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异史-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般无奈之下,多尔衮只好再次将希望寄托在火绳枪与燧发枪上,希望绿营能够用这些武器抵挡一阵,然后再由清军骑兵侧翼冲击。但他的这种战法在这次战役中彻底失败了,因为他吃惊的发现,双方的武器差距已经大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而绿营兵的忠诚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不少绿营部队往往不等明军开近,便战场倒戈,将监视自己的八旗军官杀死,并将枪口对准身后和阵形侧翼的八旗骑兵,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下,不等明军发动进攻,八旗骑兵就先乱了,待明军攻到身边,那么立刻便全军崩溃。
也正因为绿营不再可靠,因此,在守城战中,多尔衮将绿营兵全部拉到了城外,去冲击明军战壕和阵地,在连续的三次大规模冲击结束之后,满清最后的三万绿营全部溃散,大部投降明军,小部被消灭在战壕前不到百丈的地方,剩下几千侥幸逃回城里的也被杀了祭旗,以震慑那些匆忙召集起来的八旗乌合之众。
明军围而不攻的行为暂时替多尔衮解了燃眉之急,因为那些八旗旗主和太后暂时不再催促他出城作战了,他们只希望明军围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只要等到关外的援军到来,那么至少他们这些皇室贵族是有可能逃出关外去的。所以,当城头上那些向明军肆意开炮轰击的清军大炮被明军大炮摧毁之后,整个城市马上变得异常的平静,除了城内那些伤兵们的哀号和那些愁眉苦脸的八旗丁壮们的唉声叹气之外,再也听不到别的什么动静了。
多尔衮开始并不清楚明军的意图,但很快明军就用火箭向城内射来了信,在信中,明军主帅林清华要求满清派出使者,他希望满清能够主动投降,免去一场不必要的浩劫。
多尔衮是坚决反对与明军议和的,他更无法接受投降的想法,因此,当那些旗主撺掇皇帝与太后派出使者的时候,多尔衮毫不客气的打断了他们的说话,用自己那响亮的嗓门挨个斥责那些胆小的旗主,并力主抵抗到底。
当然了,多尔衮疯了,但皇帝与太后并没有疯,他们冷静的分析了眼下的形势,均认为只有与明军议和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即使议和不成功,但最起码能够拖延时间,以便坚持到关外援军赶到。
虽然皇帝与太后极力避免说出“投降”两个字,但是多尔衮还是非常清楚他们的意思的,因为林清华在信里明确保证,只要满清皇帝肯投降,那么他不仅将保证他们两人的生命安全,而且将允许他们继续作为满洲人的首领领导八旗,很显然,在皇帝与太后看来,林清华开出的这个条件是很诱人的,起码在现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形势下是很诱人的,他们没有理由不仔细的考虑考虑。
虽然多尔衮和他的党羽强烈反对与明军议和,但是在皇帝与太后,尤其是皇帝的坚持下,使者还是派了出去,与明军主帅林清华见了面,并进行了秘密商议。
也正是由于使者带回的消息,更进一步加强了皇帝与太后投降的念头,因此,他们连夜召集大臣和八旗旗主,商议对策,而多尔衮也正是准备前往皇宫,去参加这场关系着整个满清前途的朝会。
想到这里,骑在马背上的多尔衮不由自主的收住了缰绳,胯下的战马也放慢了脚步。
多尔衮愣在马背上,过了半天才缓过神儿来,口中喃喃道:“是啊,皇帝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我们这些老臣他是不放在眼里了!”
正当多尔衮愣在御街正当中的时候,忽然从他的前方不远处传来一阵哀号,紧接着,便有一队数百人的队伍向着多尔衮这边涌来。
待那些人走到身边,多尔衮一看,却原来是一支送葬的队伍。
由于战事紧张,再加上已经是初夏,气候渐渐炎热,而城又被围困,因此,多尔衮特意下令,凡是有人死去,那么必须在当天下葬,以防止瘟疫出现,而他眼前的这支队伍正是一名因伤而死的八旗士兵的送葬队伍。
多尔衮冷冷的看着那些人从身边经过,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他身边的亲兵围在一起,保护着多尔衮的安全,以防止有人刺杀多尔衮。
一个身穿孝衣的人一个踉跄撞在了一名亲兵身上,结果立刻就被那亲兵连骂带打的赶到了路边。这一下,那些送葬的人就不干了,他们将那由几块木板拼成的棺材放下,纷纷围了上来,一边与那亲兵理论,一边痛哭流涕。
多尔衮被这阵哭声弄的更加心烦意乱了,他将手中的马鞭举起,照着天上“啪”的抽了一鞭子,随后喝道:“住口!都给我住口!八旗兵丁为国战死,理所应当,朝廷又不是没有给你们抚恤银子,你们嚎什么嚎?”
“你是什么人?”那些送葬的人中有人问道。
“大胆!睁看眼睛好好看看,这是大清摄政王多尔衮!我们都是摄政王手下的亲兵!你们这些不识好歹的家伙,还不快快散去!”一名亲兵用惯常的大嗓门高声报着自家名号。
听到亲兵这样回答,刚刚安静下去的人群又乱了起来。一个汉子指着骑在马上的多尔衮骂道:“你个不长记性的东西,连吃那么多败仗,居然还不醒悟!上次济尔哈朗大人建议举族退出关外,那些抢来的银子几辈子都花不完,可是你却执意反对,而且还罢了济尔哈朗大人的官,你的居心何在?是要我们八旗都死在关内么?”
人群更乱了,所有的人都指着多尔衮痛骂起来,甚至有些人还向前挤去,试图将多尔衮拉下马来,但被亲兵阻止了。
多尔衮心中大怒,他挥起马鞭,向一名靠近自己的人脑袋上抽去,口中呵斥道:“大胆!一群刁民!竟敢如此与本王说话,活的不耐烦了?中原花花江山,不留在这里,难道回那穷乡僻壤去吗?我是为了你们好!”
但此时的众人已经完全混乱起来了,他们的人数比多尔衮带在身边的亲兵人数多一倍,在如此近距离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将多尔衮的亲兵渐渐的压制住了,因此亲兵们也渐渐的吃不住了,他们领队的队长下了几道命令,命他们阻挡众人,随后带着十几个骑兵护送着狼狈不堪的多尔衮离去,一直向着城中心的皇宫方向奔去。
就在多尔衮在亲兵们的保护下,从那众多的“刁民”的包围中狼狈不堪的逃出来的时候,大明楚国公、天下兵马大元帅林清华却正站在自己的中军大帐外,用手中拿着的千里镜,向着那远处的北京城眺望。
此刻,林清华的心中真正是百感交集,他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他完全没有想到,镇虏军进军速度居然会如此的快,而清军败的是如此的惨,从山海关开战到包围北京城,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如今,困守城内的清军已经是没有任何出逃的可能了,即使他们有援军到来,也肯定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意志坚强的镇虏军的对手,何况还有山海关那万余精锐步兵和蒙古的骑兵阻挡关外的清军援军。可以说,现在林清华已经能够胜券在握,剩下的就是等着满清的皇帝与太后的降书送上来了。
“我改变了历史!”林清华在心中这样大声的喊着,他有些激动的来回踱着步子,努力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林清华找了块大石头,在那上面坐了下来,仔细的回想着以前的一切,并将混乱的思绪重新理清楚。他有些想不通,按照历史上的记载,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应该在去年或者前年就因伤病死的,但眼下看来,多尔衮还活得好好的,看起来,自己的到来,所改变的不仅仅是历史,而且还有某些人的命运。
林清华静静的坐在石头上,心中转着各种念头,直到一个身材高大的女子举着火把站到了他的身边,并蹲下身来。
林清华转头一看,那女子却是芙蓉,她正满脸疑惑的看着林清华。
林清华笑道:“怎么?见了上官、元帅,你难道就不会先敬礼吗?”
芙蓉神色有些黯然的叹了口气,并说道:“现在我只是想以一个好朋友的身份和你谈谈,而不是部下的身份。”
“哦?以好朋友的身份?”林清华从芙蓉手中接过火把,并说道:“那好吧,你说。”
芙蓉犹豫了片刻,随后说道:“我觉得你这个人很奇怪,有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东西,好象总是神神秘秘的,你跟别人完全不一样,你的想法、你的为人处事的方法都与别人大不一样,与那些枭雄也不一样,我有时候不得不怀疑,我现在是不是在做梦,眼前的一切都是梦里的,连你也是。”
林清华微微一笑,说道:“人生如梦,也许一切都是梦,只不过人不知道而已,就象庄周梦蝶,也许永远也没有醒来的那一天。”
芙蓉咬了咬牙,忽然又说道:“你和全玉姬的事情我听说了,我觉得你做的不对!”
林清华一愣,问道:“你听谁说的?这件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啊,难道你是听……”
“你别瞎猜!我自然有亲密的朋友,听他们说的。”芙蓉显然不想让林清华知道自己的消息来源。
林清华摇头道:“你不说我也猜得出来,一定是四香中的某一个吧?她们每年都回南京去,给我带些土产,并与萍儿与芳儿她们叙旧,一定是她们唠嗑的时候知道的,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你的耳朵里。”
芙蓉嗔道:“你真是能猜,居然被你猜中了!不过,你还是猜不出是谁这么长嘴。”
林清华心中隐隐一酸,沉默片刻,说道:“不必猜了,知道就知道吧。”
芙蓉发现林清华有些消沉起来,知道自己的话挑起了他心中的伤痛,于是便将话题转移,说道:“我听说你把秋香痛骂了一顿,对不对?”
林清华点点头,说道:“其实只是劝导了一阵而已。她对待丫鬟太苛刻了,经常打骂丫鬟,而且还是当着我的面,我肯定看不过去的,虽然现在我府上也有丫鬟家丁,但是都是签了契约的,每月多少禄银,每月休息几天,都规定的很详细,我从来不把他们当下人看待,只是将他们看成是用自己的辛劳换取活路的勤快人。秋香原先也是丫鬟,虽然是贴身的,
而且萍儿与芳儿也并不苛待她们,但是毕竟这丫鬟的滋味她们也是深有体会的,可是没有想到,她摇身一变成了夫人,就立刻忘记了以前的辛苦,忘记了我的教诲,相比之下,春香她们待丫鬟就好的多,而且她们也学着我的样子与丫鬟们签了契约。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了,好了!你就别说你的教诲了吧!”芙蓉见林清华罗嗦个没完没了,便出言打断了他的话头,并说道:“所以说,你真的有些与众不同,难道你就不知道‘媳妇熬成婆’这句话?”
林清华叹道:“那也不是这样做的理由!由此可见,人性本恶,只有用法律才能约束人的行为。”
“好了,好了!这些你还是留着讲给张慎言那样的老顽固去听吧,我可不想听这些劳什子。”芙蓉对于这些理论毫无兴趣,她的兴趣似乎在别的地方,“我听说你准备下命令,让全天下的女子都将小脚放开?”
林清华看着芙蓉的那双大脚,说道:“是的,还是天足方便得多,起码打起仗来跑得快。”
芙蓉有些难堪的将脚向后缩了缩,并嗔道:“穷人家的女子要劳作,自然天足多些。……只是你这样一来,岂不是与天下作对?缠足是已经有好几百年的习惯了,不缠足的女子很难嫁出去,你难道没有想到后果?……你……你莫非还没看够吗?”
林清华微微一笑,随即站起身来,将手中的火把举得更高,深吸了几口气,随后说道:“据说女子缠足是南唐的那个末代皇帝李煜搞出来的,当真是变态之极!……皇帝都变态!……我知道,天下的变革不是短时间就能奏效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不去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既然我来到了这里,那么我就要承担起改造一切的使命,为了不让愚昧继续蒙蔽人们的眼睛,我将竭尽全力去干!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正文 第四章 夺鼎 第七十一节 宫禁之变
庞大的禁宫群笼罩在一片黑沉沉的幽静中,由于附近的很多民房已经被完全拆除了,所以这附近显得格外的死气沉沉,就象是一个曾经凶猛的野兽已经丧失了斗志一样,静静的趴在黑暗之中,无可奈何的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正对着皇宫正门,是一条宽阔的御街,御街上也是同样的死气沉沉,既没有什么人在那里停留,也没有什么声音,只有冷冷的月光洒在街道上。
不过,在靠近皇宫的宫墙附近,却站着不少腰挎腰刀的士兵,从他们那身上的盔甲来看,他们全部都是皇帝的禁军,虽然他们人人努力做出一副威武雄壮的样子来,但是这仍不能掩盖他们脸上那略显惊恐的表情。
一阵杂乱的马蹄声传来,更增加了这些禁军的不安,他们纷纷抬头向马蹄声传来的方向望去,并紧紧的用手握住腰间的腰刀刀柄,随时准备将刀抽出。
一名骑士骑着匹健壮的蒙古马奔到了皇宫正门边,直到快要踏上台阶的时候才勒住缰绳,停了下来,他的身后跟着十几名骑兵,他们也是在差不多快要到皇宫门口的时候才停下来,显得格外的嚣张跋扈。
一名禁军队长大着胆子走上前去,指着那领头的大汉,呵斥道:“大胆!过了下马碑怎不下马?”
不等那人回话,旁边的一名骑兵便催马奔过去,甩出鞭子,“啪”的一声抽在那队长的盔甲上,并开口喝骂道:“睁开你的狗眼好好看看!在你面前的是摄政王!他跟先皇一同骑马在战场上杀敌的时候,你小子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那队长向那领头的骑士望去,果然发觉那人气势非凡,有种说不出来的傲气,想必那骑兵说的是真的,于是赶紧向那领头骑士行礼,并道:“奴才有眼无珠,冒犯摄政王,望摄政王海涵。”
这骑士就是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了,刚才在来皇宫的路上,被那群送葬队伍一冲,将他的亲兵队冲散,他在十几名骑兵的护卫下匆忙脱离卫队,冲出人群,虽然并没有受伤,但是此刻的多尔衮却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所以,当那名禁军队长来到跟前向他请安赔罪的时候,他毫不客气的举起马鞭,狠狠的抽了那队长几鞭子,口中骂道:“瞎了你的狗眼!连本王都不认得了!”
那队长抱着脑袋蹲在地上,想跑却又不敢跑,只得连声告饶,口中喊道:“摄政王饶命!摄政王饶命!奴才有眼无珠,没认出摄政王来,望摄政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饶奴才一命!奴才以前只是正蓝旗的一名牛录额真,平时也就在城外作战,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摄政王,望摄政王饶过奴才一命。”
多尔衮停下鞭子,呵斥道:“站起来回话!”
那队长战战兢兢的站了起来,头低到了胸脯上,混身仍是颤抖不已。
多尔衮问道:“你说你是正蓝旗的,可是皇上的禁军之中,应该全是两黄旗的人才对啊?”
队长哆嗦着答道:“回摄政王,近日局势日紧,明军势大难制,且城内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为了以防万一,今日皇上下了圣旨,命令各旗分别派出人手,编入禁军之中,以拱卫皇城。奴才就是在今日中午才被编入禁军之中的,以前奴才连皇城都没有见过呢!”
“哦?”多尔衮显然有些意外,他喃喃道:“有这道圣旨?我怎么没有听说?”
一名亲兵靠近多尔衮,在他耳边小声说道:“确实有这道圣旨,不过那时候您正在城上巡视防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