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186-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

第33章

5186-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第33章

小说: 5186-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部原因”。②“如果我们这几年完全根据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完全走群众路线,有许多错误不会犯,即使犯了,也可以早发现。”③刘少奇的这番话,可谓肺腑之言。大会给人传达的信息是,以后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要发扬民主作风,要让人讲话,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不再搞过火斗争,不能让第一书记一个人说了算;对过去反右倾、拔“白旗”搞错了的要一律平反等等,这些都是从上到下通过大会总结经验而达到的共识。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与会者都能认识这么深刻,其中还存在相当不同的认识,但至少大会表现出来的是这样一种形势,这样一种气氛。而这样一种民主、奋进、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气氛,无疑立即鼓舞了当时人们的士气,振作了大家的精神。    
    大会上,粮食征购问题的最后解决,就充分体现了大会的民主精神。本书在介绍召开大会的原因时,曾谈到直接的起因是粮食问题。大会之前,在粮食征购问题上,中央和地方几乎是对立的,中央决定从地方上购粮150亿斤,结果地方叫苦连天,不愿接受,中央无奈专门召集各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一个一个地落实。这些书记们在中央的压力下,虽然接受了征购任务,但很勉强,表示还有难处,中央这才决定召开有地委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后改为七千人大会),同时强调要反对本位主义,地方要顾全大局。现在,中央真正放下架子,反复听取地方同志的意见,体谅农民的困难,决定再把工业发展的速度调低一些,挤出工业用外汇,多进口一些粮食,以缓解地方的征购压力。中央的这一举动,受到各省委书记的热烈欢迎,也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相互认同。当时的王任重在日记中说:“这个问题一解决,这次大会就可以圆满结束了。从‘压力下’解放出来,才真正心情舒畅。马列主义实事求是的作风终于得到完全胜利,这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马列主义,为今后党的会议树立了典范。”由此也可以印证当时许多与会者的心情同王任重一样,是愉快的。    
    大会在取得重要成绩之外,显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大会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但毛刘之间最决策高层的思想不但没有统一,而且加大了分歧。④当时刘少奇表示,大会对过去几年工作的总结只是初步的,以后还要总结;毛泽东也表示了这个意思,“是一个初步的总结”。他们两人都认为这个总结是初步的,那么这个“初步”在毛和刘那里,却有着不同的解释。毛泽东认为,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三面红旗”到底正确不正确,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间去检验。⑤刘少奇则认为,一是时间短,有些问题还看不那么清楚,所以这个总结只能是初步的,在这一点上,他同毛泽东的看法是相同的;但死了那样多人,生产力遭受那样大的破坏,不能总结一次就行了,以后还要不断地总结,在这一点上,就与毛泽东不大相同了。    
    还有,这次大会没有从 “三面红旗”,这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方面来总结经验教训。“三面红旗”到底对不对?大会明显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人甚至提出了相当严重的质疑,有鉴于此,大会只是作出了对“三面红旗”允许怀疑的承诺,但最后还是表示“三面红旗”是正确的,还要继续高举。因为没有在指导思想上彻底纠正错误,也因为还要继续高举“三面红旗”,对日后出现的比较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实践探索就缺少了理论上的支持,使之很容易便被当作错误的东西,或者是被当作错误路线打压下去,如“包产到户”等问题。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第四部分有关大会的成果(3)

    再有,大会已经认识到最大的经验教训是党内缺乏民主,是导致犯错误的根本原因,但如何保证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实行,或者说,怎样才能防止以后类似的错误不再发生?则没有深入的讨论和总结。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这次会议,对庐山会议人为制造的所谓“反右倾”斗争,并没有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仍然保留了对彭德怀等的错误结论和错误处理,以彭德怀有一个所谓“反党集团”,又有“国际背景”为理由,不予平反。用这种态度对待所谓彭德怀“反党集团”本身,就表明党的“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在根本上被触动和解决。    
    此外,林彪在会上作的鼓吹个人崇拜、掩饰错误的讲话,产生了相当的消极影响。即使是刘少奇的书面报告,对毛泽东的评价也有不够实事求是的地方。比如,报告中历数了很多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的正确意见,但对毛泽东的错误意见则避而不谈,并结论说:“如果我们许多同志更好地领会毛泽东思想,……并且认真执行毛泽东同志在每个关键时刻提出的指导意见,那么,这几年工作中的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或者可以大大减轻,或者在发生之后可以更快地纠正。”这些话,连毛泽东本人看了也觉得过意不去,他对刘少奇、邓小平说:“你们的报告把我写成圣人,圣人是没有的”。⑥情况表明,一方面,如林彪,不顾历史事实,居心叵测,对毛泽东投其所好;另一方面,中央第一线的领导人也存在自觉为毛泽东开脱的倾向,这对克服毛泽东一个人说了算的专断作风,转变“左”的指导思想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总之,七千人大会既取得了令人难忘的成就,也留下一些令人遗憾的不足。这里有认识的局限,也有不少个人的因素。它的成就,带来了大会之后的一片新气象;它的不足,注定了那一片新气象的出现必然是短暂的。1980年11月16日,经过18年反思的陈云,回顾这一段历史说:“在‘左’的错误领导下,也不可能总结经验”。①陈云的话,令人扼腕深思!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第四部分大会带来了什么新气象(1)

    七千人大会,未在指导思想上彻底纠正“左”的错误,注定了党的工作还会出现反复。但这是我们今天才能有的认识,当时人们并不可能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七千人大会的与会者被当时所出现的让人讲话、允许怀疑“三面红旗”的民主气氛所鼓舞,解放了思想,放下了包袱,在各项工作领域开始了新的探索。“七千人大会”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大会结束后的最初阶段,毛泽东和中央第一线的领导人想法是比较一致的,决心发扬大会精神,在党内外继续营造民主气氛,使党、政、军、民、学等七个方面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1962年2月22日,毛泽东批复刘少奇,人大“开一次生动活泼的大会极为必要”。①此处的着重号是毛泽东自己加的。不言而喻,他和刘少奇同样都很期望能出现这种局面。4月9日,在全国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对于政治上敢于讲话,工作上敢于负责,学术上敢于争鸣的情况,“要造成一种气氛,现在逐步在造成这种气氛”。②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主党派、外交等方面的新局面很快就显现出来,调整的步伐加快了,调整的力度加大了。    
    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宣部长陆定一指示编辑、赶印了《魏征传》,希望以史为鉴,来配合当时兼听则明的政治气氛。有些剧作者还立刻创作改编了《唐太宗》、《洛阳宫》、《唐皇纳谏》等剧本。③一时间,一股民主宽松的春风荡漾在人们中间。    
    人们开始变得敢于讲话了。比如,这年的2月17日,周恩来在电影、话剧创作座谈会上说:“1959年5月3日,我在紫光阁讲了一次话,谈了文艺工作两条腿走路的十个问题。今天讲话和那次有点变化了。那次我也是被戴了帽子的,有些党委就不准传达我的讲话。”④周的语气表露出一种愉悦的心情。1962年5月底6月初,邓子恢在部队讲农业问题时,兴奋地说:“过去像我这样的人也不敢讲话。”当他谈到安徽的包产到户时,还说:“过去我这样说是要被带上右倾帽子的,现在我的右倾帽子摘掉了,不怕了。”⑤在中央的会议上,周恩来反复强调:“要鼓励各种意见都说出来,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争论以后由中央做决定。”他还在1962年4月18日召开的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说“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批评对方的短处”的朋友“不是畏友而是诤友”,⑥积极鼓励大家要敢于讲话。    
    这一年,人们像是又回到了久违的党内那种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中,党内大有一种精神解放、手脚放开的令人愉悦的轻松气氛。    
    在经济工作上,七千人大会结束后的第14天,刘少奇在中南海西楼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通称“西楼会议”)。在讨论1962年的国家预算和国内的经济形势时,刘少奇对经济形势做出不同于七千人大会的大胆判断,提出最困难的时期还没有过去,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国民经济将进一步恶化。刘少奇说:“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对困难情况透底不够,有问题不愿揭,怕说漆黑一团!还它个本来面目,怕什么?说漆黑一团,可以让人悲观,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困难作斗争的勇气!”⑦他还说:目前的形势是一个困难的形势,“类似非常时期”。⑧在七千人大会上没有发表大会讲话的陈云,在这次会上也作了系统发言。陈云将七千人大会提出的10年规划,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大概5年)是恢复阶段,后一阶段是发展阶段,并把工作的基点放在“争取快,准备慢”上。⑨    
    此外,一度停止工作的中央财经小组恢复起来了,刘少奇提议陈云任组长,统管全国的经济工作。不久,陈云提出,对1962年的年度计划(七千人大会通过的)要重新安排,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必须把保障并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摆在首位。    
    如果说,在这之前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还是想慢慢转弯,一个一个方面的来进行,或者说是被动调整的话,那么,在这之后,用周恩来的话说,是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是主动调整,是着眼全局从综合平衡来考虑和解决问题。很显然,在七千人大会为加快调整的步伐,进行了全党动员之后,“西楼会议”成为大刀阔斧、全面落实七千人大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    
    同时,大量精减城市人口,决定1962年一年精减2000万①的措施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另外,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对经济效益不佳的工厂实行关停并转;各地的基本建设,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工程和十分必要的扩大再生产的某些工程之外,其他都一律停止;集中力量增加农业生产和日用品生产,解决吃、穿、用问题,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类似的调整,动作之大,力度之强,为前所未有!    
    就在中央重拳出击的时刻,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人那里,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说七千人大会对经济形势的估计是正确的,采取这样大步骤的调整措施是不是对形势看得太消极了?于是,5月7日至11日,刘少奇再次主持召开有100多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就如何看待目前的经济形势进行讨论。对此,刘少奇说:“目前的经济形势到底怎么样?我看,应该说是一个很困难的形势。从经济上来看,总的讲,不是大好形势,没有大好形势,而是一种困难的形势。”“现在的主要危险还是对困难估计不够”。“分明有困难,却说没有困难,这样的人,不能算勇敢的人”。“对困难估计不够,自己安慰自己,那不是马克思主义者”。②    
    在工业调整深入进行的同时,如何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人们也在进行大胆的探索。虽然早在1961年11月,中央就曾批评包产到户和一些“变相单干”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要求把这些做法改变过来,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被指出的错误之一,就有在安徽推广“责任田”一项,但七千人大会所强调的要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深地鼓舞着人们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增产的方式。几年来,广大农民所感受的现实情况是,人民公社的美丽前景不但没有出现,相反饿死很多人,而有的农民自己单干,不仅能够吃饱,还有富裕交公粮。因此不少农民呼吁把田分到户,中央只应当大家,莫当小家,小家让农民自己去当。所以,在农村包产到户非但没有绝迹,相反呼声越来越高。原来主要是各省自己在搞,到了1962年春夏期间,则受到了来自中央第一线领导同志的支持。如邓子恢、陈云、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等均有赞成的表示。用邓小平的话说,不管是白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就用哪一种方法。③由此在农村出现的新气象,表现为实行包产到户和分田单干的地方越来越多。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第四部分大会带来了什么新气象(2)

    在七千人大会的春风下,调整全方位展开。中联部部长王稼祥,针对当时中国的外交状况大胆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当时的王稼祥因为身体不好,处在半工作、半休养状态,对于国内面临的极大的经济困难,他很是着急;对于中国对外关系方面四面受敌的情况,忧虑得不得了。王稼祥没有参加七千人大会,但会议发给他的文件、各种简报材料,他都认真地阅读了,尤其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使他深受鼓舞,④于是他支撑起病体,一面找材料,一面找中联部的一些同志进行讨论,于2月27日牵头给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写了一封建议信,随后,又主持撰写和审定了两份文件⑤,陈述对外工作的见解和主张。其基本思想是,我们应该把和平运动的意义说够,不要只讲民族解放运动,不讲和平运动,不要四面树敌,要缓和和约束某些方面的斗争,以便集中更多的精力,来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其基本方针,是在对外斗争中要小心谨慎,注意策略,而不能勇往直前一斗到底;对外援助应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遗憾的是,这些正确的思路,后来被扣上了“三和一少”的帽子(对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修正主义和,支持各国革命运动少),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行。    
    在统战工作上,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常年同全国各界人士打交道,他深感他们是爱国的,但近几年来,党在统战工作上存在不少错误做法,对他们“敷衍应付”多,要么是“冷在一旁”,“课以责任却不给必要的权力和条件”。受沐于七千人大会的春风,在1962年4、5月间,李维汉主持召开了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会议说:统战工作的方针应该更加强调团结,强调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发扬民主,调整关系,充分使用,耐心教育。①今天,当我们看到200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强调“团结和民主”是全国政协会议的两大主题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42年前,这次统战工作会议主张的方针,是多么的富有远见,也可以想见当时的李维汉是何等的敢想敢说了。但是,同样遗憾的是,这次会议的主张,后来在八届十中全会上,也被指责为“统战部要把民主党派改造成社会主义政党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