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岁月台湾 >

第2章

岁月台湾-第2章

小说: 岁月台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扮男子,与山伯在负笈途中相遇,此后结为知己。几载同窗后,山伯与英台 各自返家,英台向山伯暗示自己其实是女儿身,而且以身相许,不过山伯未解其意。等到意会 过来,要到英台家提亲,不料英台的父亲却因门第之见强烈反对,不仅要拆散这段良缘,而且 坚持把英台嫁给马文才。故事的结局凄美无比,山伯病倒不起,下葬时,正巧英台的花轿抬往 马家,行经郊野,朔风乍起,天色昏暗,英台破轿而出,冲向山伯的墓,哭坟之声惊天动地。 倏尔,人们但见山伯与英台已化成两只蝴蝶,翩翩飞舞,黄泉路上,终结连理。   《梁祝》是传统中国戏曲,导演李翰祥邀集一些文人改编为适合电影的形式,由凌波反串 梁山伯,乐蒂饰演祝英台。因剧情流畅,曲乐优美,导演、演员表现俱佳,无意间掀起了流行 文化的热潮,而且令人意外的,这股热潮流并非引自西方的摩登音乐,而是传统的中国戏曲, 这种特殊的人文景象引发了许多讨论。中国戏曲的权威学者俞大钢认为,《梁》片的成功是由 于该片将中国传统的歌舞剧以新的形态表现。著名政治学教授萨孟武也公开写文章对《梁祝》   大加赞赏,萨孟武说他自己看了七遍,还拉了几个教授去捧场。他 说:“看过此片,此后中外任何电影,恐怕都不够标准了。什么 《飘》,什么《十诫》,什么《暴君焚城录》,看了一次就不想再看, 只有本片可以再看,甚至三看四看。外国电影描写男欢女爱,不 过拥抱接吻,此种作风不合我们中国人的胃口。我们中国人乃爱 在心头。愁呢?略现眉心,不肯暴露出来。”他后来又解释说,“我 为什么写那篇文章呢?因为有一部分人对《梁祝》电影极尽诋毁 之能事,甚至骂及观众,斥为程度低级,我不会写那样的文章。”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3 “梁祝”旋风(2)…(图)

由李翰祥导演、江青担任女主角的《西施》,由勾践复国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成,场面相当浩大  相对于高级知识分子的理性析辩,一般百姓对《梁祝》的疯 狂程度则是更直接而不留余地的。凌波访台所过之处皆是人山人 海,她在台北登台献唱《梁祝》的“楼台会”,用男声和女声交互 唱出,用女声唱英台的“我为你泪盈盈,终宵痛苦到天明”,接着 再用男声唱山伯的“我为你汗淋淋,匆匆赶路未曾停”,唱得荡气 回肠。许多女观众被她唱得泪流满面,几乎无法散场。此外,同 一天由“新闻局”举办的金马奖颁奖典礼中,《梁祝》获最佳剧情 片,李翰祥获得最佳导演,乐蒂获得最佳女主角,凌波因为反串角色无法提名为“最佳男主 角”,所以特颁“最佳演员特别奖”。   在台湾停留三天后,凌波带着宝岛影迷的盛情离去。她在书面致词中说:“时间虽然短, 但是祖国特有的温情,我却深深体会到了。有句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做一个中国人,实在是有福。”   作为超级偶像,凌波的一切自然都引起影迷的高度兴趣。她的身世就如同她所演的戏一样,充满了坎坷。凌波早年被送给人家当养女,亲生父母不明。凌波从小在厦门长大,后来搬 到香港。由于家境贫困,凌波只读了小学后便去演戏,演过话剧,拍过粤语片和厦语片。十七 岁那年,她嫁给了菲律宾富商施维雄,生了一个儿子。但不久双方离异,凌波似乎重演了上一 代的悲剧,在自己年纪尚轻无力承担抚养责任的情况下,将儿子施永辉送给人家做养子。   在凌波因《梁祝》而大红大紫后,这段婚姻经历似乎成了禁忌的话题。不过后来在凌波嫁 给忠厚憨直的金汉后,这段人生遭遇便公之于世。在夫婿的理解下,凌波打了几场官司,要回 了自己的儿子,并与金汉再生了两个儿子,家庭生活十分幸福。   当年凌波掀起的这股《梁祝》热潮具有十分特殊的社会意义。因为这一年刚好是蒋介石积 极准备军事反攻大陆的一年,社会上备战气氛浓厚,领袖的“训示”被反复地倡导,而凌波作 为1949年国民党迁台以来民间首位超级偶像,其受欢迎的程度,在民众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 政治领袖,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形成某种格格不入的奇特现象。事实上,这正意味着,台湾经济 发展经过十余年的累积,已获得初步的成果,大众娱乐的需求开始出现,物质成长正催生新的 社会精神,要求一种更宽松、更自我、更娱乐而非教条的生活方式。黄梅调正是这股大众文化 浪潮的第一波,除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外,《七仙女》、《江山美人》等曲调歌声皆流行了 十年以上的岁月,在电视节目、社团或学校的文娱活动中不断被反复演唱。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1)…(图)

车队缓缓驶过麦克阿瑟公路,见证了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的诞生  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麦克阿瑟公路于1964年5月2日举行通车典礼,由“省主席” 黄杰主持剪彩,观礼者有三千多人。   黄杰表示,这条公路是在美援的协助下完成,它使基隆与台北间的公路交通更加便捷,并 有助于本省的繁荣。他又说:“我们将这条公路命名为‘麦克阿瑟公路’以表达我们对美国和 麦帅的谢意与敬意。”“交通部部长”沈怡在致词时也说,麦帅是中国和亚洲的友人,他于4月 5日访美时,在华盛顿适逢麦帅去世,4月8日离开华盛顿时曾参加麦帅的葬仪,回到台湾之 后,又逢麦帅公路通车典礼,他为新路的命名感到高兴。   至于美国方面,由美国“驻台大使馆”代办高立夫与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台美援公署署长 白慎士出席通车典礼。高立夫表示:“这一条新建的公路将为中美两大民族间持久友谊的一个 永恒象征,它并将使我们怀念麦帅在他长期经历中所表现的品格:勇敢、坚定、忠诚以及永不 动摇为自由献身的意志。”   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运用美国的援助兴建而成,同时又以美国著名将领命名,成了台湾战 后经济史的缩影。这条公路尽管日后出现许多问题,但它曾让台湾社会引以为自豪,看作是台 湾步入现代化的象征。“麦帅公路”曾是课堂上老师对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麦帅公路”原称北基新路,于1962年5月开工兴建,目的在于纾解从台北到基隆之间壅 塞的交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竞相兴建高速公路,尤其美国的四线道、六线 道、八线道极为普遍,既便捷又美观,因此公路局决定将北基新路兴建成现代化公路。这条公 路起于台北市南京东路羽毛球馆附近,跨越基隆河沿北岸山麓,经五分、南港、汐止、北五 堵、七堵,与基隆市孝仁路相接,全长二十三公里多。全线工费新台币两亿余元,美援占一 半,其余为省款。通车以后,台北到基隆只需二十分钟车程。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2)…(图)

各地的来宾和民众参加了麦克阿瑟公路通车典礼  公路建成后,一些新闻报道指出,这条公路的所有设计全由台湾工程师承担,全部以机械施工,工程质量已达国际标准。不过另外也有一些报道直率地指出,这条公路离国际标准的高 速公路相去甚远,公路的管理和民众的教育工作严重不足,存在许多隐忧。《征信新闻报》记 者陆珍年的一篇报道指出许多细节上的问题,她写道:“虽然立体交叉、弯度、坡度都合于国 际标准,但是双线道却不合标准。合于国际标准的快速公路应该是四线道,在公路上行驶的汽 车也都是以时速一百公里为标准的。如果有一辆车子以时速四十公里行驶,你可以从另一条车 道超车,但是双线道不能超车。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一部开得像牛一样慢的车子,你必须跟在它 后面牛步而行。”“至于行人禁止在麦帅公路上行走这个问题,几天以来报上说破了嘴,但是昨天在通车典礼的回程路上,就看到乡民十余人扶老携幼,朝基隆方向而 行。我们曾强调斑马线权威,但是在惨案未发生前对‘快车道权’也需要 同样的强调,斑马线权威是以行人的血激荡出来的,希望快车道权威不是 如此。”   报道还说:“记者昨天乘一部小轿车曾请司机以一百公里的速度行 驶,适逢对面一部小轿车也以同样速度驶来,两车相错耳边只听‘嗖’一 声,车内人连呼‘过瘾’。但是我也不难想像,假如因为超车而迎头撞上 这部车子的话,其车祸的惨状必也相当‘过瘾’。”这篇观察细心的报道不 幸预言了通车以后的一连串问题。通车之后的第三天,即有机车骑士硬闯 收费站,冲上麦帅公路过飞车瘾,还告诉管理人员:“这条路完工以后,我 还没走过一次,我非得走一趟不可!”还有沿路的一些乡民为了自己方 便,自行剪断铁网穿过公路,此时麦帅公路管理站也发现他们只有六名警 察,以常常出故障的四辆老爷机车作为巡逻之用。此外他们没有拖吊车、 救护车或无线电通讯设备。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3)…(图)

新完成的麦克阿瑟公路连接台北、基隆两地的交通,给民众带来了莫大的便利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4)…(图)

施工中的麦克阿瑟公路高架工程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5)…(图)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车队正通过中兴隧道  麦帅公路工程处处长方恩绪也坦承,这条路实际上是赶出来的。他说日本人在建筑这种现代化快速公路时,都是在兴建的时候,先将可能坍方 的山丘移去或者筑墙阻挡,但台湾因为经费不足,无法面面俱到,只有暂 时先将路开好通车。方恩绪又说,在外国,凡做一项大的工程,都有事先充分的准备,同时,他们的工具比较完善,如探测地质与地层的组织情形,外国是用爆炸法, 利用爆炸的震力,用仪器记录地层组织情况,又快又准,台湾此刻仍用钻探法,在时间上、 准确上都不如外国。同时,我们一旦确定某一工程要建,是马上要动工,因此在准备上都 不如外国。   这段话,如实地反映了麦帅公路虽然是建设上的一大成就,但建设过程也带着求功心切的 急迫,在经费条件不足、准备不充裕之下,兴建出来的公路必然暴露许多问题。两线道的公路 中间没有护栏或区隔,却容许车辆以近一百公里的速度行驶,如此几乎是注定车祸惨剧不断。 同年6月,行驶麦帅公路的金马号就曾经发生两次互接事件,随后的两年间车祸统计竟高达五 十一次,伤亡二百七十三人,公路路面也变得满目疮痍,只好分段翻新。   另一方面,随着台湾经济实力的增强、工程技术的提高,麦帅公路的质量亦逐年修补改 善,车祸事件开始得到控制。1979年,真正符合国际标准的南北中山高速公路通车,麦帅公 路功能逐渐不再为人提及。接着中山高速公路再延长至基隆,等到十八标工程以及北二高等大 台北地区的公路网完成后,麦帅公路的功能已完全被取代,成为一条普通的公路。   尽管麦帅公路已褪去昔日的光彩,但这条公路的存在意义,不论是正面或是负面的,都是 台湾重要的时代记忆。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对山东半岛的突击行动(1)…(图)

突击队员在进行攀岩训练  在国民党迁台初期,两岸军事冲突持续不断。1964年6月11日,《中央日报》头版头条 新闻标题是《奇袭山东半岛成功,伤毙匪军三十余人》,同时还刊有一张在奇袭行动中丧生的 李秉铭的遗照。   在全岛瞩目下,李秉铭的公祭获颁蒋介石所书“成功成仁”挽额。公祭当天,前往极乐殡 仪馆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一般团体之外,“五院”和所属“部会”多达六十几个单位,各级 首长皆前往上香致敬。这次突击行动一共十六人参加,李秉铭获立铜像,蒋介石亲自召见其余 的十五人,向他们颁发了勋章、奖状和奖金。   1955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国与苏联、中国之间的对立逐渐冷却,彼此间大规模 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加上解放军在近海作战的机动性增加,国民党军在东山岛战役中 损失惨重,国民党军事反攻大陆的计划,无论在国际条件或登陆作战的优势上,都出现走下坡 的趋势,如何重新推动“反攻”的事业,成为政治、军事首长面临的新课题。此时,“国防部 情报局”侦防组组长谷正文以明代的倭寇为例,同时又举后来的郑成功父子在海上建立堡垒挥 军大陆的史实,说明沿海武装骚扰行动可以对大陆造成重大威胁。“情报局长”毛人凤接受此 议,向蒋介石正式报告武装人员突击大陆的计划,获蒋批准。   层峰意向清楚之后,“情报局”开始在社会各阶层招兵买马,同时在日本神户设立了一个 据点,借国际转运港接触大陆船员,搜集有关大陆沿海港口的情报。不过这一年10月,毛人 凤过世,新任“情报局长”张炎元对此不甚热衷,以致该计划被搁置了五年。一直到1960年 叶翔之接任“情报局长”之后,方又启动该计划,延聘技术专才,成立了船艇技术研发部门, 再由“海军总部情报署”调来擅长水中爆破、曾任蛙人大队队长的刘醒华担任海上突击队总教 官,积极展开组训工作。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对山东半岛的突击行动(2)…(图)

突击队员进行近身搏斗训练  一切就绪后,海上突击行动随即展开。突击范围北至山东莱阳,南至广东阳江。随着突击的频率增加、范围扩大,中国大陆反击也变得强烈积极,沿海解放军与民兵均夜间轮流巡视, 出海渔船受到严格控管,并力求将国民党的海上突击队歼灭在海上或沿岸。   大陆方面的高度警惕,自然使得海上突击行动困难重重。1962年11月底,三十余名武装 突击人员丧生于广东台山外海,无一生还。虽然如此,国民党军仍未放弃突击行动。到1964 年,海上突击行动达至高峰,其中“海虎项目”与“立功项目”并一度得手。“海虎”是“情 报局”第一次奇袭山东的长程远征计划书的代号,其登陆地点选在山东省荣成县龙山前。“情 报局”从野战部队挑选了十六人,组成“山东省反共救国军”,先到韩国,再由韩国出海,于 6月1日晚上8点左右抵达龙山前海域。尽管那天刮着大风,浪很大,但是十六人仍分乘两艘 突击快艇向目标区挺进。任务中担任副队长的于东岱,年已五十六岁,离开部队也已二十年, 只因他是山东荣成人,又被临阵征召回来。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对山东半岛的突击行动(3)…(图)

未来的影  凌晨2点,突击队两路人马分别上了岸。于东岱这一队走了不到二十米就被哨兵发现,双 方遂交火。大约同时,另一支队伍趁乱潜入了营房,搬走了档案柜。本来他们想乔装渔民离去,但因另一边已经打得很激烈,于是他们只好拿出卡宾枪加入战斗。经过一番周旋后,两组 人马分别登上小艇,奋力驶回母船。其中于东岱那条船上的八个人几经波折后,总算找到了母 船。另外载着李秉铭和刘翰德等人的小艇却不见踪影。   原来,他们的小艇发生了机器故障,在风雨交加中迷航,只好在黄海中随波逐流。为了不 让小艇漂回大陆,他们把青布条绑在桨上,树在船头,作为风向标,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