动了,不是别的原因。哪有不出声的道理?
念佛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学到的,吉祥云比丘传授的,他老人家自己是这样修行的,「般舟三昧」,经行,我们通常讲绕佛,以这个为主。绕佛决定要出声,什么时候可以不出声?止静的时候可以不出声,就是你念累了你要休息一下,你在旁边打坐;打坐的时候听别人念佛,心里头跟著念,口里头不出声,休息,这是不得已。另外一种你想活动活动就拜拜佛,拜佛是很好的运动,拜佛不出声,心里面默念佛号。所以念佛是行住坐卧都不间断,这个法门殊胜。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向佛菩萨一样,时时与人方便。我给别人方便,别人给我方便;我处处限制别人,我自己在菩提道上决定时时刻刻受别人限制。为什么?因果报应。我们要懂这个道理,造什么样的因,一定受什么样的果报。
第三句讲得好,『随诸众生所应解』,这就是大开方便之门,我们常讲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就是方便门。常常为别人想,不要为自己想,我们所在之处就有很多人替我想;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将来受的果报不好。所以学佛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学佛有没有成就?有没有成绩?都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特别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看看你有没有改善?
偈颂第六首:
【或有能了佛音声,普遍十方诸国土,随诸众生所应解,为出言音无障碍。】
这一首在前面拉杂跟诸位讲了许多废话,这些话不能不讲,不讲真的我们的经白念、白读、也白学了,所学非所用,我们学它干什么?学佛的人必须常常记住,常常提醒自己,从起心动念立刻就要能觉察得到,「我这个念头,佛要是看到赞不赞同?佛有没有这个念头?」佛没有,那我们赶紧把它放下。我们跟别人谈话,想想我们这个谈话的态度、语气像不像佛?我们一天的作为像不像佛?常常想到佛是不是这样作法,你学佛进步就会很快了。像不像的标准都在经论之中,经论是佛心、是佛的言语,戒律是佛的行为,你看看佛对人多么谦虚,多么恭敬,哪有端什么架子的?没有,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上对於许多国王大臣,下对贩夫走卒乃至於乞丐,佛是平等心对待。平等的尊重,平等的敬爱,平等的教导,自己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给大家看,让我们向他学习。我们发心学佛,出了家,到底学了些什么?有没有认真去反省过、去检点过,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成绩?如果我们的道业没有进步,前途可畏。我自己不能成就,我能帮助别人成就,那还真有功德;我自己业障太重,我把我的机会让给别人,是做了一桩大好事,那个人要成功了,你就享福了。最忌讳的,障碍别人修学的机缘,自己又不肯干,肯定堕地狱,这个罪重!我们读这一节经文感触很深,我们应当怎么学,自己总要知道。
如来果地上『随诸众生所应解』,这就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必须见性才能做到,没有见性不能够与一切法融通,这是做不到的。做不到,我们如何能做到相似?总要学,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方便,学佛舍己为人。我坐在这个座位,这个座位距离老师很近,有个初学的人,他想到这边座,我们欢喜让给他,「不要紧,你请坐」,我们可以坐后面去。为什么?我们听得很久了,我们一定要把初学带进来,不要让他在这里一看退了心,那我们的罪过就重了。「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一句话佛在大乘经论里讲了多少遍,如果我们令一切众生生烦恼,岂不是跟佛的教诲完全相违背吗?这个人讨厌我,我看到他赶快回避,为什么?让他生欢喜心,这是佛菩萨。他喜欢我,我可以亲近他;他讨厌我,赶快远离,绝不让他生烦恼。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学,对人对事对物,常常有尊重心。
末后一句是讲感应没有障碍,『为出言音无障碍』,在我们现前学习当中,答问无碍。有人提出问题向你请教,你都能够解答,你解答都不会错误。这要怎么学法?要落实佛陀教诲,你才能做到;如果你听得很多,学得很多,你都没有做到,你的解答很可能有错误。要做到,要落实。第七首:
【或见如来种种光,种种照耀遍世间,或有於佛光明中,复见诸佛现神通。】
这首偈是赞颂「见佛光明」。第一句是「多种」,佛的光明不只一种,无量无边。为什么?称性,性德没有边际,深广无尽,所以他的光明也就没有数量。他的光照,决定是遍虚空法界,为什么?虚空法界是自性变现的,自性的光明,这个光有体有相有用,无不遍虚空法界。『种种照耀遍世间』,「种种」这两个字含义很深,说明「遍照」。下面一句『或有於佛光明中』,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到的,「或有」我们通常笼统的说一句「有缘」,这个说法也没有错。有缘是什么?具足某一些条件,你见到佛了,有人在定中见佛,有人在梦中见佛。梦中见佛的人很多,这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现前修行的功夫,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常常念佛、常常想佛,「一切法从心想生」,常常想佛,佛就会在梦中示现。如果你常常想的是贪瞋痴慢、是损人利己,你梦中就会见妖魔鬼怪,「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你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这一生虽然没有修行,甚至於也没有想学佛,梦到佛、见到佛是过去生中的善根,这个时候缘成熟,你见到了,见到了增长信心、增长善根。
『复见诸佛现神通』,这是於佛缘分深了,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深厚。既然善根深厚,为什么还落得今生这个样子?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了,是在临命终时一个念头错了,出不了三界六道,又搞轮回了。所以学佛人这一点不能不谨慎,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养,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不能有一个念头错了,不能有一桩事情做错了,菩萨道上才没有障碍。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真难!难在哪里?难在我们习气太重,完全没有能力控制,这是凡夫,这是标准凡夫。英雄豪杰不是别的,有勇气有毅力,能把自己烦恼习气克服,这个人不是平常人,我们世间人称他作英雄豪杰,这样的人这一生当中决定会有成就。於是或是梦中、或是定中、或者是现行,有!有这种人,不一定在什么机缘下他看到佛相,佛现相。现神通是佛来帮助你,帮助你觉悟、帮助你回头。也许你会问:「我业障很重,佛为什么现在不现身给我看看?为什么他不来帮助我?」说实在话,佛现在现身给你,你也回不了头,佛帮不了你的忙;真正能帮得了的时候,佛会现身。不能接受,说是很想佛来帮助,佛真来帮助的时候,你会拒绝,你不会喜欢他,你觉得他太罗嗦了,他要求太多、太严格,我受不了。
所以佛的现身有时节因缘,我们要想见佛,记住大势至菩萨的教诲「忆佛念佛」,这是教我们把所有对世出世间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随顺佛陀教诲。常常念佛,常常想佛,想佛什么?想佛的相好光明,是想佛的果德;想佛过去劫中种种勤苦的修行,是想佛的因行。说得具体一点,我们能够契入,能够下手,像《观无量寿佛经》上的三福,佛如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大乘《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说得很详细,菩萨能将孝顺自己父母的心行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孝养广度一切苦难众生。常常想这个,不要去想世间的是非人我,不要去想五欲六尘,想那些东西你造的是六道轮回业。你把念头转一转,你想佛菩萨往昔累世所修所行,这个好,这是菩萨业。常常想,念头转变了,自自然然就不知不觉变成行为了。
你见到一切众生自然就会起恭敬心,看到一只小蚂蚁你也会合掌念一句阿弥陀佛,对它致敬,对它供养,恭恭敬敬合掌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供养它。它能不能得受用,它得受用有多大,完全看你的诚心。印光大师所说的,你有一分诚敬,它得一分利益,你有十分诚敬,它得十分利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石是石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石头都会被感动,你就看人家那个真诚!树木花草石头都会被你感动。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才能够得真实的受用。常常读诵、常常思惟,这个思惟不是用第六意识,你要用第六意识就胡思乱想了,你就会把佛的意思想错了;这个思惟是八正道里面的正思惟,不好懂,不用心意识,也就是说不分别、不执著,决定没有妄想。这个事情或者是道理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能理解,我们心里有这个疑问,不要去求答案,这叫「疑情」。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说,「小疑则有小悟,大疑就有大悟」;不能求答案,一求答案就错了,就偏差了,叫疑情。你会感得诸佛菩萨现身,现神通来帮助你觉悟。神通就是神通变化。第八首:
【或有见佛海云光,从毛孔出色炽然,示现往昔修行道,令生深信入佛智。】
这一首是赞叹「见佛毛光」,前面见佛身光。经文头一句『或有见佛海云光』,这是毛孔放光,光的名称叫「海云光」,顾名思义。「海」是形容光像海一样大,像海一样深;「云」是表这个光「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可以受用,不可以执著,云是表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深广无际。『从毛孔出色炽然』,这是说光是从什么地方放的,这个光是从毛孔出来的。学《华严》的同学一定要记住,一毛孔里面现无量无边微尘刹土。我要问,佛的海云光在不在我们面前?在,周遍法界。哪里会不在?确实在,我们凡夫觉察不到。那你要问在哪里?给诸位说,我们六根所接触到六尘境界点点滴滴,无一不是佛的海云光照,而是我们迷失自性迷得太久了,变成是麻木不仁。学佛尤其是修学《华严》,不能不觉悟,觉悟就是开悟;一定要能体会,尽虚空遍法界微尘刹土无量众生,就是诸佛如来的清净法身,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我们没有离开如来的身土,我们不见佛身,我们不知道佛土,这叫迷;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叫颠倒。
「海云光」的德用,我们讲它的作用,『示现往昔修行道』;诸佛如来过去生中修因证果,我们有没有见到?见到了。见到一切众生的善行,欢喜赞叹学习,我一定会很快的会想到「我有没有?」我要是没有这个善行,赶紧发心!如果我没有这个力量、我做不到,做不到没有关系,你有心,做不到是缘不具足。因具足,缘慢慢再修。先要具足胜因,最殊胜的因地,这个因地就是大菩提心。我们今天把它总结为十个字,真诚的心具不具足?对待一切众生,对待一切万事万物,一味真诚。诸佛如来如是,法身菩萨如是,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有没有具足?有没有认真来学习?不怕别人欺骗我们,一切众生用虚伪对我,我用真诚对他。这一切众生用虚伪对我的,是些什么人?我们不知道,给你说真话,那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何以做这些事情?来考考我,看我功夫够不够?故意来诱惑诱惑我,看我还动不动心?所以一切顺境逆境,是如来变现的,一切逆境恶缘也是如来变现的。我们要想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在哪里修?就在这里修。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佛菩萨示现的境界,来帮助我、来教导我、来成就我,我们如果在这些地方能够稍稍体会得,那个感恩的心才会生出来。为什么?知道恩德了,知恩报恩。
佛菩萨示现的逆行,像「五十三参」里面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我们要反省「这些恶行我有没有?」如果有,立刻晓得改过自新。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