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隋末逐鹿记 >

第124章

隋末逐鹿记-第124章

小说: 隋末逐鹿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援这条路走不通。

经过李渊这么一分析,王威和高君雅沉默了,他们也知道李渊说的是实情,但是,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他们也不甘心。

于是,他们交换了一个眼色,向李渊说道。

那番话的大意是这样地,唐国公李渊既然是皇亲国戚,又是皇上亲近的贤臣,深得皇上信任,既然向朝廷索要援军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干脆由唐国公亲自募兵,然

军队去平叛,只要剿灭了刘武周这股逆贼,一切都好

王威和高君雅的话正中李渊的下怀,他就像稳重钓鱼台的太公一样,王威和高君雅就是上钩的两条鱼,自己送上了门。

于是,李渊立刻召集李世民,刘文静,裴寂,刘弘基等人商议,随即下达诏令招募士卒。

突厥人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位于边郡的百姓更是深受其害,每当突厥人入侵,所过之处,就像蝗虫啃过的一般。因此,当知道参军是为了抵御突厥人入侵,保卫自己的家园时,百姓们纷纷踊跃地报名,为了能吃上一口饱饭,也有大量的流民加入了军中,短短的一段时间,李渊就募集了数万大军。

当然,这些士卒不经过训练就上战场是不成的,于是,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数万人终于成军了,再加上李渊所拥有的数千嫡系精兵,勉强能够作战了。

唐国公李渊在今晚宴请王威和高君雅,为的是商量出兵北上平叛的日子,于是,王威和高君雅欣然前往,早日剿灭了刘武周,他们才能吃下一口安稳饭啊!因此,他们并没有什么防备,只是带了少量亲兵就前来国公府赴宴了。

作为监军的王威也掌握着数千精兵的军权,统帅这些士卒的就是虎牙郎将高君雅,他们两人是死忠于杨广的所谓忠臣。家眷也都在长安,故而,李渊一开始就没有将他们拉到自己旗下来地想法。

要想成就起兵成就大事,这两个人是必须铲除的,他们手里的兵权也必须要夺过来,现在,一直与李渊形成牵制的王仁恭已然被杀,雁门的陈孝意也被刘武周所围攻。真正还能够妨碍李渊的只有王威和高君雅两人了!

和王威,高君雅火并这不是一个好主意,要想除掉他们,其实只需要区区几十个刀斧手就行了。

李渊之所以用商量出兵日期的名义宴请王威和高君雅,其实是为了消除他们的疑心,毕竟。从募兵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月地时间来,仍然拖延着不出兵,自然使得他们有所猜疑。

果然,一听到是商量出兵日期,王威和高君雅放下了疑虑,欣然前来赴宴了。

酒足饭饱之后,两人面满红光地望着李渊,李渊挥了挥手,示意下人和歌姬们退场,待屋内只剩下几个关键的人物之后。他手拂着下颌的三偻长须,正色说道。

“此次邀请两位大人来此。不仅是为了商量出兵的日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和两位大人商量!”

王威和高君雅对视了一眼。转过头来望着李渊,王威轻咳一声,出声问道。

“国公所说何事?请讲!”

李渊没有说话,脸沉了下来,他朝侍立在一旁的李世民点点头,李世民望向大堂外,轻轻地拍了拍手掌,清脆地击掌声在大堂中响了起来。

不多会。两个人从堂外走了进来,王威和高君雅定睛一看。这两人他们都认识,乃是李渊的幕僚刘文静和王威家的管家王福。

“王福,你怎么会来这里?”

王威一脸疑惑,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事情不对的话就是一个十足的蠢蛋了,他一边质问王福,一边朝高君雅使了个眼色,高君雅将手放在了横刀的刀柄上。

王福没有理会王威的质问,他扑通一声跪在了大堂下,向李渊行了个大礼,声泪俱下地大声哭诉。

“国公大人,小的有要事相告!”

李渊面色阴沉,正襟危坐,大声喝道。

“从速道来!”

“小人要状告小的主人,小的知道奴仆告主,这是大大地不义,然而,小的主人与虎牙郎将高君雅合谋,秘密和突厥人联络,想要阴谋造反,推翻我大隋江山,小地若是对此视而不见,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故而,甘愿领受骂名,也要将国公大人报告他们地阴谋!”

还没等王福说完,王威从席间跳了出来,他的胡须乱抖,手颤抖着指着王福,激怒攻心地大声喝道。

“死奴才,休得胡说八道!”

说罢,他面向堂上高坐的李渊,厉声喝道。

“贼子,此乃汝欲杀我也!”

高君雅并没有多说话,他们的亲兵都在偏厅歇息,不过,在国公府中,那点亲兵也指望不上,为今之计,只能将李渊胁持,方才有机会逃出生天。

于是,他二话不说,抽出横刀,向李渊直冲而去。

然而,李渊早就防备,他高坐在坐席上纹丝不动,一点也没有闪避的意思,几个甲士从他身后的帷幕内跳了出来,和李世民一起,向高君雅冲去。

垂死挣扎也就是垂死挣扎,没有意外,高君雅的横刀很快就被打掉了,数个甲士冲了上去,将他紧紧按在了地上,让他动弹不得。

这个时候,王威也被几个甲士擒获了,由于他没有反抗,那些甲士到也不以为甚,只是将他的双手反剪绑了起来,不过,他虽然没有动手反抗,嘴巴却不依不饶,恶毒地咒骂着李渊,李世民皱了皱眉,使了个眼色,一个亲兵将块布塞进了他嘴里,然后,将他和高君雅押了下去。

“恭喜父亲大人!”

李世民朝李渊躬身行了个礼,李渊志得意满地呵呵笑道。

“我儿不用多礼,此事能够轻易成功,多亏我儿地计策!”

“恭喜国公大人,国公大人英明神武,再加上二公子胆识过人,我等何愁大事不成啊!”

在座的都是李渊地心腹,他们向堂上的李渊父子躬身为礼,齐声道贺,顿时,堂内一片欢声笑语。

次日,李渊便以和突厥人勾结的名义,将王威和高君雅在狱中秘密处决了。

随后,李渊就在太原起兵了,确定了乘虚入关,据险养威,伺机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

这一年,李渊五十二岁,刘文静五十岁,裴寂四十八岁,李世民才二十岁!

第六十三章 大战之前

三年五月十六日,李渊与其子李世民在晋阳杀太原副,虎牙郎将高君雅之后,挥师向河东进军,天下震动。

六月,雁门被刘武周围攻一百来天后,粮尽援绝,郡守陈孝意被手下所杀,其手下将领开城投降,刘武周陷雁门。

四月,张须陀旧部裴仁基杀监军萧怀静,率军于百花谷投降李密,裴仁基是文武全才出类拔萃的大将,裴部是张须陀旧部,兵强将勇,其中裴行俨(裴仁基之长子)、秦叔宝、程知节(就是程咬金)、罗士信均是当时一流猛将,贾甫也是著名谋士,李密得了裴仁基,如虎添翼。

此后,李密致力于封锁洛阳,断绝粮道,洛阳守军多次出战,但均未能冲破瓦岗军的包围,城中开始缺粮。

洛阳繁华,布帛推挤如山,但因为城池被围,没有柴火生火,富人只好焚烧布匹来生火做饭,贫贱之民则无法活下去,城中,渐渐有了饿死之人。

与此同时,李密传檄天下,历数杨广十大罪状,最后总结道:“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檄文是祖君彦所写,祖君彦曾经因为自己的文采被杨广所嫉妒,险些被杀,后离家逃亡投入变民军中方留得性命。

为了解东都洛阳之围,杨广在江都调遣全国各地精兵汇集洛阳进攻瓦岗军,这各路兵马中包括从江都出发的王世充、从岭南出发的张镇周等人,这次作战的主将是从河北郡出发的大将薛世雄。

杨广给薛世雄的命令是顺便消灭沿途的起义军,于是薛世雄领精兵三万,六月从郡起兵,一路剿匪,往河间郡而来。

五月下旬,窦建德和魏刀儿在乐寿达成了结盟的协议,窦建德送了一些的粮草,以及许多金银珠宝,歌姬美女给魏刀儿,魏刀儿率军返回深泽。

薛世雄在郡的行动并没有瞒过高畅的敌情司,平原,清河两地的驻军收到了他的飞鸽传书,进入了临战状态,这个时候,作为平原,清河两郡名义上主官的尚智和诸葛德威已经上任了,不过,他们并没有什么实权,高畅的部下根本就不听他们的,军队的调动很轻易地就瞒过了他们。

关于薛世雄大军的举动,窦建德并不知晓。

他在郡也安排有眼线,不过,他们的情报传递工作非常缓慢,待眼线得到确定的消息,再派人传回乐寿时,薛世雄的大军已经从郡出发了。

解决了魏刀儿之后,窦建德军依然没有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他们遇见了一个难题,那就是缺粮。

大军消耗了大量的粮食,又送了一些粮草给魏刀儿,以至于乐寿的存粮告尽,只靠信都郡一地的粮食,无法供应十万大军。窦建德本想挥师南下,重新进逼清河,平原,渤海等郡,这个计划也因为缺粮而暂且搁置。

为了解决缺粮这个问题,窦建德只好将部队分散开去,让各营的主将率领自己的本部人马散落到各地去征粮,在乐寿,窦建德留下了嫡系亲兵三千人,以乐寿一地的残余的粮食,供养这几千人还是绰绰有余的。

高畅手底下的五百亲兵也被窦建德派到了出去,他们自成一营,由雄阔海统领跟随高雅贤部前往博陵郡安国征粮,高畅自然被留在了乐寿,他身边只有几个亲兵跟随,仍然处于半软禁状态。

将高畅和雄阔海分开之后,窦建德一直紧绷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这两个人就像两头老虎,虽然将他们关在了铁笼中,仍然让人感觉非常危险,将他们分开之后,这种危险性也就降低了不少。

六月,薛世雄的三万精兵进入了河间郡。

六月初八,平原郡,弓高。

这里驻扎着一千高畅军,原来的统领是郎将顾子文,顾子文乃是平原顾家的子弟,从军之后,因其文武双全,很快就在大量下级军官中脱颖而出,随后,得以进入讲武堂,在讲武堂内,以第一名的成绩结业,升为郎将,率领一千精兵负责驻守交河。

高畅主动前往信都觐见窦建德之后,顾子文得到了命令,主动放弃交河,率军退到弓高,将交河交给了乐寿的窦建德军,与之隔着漳水对峙。

交河方面的窦建德军和弓高的高畅军非常有默契地以漳水为界,一副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势,不过,高畅军是外松内紧,一点也不懈怠,不仅没有放松对漳水对面窦建德军的监视,军中的训练一日也不曾停歇,因为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就会得到上面的命令,渡过漳水与对方交战。

驻扎在交河的窦建德军和弓高的高畅军人数相当,精锐战

一千来人,交河属于平原郡,不过距离乐寿的距离比此窦建德没有必要在此驻扎大量军队,一旦高畅军从弓高发起突袭,乐寿方面完全来得及救援。

窦建德和魏刀儿在乐寿对峙的时候,不时有以百人为一队的小股高畅军进入了弓高,他们是分批进来的,时日一久,进入六月之后,弓高的高畅军已经达到了五千之众,统军大将也由郎将顾子文换成了高畅的军师祭酒徐胜治。

由于高畅军行动隐秘,对此,交河的窦建德驻军没有丝毫的警觉。

在漳南的高畅军的统领变成了崔正,由于王伏宝退兵回到了冀县,漳南无战事,因此,就算由崔正担任主将也没有什么大碍。

在现阶段的高畅军中,涌出了不少像崔正,顾子文这样的后起之秀,然而,真正能让高畅委以重任的人还不多,他接下来谋划的事情非常重要,只有交给徐胜治,高畅才能放心。

驻扎在漳南的高畅军仍然打着杨善会的旗号,此时的杨善会对高畅军已经不陌生了,多多少少也有了一些了解,令他感触良多。

高畅军的军纪甚至比大部分朝廷的官兵还要严格,史书上记载的那些仁义之师也不过如此而已,在高畅军中的所见所闻让杨善会陷入了迷惘,这段时间,他思绪纷杂,老是在忠君和爱民之间游荡,要是忠君,百姓的生活就只能越发困苦,要是爱民,就无法忠君,杨善会越想就越糊涂,却无法制止自己不再想下去。

虽然,他还不至于就此投靠高畅,不过至少不再将高畅军当作一般的流贼了。

就是因为看见了杨善会的转变,徐胜治才放心将漳南交给崔正,只要杨善会不起坏心,崔正完全能独挡一面。

卯时。

东边的天空亮起了一丝鱼肚白,黑暗渐渐从原野上空撤离,风从南方吹来,城楼上悬挂的旌旗随风轻舞。

弓高的城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了,一支五百人的队伍悄无声息地从城中走出,消失在依旧笼罩在黑暗下的原野深处,随后,城门慢慢关上。

十几天前,高畅得知了郡的薛世雄大军南下的消息,就从乐寿传下命令,在全军中召集郡籍的士卒,然后将他们抽离出原来的部队,紧急赶到弓高。

在高畅军中,除了寥寥的几个人之外,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高畅军中,郡籍的士卒一共有五百人,他们来到弓高之后,就进入了一个营地,由徐胜治亲自训练他们,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在今日清晨,他们在敌情司派来的斥候的带领下,悄悄潜出了弓高,然后,在事先看好的一个隐蔽的渡口,躲过了对面窦建德军的监视,渡过了漳水,往河间郡而去。

对这五百高畅军的异动,交河的窦建德军并没有丝毫的察觉,这支窦建德军原本是乐寿的一个豪强,窦建德进驻乐寿后,他率本部一千人投靠了窦建德,被窦建德封为将军,然后率领本部人马驻扎在交河,防备对面的高畅军。

这个统帅一千士卒的将军名叫杨昊文,他的军队并没有得到窦建德本部的供养,粮草和辎重全靠自筹,在窦建德军中,除了他的嫡系部队,以及数千人以上的大部队,像杨昊文这样的小股部队,都是如此处理的。

杨昊文投靠窦建德之后,除了在得到窦建德的一些金银犒赏之外,和原来差不多,只是他占据的地盘由富裕的乐寿变为了贫瘠的交河。

交河一地虽然贫瘠,养他这一千人勉强还可以,杨昊文也乐得在此做一个土皇帝,他虽然对窦建德并没有多少忠诚度,却也没有放松对漳河东岸高畅军的监视。

只是,高畅军在交河经营的时间远比他要长,高畅军撤离交河之后,敌情司在交河留下了大量的眼线,杨昊文军全军的防线布置,以及一举一动全都在敌情司的掌握中。

可以说,只要弓高的高畅军向交河的杨昊文发动进攻,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就一举而下,所以,要将五百人在清晨运过杨昊文的防线进入河间郡,更是小菜一碟。

当这五百人越过漳水,进入河间郡的地界后,弓高的几千高畅军也在徐胜治的带领下行动了起来,蓄势待发。

第六十四章 窦建德的选择

挥挥手,先前跪在他身前的传令兵站起身,走出门去令兵的身影消失在门外之后,窦建德深吸了一口气,扶着案几坐在锦凳上,他双眼无神,直勾勾地盯着案几上桐油灯跳跃的火光,神情呆滞。

半晌,他喉咙发出一声轻响,窦建德抬起头,脸上恢复了生气,瞳孔也开始转动起来,眼神变得坚定。

“来人!”

他站起身,向外高声叫道。

站在门外的亲兵走进屋来,跪在堂下,窦建德沉吟片刻,说道。

“你快去将宋正本大人,凌敬大人叫来!”

那亲兵道了声是,起身走出门去。

窦建德从案几后走了出来,在这间书房内来回踱着步子,眉头忽而紧皱,忽而放松,像是在思考什么重大的难题。

过了一会,他停下了来回走动,仰起头,活动了一下脖子,目光在室内缓缓地转了一圈,大王的尊严和霸气又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