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蒙巴顿 >

第17章

蒙巴顿-第17章

小说: 蒙巴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泰晤士报》上撰文写道:
          ……到处都有黄种人(指日本军队)的洪水追赶着白种
      人和棕色皮肤的人群。日本士兵穿着质地粗劣的黄军服,他
      们的国旗上画着一个燃烧的太阳,很像印地安部落的图腾崇
      拜。日本人长得非常矮小,只有5英尺高,但他的步枪和刺
      刀却比欧洲人的足足长1英尺。这种形象尤其可笑,很容易
      让人联想起北欧童话中那些扛扫帚的小妖怪。……在公路上,
      日本人的军队正在行军,他们是去攻打仰光。前面仅有几辆
      小型坦克开路,坦克上搭满了突击队员;接着是炮车,还有
      骡马和驮牛,我看见一个军官骑在牛背上,不像去打仗,倒
      像去放牧。后来步兵队伍开过来,他们都骑自行车,天知道
      这些矮人从哪里弄来这么多自行车。他们有时几百人一队;有
      时三五人一排,有说有笑,好像是赶到仰光去看一场精彩的
      拳击比赛。……这是二个陌生的敌人,来自中世纪,英勇善
      战,斗志顽强,文明的白种人要遏止这些野蛮民族的扩张意
      志,就必须要用钢铁筑起牢固的堤坝来。然而,白种人的钢
      铁堤坝正在走向崩溃……         那些行军离不开汽车,打仗离不开坦克大炮,吃罐头食品,携带钢盔和防毒面
具,脚上穿着长筒皮靴的英国军队,被士气高涨的日本人像撵鸭子似地驱赶着逃命。
    3月8日,日本军队高唱军歌,浩浩荡荡开进缅甸首都仰光。
    4月,英军及其印度雇佣军队基本上被赶出了缅甸,只是由于指挥撤退有方和中
国入缅军队前来侧援救应,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在分析缅
甸战事失败的原因时指出:“那里的英军和印度军队训练低劣、装备不足,指挥不
当。皇家空军软弱无力,情报机构几乎默默无闻。他们不懂如何打丛林战,只是死
守道路,于是,不是被裹挟在中间,就是被甩在后面。缅甸人则态度冷淡,时常充
满敌意。”
    缅甸沦陷后,日军又挥师西进,直扑印缅边境。印度,这颗英国女王王冠上的
明珠,此时是开放着的。仅仅由于交通线过于分散以及后勤补给不足,日本军队才
暂时不敢贸然前进。但此时已为英国远东驻军总司令的韦维尔上将,则大有唇亡齿
寒之感,他说:“印度为英国的东方防御枢纽,而远东则为印度的右翼,远东军事
形势之任何变更,尤以有关缅甸的变更,将直接影响到印度。”远在伦敦的丘吉尔
也一反过去不重视缅甸战事的常态,担心如果日军控制了缅甸而闯入印度和印度洋,
则“将造成我们在整个中东的崩溃”。正因为如此,丘吉尔一再要求印缅英军,要
坚决把日军遏止在缅甸,尤其不能让它越过英帕尔一科希马一线进入印度境内。
    遵照首相的指示,韦维尔试图建立起一支有生力量抵挡日军,然后再进行反攻,
然而,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部队和充足的装备,再加上保卫印度本身安全的任务,
他这一设想取得的进展有限。在从位于缅甸海岸的若开半岛发起的规模有限的反击
战中,英军的指挥官似乎重复了他们在以前所犯过的全部错误,被饭田祥二郎中将
的有力穿插所击败。1943年5月;士气低落的英印军队狼狈不堪地返回开始进攻的地
点,侥幸还能逃了回来。只有温盖特少将率领的一个旅,靠远距离空中补给,才在
伊洛瓦底江畔的杰沙地区取得过些许战果。
    负责指挥着开反攻的欧文将军很快被召回。他在4月中旬这样写道:“今年以来
开展的有限行动表明,英国军队训练不足,指挥不力,即使在我们自认占优势的人
数和装备方面也无法和日军较量。”蒙巴顿来东南亚赴任前曾在伦敦见到过欧文,
他仍然情绪低沉。他告诉蒙巴顿,英印军队的士气简直糟透了,士兵们认为日军是
不可战胜的。他说,“他看不出目前在前线的哪支部队能够阻止日军带有试探性质
的进军德里的威胁,更不要说挥师前进了。”印度驻军司令奥金莱克也几乎同样地
沮丧,称在目前的人力物力条件下,不要发动任何不成熟的反攻,而且什么事也做
不成。
    面对在北非和欧洲战线,英美军队及苏军已逐步转入反攻阶段,丘吉尔抱怨东
南亚战事拖了整个战争的后腿,批评在那里的英国将领们“看来一心在夸大困难,
要求得到更多的部队,建议继续拖延”。而实际上;驻在印度的6个师和进入缅北的
几支中国远征军部队,在人数上已略微超过了驻在缅甸的5至6个日军师团,盟军在
这一地区的飞机数量也比日军要多。他们在军事上频频失利的重要原因,在于精神
上不能战胜对手。30年后,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科斯特洛在其权威巨著《太平洋战
争》中评论道:“在缅甸,日本人完全不是按照西方人的军事教程作战。他们有自
己的习惯和作战原则。他们惯于偷袭,声东击西,分成几股到处渗透,从通常认为
最不可能的地方突然钻出来。日本士兵特别能吃苦,不畏惧死亡。……他们相信自
己一定会取得胜利,而英国人对胜利却仍然将信将疑。”
    好在随着整个欧亚战争形势的好转,信心正在建立。但这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43年10月2日;蒙巴顿乘“马可·波罗”号运输机从诺索尔特
机场启程,飞往东方上任。
    在宽大而简陋的机舱里,蒙巴顿“一想到我已经成为大英帝国重返亚洲发动反
攻的外在的和实在的象征,在飞越印度海岸的时候,不禁感到一阵激动”。除了印
度,给他规定的作战指挥权包括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湾、马来半岛和
苏门答腊。这些地方都是英国在战前的殖民地或传统势力范围。除了锡兰和缅甸境
内靠近铁邦山和若开的一片狭长区域以外,整个地区都被日军所控制。但是蒙巴顿
自信,他将执行对他的指示,把日本人赶出这一地区。
    10月6日;蒙巴顿抵达德里。他名义上的副手——东南亚战区盟军副总司令史迪
威中将,前来机场欢迎他。史迪威是美国派给蒋介石的参谋长,也是在华美军总司
令。此人以尖酸冷刻著称于美军,事实上他不愿听从任何人的命令,包括美国参谋
长联席会议的命令。不过,蒙巴顿与他首次见面倒是令人愉快的。蒙巴顿的魅力令
史迪威感到,“这个英国佬热情洋溢、真诚友善,也讨厌保守和顽固,似乎是个聪
明的家伙”。
    印度土邦主在德里的一处宫殿法里考特宫,被负责安置工作的人员辟为蒙巴顿
的下榻之处。蒙巴顿告诉他们:“最重要的是,我应当和我的16位有少将军衔以上
的军官们住在一起。”于是,他们把萨默维尔等几位海军将领安排在宫殿的一楼,
把法吉德及其几位空军高级军官安排在三楼,蒙巴顿跟他高级幕僚住在中间二楼。
    住下不久,蒙巴顿便开始感到摩根爵士曾要他躲避德里的忠告是对的。这里的
上流社会生活,还像战前那样充满了洋洋自得地欢乐气氛,好像亚洲根本没有发生
战争一样。最高统帅部内外熙熙攘攘,来访者不断。甚至经常有从市民管理机构来
找活干的失业清洁工、邮递员以及小商贩,光顾这本应是军事禁区的地方。可见,
安全工作非常糟糕,谈不到有什么保密观念。蒙巴顿说:“我开始工作后,一个身
高约为4英尺的印度少年(我怀疑他是伪装的日本密探)每天都来到我的办公室,向
我兜售香烟和巧克力。”随从参谋和警卫居然无法把他赶出去,最后,还是蒙巴顿
本人把他赶走。
    在这个最高军事机关内,还充满了懒散的气氛。在蒙巴顿开始工作的第一天,
一位参谋人员竟然满不在乎地走进他的办公室,说自己的一本侦探小说似乎前些天
忘在这个房间里了,询问蒙巴顿注意到了没有。同时,老手和新人之间的矛盾从一
开始就暴露了出来。研究东南亚问题的老手们认为最高统帅从伦敦带来的参谋们鲁
莽、傲慢和不稳重,而后者也在寻找对方懒惰和低效率的现象作为回敬。蒙巴顿按
照此前在联合作战总部的作法,把来自陆海空三个军种的参谋人员合在一起,组建
了联合参谋班子。这引起了当地各军种负责人的不快,并感到别扭,因为他们已习
惯于掌握和使用自己的一套参谋班子。摩擦肯定会出现的。“但是,蒙巴顿和我合
作得很好,”驻印英军司令奥金莱克这样说,“我认为我们制止了摩擦。”其实,
他们两人之间的第一次接触是很冷淡的。在他们的第一次会见中,蒙巴顿感到对方
“似乎已经在我们之间筑起了一堵冰障”。
    那位韦维尔上将这时也仍在印度,伦敦给他的职位是出任印度总督。他和蒙巴
顿的气质、作风都不相同,简直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他虽不反对蒙巴顿来
此赴任,但仍疑惑地观察着这位年轻的海军上将。英国内阁中主管印度事务的国务
大臣利奥·艾默里,似乎预见到他们之间会产生一些隔阂,曾写信给奥金莱克,告
诫他伦敦希望“总督、蒙巴顿和你将成为不可分离的三驾马车”。“蒙巴顿和他的
参谋人员们正在安顿下来,”奥金莱克回答道,“当然,他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
靠我们获得情报和帮助。只要我在这件事上仍然有发言权,我想我们会尽力而为的,
今后也将继续这样做。”
    如果说初来乍到的蒙巴顿,在德里的上层人物之间的关系上还有些棘手和不愉
快的话,那么,那些战地指挥官则对蒙巴顿的到来表示出了真诚的欢迎。时任新编
第14集团军军长的斯利姆中将后来回忆说:“当我见到蒙巴顿勋爵时,心里非常高
兴,因为我知道他的形象和举止会极大地鼓舞官兵们的士气。他出身于海军这一点
并不让我感到失望,相反我感到很满意,因为我希望进行两栖作战行动。当然,我
发觉他有些过于乐观了,不过这不是他的过错。他正确地提出应该从我们战线的南
部进行两栖攻击,而不是从北面慢慢地推进。”他们支持和信赖蒙巴顿来领导自己
的部队。
    蒙巴顿上任10天后,决定动身前往中国访问。中国战区不在他的指挥范围之内,
但它的存在和需要将对他的行动产生重大影响。
    他知道,重庆方面对英国人怒气冲冲。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后,主要依靠滇缅
公路保持着同海外的联系。英国丢弃缅甸,使中国丧失了“国内战场的唯一的国际
供应线,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驻缅英军不通知中国就放弃了仰光,致使中国
停留在那里的10万吨军用物资来不及运走,对此蒋介石异常震怒;随后,当中国远
征军将英印军掩护至曼德勒地区以后,英国又不征求中国方面的意见而单方面向印
度西撤,蒋介石又指责英方背信弃义,要求英国应对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负责。滇
缅公路被切断以后,重庆方面便立即丧失了90%的军需品和工业必需品,从1942年
4月起,国统区要获得援外物资只有通过印度空运,穿越危险的“驼峰地带”(即喜
马拉雅山)运至重庆,但维持这条航线的运输机很少,运量也十分有限,远远不能
解决国统区的军需民用。因此,蒙巴顿觉得此次重庆之行,即使达不成多少具体协
议,也有必要拜访和安抚一下蒋介石。
    10月16日,蒙巴顿飞赴重庆。情报部门在最后一刻得知,日本战斗机正在注视
着最高统帅的行踪。因此,穿越喜马拉雅山的飞行不得不推迟到天黑以后,晚了5个
小时。抵达的时间也相应地晚了,但几位中国将军依然在机场迎候。蒙巴顿在日记
中写道:“我对这次不无理由的失礼深感内疚。”在机场上,他还见到了前几天刚
刚返回重庆的史迪威将军。此时,史迪威与蒋介石已闹得不可开交,蒋介石正在争
取得到白宫的同意,打算马上解除史迪威在中国的职务。
    走下飞机后,蒙巴顿乐呵呵地要拉史迪威合个影,一脸阴郁的史迪威却摇着头
表示拒绝,蒙巴顿惊讶地间:“为什么?”
    “因为如果我们合了影,那个‘花生米’也会不喜欢你的,他要解雇我。”史
迪威生气地说。“花生米”是史迪威给蒋介石起的绰号,除了在中国将军们面前他
不敢随便地叫外,跟西方同行们聊天时,他总是这样放肆地称呼中国军队的最高统
帅。
    “那样的话,我们就更要合个影了。”蒙巴顿轻快地说完,还是拉住史迪威让
人给他俩拍了张合影照。
    中国和日本交战已有6年之久。国内西南的大部地区虽并没有沦陷,但国民经济
和管理状况却一片混乱。在乘车去市内下榻宾馆的路上,蒙巴顿想起了美国《时代
周刊》记者埃里克·塞弗赖德对中国战时首都的描绘:“一座死城……一座丑陋得
难以名状的废墟……只剩下一个弹痕累累的门廊。陪都应有的繁华与热闹景象烟消
云散,到处都是难民、乞丐和伤兵。医院人满为患,饥饿笼罩城市。为了躲避日本
人轰炸,几年来人们干脆把每一幢建筑物都抹上泥灰,把玻璃涂黑。……入夜,全
城几乎见不到灯火,连扬子江也死气沉沉,凝固在无底的黑暗中。”
    现实也的确证实了这一描绘。在车上,史迪威还以中国通自居,向第一次来重
庆的蒙巴顿滔滔不绝地介绍他在这里的见闻和感受,尽管他对其他人也讲过多少遍
了。“迪基,你知道吗?这是一个多么庞大而顽强的民族。每逢阴雨天气或者没有
空袭警报的日子里,重庆的街道上就挤满了各种各样黄皮肤的人群。他们好像洪水
塞满河道一样浩浩荡荡在城市和乡村流动,永无尽头。他们中大多是衣衫褴褛的苦
力和被战争夺去土地的农民,还有许多失业者和流落街头的学生,这些人的住处都
是东倒西歪的小棚子,用一两根木头支撑着,屋外淌着令人作呕的污水和垃圾。我
见过几处这样的房子,房子里没有床,主人和孩子在地上吃饭睡觉,但是他们照样
活着!上帝,中国人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他们似乎只需一片菜叶或者一口水就
能活下去并且成群地繁衍后代。你想想,这样的人民,你如果把他们武装起来加以
训练,发给他们最好的武器,吃罐头食口,他们难道不会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
吗?”
    做为皇族子胄的蒙巴顿,从小生活优裕,自然无法去想象和体验史迪威所说的
一切。对于美国方面一直主张应积极援华,无论是丘吉尔还是他本人,也向持不同
的看法,至少要等一等再说。他岔开了话题,跟冷峻、木讷的史迪威讲起了笑话,
不知不觉间,汽车驶进了国民政府专为接待外国贵宾而修建的一幢花园别墅内。
    何应钦上将代表蒋介石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早已等候在那里,为蒙巴顿接风洗
尘。同重庆老百姓奄奄一息的悲惨生活相反,欢迎宴会丰盛得近乎奢侈。平民和大
兵出身的史迪威历来看不惯中国官场上的这一套,从他的表情上能够觉察得出来。
不过,蒙巴顿却得心应手,令陪同他参加宴会的其他英国人赞赏不已,认为他的举
止十分得体,只有曾多年在华工作过的罗布森中校不太满意。罗布森深诸中国式的
客套,他认为在经过一番谦让之后,蒙巴顿不应在何应钦之前在宴会桌前就座。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