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 >

第31章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第31章

小说: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员整齐地站立着。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家中有妻儿老小的,给同乡留下了信或嘱托。队伍中透出一股视死如归、英勇壮烈的凛然正气。
  周恩来走到队伍前面,声音激动地说:“同志们,你们就要去向淡水城里的敌人冲锋了,你们都有不怕死和踏平敌城的精神,这是我们革命军所独有的,是其他一切军阀部队所不可比的,因为你们明白是为了谁去攻城,为了谁去牺牲……”
  黄埔校军官兵以往除了实弹射击、演习和在广州市区平定商团外,还没有在真正的战场上厮杀过,他们趴在战壕里,在临战前自然充满了莫名的紧张与期待。早春的广东,潮湿而暖和,校军官兵身着蓝布军服,打着绑腿,穿着草鞋,警惕地注视着晨雾中的那方“石头匣子”。
  2月15日7时整,涧井高地上,苏联炮兵顾问、原苏军炮兵师长夏斯特洛夫挥动着指挥旗,两门山炮在他的指挥下,准时向淡水城的东南角开始轰击。炮弹呼啸着飞向城墙,守城敌军官兵一部分被榴霰弹击中,在城外高地上可眺望见有些敌军官兵正混乱着四处躲藏。城墙很快被炸开一个缺口,隐蔽在城墙下的校军官兵的步枪、机枪一齐开火,掩护奋勇队挟梯攻城。奋勇队员一跃而起,冒着浓浓的硝烟,冲向城墙根。

  第八章 校军东征北伐(4)

  奋勇队员利用云梯爬城。但还有许多官兵拥在城墙根下,因为没有足够长的云梯而不知所措。何应钦团长的苏联军事顾问切列潘诺夫和骑兵顾问尼库林忽然从高坡上跑了下来,嘴中大声叫喊着什么,但大家并没有听明白他们两个人的意思。他们接近城墙豁口后,尼库林蹲下身体,切列潘诺夫踩在他的肩膀上,做出了攀登城墙的姿势。大家立即明白了:架人梯!左权把本排的士兵集合在一起,分作三列,搭人梯爬城。敌人凭险顽抗,城根下到处是奋勇队员和双方官兵的尸体。左权毫不犹豫地踩着士兵的肩膀,被一个又一个肩膀顶上了城头。他个子矮小,却很敏捷,挺枪舞刀,一登上城头,便有了用武之地,英勇杀敌,且战且攻进。
  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学生军英勇善战。守城叛军见黄埔校军锐不可当,城下愈攻愈猛,被迫退避街巷。这时,城门被打开,教导第2团也乘势冲进城里,与教导第1团会合一处,聚歼残敌。此战共俘虏敌军1000多名,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10多挺。淡水城于午前攻克,守敌只有300余名侥幸逃命。
  黄埔校军在淡水之战中牺牲10人,受伤40多人。教导第1团的军事顾问切列潘诺夫亲眼见到黄埔军校官兵师生的舍身精神,称赞说:“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的尉级军官绝大多数都表现很好。”
  淡水之战造就了许多英雄,同时也出现了临阵退却、贪生怕死之徒。第2团第7连连长孙良在前线激战时,带兵逃跑,后被军法处置,执行枪
  今日淡水城新旧混合的民居(2002年摄影)
  决。教导第2团团长王伯龄在率部防守淡水城内、城外高地时,不仅没有组织有效的反击,而且临阵脱逃。在战后被撤去教导第2团团长职务。
  攻下淡水之后,教导第1团集合在城西北边一片高地里,派出警戒,注视着惠州方面敌人的动静。敌军洪兆麟部闻听淡水危急,急调惠州、博罗方面的部队星夜驰援,向淡水猛攻。校军以1个营守城,其余全部在城外与敌军作战。下午4时左右,敌人的增援部队便与教导第1团接上了火。第2团团长王伯龄不在阵地上,各营、连便自动展开,与敌军对射。东征军粤军第7旅禁不住敌人的逼攻,逃跑的惟恐落在了后面,一片混乱。敌军洪兆麟的部队是以“三板斧”出名的,他用兵总是集中精锐力量,以连续3次的猛烈冲锋把对方冲垮。这时,离城四五华里的山地上,敌兵像潮水一样,奔腾汹涌地抢夺山头。何应钦命令本团第2营长刘峙率全营反攻。时值黄昏,暮云横山,战尘蔽空,士兵们的枪都上了刺刀,猛扑向敌阵。愚蠢的敌人以为这支部队是从城里败退下来的友军,抱着枪等友军靠拢,待看清枪上白晃晃的刺刀指向他们时,为时已晚,吓得调头就跑。由于校军英勇善战,敌军在一处乱了阵脚后,只好全线后撤,向惠州方向退却。黄埔校军和粤军第2师乘势进行反击。
  左翼军与中路军在右翼军攻克淡水后,仍迟迟未动,右翼军决心孤军乘胜向洪军猛攻。洪军由淡水败退后,集结于平山墟、白芒花整补。右翼军一鼓作气,拿下白芒花与平山墟,随后又直下海丰。右翼军进占海丰后,得悉洪军向潮汕方向溃逃,军心紊乱,士气颓丧,黄埔校军和粤军一部不待休整,乘胜攻克陆丰、汕头、潮安等地,击溃敌军洪兆麟、叶举两部。至此,右翼军在第一次东征中的原定战略任务全部完成。
  2月27日,东征军抵达海丰城。这座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军阀陈炯明的家乡。海丰城商民百姓们,不等东征军进城,就竖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犁头旗子。饱受风、潮、水、旱灾害之苦的种田百姓,早就想打倒陈炯明,建立农民自己的天下,以结束海丰“县长多如狗,司令满街走”的陈氏小王朝。
  黄埔校军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拥护,士气更加旺盛,挥师直下新田、黄塘、曲河、棉湖、揭阳,随即进驻潮州。
  这时,左路、中路的滇桂军在石龙停止了前进,按兵不动,与右路军烽鼓相望,却引兵不发,还暗中与陈炯明、林虎、洪兆麟信使联络,致使林虎能率兵1.5万余人转向揭阳,截击右路军之线的后方交通,然后又进逼潮汕,妄图借陈炯明的叛军消灭黄埔校军。杨希闵还有意将所部后撤,给进犯棉湖的敌军林虎、刘志陆部让路,使敌军从容集结其主力两万余人。他们从兴宁、五华一带企图抄袭黄埔校军的后路,想一举将黄埔校军消灭于揭阳、潮汕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右翼军决定回师向西,先歼灭林虎之敌军。校军以教导第1团向棉湖前进,教导第2团向鲤湖前进。

  第八章 校军东征北伐(5)

  3月中上旬,校军教导第1团到达棉湖地区后,很快与10倍优势之敌接火。由于兵力众寡悬殊,校军的作战打得非常艰苦。教1团全体官兵英勇顽强,与敌激战甚烈,伤亡极大。直至粤军第7旅赶到加入战斗,战局方渐趋于稳定。随即校军教1团进占棉湖,教2团占领池尾,粤军第7旅进至桐坑、狗垭等地,伺机攻击敌军。
  3月13日凌晨,薄雾中的山岭上人群涌动。7时半,校军教导第1团在距离河顺约20公里的曾塘村与叛军王定华等部6000余众交火。敌人已占据东端高地,他们倚仗人数10倍于校军的优势,以大部分兵力向校军包围过来。两军相距不过200米,战斗空前激烈。校军教1团第1、第3营为第一线,第2营和特种部队为预备队,战线延展到数里之长,曾塘村一带防线出现了裂隙,敌军乘机向教1团的指挥部扑来。何应钦团长急令第2营营长刘峙率领第6连官兵用刺刀向敌人发起冲锋。
  敌人势众,校军的许多士兵被枪弹击中,倒在水田里,摆在阵地上的6门炮都哑了火。蒋介石站在何应钦的团指挥所,质问炮兵连长陈诚:“为什么炮都打不响了?能不能再试一试?”陈诚急得满头是汗,忙苏联军事总顾问加伦跪下一条腿去调整炮位,装上炮弹后,亲自拉火,这一炮出乎意外地打响了,炮弹正落在敌阵里。接着又有几炮炸响在曾塘村的敌群里,10多个敌人当场被炸翻。已是精疲力竭的校军官兵振奋起精神,向前猛扑,将敌人赶出曾塘村。刘峙营长率第6连占据曾塘村后,立即布防,准备迎击敌人的反扑。11时30分,敌人增援反攻,数百名敌军从东南方向对校军猛烈夹击,校军官兵用排枪射击,以发挥整体威力。但是,阵地上的伤亡也越来越大。
  正在这时,35岁的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率领着自己身边的人员投入战斗。这位中等身材、体格健壮的指挥官,在1924年10月到广州后,担任大元帅府的首席军事顾问。他善于对整个战争和每一个战役,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在权衡利弊之后,才决定攻守进退。据军事顾问们说,这次东征的进军时间和进程,与他的初步计划只差两三天。在东征中,两个团只有何应钦团长有一匹供坐骑的矮马,其余团长和高级军官坐轿子。加伦和所有的苏联军事顾问们像士兵一样步行,在最危险的时候,他作为一名将军却站在士兵的行列里,冒着密集的枪弹带头冲锋。苏联红军不畏艰险和牺牲的精神在这些顾问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校军教导第1团在棉湖战役中与10倍于己的精锐敌军相遇,全体官兵英勇顽强,以一当十,抗击敌军的进攻。全团损失惨重,伤亡半数以上,9个连长有6个阵亡,3个负伤,副连长、排长伤亡最多。如第3营,营党代表、副营长牺牲,3个连长2死1伤,9个排长7死1伤,士兵共有385人,战后仅剩110人。活下来的人在战斗结束时又饥又渴,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了。和顺村战斗,教1团第1、第2营死伤枕藉。何应钦率30多人的卫队和1挺重机枪与加伦将军一道督兵奋战,白刃相接,杀声震天,敌人惊惧。这时,教2团官兵行至鲤湖,闻和顺方向有炮声,遂不待命令,兼程驰援。赶到战斗地点后,教2团在敌人侧后方进行猛烈袭击,直扑敌军司令部,策应了教1团,敌军全线崩溃,于黄昏时分向兴宁、五华败退。为了号召校军官兵鼓起勇气穷追敌人,加伦将军用洪亮的声音向队伍演说,振臂高呼:“教导第1团万岁!”校军和粤军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振奋精神,乘夜向兴宁、五华方向追击。
  棉湖之战,黄埔校军以3000兵力战胜敌军林虎部两万劲旅。此役,打死打伤敌人900多人,击毙敌旅长张化如,俘虏敌团长黄济中以下营、连、排长60多人,缴枪1600余支。这是民国建立以来第一次以少胜多的大捷。此役是东征中一次决定性的战斗,奠定了东征胜利的基础,扭转了整个战局。
  3月15日,东征军行至河波镇,下午5时集合队伍,进行作战阶段总结。蒋介石、廖仲恺、加伦将军都高度评价了棉湖战役。加伦将军说:“俄国同志亲眼看见教导第1团勇敢战斗,在俄国红军中极好的部队才能见着如此成绩。”“昨天棉湖一战的成绩,不独在中国所少见,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由此我可以告诉我们国内的同志,中国革命可以成功,一定可以胜利,因为教导第1团能如此奋斗。”说完话,他当场解下佩剑,赠给何应钦团长。廖仲恺代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慰劳和犒赏部队,每个团奖励1000元钱。

  第八章 校军东征北伐(6)

  广东惠州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士雕塑(2002年11月摄影)东征军取得棉湖大捷后,再攻兴宁、五华。五华、兴宁是陈炯明敌军的重要根据地,林虎率部企图聚众固守。黄埔校军和粤军决心除掉敌人的这一根据地,对五华、兴宁发起强攻。因敌众多,校军采取迂回攻击,从小路夜袭五华。五华之敌军仓促应战,不久,向东败退。五华城为校军所占。校军命令教1团在该城警备,教2团与粤军一部攻击兴宁,激战数小时,兴宁被克。在东征军连克数城的威慑下,水口、梅县方面之敌军不敢恋战,全部退至梅江以西。惠州守敌见大势已去,遂向东征军联系投降事宜。
  至此,东征军之右翼校军与粤军征战近两个月,解放了潮、汕地区,把军阀陈炯明的王牌军洪兆麟部6万余众打得落花流水,将其击溃并逐出广东。敌军首领林虎、王德庆、刘志陆几乎被抓获,仓皇逃出广东省境。陈炯明于2月26日由汕尾逃往香港。不到两个月,东征军就荡平了东江流域。
  第一次东征,是国民党军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校军当时面临的形势严峻,所以东征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如果失败了不但威信扫地,生存亦成问题,以后的发展更无从谈起。校军第一次出战,初露锋芒,打出了军威,极大地提高了黄埔军校与校军的威望。从此,以校军为代表的国民党党军从小到大,自成系统,成为一支对广东局面有着决定作用的武装力量,促进了广东各派军事力量团结在国民党的旗帜下。
  第一次东征,驱逐了盘踞东江流域的叛军陈炯明,平定了东江,稳定了广东局势,为以后平定杨、刘叛乱及第二次东征与南征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胜利,连同孙中山历次的东征讨贼、平定商团叛乱、第二次东征与南征等,统一与巩固了两广革命根据地,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这次胜利,也极大地打击了因孙中山北上与逝世一度嚣张的广州革命政府内部与外部的反动气焰,对广东各军阀起到了闻风丧胆的心理威慑作用,坚定了广东与全国人民继承孙中山革命精神和革命事业的信心。
  第一次东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政治工作制度实施于军事工作与战斗的战役。这次胜利,充分证明了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它在以后的北伐战争、国民革命以及整个中国革命中的作用都由此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政治工作的威信。这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型人民军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毛泽东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他说:“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1927年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351页)
  黄埔校军在第一次东征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人民面前。
  平定“杨、刘叛乱”
  第一次东征取得胜利,黄埔军校师生、官兵和所有革命军欢欣鼓舞。就在这时,中国政坛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5年3月30日,东征军在兴宁悼念孙中山,前为蒋介石,左后为周恩来。
  还在第一次东征出发前夕,孙中山正在因北京政变而进行南北和平统一活动。北洋政府由段褀瑞出面维持局面,自称“临时执政”,主张“换汤不换药”,仍由军阀执掌专制政权,继续维持反动统治。他把孙中山请到北京,是看做南方军阀的代理人。而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号召和平统一,是希望孙中山利用他的影响,把南北两方面的进步势力团结起来,瓦解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孙中山到北京后,却遭到了冷遇,他的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被段祺瑞一伙军阀束之高阁。孙中山本来有相当严重的肝病,到北京后因劳累过度,加之受了刺激,因而病势加重,于1925年3月12日不幸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孙中山先生的病逝,在南方革命政府内部出现了“谁继承孙中山”的问题,当时大元帅府仍然存在,谁也不敢自命为继承人,也提不出一个合适人选,于是只能由秘书长胡汉民代理。胡是国民党右派,不同共产党打交道,与廖仲恺等国民党左派也貌合神离。加上蒋介石也对“大元帅”的职位垂涎三尺,于是国民党内部出现重重矛盾。各派军阀出于权欲,趁机割据。广东一个省,一下子就冒出了10多个司令,如驻在广州东关的刘震寰,西关的廖行超,北江的赵成梁,石龙的曾万钟、杨池生、杨如轩,还有兵员众多、控制广州市中心区,号称“3万雄兵”的总司令杨希闵,等等。真是司令多如牛毛,其中以杨希闵、刘震寰两支势力最大,他们心怀叵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