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隋末逐鹿记 >

第117章

隋末逐鹿记-第117章

小说: 隋末逐鹿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十三章 苏定方马踏连营

金刚的传令兵拍马往乐寿东门疾驰之际,位于乐寿东刀儿大营,已然乱作了一团。

一支三千人的骑兵突入了魏刀儿的后营,将魏刀儿的后队搅得乱成了一锅粥,魏刀儿在东门的大营约有两万五千人,其中一万精锐正在攻城,还有一万五千人不曾用上,这一万五千人里面,精锐不多,大部分是被裹挟来此的流民,战力并不强。

不过,就算这批人的战斗力不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魏刀儿的精锐部队,以敌军那区区三千骑兵,是不可能在大营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际的。

然而,率领这三千骑兵的敌军主将非常狡猾,他攻击的方向正是后营的那些乌合之众,这些人在突然面对由后而来的袭击时,全部乱了方寸,在敌军的驱赶下四处奔跑,甚至扰乱了本方救援部队的阵脚。

“杀!”

苏定方大吼一声,手中的狼牙棒舞得像风车一样,手下无一合之将,在他身前,敌军纷纷四散躲避,在他身后,十几骑紧跟而来。

这三千人的骑兵以苏定方为首的十来骑为前锋,排成整齐的队形,像一把利刀一样深深地扎进魏刀儿的大营。

为了尽快增援乐寿,窦建德命令高雅贤率领本部八千人为前锋昼夜疾行前往乐寿增援,他亲自率领大军在后跟随。

过了冀中运河之后。高雅贤听了苏定方之计,大胆分兵,手底下三千精骑交给了苏定方,由他率领绕远路从东面接近乐寿,自己则率领剩下地五千人,广树旌旗,大张旗鼓,伪作一万大军朝乐寿而去。吸引敌军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先一步赶到乐寿的苏定方则率领骑兵突袭敌军大营,希望城内的守军见状出城与本方夹击敌军,一战决胜负。

最初,苏定方的计策得到了完美的实行。宋金刚的一万精锐的确被高雅贤地五千人牵制在了乐寿城南。

由于觉得本方与窦建德援军人数相当,对方又做好了防守的准备,宋金刚出于谨慎考虑,放弃了和这股敌军野战的打算。

之所以如此,自有缘由,宋金刚并不是觉得自己不能在野战中击溃对手,然而,他这一万人是他全部的家当,就算能战胜敌军,若是损耗过多就不太值当了。

魏刀儿虽然是他的结义兄长。只是这个世道没有兵你就什么也不是,为了结义兄长他可以两肋插刀。但是要因此而变得一无所有,宋金刚多少有些不甘。

再加上。他认为窦建德的部队绝不只是这一万人,大队人马必定还在后面,要是趁自己和这股敌军鏖战之时,突然从身后杀出,未免太过不妙了。

因此,宋金刚约束本部,缓缓向后撤退,面前地敌军也不以为甚。用一种比宋金刚部更慢的步伐慢慢移动阵型,目送宋金刚部脱离战场。

宋金刚摆脱对方的纠缠之后。快速向乐寿东门进发,希望还来得及救援魏刀儿的主力,不过,他的猜想过于背光了,实际上,魏刀儿部远远没有达到要崩溃的地步。

苏定方率领三千精骑突进魏刀儿部的后营之后,很快驱散了那些乌合之众,贯穿后营随即杀向魏刀儿的本部,在这里他遇见了顽强的抵抗。

只是由于后营并没有经过多少抵抗就崩溃了,使得苏定方部冲击的速度异常之快,魏刀儿留在营中没有参加攻城地本部精锐集结的时间过短,因此并没有来得及摆好防守地架势,再加上被本方的乱兵一冲,更是乱上加乱。

所以,就算他们努力抵抗,依然在骑兵地冲击之下节节败退。

这个时候,后营的骚乱已经传到了魏刀儿这里,他不知道冲阵的敌军有多少,只看见漫山遍野都是本方逃兵的身影,这景象让他又惊又怒,一时说不出话来。

还是葛舟行反应及时,他对魏刀儿高声说道。

“大帅!是不是暂停攻城,让士兵们退下来!”

只有如此了!魏刀儿当机立断,立即命令正在攻城的部队鸣金收兵,攻城的士卒像潮水一般退了下来,后面的骚动也影响了他们,他们没有掩护,没有阵型飞快地朝后方跑来,脚步声,喊叫声铺天盖地飘荡在原野上。

幸好,魏刀儿早就做好了准备,将保护自己的亲兵队派了出去,将退下来地攻城士兵收拢起来,用箭矢和利刀让他们集结起来,排成整齐的队形朝后方行进。

如果这个时候,城内地守军打开城门冲杀出来,魏刀儿就会非常狼狈,要想将慌乱的队伍重新集中起来投入战斗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安定的环境,当城内的守军冲杀出来之后,他就没有机会将士兵们重新集结,唯有败亡一途。

苏定方之所以制定这样的计划,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希望城内的守军看见城外的敌军混乱之际出城冲杀,与自己前后夹击敌军。

毕竟,要以自己三千骑兵冲阵,就击溃魏刀儿的两万多大军,这有些勉为其难,由于进攻的突然性,在最初或许会占有上风,然而,当对方反应过来之后,这三千人难免就要陷入苦战了,毕竟,魏刀儿本部精锐的战斗力还是非常悍勇的。

如果,乐寿城中的守将不是曹旦的话,苏定方的计划也许会成功,这个计划能不能够成功关键不在于苏定方这三千精骑身上,关键在于城内的守军是不是会配合他的行动。

就算是一个平庸的将领,瞧见城外攻城的敌军在本方援军的突然冲杀下阵型变得混乱不堪,恐怕也会率军出城来相助友军吧?然而,谁叫镇守乐寿的是有名胆小的曹旦曹将军呢?

这是敌军的诡计,故意设个圈套就是为了引我们出城,千万不要上敌人的当,只要坚守城池就行了!

对下属们出城作战的劝说,曹旦只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推搪。

其实,只要仔细一想,现在攻城的敌军已经占有上风,城破之日就在今天,他们何必再耍这样的花招呢?

然而,我们的曹大将军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松口,在乐寿城中,他是最大的统军将领,能管他的只有他的姐姐曹凤,可是,曹凤并不懂怎么打仗,因此也不会强行命令曹旦出兵。

于是,大好形势就此毁于一旦,当魏刀儿部反应过来时,作战的良机已然失去了

“荷!”

苏定方咬牙切齿,将狼牙棒高高扬起,在他身前,一个敌军从战马上摔了下来,脑袋被狼牙棒打得粉碎,连脑浆也被打了出来。

然而,一个敌军倒下,更多的敌军围了上来,有手持长矛的步卒,有拿着马槊的骑兵,苏定方只觉自己掉进了一个沼泽之中,行动不易。

他陷入了敌军的包围中,这些敌军异常顽强,可以说是个个悍不畏死,他杀的人越来越多,身前的敌人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城内的守军没有出城来与本方呼应?

苏定方的铠甲上到处都是划痕,那是敌军的刀剑留在上面的印迹,他的左手手臂被一个敌军的马槊擦伤,大腿上也中了一枪,枪头似乎还留在大腿之中,血染红了身下的战马的马腹。

原本随着他冲阵的亲兵已经换了好几拨了,最初的那一批亲兵已然死伤殆尽,现在跟在身边的这些亲兵也浑身是血,不时有骑士被敌人马或长矛刺中,从马背上掉了下去,一旦掉在地上,基本上就失去了生机。

既然达不成预定目标,只能撤退了!

苏定方心中暗地里咒骂乐寿的守将,调转马头,朝一侧杀去,在他身后,骑兵们保持着整齐的队形,随他一起转向,不时有士兵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仍然在马上地骑兵们对此视若无睹,他们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马,砸向身侧的敌军,双腿紧夹马腹,跟上前方的同伴,每个人都知道掉队的下场,一旦掉队,或者脱离大队的方向。就会陷入大量敌军的包围中,死无葬身之地。

三千精骑冲阵,马踏连营,当冲出敌阵之后,只剩下不足两千人的士卒,那掉队地一千多士卒大多是在脱离敌军纠缠的时候战没在沙场的。

苏定方来得快。也去得快,他率领剩下的一千多骑兵突出魏刀儿的大营,很快就绝尘而去,这个时候,魏刀儿的骑兵被本方地步卒所阻,再加上没能集结成军,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苏定方率军远去,无从追击。

于此同时,宋金刚也率领本部人马赶到了东门,最初。魏刀儿还以为是窦建德的主力赶到了,吓了他一大跳。几乎就要上马奔逃。

魏刀儿和宋金刚见了面之后,也没有心思继续攻打城池。双方合计一阵之后,选择了联合,宋金刚派出一部分骑兵远远地向苏定方部逃跑的方向追去,想要查明他们的去向。

魏刀儿更是广派侦骑,将搜寻范围扩大了方圆一百里。

和宋金刚对峙的高雅贤并没有率军进入乐寿,而是在靠近魏刀儿部的乐寿东门旁扎下了营寨,与乐寿城形成了犄角之势,魏刀儿到是想率军前去攻打。让对方扎不成营寨,只是现在他的军队士气低沉。无法持续作战。

宋金刚知道面前这支军队弓弩极多,面对敌军攻击之时,他们往往藏在由辎重车组成的车阵之中,用强弩攻击敌军,让敌军不得靠近,就算靠近,也很难冲开车阵。

再加上,对方的主将异常狡猾,选择紧靠城墙的地方扎营,若是强攻对方,还要承受城墙上地守军的攻击,如此,就算能将对方赶走,让他们扎不成营寨,本方地伤亡也会非常惨重,所以,他也不想主动率军前去攻打高雅贤。

于是,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任由高雅贤在乐寿城旁扎下营寨,

魏刀儿向北门的本方军队发起了召集令,命令他们向自己地大营靠拢,毕竟,不知道窦建德有多少援军到达,若是分兵,极有可能被对方各个击破,大军还是靠在一起为好。

将四处逃散的士卒纠集起来,加上从北门赶来的偏师,以及宋金刚的一万部众,魏刀儿和宋金刚的联军加起来仍有四万七千人,魏刀儿相信就凭这四万多人,依然能够和窦建德一较高下,所以,他并没有选择撤军。

若是这个时候撤往深泽,劳师动众之下,不但没有抢到地盘,反倒耗费了大量的粮草,就算因此铲除了大量的异己,也是得不偿失啊!

撤退,这是万万不能的!若是就此撤军,大帅地威严何在!倒不如毕其功于一役,只要在乐寿城下击败窦建德大军,再收拢他的降兵,河北地霸主舍我其谁啊!

魏刀儿打着这样的主意,在乐寿东门十里外立下了营寨,并且,放弃了攻打乐寿,而是静待窦建德的大军前来。

当然,他并没有只是等待,什么事情都不做!

一方面,他派出大量的征粮队前往乐寿与周边城池的乡间,大肆搜寻粮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得乐寿一带流民四起,方圆一百多里,宛若地狱。

另一方面,宋金刚的三千多精骑在他的命令下,悄然潜出了大营,往信都方向而去。

苏定方率部围绕着乐寿城转了一个圈之后,终于回到了高雅贤的营中,在高雅贤的大帐内,他将乐寿的守将骂了个狗血淋头,高雅贤和乐寿守将曹旦也没有见过面,但是知道对方是窦建德大舅子,帐内这些将领虽然都是他的亲信,但是人多嘴杂,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话就会传到曹旦那里去,为了避免苏定方惹祸,他忙制止了苏定方的发泄,安慰了他几句。

随即,他派出使者到了乐寿城中,相约对方主将见面,商谈攻防大计,不过曹旦并没有应邀而来,而是让他亲自到城中去,曹旦的这一举动无疑又让高雅贤的部将们又多了一肚子的气。

按下高雅贤部和守城的曹旦之间的怨恨不表,两天之后,窦建德亲率大军回到了乐寿。

这一次,他带来了五万大军,加上乐寿的守军和高雅贤部,军容鼎盛,兵力接近了七万人。

窦建德为主帅,副帅当然是高畅,手下将军有刘雅,高雅贤,范愿,曹旦,阮君明,在信都留守的则是王伏宝部。

至此,窦建德的清河,平原攻略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原本想解决了魏刀儿部之后再回师攻打清河,平原,然而,这个愿望窦建德到死都没有实现。

第五十四章 斗将(上)

三年,五月五日,辰时。

乐寿。

战鼓喧嚣,旌旗飞扬,马鸣风萧,烟尘遮天蔽日。

一队队的士卒从各自的营寨走出营门,武器的寒光反射着阳光,原野的上方明晃晃的一片,随着铠甲叮当的相撞声,士卒们迅速地来到自己的方位上,地上的青草被无数双战靴践踏,变成了翠绿的春泥。

在乐寿城下,靠着子牙河的那片无名的原野上,窦建德的七万大军和魏刀儿的五万大军隔着三里地的原野对峙着,大战一触即发。

在窦建德的七万大军中,分为好几个方阵,高雅贤部五千人,刘雅部七千人,范愿部一万人,曹旦部五千人,阮君明部五千人,窦建德亲率本部三万人,剩下的五千乃是新近跟随窦建德的杂牌军,他们的将领也被称为将军,手底下却没有多少士卒。

窦建德的七万大军中,真正能打仗的精锐不到三万人,剩下的四万人只不过是杂兵,平时负责押送粮草辎重,攻城或者野战的时候被当做消耗品所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裹挟而来的流民,情愿或不情愿地参加军队,只为能有一口饭吃。这些人中间,有一部分身上还罩着一层单薄的皮甲,有的士卒身上甚至只着单衣,他们手中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连没有铁制武器,只是拿着木棍的家伙都有。他们并没有经过作战训练,在这样地大战中,其实难当大用,如果没有身后的督战队,只要和敌军稍一接触,可能就会败退下来,然而,对作战时讲究声势。讲究人多的这个时代来说,这些杂兵还是很有用处的。

像窦建德这样的变民军,动辄号称十几万,实际上能作战的最多只有三万多人,那是他们起家的依仗。

除此之外,剩下的就是这样一些训练不精。装备不足地杂兵,甚至,在其中还包括不少的老弱病残。

魏刀儿部只有四万多,不到五万人,但是在其中能作战的精锐也达到了三万人,杂兵只有一万多人,由于魏刀儿部长期在边境流窜,不仅与郡的精兵交战,还经常与突厥人作战,士卒们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再加上他们作战很少自带补给,大多以战养战。因此,作为辅佐作用的杂兵并不多。

所以。通过两军地阵势看去,表面上魏刀儿部的声势没有窦建德部浩大,实际上,两军的实力相差不大,一旦交战,很难说鹿死谁手。

辰时,双方的士卒用过饭后,在各自将官的带领下排成整齐的队列走出营寨。来到事先选定的战场。

好不容易排好阵势之后,已经一个时辰过去了。

高畅骑着战马。稍微落后窦建德一个马头位于中军阵前,这里是一个小土坡,站在土坡上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整个战场,窦建德的部队排成一字长蛇阵,连绵两三里,就算站在土坡上,也看不清队伍的头和尾。

刘雅部和阮君明部位于大军的右翼,范愿部和曹旦部位于大军地左翼,窦建德的主力和高雅贤部位于中军。

对面魏刀儿部地布阵有些奇怪,他们依靠着本方的营寨布阵,队形显得颇为散乱,在任何一本兵书上都看不到有这样地阵势,然而,窦建德丝毫也不敢怠慢,魏刀儿部的骑兵厉害,这一点他是心知肚明的,另外,魏刀儿部的战法类似于突厥人,他并不是一点也不讲究阵型,只是他们阵型的转换非常灵活,因此只是看上去显得凌乱而已!

高畅作为副帅,却没有统军的权力,与其说是副帅,倒不如说他是个看客更为恰当,在他身边,只有雄阔海和十来个亲卫,他从平原带来的五百人作为预备队的一部分被安排在作战序列中,距离他所在地中军还有一点距离。

风从原野上吹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