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崂螅斗肿尤次茨艹械F鹑〈资Φ脑鹑危源耍荒芗南M谒亩琳摺轮斗肿印! �
兰德自然是勇敢的,她对于理性和自由的鼓吹也足以撼动人心,但是换一个角度,以兰德和她的哲学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声音却也并不总是那么完美。在阅读兰德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感觉到,兰德把精神的失落归之于知识分子是有些过于严苛了。虚无主义横行,是因为社会确实存在问题,换句话说,兰德以纯粹理性和现实为基础构建的王国即使在美国也从来没有存在过,在最好的情形下,人们也只能努力去接近那种理想状态,要真正实现,几乎没有可能,更不是以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解决的。从这点出发,新知识分子或许很难诞生。
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兰德在21岁的时候离开前苏联,我们这个世界上可能根本就不会有那本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了。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影响了兰德作品在美国社会之外的有效性——兰德的描写离其他国家的现实语境太远,她对理性的推崇也忽视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多样性。不过就像兰德本人一再坚持的那样,她的写作不是为了要建立一种新的宗教,而是要触发人们的思考。每个人都有思考和选择的权利,兰德给出了底线,剩下的要靠人们自己去寻找。
在佩可夫为《理性的声音》撰写的后记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兰德在去往兰登书屋大楼的路上突然感慨万端,在被拒绝了许久之后,她的《阿特拉斯耸耸肩》即将由兰登书屋出版,这时候她忽然转身对佩可夫说:“永远不要放弃生活中那些你想要的东西,为之奋斗是值得的。”这一刻,佩可夫在兰德的眼神中读到了幸福,而作为读者,或许可以从兰德的这句话里面找到一点力量:她描绘的美好社会虽然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每一个人的努力之下,人类正向那样一个目标靠近。
第二部分束星北:一位天才的陨落
束星北:一位天才的陨落
《束星北档案》
作者:刘海军
版本: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
定价:36。00元
□书评人一泓秋水
束星北,1907年10月1日生于江苏省南通唐家闸掘港村。1924年毕业于镇江润州中学,当年进杭州之江大学,翌年转济南齐鲁大学。1926年4月自费赴美留学,入堪萨斯州拜克大学物理系。1928年10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师从理论物理学家E。T。惠特克和C。G。达尔文。1930年1月获硕士学位,随后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1930年9月返美进麻省理工学院,师从D。J。思特罗克教授,任研究助教,并继续研究生学习。1931年5月再获理学硕士学位。“九·一八”事变后归国。1932年受聘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
1952年,因院系调整,到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并转向大气动力学研究。当年,山东大学成立海洋系,物理系气象组转入海洋系,束星北任海洋系气象研究室主任。1955年肃反运动中被停职审查,审查结论为没有反革命历史问题,公开宣布取消政治嫌疑。1957年反右运动中又因对肃反中的错误做法提出坦率批评并提出遵守法制问题而受到批判,1958年被错定为极右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管制劳动三年。1960年转到青岛医学院任教员,继续管制劳动。1978年被青岛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开展海洋物理研究。1979年得到彻底平反,完全恢复名誉。1983年10月30日病逝于青岛。
作为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束星北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和才华,从他获取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硕士都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可见一斑。束星北唯一的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程开甲说,那个年代,像束星北这样集才华、天赋、激情于一身的教育家、科学家,在中国科学界是罕见的,他的物理学修养和对其内涵理解的深度,国内也是少有的。
正是由于上世纪40年代经由束星北的教导和帮助,李政道才建立了对整体物理的认识和了解,终身受益。意味深长的是,束星北一生重要的学术成就都是在50年代之前取得的,那之后他虽然转行,在气象学方面出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无法与他物理学大师的身份相匹配。在束星北身上,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不仅消耗了他生命的能量,而且浪费了他最宝贵的几十年光阴,这些横逆和风霜雪雨犹如一张难以逃遁的天罗地网,牢牢地缚住了“第一才子”,使他的智慧无从施展,最终,尊严和人格也荡然无存。及至平反昭雪,落实政策,他已是七旬老者,虽胸有大志,但无奈英雄迟暮,留给他的时间已极其有限。更让人心寒的是,在生前,他向青岛某学院捐赠遗体,当时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遗体捐赠仪式,而他死后,却因为领导班子“大换血”而被遗忘,遗体被搁置半年之久,被人想起去看时已腐烂不堪,最后被两个大学生草草掩埋。命运在他身上显示出了难以置信的残酷无情——不仅让他生前饱尝了政治风暴,感受到了极度的苦难和艰辛,而且在死后也毫无赐福之意,让他最后一个心愿也落了空。
那么,是什么原因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他晚年的时候曾经反思,自己的才华、学识各方面都不逊于王淦昌、竺可桢,但恰恰是他们两人在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而他自己却一直在被批斗、改造甚至为了生存而苟延残喘,这其中的症结在哪里?
除了时代的背景和不可抗因素,束星北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天才的自负和孤傲构成了束星北锋芒毕露的秉性,他蔑视和憎恨平庸。而另一方面,他的科学精神和良知又使他坚持自我,既不善于看风使舵,也不屑于挖空心思应付上上下下各种复杂的关系,这些因素也正是他日后命运的祸首。在专业领域内,束星北才华横溢,位于象牙塔顶尖,这使得他不能容忍同侪的些许错误。
1952年年底,北大物理系一位教授来山东大学作学术报告,讲了50分钟后,束星北走上讲台,直言其错误百出,然后在黑板上写的公式上打叉,并解释错在哪里。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人们可以说,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十分可贵,没有半点妥协与忍让。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束星北的个性显然过强,即便是纠正别人的错误,显然也存在着更为良好且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天才的自负使他在理论物理中纵横驰骋,出类拔萃,同时造就了他眼高于顶、率意而为的个性。
由于他毫不顾及政治气候,也没有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这使他注定要充当历次运动的箭靶,为千夫所指。他一次又一次昂起高贵的头,又一次又一次被不可逆转的力量所重压。反复多次之后,强迫的改造以及从精神到肉体的双重奴役,终于使智慧、理性的束星北“认错”了,如同那个时代要求的那样,他开始批判自己。1965年2月,他甚至主动申请长期刷茅房,在思想小结中,声称“越刷越起劲,越刷越愉快”。写思想总结、检查汇报成了束星北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他在1978年之后还下意识地写检查,自我批判。过去的创伤对他的心灵伤害太深,以致他无法完全摆脱。
在我看来,“科学界的陈寅恪”的称号并不足以概括束星北的全部。如果说陈寅恪是以沉默的方式来捍卫了自己的独立性和人格尊严,那么束星北则是以顽强的抗争向蛮横和愚昧宣战,最终他虽然落败,但是他的铮铮傲骨和人格风范并不比陈寅恪稍逊。作为物理学家的束星北虽未取得很大成就,但有李政道、吴健雄、程开甲等弟子,已经足以可以说明他在物理学教育方面的成功。而在作为具有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方面,束星北亦堪称楷模。他锋芒毕露、不善变通的本性酿就了自己一生的坎坷,使其卓越的天才白白浪费,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强迫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奴化的因素则更值得深思。
第二部分楼庆西:发现乡土建筑之美(1)
楼庆西:发现乡土建筑之美
□记者周文翰
楼庆西,1930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师从梁思成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89年,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三位教授组成乡土建筑小组,十五年来踏访全国各地进行乡土建筑测绘和研究,不仅保留了珍贵的测绘图纸、照片和文字记录,还为部分建筑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主要著作有《中国宫殿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建筑装修与装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的门文化》、《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小品建筑十讲》等。
他主编的《雕梁画栋》、《户牖之美》让我们惊讶于中国乡土建筑之美。
建筑书:不只是写给专业人看
记者:“乡土瑰宝”系列一共有六本,什么时候能出齐呢?您是依据什么标准把这套书分成六本的?
楼庆西:陈志华、李秋香和我十几年来一直研究乡土建筑,我们调查一个地方,一般要有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出调查报告,二是有一套测绘图,三是照一套照片,四是如果地方上有需要,我们还会做保护规划方案。比如以前我们出的《楠溪江上游古村落》就是比较综合的成果。但是调查一个地方出一本书是不可能的,十多年来我们积累了相当一批资料,很多照片、测绘图都没有出版,所以“乡土瑰宝”系列就把这些积累选择了一下,分成六本书,主要是图,文字都比较少,两万字左右。《雕梁画栋》是讲装饰大木构件的,《户牖之美》是讲房间的门窗,以后四本分别是院门的门头门罩、雕刻艺术、宗祠和寺庙、住宅方面,估计2005年全部能出来。
记者:我们发现您近年编写的书如《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小品建筑十讲》和这套“乡土瑰宝”,都是分类型来写,和您在清华讲授建筑史的教程是不同的。
楼庆西:因为不只是写给建筑专业看的,分成一类一类来讲清楚些,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独立成章,从哪个部分读起来都可以。另外就是有大量的照片和测绘图,这些可以让读者直接看到讲的建筑都是什么样子。给读者写书当然和在学校讲课不一样,我给研究生上建筑史课,有时是按照朝代的历史顺序讲,这样容易把握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脉络,但是也有按不同建筑类型、专题讲的,比如专门讲古建筑的装修和装饰。
记者:近年来您和陈志华、李秋香老师合作的一系列古村落建筑的书,不仅在建筑界引起关注,有的还颇为畅销,引起很多读者关注,也引发一股不小的古村落图书热,您怎么看这种现象?“乡土瑰宝”和其他古村落、乡土建筑的书有什么不同吗?
楼庆西:大家爱看这方面的书,和现在城市生活有关,城市建筑雷同,生活压力也大,所以大家想知道以前中国人住的是什么样子,要找到那份乡土乡情,自然喜欢这方面的书,有的还能当旅游参考书。现在出的书也不少,三联书店、知识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都有成套的书,我想这些书出来对促进人们认识乡土建筑是有好处的。有人专门做古村落摄影,出的一些书还是不错的。我们因为是建筑专业,所以出的书不仅有照片、文字,还有测绘图,我们的书是研究出来的成果,不仅是给普通读者看,还希望能给建筑专业的人以借鉴。
乡土建筑调查:十五年研究历程
记者:大家很关注古村落、乡土建筑的图书,那在学术界,乡土建筑研究是否也变得热门起来了?你们1989年成立乡土建筑小组时只有3个人,是什么魅力让你们研究了十五年呢?
楼庆西:搞乡土建筑的不少,大学像同济、天大都有研究乡土建筑的人,再有就是很多其他学科的人对乡土建筑、乡土文化有兴趣,比如民俗学、民间文化、社会学的都有从不同角度研究的,特别是现在的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对这个方面涉及的也比较多。但是也不热门,我们研究组现在只增加了一个博士,现在四个人。我们也想扩大,但是真正有志于这个研究的还是不多。因为这个工作清贫,现在建筑上最赚钱的是搞设计,都去搞设计了。
说起古代建筑,故宫、天坛等官式建筑可以说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和技术的最高成就。可是我们长期是个农耕社会,乡村不论是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占我们国家的大多数,相应的乡土建筑也是我们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综合产物,一是有历史价值,建筑记载历史,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对于研究建筑、研究农耕文化、宗法制度、地方经济形态都是重要的参考。二是有文化价值,和民间文化结合在一起,很生动,共同构成了乡土文化的环境。三是现代人进行创作还可以借鉴,对于如何民族化、地域化是有参考的。所以我说这是研究的一个富矿,值得研究一辈子。
第二部分楼庆西:发现乡土建筑之美(2)
记者:你们去过很多地方调查乡土建筑,有没有什么地方印象特别深刻?
楼庆西:我们跑的地方其实没有多少,我们是一个村一个村去调查,十几年也就十几个地方:浙江永嘉楠溪江、安徽黔县关麓村、山西西文兴村、福建安贞堡村、福建石桥村……因为这些建筑保护好的地方多数都是在边远山区里,到那些地方路不好走,我们坐车、调查都是学校出钱,条件有限。经济发展快的比如温州都没有了,拆得快。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让我们激动的建筑,有的地方虽然整体不怎么样,可是有一个两个细部就很精彩,那种美今天还是让我们感动。我们的工作不是现场看看就结束了,而是现场两礼拜,回来三个月,因为有大量资料要整理研究。
记者:你们的研究潜在的有一种现实关怀在里面,就是要记录和保留这些文化记忆,可是随着城市化发展,一方面乡村人进城或者开始城镇化,另外一方面乡村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在变化,很多乡土建筑都废弃了,很多人都说应该保护乡土建筑,在您看来有什么好的策略可以保护多元的乡土文化、乡土建筑呢?
楼庆西:建筑这个东西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必然有改变,比如说你看这个窗户很美,可是农民最讨厌这个窗户,因为它不透光、通气也不好,有钱了他肯定换玻璃窗,你要是住在里面也会这样。老房子去掉,新房子起来,这是规律,有些特别有价值的,现在保存状况还好的应该保护,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国家没有钱,也没有条件保护,但是应该保存记录。
建筑史研究:跟随梁思成的脚步
记者:听说今年三月您发现了一篇林徽因先生的论文《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林徽因先生这篇文章是研究敦煌边饰的,那您后来研究建筑装饰是不是直接受她的影响?
楼庆西:对,是《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我在资料室查资料的时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