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

第230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230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叫华严三昧;你学《法华经》,就叫法华三昧;你学《金刚经》,叫金刚三昧。你用的方法不一样,无量无边,但是你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都是得清净心,都是得到一个正受,就是苦乐忧喜舍统统放下、统统没有了。所以它是一切法的体,这个体就是《还源观》里面所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是什么?是三昧,本无动摇、本自清净。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非证不说故」,你没有证得不跟你说,你证得的时候才给你说。像我刚才跟诸位说的,我跟章嘉大师学习的这段往事,我们初学,没有证得,章嘉大师没说,没说他用上了。到十几年之后我们才想到这桩事情,他没有说破,但是他用上了,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为什么?你没有证到的时候,跟你说你会起分别、起执著,这就是为什么不说。因为这个东西是离妄想分别执著它才现前,妄想太深了暂时不谈,我们讲粗相,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的时候不说,分别执著淡薄的时候可以说。这是第二个意思。
  第三,「显此法非思量境故」。这是自性本定,不能思、不能度量。思是什么?思是妄想。量,量就是分别执著,(这个念「亮」),思量。至少离分别执著这个境界慢慢现前,相似境界现前;起心动念断掉了,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境界完全现前。完全现前的时候佛要说,说是给他做证明,给他证实他这个境界是正确的,不是错误的。佛经里常常有句话说「不可思议」,一个思就把思量境界统统包括在其中,妄想分别执著用一个思做代表。议是什么?议是言说,言说、讨论。为什么?这个境界它是超越了言语,言语说不出的;超越你的情识,情识就是八识,八识缘不到,言语也说不出,所以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处灭,非思量境,后面佛说唯证方知。证得之后,佛又用一句话来形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喝一杯水,这水的温度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说不出来。你说这水热,热到什么程度别人不知道;这水凉,凉到什么度数别人也不知道,唯证方知,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第四「观机审法故」。这是在教学的时候,你要看看这个人的根性,然后应当教他些什么、怎么教法,叫观机审法。可是这里头我们一定要知道,既然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你这一观机,妄想分别执著全起来了,再一想像我应该跟他说什么法门,不就分别执著又起来了吗?所以这个地方的观、这个地方的审,是用我们一般的名词,它的意思很深,这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完全是一个很自然的反应。很难说,用我们世间这种言语大家有个概念,观机审法,其实这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才是《华严经》里面的教义;一落在分别执著里面去,那就掉在世间法,《华严经》就变成世间的一门学术。现在大学里面有开这个课程,方东美先生晚年在辅仁大学博士班里面开课就是「华严哲学」,那就把它当作世间一门学术来研究。能得华严哲学的概念,不能得华严的受用境界,那得不到;华严受用境界一定要从华严三昧下手,你要是不得三昧,《华严经》的受用是得不到的。我们要怎么样得到它的受用?你就要学放下。这个放下要放得彻底,学,真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起心不动念,就入华严境界。但是这个很难,佛有方便,我们从方便下手,方便能帮助我们契入真实。方便是什么?先学不执著,真的不执著了,再学不分别,真不分别了,最后再学不起心、不动念。有步骤的,慢慢向上提升,行。具体的做法,《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样子。
  最近我在佛学问答里看到,有不少同学提出疑问,他们常常听经、念佛、学《无量寿经》、修净土法门。遇到有些法师给他们说,不必修这个法门,还有比这个更殊胜、更好的,他们也讲得头头是道。他问我怎么办?要不要亲近这些善知识?其实《华严经》上有例子,善财就是个好榜样。善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搞多元文化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出家、有在家。出家现在讲是宗教,有宗教、有学术,宗教里面有佛法,也有不是佛法,其他宗教,社会上各种行业统统包括了。善财童子都跟他们往来,都跟他们接触,对於他们这些技术、能力、作用、智慧全部都通达,像《般若经》上讲的无所不知。他到底修哪个法门?他修的是念佛法门,始终没有改变。亲近归亲近,访问归访问,听讲归听讲,听讲长智慧,你不接触、不听你怎么会知道?可是听了之后怎么样?听了之后他不动心,没有改变他的初衷,他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来不改变。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所以我们学佛要学善财童子这个态度,问题就解决了。这是慈悲到了极处,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特别在现前社会很适用。
  五十三参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一定要学善财,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条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永远不变,这就对了。所以他的参访,每个经历他就提升一个境界,参访德云比丘他是初住菩萨,法慧菩萨,参访海云比丘他就是二住菩萨,参访妙住比丘他就是三住菩萨,节节高升。五十三参前面三位是比丘,用意是表法的,代表是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表这个意思,前面用三个比丘做代表,后面就不是的,在家人。我们总得要会看,要细心去体会。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观机审法就太重要了。这个本事学会了,你在这个世间可以说得上是人缘第一,人人欢喜你,人人爱戴你,人人都愿意跟你学。这在教学非常重要。
  第五,「为受佛加故」。这是说接受佛的加持,就是前面菩萨自己说的承佛威力,受佛的智慧、受佛的大愿大行的加持。我们想想,我们现在在凡夫位,虽在凡夫位,我们可以肯定我们学佛绝不是这一生才开始,过去生中我们相信多次遇到佛法、修学佛法。为什么?你才有这点善根。从哪里看?从我们这两个小时你听得欢喜、你听得不愿意离开,这就证明了。你到马路上请个人来,叫他坐在这里听听,听个五分钟、十分钟他就走了。能够听得欢喜,尤其是能够天天都来听,就证明往昔生中学过这个法门,你才能听得懂,听得有兴趣、有味道,叫法味,才肯来。既然是这样的,我们就一定得佛加持。佛的加持,过去我的老师常常给我们说,他加持的威力大概跟我们学习的是相等的。我们有一分,譬如有一分信愿,佛菩萨就加一分;如果我们有两分,他就加两分;我们有三分,他就加三分,是这么个意思。只要我们自己奋发努力真干,真干最重要的不要忘掉是放下,对於经教的修学浅深、多寡没有什么大关系,最重要的是放下。为什么?你能把世出世间这些东西都舍掉,你的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是什么?是法体故,你回归到法体,你回归到自性,这个重要。我们今天回不了头,就是里面夹杂的东西太多,这些东西自性里头完全没有,所以它不是真的。
  我们非常感激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感激他为我们做出的示现。他不认识字,没有学过经教,你从《坛经》上去看,《坛经》第一篇是他的自传。没有学过经教,在黄梅虽然住了八个月,没有进过讲堂、没有进过禅堂。八个月他很老实,标准的老实人,五祖分配他到碓房里去工作,现在讲做义工,舂米、破柴,他就老老实实干了八个月,门都不出去。最后传法传给他,为什么?他开悟了。凭什么开悟的?凭放下开悟的。就是说他能够把分别执著、起心动念一下放下,这一放下就回归自性,宗门的术语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五祖衣钵就传给他。我们要知道他才二十四岁,很年轻。这个境界叫转凡成圣,一念之间转凡成圣,问题真解决了。我们现在对这些道理、方法可以说相当清楚,问题在哪里?问题是我们放不下,问题在这里。为什么放不下?我们用佛的话来安慰自己,业障、习气太重。而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业障、习气是假的不是真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两句话给我们一个启示,本有的决定可以恢复,本无的肯定可以放下,是鼓励我们立刻放下,放下就成就了。
  所以,我们要有这个勇气、有这个信心、有这个智慧,真干。不要再拖泥带水,不要再有牵肠挂肚的,要晓得什么都是假的,尤其弥勒菩萨给我们说得那么清楚、那么明白。给我们说明宇宙、生命的缘起,佛法里面讲的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依正庄严,正报是自己,环境是依报,从哪里来的?从妄念生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妄念极其微细,微细到什么程度?我们概略的计算了一下,现在人讲话都是用秒为单位,我们就用秒做单位,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看看这个速度。那么短暂的时间里,那一个念头,有念头就有物质现象,有物质现象就有精神现象,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我们现在感官的这个世界,就是这种念头念念的相似相续相,为什么说相似?因为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不是前念,念念是独立的,念念前后不相干。就像电影胶卷一样,一格一格的,格格都不一样、不同。相似相续相,我们被这个幻相欺骗,以为是真的。常常能作如是观,人会开智慧,你心会清净,你能够跟菩萨无量三昧起相应的作用。虽然你还不能证得,你走的方向是正确的。
  特别严重的是七情五欲,我们放下从哪里放起?就从七情五欲下手,首先把这个东西淡化,不可以过分的执著。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我们的功夫就进步,这叫真修行。修行不是一天念多少声佛,也不是一天念多少部经,那些念佛、诵经都是增上缘,都是帮助你的。真正功夫是你把七情五欲淡化,那叫真功夫,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效应。烦恼重不长智慧,如果我们学佛我们很精进,每天念佛、诵经、学教都不中断,但是我们烦恼、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严重,那完全叫白学了,学错了。想想惠能大师,一天也没学,人家居然在《金刚经》一句经文之下彻底放下,五祖给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放下了。他没有通过转恶为善,也没有通过转迷为悟,他直截了当就转凡成圣,这是真正了不起,真正令人佩服到五体投地,没有话说,没有阶级的。所以佛加,我们知道,佛慈悲,无时无刻不在加持我们。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这是烦恼习气严重,念念想七情五欲,念念想自私自利,念念想贪瞋痴慢,那没法子,虽有加,加不上。如果我们肯接受,虚心的接受,那就是对佛菩萨真诚恭敬,这个加持你会感觉得到。因为佛菩萨是平等的,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像阳光普照一样。
  最后一条「成轨仪故」,轨是规矩,仪是仪式。教学得有教学的规矩,有个教学的程序,这句经文列在此地就是教学的规矩、教学的程序,不能少的,这个程序不能省略的。这说明为什么入定,入定有这六个意思在。「余如玄说」,玄是玄义,其他的清凉大师在玄义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比这里说得更详细。
  下面说「文有三别」,文就是这一段经文、这一行字,从尔时到方便三昧,这段文里面有三种意思,这里三种差别。第一个是「入定人」,法慧,「法慧入者,是众首故,余入则乱,乱起则不调伏故,显十住法慧能说故」,没有智慧不能讲这个十住法门。这是第一个,讲人的差别,是法慧入。法慧是十住菩萨里面的代表,是众首故,这个众统统是十住菩萨,首就好比是班长,这个班他是班长,班长代表这一班的同学。所以由他来做代表,而不说别人。说别人,别人太多,那秩序就乱了,秩序乱就不调伏,不调伏就是没有秩序。像大会里面,人再多,人人守秩序,这个会就显得庄严,能看出会议的气氛。同时就显出十住法,智慧才能够宣说,代表大众来做报告。这是入定的人。
  第二个「入定依,谓承佛力推功化主,表无慢故」,这个非常重要。入定,依什么入定?实在讲是依自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你入定,你才得到菩萨无量三昧。他不说自己,我放下了、我得定了,他说我之所以能够这样修学,是老师教的,总不能把老师忘掉。老师是谁?诸佛如来,所以是承佛威力,念念不忘老师,没有老师我们哪有这个缘分?实实在在的,我这一生要没有遇到方东美先生,哪里会知道佛教!年轻的时候总以为佛教是宗教、是迷信,不愿意接触,这个误会就很深,现在社会上像我这种误会的人太多了。我们这一生学了佛法,在佛法上得受用,怎能不感激老师?念念不忘老师。佛法上无论有多大的成就,老师给的,老师不把我引到这条路上,就不可能有这种认识,不可能有这个成就,不能忘老师恩。人生在世两个大恩人,父母、老师,不可以忘本。所以,佛在《观经》上净业三福教导我们,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这是佛教我们的。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智慧得自於老师,没有父母、没有老师我们怎么会有成就?所以,念念不忘父母恩,念念不忘老师恩德。推功化主,化主是教化主,教化主在我们这个世间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会上是毗卢遮那佛。表无慢,没有傲慢,一切的成就是佛力加持、是老师的教导,这就对了,这是自己性德的流露,而是真正给社会大众做出最好的榜样。特别在现在社会,年轻人知道父母恩的人少了,不孝父母,能够知道尊重老师的人就更少,所以老师现在教不出学生。我在国外,好几个大学请我做教授,我不愿意跟学生上课,我愿意跟教授们开座谈会。什么原因?现在年轻人心浮气躁,没有耐心,他怎么能学到东西?尤其是这么深的经义,时间短了他听不懂,时间长了没有耐心,这就难了。所以,观机审法那就不能不有权巧方便,对年轻人深的东西不讲,讲他喜欢的东西,告诉他怎样才能得到,他才能接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二卷)  2009/9/24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从「三昧分」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品经从上次讲完之后到今天,当中我们可以说是夹杂在这里面,学了一部贤首国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国师这篇论文,我们用了二百一十六个小时学习圆满。在这个时候我们插这部论文在其中,用意也很深,那就是《华严经》学到此地,我们也学了很长的时间,四千多个小时,如何能契入华严境界,我相信这都是我们每个同学非常关心的事情,而《妄尽还源观》就是帮助我们契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也就是十住菩萨所契入的。怎么样才能契入?一定要妄尽。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在大乘经里面,世尊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把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能放下,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