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烈焰-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小雪摔下了陡峭的悬崖……
一只老鹰正在高空盘旋,忽然发现了深深的悬崖下有一片鲜红,它往悬崖下俯冲而去……
一群鸟被惊飞,四散而逃。
六、
离江西修水县城十余里的一个小镇上,树着一面国民革命军军旗。军旗下方有一溜长桌子,两边的木牌上写着:“新兵招募处”。
有一群衣着破烂的农民,有青年也有中年,排着队,正一个一个接受负责招兵的军官的询问。
那个军官是一个排长,他问排在最前面的那个青年农民:“你想当兵?”
那农民点点头:“我特来应招!”
那军官问:“你为什么要当兵,能吃苦吗?”
那农民说:“家里没饭吃,还受恶霸的欺负,当兵能吃饱饭。我不仅能吃苦,还能开枪!我当了兵,要报仇雪恨,亲手打死那恶霸!”
说得那个黑胡子军官呵呵笑了,他拍了一拍那青年农民的肩膀,说:“好,说得实在。批准你入伍。到那头去报上你的名字。”
那青年农民立即向另一处跑去。
街上有许多围观的人,有的挑着菜筐,有的提着鸡婆、鸭蛋,全是来赶集的乡下人,也有闲得无事可做的镇上人,在这里瞧热闹。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单瘦的青年农民,背着一只小包袱,好像要出远门的样子。他在那里东张西望,不时地和当地人搭腔。他几次想去招兵站,又退回来,好像想当兵又不想当兵的样子。后来,他终于打听明白,这来招兵的部队,是国民党中央警卫团。
第五章 乳燕飞越云天(8)
青年农民眼前一亮,中央警卫团?那怎么可能,怕莫是军阀假借警卫团的名义吧?青年农民鼓起了勇气,排在了应征的队伍中。
一个一个农民通过了询问,有的去登记,走进了队伍,有些年纪过大,身体病弱的人,自然被问住,没有招上,还站在那里想求情的样子。
轮着那名单瘦的小个子农民了。军官有些惊讶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单瘦的后生,怎么看,他也不像一个能当兵的样子,他大概是刚从学校出来的中学生吧。
军官问:“你为什么来当兵?能吃苦?”
那后生却没正面回答,反而相问:“我是来当兵的,但我得了解清楚,请问这是哪个部队在招兵?”
那军官笑着说:“这不在那边写着,国民革命军中央警卫团啊!”
“可是,我们老师曾经告诉我,国民政府警卫团在武汉呀,怎么到了江西来招兵呢?”
那军官说道:“全江西的人都知道,我们警卫团就驻扎在修水县城。你问这个是啥子意思,你到底是来当兵,还是来询问我,不想当兵决不勉强,让后面的人来吧!”
那后生一听,立即笑逐颜开,“我当兵,我当兵,我就是想当中央警卫团的兵嘛!”
那排长再一次打量这个后生,说:“看模样,你没有做过多少体力劳动,又不像是本地人,你是刚从学校出来的中学生?”
后生说;“长官真是有眼力,我是湖北汉口人哦,在中学读书读不下去了,来江西投奔一家亲戚,没想到亲戚早搬迁了,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盘缠用尽,不来当兵咋办啊,您就收下我吧,我能打仗也能吃苦,我真的会开枪呢。不信长官试试,我在学校搞过军事训练的……”后生因为高兴和激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那招兵的排长笑着点点头:“也好,部队正需要有文化的‘鸡西分子’,行,去登记吧!”
在登记处,后生好像犹豫了一瞬,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杨晓雨。”
这个后生就是大难不死,千里追寻部队的杨小雪。
她将小字取了谐音,又将雪字的下面去掉,杨小雪便摇身一变变成了杨晓雨。感到这名字也不错,不免有些得意的样子。最使她得意的是,她转辗几千里,终于找到了中央警卫团。尤其是,她即将见到卢德铭了,她将以一个男兵的样子去见他,看他能不能认出自己来。找到了部队,能见到卢德铭,哪怕受尽人间最大的苦难,也是值得的呀!
杨小雪被摔下悬崖的时候,幸亏被悬崖上的树枝挂住,当时只是晕了过去,一只胳膊受了伤。被当地一名砍柴的老汉救起,经过几天调养,带着伤痛便接着寻找部队。是她听说有一支部队翻过了九宫山以后,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停留了一天,便转头往江西方向出发了。于是她便一路寻找而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心中暗自庆幸。
心想,卢团长,卢德铭,我要和你捉迷藏。我小时候最喜欢捉迷藏。和同学们玩起捉迷藏来,谁也玩不过我。这一回,我要让你吃一惊!
可是,当她随招兵站回到部队驻地,在开晚餐时,她有意问一个老兵:“我们都来了老半天,怎么没有看见团长,团长不是叫卢德铭吗?”
那个满脸络腮胡的老兵一边嚼着馒头,一边说:“现在的团长可不姓卢,他姓余,叫余洒度。”
杨小雪心中猛地一沉,全身的血液忽地往上蹿,脑门上立即沁出豆大的汗珠来,说:“那卢德铭怎么没有当团长了,难道他出事了吗?我没当兵时就听说过,中央警卫团团长叫卢德铭呀!”
老半天,那个老兵才说:“出事倒没听到出啥事,只是卢团长在昨天就忽然不见了踪影,还有参谋长等人也不知去向!”
杨小雪问道:“大哥,您知道他们到哪去了吗?他们还会归队吗?您没听到他们为什么离开队伍,什么时候再回来吗?”
那老兵有些不耐烦地摇摇头说:“你打听那么多干啥子,我们当兵吃粮,谁当团长都是吃粮打仗。这是军事机密,团长他们到哪里了,我们当兵的哪能知晓。你要是问多了,会怀疑你是奸细呢。你还是吃饱肚子要紧,说不定随时都要开拔,行起军来可不是好玩的。”
第五章 乳燕飞越云天(9)
杨小雪的心里凉了半截,满脑子的幻想呀憧憬呀一时被击得粉碎。就在吃饭的时候,她差一点哭出了声来。
第六章 张家坊脱险(1)
毛泽东离别板仓,直奔株洲。只停留了一个晚上,便急匆匆往安源进发。
这是他第五次来到安源。
秋季本来是晴朗天气多,但在途中,老天忽然来了一场狂风大雨。为了赶路,他没有时间歇下来。看来风雨一下子不可能停歇,干脆收拢那把被狂风撕得破裂的油纸伞,疾行在风雨之中……
肩负发动和组织秋收暴动使命的毛泽东,自然很看重安源的力量。并决定到这里来组织暴动的军队并成立前敌委员会。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时聚集在安源一带的武装,有安源路矿工人纠察队、矿警队以及安福、莲花、永新、萍乡、醴陵、衡山等地在大革命失败逃至此地的农军。还有一支重要力量,那就是来自浏阳的农军,他们曾经参加“十万农军攻长沙”的计划失败,也撤退到了离安源不远的铜鼓。
故地重逢,一幕幕往事在他的脑海里闪现,一个个构想在他的脑海里闪现……
安源煤矿属江西省的萍乡县,离湖南很近,矿上的工人多半是湖南人,所以和湖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工作上也长期归中共湖南省委领导。安源煤矿是已有30多年历史的新式大型企业,全矿工人一万二千多人,还有附属煤矿五千余名株萍铁路的工人,每天出煤两千多吨。自从1898年清政府开采以来,官僚买办和德、日资本家在这块“黑金”宝地上极尽搜刮盘剥之能事,写下一部工人的辛酸血泪史。1908年以后,安源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煤矿合组为“汉冶萍公司”,公司的大权被日本把持,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安源工人受到更加惨重的压迫和剥削。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一齐将黑手伸向这块宝地,使工人们过着“血汗被榨尽”的悲惨生活。
按照安源煤矿俱乐部夜校给安源矿工们画出的一张图示,出产一吨煤,当时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当于16块大洋。日商将其运走,只付3元,一下子就剥削去了五分之四。管理矿山的官僚买办再抽第二道,只付给第一线生产管理者2角7分钱,还有封建把头从中再捞一把。最后,工人出一吨煤,落到他们手中的只有10个铜板!惨绝人寰的压迫和剥削,自然激起了坚决的反抗。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工人运动,理所当然地选择在安源。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安源,是1921年11月中旬。当时在株洲萍乡的铁道线上,四野空旷,偶尔有几列载着煤的货车呼啸而过。在那望不到尽头的铁路上,他疾步赶路,那时的自己也是行装简朴,也是穿长衫,腋下夹着一把油纸伞,一副教书先生的模样。对于他来说,当时安源是一个陌生的地方。除了有一个与他“沾亲带故”的毛紫云以外,他谁也不认识。于是,他住进了安源八井方44号,本家老乡毛紫云的家里。
他利用湖南一师附属小学主事的身份作掩护,避免了不少麻烦。毛紫云对他特别客气,一口一个润之先生,加上先生待人和气,全没有架子,不久便受到人们的尊重。
毛泽东很快便认识了工人张竹林,并在他的陪同下,深入到矿井去参观。毛泽东换了一身青布衣裤,与张竹林各提一盏马灯,猫着腰爬进了矿洞口。
这里是另外一个世界,一片黑暗。毛泽东第一次体验到煤矿工人的生活。通道越来越潮湿,越来越狭窄,张竹林说:“润之先生,就看到这里吧,再往前走,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
毛泽东瞧了瞧从身旁背着煤艰难地爬行的工人,说:“工友们天天在这里做工都不怕,我看看还有什么好怕的!”
毛泽东来到工人最集中,环境最恶劣,危险最大的采煤掌子面,透过闪烁的煤灯,奴隶般的“煤黑子”们一个个赤身裸体、瘦骨嶙峋,身上沾满了煤灰,汗水像一条条小溪,从头上直往下流淌,有的弯腰曲背紧贴在煤壁,有的匍匐在煤块与石头中间……
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的眼睛湿了。
后来,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先办夜校,启发工人的觉悟,然后把他们团结起来”的意见,李立三创办了安源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有学员六十多人。通过传授文化知识、思想教育以及实际斗争的培养考察,吸收了三名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
第六章 张家坊脱险(2)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和要求,李立三、刘少奇等一起研究制定了周密的大罢工计划。1922年9月,震撼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终于爆发。那次大罢工共计5天,秩序井然,组织极严,工友们很能服从命令,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得到完全胜利。这实在是幼稚的中国劳工运动中绝无仅有的事。罢工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着劳工们的革命热情,工人俱乐部成员从罢工开始时的七百余人猛增至一万二千多人……
在全国工运低潮中,安源党组织坚决执行了毛泽东制定的“弯弓待发”的策略,安源工人运动巍然独存,而且取得了新的胜利和发展。安源,成为当时党组织聚集和保存干部的堡垒,培养人才的学校,同时也是创造经验指导工人运动的基地。1924年,全国共有共产党员仅900名,在安源一地就有党员300人。占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李立三就此成为全国知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刘少奇也以在安源路矿工作的卓著成绩而闻名于党内。
不过,到了1925年,安源路矿工人组织仍然遭到镇压,许多党员和骨干被迫逃散。1926年在工农运动风起云涌中安源的工作虽然有所恢复,却再没有出现过去那种辉煌……
安源,无疑是毛泽东最先想到的地方。
二、
就是在安源张家湾,靠近总平巷的这一栋很平常的民房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
这里紧靠总平巷口,每天有上万名“炭古佬”在工头的监视下由总平巷出入矿井。
毛泽东想,总平,总平,这名字的意思,大概总是希望矿井平安无事吧。
然而,安源路矿当局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秘密召开,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暴动即将从这里引发……
参加张家湾会议的有中共安源市委书记蔡以忱、市委委员宁迪卿、杨骏、浏阳县委书记和农军负责人潘心源,以及安福、莲花和永新的农军负责人王新亚等。
该到的人都陆续到齐了,会议一开始,毛泽东首先讲话。
他深知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心情有些激动。他向大家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重申了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的观点。然后,他正式传达了中央的“八七”会议精神、湖南省委改组的经过和秋收起义的计划。并宣布了省委关于建立前敌委员会和行动委员会的决定,以及自己这次来湘东、赣西的任务和组织秋收暴动的决定。
毛泽东又接着介绍起义行动计划,说;“这次秋暴计划,是我在中央时决定的。指挥暴动的机关分为两个,一个是前敌委员会,以我为书记,各县军事负责人为委员;一个是行动委员会,以易礼容为书记,各县负责同志为委员。长沙暴动以人力车工人及近郊农民为主力,并可组织500人左右之伤兵。各县都已准备农民暴动,各地电线、铁路都已准备拆毁。我并且带有中央介绍信,想从贺龙、叶挺军队中抽调两团人来做暴动的武力……现在看起来,就全靠这几支武装了。下面,请浏阳农军负责人潘心源同志将军队的情形作个详细的报告,并开会讨论平、浏、醴、安各地的暴动部署工作。”
赶来参加会议的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立即站起来,将浏阳农军撤回铜鼓待命,以及不断有浏阳的农民翻山越岭来找队伍,要求他们打回去的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汇报。并对当前严峻的形势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静静地倾听着潘心源的讲话,感到这个县委书记有胆有识,斗争经验丰富。当时在反攻长沙失利的情况下,倘若盲目地往前硬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支浏阳农军一定会被毁灭掉。而他却能审时度势,将部队及时撤回来,在靠近安源的铜鼓驻扎,为革命保存了一支武装力量……
这时他听到潘心源说:“我还向毛委员汇报一个重大消息,由共产党掌握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已从武汉跑了出来,在江西修水、铜鼓一带驻扎。现已与浏阳农军,平江农军联系上,正在集结待命……”
第六章 张家坊脱险(3)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喜不自禁地将手中刚抽两口的烟丢在了地上,站了起来,打断了潘心源的讲话,说:“心源同志,你带来的这个消息太好了。这个警卫团我知道,团长叫做卢德铭,他可是叶挺部队里抽调出来的指挥员,了不得啊!”
原先,毛泽东总盼望着郭亮能从叶挺、贺龙的部队中带一两个团的军队到湖南来,或者从程潜的部队中运动起义两个团。而且,他一再要求中央,他组织秋收暴动,必须要有两个团的正规军。可是,因为南昌起义部队迅速南撤,送信的交通员没能将信送到,郭亮回湖南省委时,没能带回一兵一卒,因为他没有接到中央的通知。从程潜部队运动出两个团的计划也已落空。这令毛泽东的心里顿时一个冷惊!——而现在,潘心源报告了这么一个天大的喜讯,这里有了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