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底金字-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我从来没有过。受他的情绪感染,我忽然闪过一个念头,随口提议,写一本主题为“北京孩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的书,林栋好像没眨眼就认同了。这个想法从萌发到凿实,一去一来,不到一分钟,省了商量、斟酌、论证的工夫。这就是写作这本书的缘起。
这本书是利用业余时间写的,初稿耗时大约一年。以后断断续续地舔来补去,又折腾了一年。其间,我认识的“北京孩子”沈小农、黄新原、赵福琪、马洁、田畔、张锐、李乔、朱琏、祝东平、常伯工、王凤基、侯京全、李春、梁丰、丁大建、陈庚子、黄汉青、孟超、陈凯、贺桐、田晓鸣、黄蔚琦、李连生、崔国清、陈雪秋、林思列、任淑平、张放、胡英兰、王艺、李轩、李欣欣、周军、高世英、陈子建、孙杰、刘璞、韩永玲、张新培、王新、高明、覃艺、田卫列……向作者忆述了他们小时候经历的种种往事的细节。不管今天的心境怎么样,说起昨天的故事,他们无不满眼放光,眉飞色舞,这种惊人的一致,是作者事先所未料到的。常伯工、黄新原、邢东田、孙小白或专门写了或整理了自己的作品,供作者附在书内。赵福琪、马洁、丁大建、李连生、张锐、杜世杰、梁丰都曾翻箱倒柜,用近乎是“搬一回家”的劳动,搜寻出他们珍藏了几十年的实物和相片,供作者利用,有些老照片是现从多少年也没碰过的相角相册上揭下来的;福琪更是折腾多次,“搬”了数回家,不厌其烦,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他真的要搬家了。黄新原不知解答了多少要靠苦思冥想来串连记忆的细琐问题,还自告奋勇地替作者起了十来个书名,同样不厌其烦。祝东平不仅开车为这本书“扫”大街拍照片,还开夜车作实物拍照和装帧设计,他是个惜时如金的人,我用了他太多的时间。王艺手绘的50幅插图,无一不是反复掂量,数易草稿而后定下的。沈小农义务劳动,通读了全稿,在作者自以为没问题的原稿上发现了无数问题,替作者把了最后的也是令人放心的一道关。
林栋是一个过于苛刻的编辑,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感佩,我曾多次听他不无自豪地向别人宣称,他能做到把本职工作与个人乐趣融为一体。这与当今业内许多混饭吃的编辑在职业境界上判若天渊。但他不断地给作者出难题,否定这个否定那个,增加这个增加那个,以至于在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的任何一道环节中,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他认可选题时的痛快劲。
是他们的劳动和付出,成就了这本书。谢谢他们。
这本书凝聚着大家的记忆,也可以说是大家写的,作者只不过尽了一点执笔并稍加发挥的义务,话又说回来,既然是未经考证的记忆,就难免有欠准确的地方。这是最后需要特别郑重地声明的一点。
这本书写了两年,也可以说拖了又拖,但读清样的时候,仍感到有不少挡不住的遗憾,这只能归咎于作者眼界的短浅、文字功夫的不到家和想象力的不足。木已成舟,随它去吧。
2004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