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埔军校(全文)-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期间,武当道众为支持抗战,积极协助和配合第5战区干训团和后来的第8分校培养抗日军事骨干。为了给干训团提供足够的房舍,他们把道人集中到其他宫观,只留少数道人护观。如周府庵原有100多名道人,只留9人看观,其余殿堂、房屋都提供给校总部使用。
该分校在办学期间,道人罗教佩、洪永寿、刘理山曾多次下山为学生治病,尤其是紫阳庵的14名道人,每天要为3~5个学生治疗跌打扭伤。道长赵远高原系张自忠部特务营的连长,1940年5月16日在枣阳与日军作战中右臂负伤,伤愈后到武当山出家,住金花村(冲虚庵),1943年至1944年间,多次应邀给驻扎金花村的第8分校学生授课,讲解对日军作战的方法。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8)
1945年6月,该分校奉命裁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不久,该分校于10月并入西安分校,12月正式停办。本分校历届毕业生有:第16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431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858人。计毕业学生2289人。各种特别班毕业学员3442人。共计有毕业生5731人。
第9分校(迪化分校):本分校的前身最早是杨增新、金树仁主政新疆时的讲武堂。1933年,盛世才任新疆督办时,改名为新疆军官学校。1942年初,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巡视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盛世才建议改组新疆军官学校,纳入黄埔军校建制,蒋介石对此正在欲求不得,立即欣然表示同意。3月27日,原新疆军官学校奉命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9分校,并以当时在训的第6期学生改为第18期,独立第6队及第7期改为第19期,独立第2大队(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通信兵科)等4个队及第8期改为第20期。
迪化分校教室遗址本分校校址原为新疆军官学校旧址,位于迪化东门与近山“一炮成功”之间。这里过去是一片无名山岭,但是地势较高,居上可以俯瞰迪化全城。清末名将左宗棠进疆平乱时,敌军占据迪化城负隅顽抗。左宗棠率大军欲全力破城,在这个山头上架起了大炮,就只打了一炮,正中敌要害,敌军全部溃败。左宗棠大获全胜后,在此山岭上建立了炮台,以作纪念,并以“一炮成功”命名炮台。黄埔军校第9分校选址于此,颇收敬仰先贤、激励志气的效用。
本分校在1943年3月开办后,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蒋介石委任盛世才为分校首任主任,后宋希濂等也负责过此分校。训练单位含学生总队、军官教育队、入伍生预备教育班、通信教育班、警卫营。本分校学生主要来源于从新疆14个民族的青年中招收选取,这14个民族包括汉、维吾尔、满、蒙、回、哈萨克、塔蓝旗、索伦、锡伯、白俄罗斯、塔塔尔、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吉克等族。本地青年长于骑射,秉性勇敢。国民政府认为新疆亟待开拓,内地与边疆文化应当充分交流,所以又从成都本校调部分入伍生加入迪化分校。成都本校征求学生志愿,掀起了“开发边疆”的高潮,后批准500名学生的请求,配以全副装备,还有各兵科教官20多人随行,车运两个多月抵达迪化分校。这批师生的到来,对迪化分校教育影响甚大。成都本校来新疆的500名学生学成毕业后,均分发到当地部队中服役,不久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有许多人英勇牺牲。
本分校在1944年11月8日奉命改行新制:收训步科学生4个中队,骑兵学生3个中队,炮、工、辎、通、战车等科学生各1个中队。本分校所在地,因一般民众文化水准较低,每届招考新生的水平也未能合乎原来的要求,为了继续分校的教育,乃降低标准,将原有入伍生预备班予以保留,施以相当教育,提高文化教育程度。1946年9月,本分校停办。1947年4月,第20期学生毕业后,奉命改组为第6军官训练班。本分校历届毕业生,共计有1044人。
本分校培养了大批各民族学生,培养的许多毕业生后成为国民党驻疆部队的骨干力量,参加了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将军领导的和平起义,为新疆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本分校毕业生后多仍在新疆工作生活,1990年成立新疆黄埔军校同学会时,该分校毕业生占大多数。2004年6月黄埔军校庆祝建校80周年时,新疆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有860多人,这些平均年龄83岁左右的老人,绝大多数是原分校毕业的学生。
黄埔军校各分校一览表
校别〖〗曾用名〖〗成立时间〖〗解散时间〖〗负责人〖〗毕业人数〖〗驻址及校名变动等情况潮州分校〖〗〖〗1925。12。18。〖〗1926。12。〖〗何应钦〖〗728〖〗是为军校分校之开端,驻潮州。培训两期学生。长沙分校〖〗〖〗1926。6。12。〖〗1928。7。〖〗石醉六〖〗约500余〖〗原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3分校,后并入南京本校。驻长沙。南昌分校〖〗〖〗1928。5。〖〗1929。7。〖〗刘体乾〖〗约600余〖〗培训一期学生。第1分校〖〗洛阳分校〖〗1933。8。18。〖〗1945。8。〖〗祝绍周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9)
钟彬〖〗14798〖〗原驻洛阳,1938年1月迁陕西南郑,3月改称军校第1分校。第2分校〖〗武汉分校〖〗1926。10。27。〖〗1945。9。〖〗邓演达恽代英〖〗约3万〖〗原驻武昌,开始招收女生。
1938年迁往湖南武冈。改称军校第2分校。第3分校〖〗成都分校江西分校〖〗1935。10。1。〖〗1946。2。〖〗李明灏彭武敭吕济〖〗近2万〖〗原驻成都,1938年1月改称军校第3分校,后并入本校。
1939年3月改设第3分校于瑞金。1941年7月迁江西永丰。1942年6月迁福建邵武,1943年2月迁江西会昌,后又迁回瑞金。第4分校〖〗广州分校〖〗1936。8〖〗1945。2〖〗韩汉英〖〗19456〖〗原驻广州燕塘。1937年12月迁广东德庆。1938年1月改称第4分校,10月迁广西宜山,再迁贵州独山。1944年12月迁驻湄潭。第5分校〖〗昆明分校〖〗1935。9。16〖〗1946。2〖〗唐继麟〖〗8022〖〗驻昆明。1938年1月改称第5分校。后并入成都本校。续表校别〖〗曾用名〖〗成立时间〖〗解散时间〖〗负责人〖〗毕业人数〖〗驻址及校名变动等情况第6分校〖〗南宁分校〖〗1926。5。1〖〗1945。12〖〗俞作柏吕竟存冯璜〖〗15452〖〗原驻南宁,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分校。1929年迁桂林,1930年迁柳州,后迁南宁。1937年称南宁分校。1938年迁桂林,改称中央军校第6分校。1944年迁宜山怀远,又迁广西百色。第7分校〖〗西安分校〖〗1938。3〖〗1945。11〖〗胡宗南〖〗35942〖〗原驻甘肃天水,1939年迁往西安王曲。第8分校〖〗武当山分校〖〗1940。1〖〗1945。10〖〗李宗仁徐祖诒〖〗5731〖〗原驻湖北均县,1945年5月迁往湖北房县。第9分校〖〗迪化分校〖〗1943。3〖〗1946。9〖〗盛世才宋希濂〖〗1044〖〗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由新疆军官学校改组而成。
黄埔军校在其他地方还开办有一些时间较短、规模较小的分校或训练班,也有各地军事机关或驻军打着黄埔军校的旗号成立的一些分校、培训队、游击干部训练班等,情况比较复杂,在此不赘述。
中国黄埔军校 第三部分
第七章 中国20世纪女兵始涌黄埔潮
中国黄埔军校 提起中国女兵,人们自然想到花木兰、杨门女将。但是,在封建社会,花木兰是替父从军,只能女扮男装,而杨门女将却是背负着沉重的亡夫之灵操戈于沙场。汪洋大海般的封建纲常泥潭,陷女子于十八层地狱,何况有俗语云: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在封建时代,女子从军谈何容易,更别说是到军校中学习,深造成为女军官。
当时代发展到20世纪之初,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大革命的洪流荡涤着一切污泥浊水,一向被视为洪水猛兽般的女子从军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孙中山先生曾说:行易知难。那么,是谁首先拓开中国现代女兵思想的草莽呢?这就是黄埔军校的先驱们。
黄埔军校招收女生大争论(1)
翻阅史籍可看到,旧军阀视妇女为玩物,根本不可能有女权思想,有的只能是军中随营妓女。民国之初,虽有专门女子报纸,但在当时,男同志军还没建立,何谈女同志军。直到1924年,国共两党在黄埔建军,代表时代先进潮流的黄埔军校师生,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早不满足于把男女平等仅当做口号,首先倡导提出了女子从军和“男女同学”问题。这无疑是对封建伦理纲常的一次巨大冲击,更重要的是,从此时起,中国女兵披荆斩棘,开辟了在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上男女平等的崭新天地。一大批“娘子军”再也不必像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再也不像杨门女将那样厮守族门,而是以女子特有的英姿,自豪地跨入了中国女兵的行列。
中国20世纪女兵始涌黄埔潮。这首倡女兵思想的先驱,即是由中国共产党人主办的《中国军人》杂志。该刊是以黄埔军校为主体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实际领导人是周恩来,主笔有王一飞、蒋先云、周逸群等共产党员。
《中国军人》杂志刊载的有关“女同志军”的文章1925年,《中国军人》杂志在庆祝国际“三八妇女节”15周年之际,特撰文以志纪念。作者洪筠在《军人与妇女》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妇女的悲惨地位,妇女们在旧时代成了男子们的战利品和工余时的消遣品。在世界各国妇女运动兴起的现代社会,中国妇女也要起来争回自己应得的权利。这篇文章高歌古今中外巾帼英雄的从戎伟绩,号召中国妇女在男子们已冲锋陷阵肉搏于血泊中之关头,不要再熟视无睹,也不要仅限于摇旗呐喊作壁上观,要武装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要明白,权利归于最大努力者。要想获得女权,必须荷枪实弹去争取,绝非靠一些宣传和示威游行就可以了事。作者号召“吾亲爱之姊妹诸姑,其速武装完成国民革命,以追取应得之平等自由,以洗女界之旧污,发扬女权,以追求人类最高之幸福”。
《中国军人》杂志传播了革命思想,迅速唤起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很多女青年千里迢迢来到广州,坚决要求参加革命军。金慧淑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广西灵川人,女子法政大学毕业,在革命思想的感召下来到广州,于1925年6月9日上书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和校长蒋介石,责问军校为何不招女兵。要求黄埔军校招收女生,她自愿做一个革命的女军人。她在信中写道:“木兰从军,千秋共赏;罗兰死节,今古同称。岂以中国二万万之女子,概不能从事革命工作耶?”信发出后,未得答复,她又亲自找到何香凝,请求帮助。何香凝也感到无能为力,难以说情。金慧淑又去黄埔岛,校长蒋介石避而不见,遂又去政治部特别区党部请求,表达了她“受女界党员推举来粤访问”的深刻感受。她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则谓男女不能同学,似于理有不通,下次招生望本男女平权之旨义,予以招收壮年女生”。并说,中国4亿人口,女子居半,男子从事革命,女子却袖手旁观,救国救民的责任不均。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女子已开世界先例,走进革命军队。我们革命党力主坚持列宁主义,提倡男女权利平等,为何我国却无女同志军呢?中国两亿女子不能取得从军权,这就不能说是男女平等。
《中国军人》杂志封面在此有必要澄清的一件事是,由于金慧淑在1925年6月9日上书廖仲恺、蒋介石的信末署“淑鞠躬”,后有不少文章著作在叙述这件事时,误以为“淑鞠躬”即是姓名,并又言“淑鞠躬”是先于金慧淑上书黄埔军校的另外一位广西姑娘。实际上,从前后两封上书内容可看出,两封信出自同一个女子之手。这“淑鞠躬”应分开读“淑”、“鞠躬”,这“淑”即是金慧淑的简称,“鞠躬”是中国旧式文体信函末常使用的礼仪谦词。
再说金慧淑女士由黄埔岛回广州市区住所后,又上书一封信于军校政治部,表达了她参加革命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信中诚恳地写道:“若贵校不能收为正式学生,情愿为旁听生,伙食、服装愿自备,多一人听讲恐不碍事耳,一腔热血统希鉴原。”可见这位女士从军心切之满腔热忱,也说明革命思想已深入人心。
黄埔军校招收女生大争论(2)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名叫潘慧勤的女士来到黄埔军校,也坚决要求参加女同志军。这位潘女士后与黄埔一期毕业生李之龙结婚。
女子从军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激烈争论。有些人站在顽固的封建立场上,极力反对男女平等,曾一度社会渣滓泛滥四起。即使有些曾赞成男女平等口号的人,也狭隘的认为倡导女同志军是仅仅去满足军营男子的性欲而已,仍把革命军与旧军阀相论比。他们不了解革命军的性质,不清楚革命军有铁的纪律,杞人忧天地认为“设不幸而我革命军中果然加入了一些女同志,则诚恐将来已和敌人接触时,他们都还在鸳鸯床上甜睡呢”。7月13日,广州《民国日报》一篇署名“忠言”的文章,就大肆诋毁“女同志军”,大叫“以满足男子性的要求,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咳!这是多么的可怕,愿提倡女同志军者三思之。”
《中国军人》杂志对社会上贬斥“女同志军”的言论展开争鸣辩论。共产党员李之龙所撰写的一篇《陆军军官学校招收女生问题》,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地反响,文章写道:“用侮辱男性或侮辱女性的言辞来反对军校招收女生,是为我们所不齿的。若是在女子体格上说,或是在管理不便上说,那就很值得我们来讨论。”文章用充分的说理,论证了招收女生的可行性,回击了那些流言蜚语的肆意攻击。原来并不赞成女同志军的廖仲恺,在争论的最后也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只要那位女子身体强壮,真能吃得下苦,我也是同意的”。黄埔军校政治部对于妇女们坚决要求参加革命军的精神,极表同情,在校内壁报上发表了要求招募女同志军的提议,“星期特刊”发行了征集女同志军专号,进行大力宣传,极大地促进了女子们冲破封建伦理纲常束缚的进程,开新一代革命风气。
但在当时,女子从军,阻力很大,由于国民党右派反对,封建势力阻挠,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等原因,黄埔军校招收女生并没有立即变成现实。但《中国军人》杂志倡导的女子从军思想,一旦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就变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涛巨流,任何反动势力再也难以阻挡。一年之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公开向全国招收女生,200多名中国女兵迈进了黄埔军校的大门。
成立女生队武汉分校的创举(1)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创办,是革命形势发展的产物。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的先遣队,向湖南挺进。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发表了《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10万人誓师北伐。北伐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此时,武汉逐渐取代广州,而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孙中山生前制定的北伐计划,准备分两步完成,先是“会师武汉”,后是“直捣幽燕”。武汉三镇被攻克,标志着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已经达到。打下武汉之后,国民政府即着手准备第二次北伐,以期再打到北京,消灭奉系军阀。因此,为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