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陆贾新语注释 >

第17章

陆贾新语注释-第17章

小说: 陆贾新语注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弊”,天一阁本、唐本作“敝”。俞樾曰:“樾谨按:弊者,●之假字。广雅:‘●,袂也。’布●,谓布袂也,古无●字,或以敝为之。礼记缁衣篇:‘苟有衣,必见其敝。’谓有衣必见其袂也。说本王氏念孙。此又作‘弊’,盖以声近而通用,本无定字耳。”案:俞说是,天一阁本、唐本正作“敝”。
  〔九〕“御寒”,唐本作“避寒”。
  〔一0〕楚辞刘向九叹:“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偬于山陆。”王逸注:“倥偬,犹困苦也。”洪兴祖补曰:“倥偬,苦贡、走贡二切,困苦也。”后汉书张衡传:“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注:“埤苍曰:‘倥偬,穷困也。’”
  〔一一〕器案:当于道,谓任于道,即以道为己任也。国语晋语九:“襄子曰:“吾闻之: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夫幸非福,非德不当雝。’”韦解:“当犹任也。雝,和也。言唯有德者,任以福禄为和乐也。”
  〔一二〕“而”,唐晏曰:“此字有误。”器案:疑当作“以”。
  〔一三〕“闵”,天一阁本作“悯”,俗别字。
  〔一四〕器案:文选刘孝标辩命论:‘历说而不入。”历说谓周流游说。吕氏春秋遇合篇:“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汉书杨雄传:“或七十说而不遇。”注:“应劭曰:‘孔丘也。’”
  〔一五〕论语宪问篇集解引马融曰:“匡,正也。”文子精诚篇:“圣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淮南缪称篇:“舜不降席而天下治。”则匡有治义。
  〔一六〕“立”,子汇本、唐本作“位”。宋翔凤曰:“按‘立’与‘位’通。”文廷式曰:“‘立’,古‘位’字。”
  〔一七〕论衡儒增篇:“书说:孔子不能容于世,周流游说七十余国,未尝得安。”楚辞离骚:“周流乎天余乃下。”又云:“路修远以周流。”俱谓“周遍流行”(文选上林赋注语)也。
  〔一八〕“序”原作“厚”,今据孙诒让说校改。孙诒让曰:“案:此言孔子作春秋也。‘厚’当为‘序’,汉隶‘序’‘厚’二字形近,(汉荆州刺史度尚碑“厚”作“●”,三公山碑“厚”作“●”,并与“序”相似。)故传写多互讹。毛诗序:‘厚人伦。’释文云:‘厚本作序。’亦其证也。序终始,谓序次十二公之事也。”
  〔一九〕唐晏曰:“此修春秋也。”
  〔二0〕后汉书方术谢夷吾传:“推考星度,综校图录。”图录谓谶纬,然则谶纬之道,汉初人即谓其托始于孔子也。
  〔二一〕唐晏曰:“此赞易也。”
  〔二二〕宋翔凤曰:“本缺(重儒术)三字,依别本补。”唐晏曰:“此总言诗、书、礼、乐。”
  〔二三〕“干”,两京本误“于”。
  〔二四〕汉书元纪:“永光元年二月,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师古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而见在郎以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则科第谓依科考校,第其高下,使之相序,如甲科、乙科是也。
  〔二五〕唐晏曰:“所阙不止三字。”
  〔二六〕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集解:“郑曰:‘反鲁,哀公十一年冬,是时,道衰乐废,孔子来还乃正之,故雅、颂各得其所。’”
  夫人之好〔一〕色,非脂粉所能饰;大怒之威,非气力所能行也。圣人乘天威〔二〕,合天气〔三〕,承天功〔四〕,象天容〔五〕,而不与为功,
  岂不难哉〔六〕?夫酒池可以运〔七〕舟,糟丘可以远望〔八〕,岂贫于财哉?统四海之权〔九〕,主九州之众,岂弱于武力哉〔一0〕?然功不能自存,而〔一一〕威不能自守,非〔一二〕贫弱也〔一三〕,乃道德不存乎身,仁义不加于〔一四〕下也。
  〔一〕“好”,唐晏曰:“上声。”〔二〕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孔氏传:“敬行天罚。”〔三〕淮南子泰族篇:“圣人怀天气,抱天心。”〔四〕尚书舜典:“亮天功。”荀子天论:“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
  夫是之谓天功。”(“功”字原缺,据杨倞注引或曰及王念孙说订补。)
  〔五〕齐书张融传海赋:“照天容於■渚,鏡海色於魦潯。”案白虎通圣人篇:“圣人者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义与此相会。
  〔六〕唐晏曰:“文选注引作‘圣人承天威,承天功,与之争功,岂不
  难哉’?”〔七〕“运”,宋翔凤曰:“本作‘泛’,依治要改。”〔八〕“远望”,宋翔凤曰:“本作‘望远’,依治要改。”案:太平御览
  七六八引尸子:“六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韩诗外传四:“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可以望十里。”新序节士:“桀为酒池,足以运舟,糟丘足以望七里。”淮南子本经篇:“纣为肉圃酒池。”高诱注:“纣积肉以为园圃,积酒以为渊池。今河内朝歌,纣所都也,城西有糟丘、酒池处是也。”
  〔九〕明诫篇云:“操四海之纲。”与此义同。〔一0〕宋翔凤曰:“本无‘武’字,依治要增。”〔一一〕宋翔凤曰:“‘而’字依治要增。”〔一二〕“非”,宋翔凤曰:“本下有‘为’字,依治要删。”〔一三〕宋翔凤曰:“本无‘也’字,依治要增。”〔一四〕“于”,唐本作“乎”。宋翔凤曰:“本下有‘天’字,依治要
  删。”
  故察于利〔一〕而惛〔二〕于道者,众之所谋也;果于力而寡于义者,兵之所图也〔三〕。君子笃于义〔四〕而薄于利,敏于行〔五〕而慎于言〔六〕,所□□□广〔七〕功德也。故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八〕
  〔一〕“利”,宋翔凤曰:“本作‘财’,依治要。”〔二〕“惛”,宋翔凤曰:“本作‘昏’,依治要。”唐本无“而”字。〔三〕唐晏曰:“按以上一节,即孔子告冉有、季路‘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之说也。”宋翔凤曰:“‘也’下本有‘故’,依治要删。”〔四〕案: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引作“君子笃义于惠”。〔五〕“行”,宋翔凤曰:“本作‘事’,依治要改。”〔六〕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集解:“孔曰:‘敏,疾也。’”
  邢疏:“敏,疾也,言当敏疾于所学,事业则有成功。说命曰‘敬逊务时,
  敏厥修乃来’是也。学有所得,又当慎言说之。”〔七〕宋翔凤曰:“‘广’字依治要增。”〔八〕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集解:“郑曰:‘富
  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
  夫怀璧玉,要环佩,服名宝,藏珍怪,玉斗酌酒,金罍〔一〕刻镂,所以夸小人之目者也〔二〕;高台百仞,金城文画〔三〕,所以疲百姓之力〔四〕者也。故圣人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五〕服而勤仁义〔六〕,不损其行,以好〔七〕其容,不亏其德,以饰其身,国不兴不事〔八〕之功,家不藏不用〔九〕之器,所以稀力役〔一0〕而省贡献也。璧玉珠玑〔一一〕,不御〔一二〕于上,则翫好〔一三〕之物弃于下;琱琢刻画之类〔一四〕,不纳于君,则淫伎曲巧〔一五〕绝于下〔一六〕。夫释农桑之事,入山海,采珠玑〔一七〕,捕豹翠〔一八〕,消■〔一九〕力,散布泉〔二0〕,以极耳目之好,快淫侈之心〔二一〕,岂不谬哉〔二二〕?
  〔一〕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正义:“罍,卢回反,酒樽也。韩诗云:‘天子以玉饰,诸侯大夫皆以黄金饰,士以梓。’”
  〔二〕宋翔凤曰:“此三十字,本作‘夫身带璧玉,膺瑰佩,服府藏珍□□□□酌含银刻镂,可以夸小人,非所以厚于己而济于事也’,今依治要改。意林引此云:‘玉斗酌酒,金碗刻镂,所以夸小人,非厚己也。’”
  〔三〕宋翔凤曰:“本作‘金□□□□帘雕饰’,依治要改,无缺字。”器案:文选班孟坚西都赋:“建金城之万雉。”六臣注:“向曰:‘言立此城基固如金。’”又左太冲蜀都赋:“金城石郭,兼市中区。”刘渊林注:“金、石,言坚也。”又案:文选啸赋注及七启注引俱作“高台百仞,文轩雕■”,李善曰:“文,画饰也。轩,殿槛也。”所引较治要义胜,疑治要有误。
  〔四〕宋翔凤曰:“本下有‘非所以(原挩“以”字,则为六字矣,今
  补)扶弱存亡’七字,依治要删。”〔五〕宋翔凤曰:“本缺‘恶衣’二字,依治要补。”〔六〕宋翔凤曰:“‘勤’本作‘谨’,依治要改。”今案:论语泰伯:“子
  曰:‘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邢疏曰:“恶衣服,言禹降损其常服。卑宫室,言禹卑下所居之宫室。”
  〔七〕“好”,宋翔凤曰:“本作‘增’,依治要改。”〔八〕“不”,宋翔凤曰:“本作‘无’,依治要改。”〔九〕“不”,宋翔凤曰:“本作‘无’,依治要改。”〔一0〕孟子尽心下:“有力役之征。”赵岐注:“征,赋也。力役,民
  负荷冢养之役也。”〔一一〕楚辞东方朔七谏:“贯鱼眼与珠玑。”王逸注:“圜泽为珠,廉
  隅为玑。”补曰:“玑字音机,珠不圆也。”〔一二〕礼记王制:“千里之内以为御。”正义:“御是进御所须。”〔一三〕周礼天官大府:“凡式贡之余财,以共玩好之用。”疏云:“以
  供玩好器物之用。”翫、玩古通。〔一四〕宋翔凤曰:“此六字本作‘雕刻綪画’四字,依治要改增。”案:唐本作“雕刻绘画”。〔一五〕淮南子原道:“所谓人者,偶●智故,曲巧伪作,所以俯仰于
  世人,而与俗交者也。”〔一六〕“下”,宋翔凤曰:“本作‘民’,依治要。”〔一七〕宋翔凤曰:“本有‘求瑶琨,探沙谷’六字,依治要删。”〔一八〕宋翔凤曰:“本作‘捕翡翠,□玳瑁,搏犀象’,今依治要改
  删。”〔一九〕“■” ,唐本作“觔”,字同。
  〔二0〕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郑注:“布,泉也。布读为宣布之布。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汉书食货志下:“故货。。流于泉,布于布。”注:“如淳曰:‘流行如泉也。’又曰:‘布于民间。’”
  〔二一〕宋翔凤曰:“本作‘以快淫邪之心’,今依治要。”〔二二〕唐晏曰:“陈义极高,遣词极雅,贾长沙乏其深纯,董江都逊其丽则。”
  明诫〔一〕第十一
  〔一〕黄震曰:“明诫(原误“试”)言君臣当谨言行。”品节曰:“此篇言天人相感,善道作于下,则善气感于天。”戴彦升曰:“明诫篇陈天文虫灾之变,谓天道因乎人道,开言春秋五行、陈灾异封事者之先。”唐晏曰:“此篇意主于去恶。”
  君明于德〔一〕,可以及于〔二〕远;臣笃于义〔三〕,可以至于大〔四〕。何以言之?昔〔五〕汤以七十里〔六〕之封〔七〕,升帝王之位;周公自立三公之官〔八〕,比德于五帝三王〔九〕;斯乃口出善言,身行善道之所致也。故〔一0〕安危之要〔一一〕,吉凶之符〔一二〕,一出于身;存亡〔一三〕之道,成败之事〔一四〕,一起于善行〔一五〕;尧、舜不易日月而兴,桀、纣不易〔一六〕星辰而亡,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也〔一七〕。
  〔一〕宋翔凤曰:“本作‘君□□政’,今依治要。”今按:子汇本、唐
  本缺一字,傅校本补“亲于”二字。〔二〕宋翔凤曰:“本无‘于’,依治要。”〔三〕“义”,宋翔凤曰:“本作‘信’,依治要。”〔四〕宋翔凤曰:“本作‘可以致大’,依治要改。”〔五〕宋翔凤曰:“本无‘昔’字,依治要。”〔六〕孟子公孙丑上:“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七〕宋翔凤曰:“本下有‘而’字,依治要删。”〔八〕宋翔凤曰:“本作‘周公以□□□□’,今依治要。”案:道基篇
  云:“太公自布衣升三公之位。”〔九〕“三王”,宋翔凤曰:“本无此二字,依治要。”〔一0〕“故”,宋翔凤曰:“本无此字,依治要。”〔一一〕“要”,子汇本、程本、天一阁本作“效”,傅校本、唐本作“效”。〔一二〕“符”,宋翔凤曰:“本缺一字,依治要补,子汇作‘征’字。”
  案:傅校本、唐本作“征”。〔一三〕宋翔凤曰:“本缺‘存亡’二字,依治要补。”〔一四〕“事”,宋翔凤曰:“本作‘验’,依治要改。”〔一五〕宋翔凤曰:“本无‘善’字,依治要增。”俞樾曰:“樾谨按:
  此文,宋氏翔凤据治要改补,末句‘善’字,亦据治要而增,然与上文‘一出于身’句法不伦矣。窃疑此句本作‘一起于言’。上文说汤、周公之事,曰‘斯乃口出善言,身行善道之所致也’。此云:‘安危之要,吉凶之符,一
  出于身’,与上‘身行善道’相应;此云‘存亡之道,成败之事,一起于言’,与上‘口出善言’相应。因‘言’字误作‘善’,浅人乃更加‘行’字以成其义,治要所据本是也。至今本则又删去‘善’字,止作‘一出于行’,幷其错误之迹而泯之矣。”唐晏曰:“按陆生此言,本之于周易。”
  〔一六〕文选任彦升宣德皇后令注引“易”作“异”。
  〔一七〕唐晏曰:“荀子:‘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陆生之所本。”器案:荀子天论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曰:“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夫持天地之政,操四海之纲,屈申〔一〕不可以失法〔二〕,动作不可以离度〔三〕,谬误出〔四〕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何〔五〕况刑〔六〕无罪于狱,而诛〔七〕无辜于市乎〔八〕?
  〔一〕宋翔凤曰:“本缺‘屈申’二字,依治要补。”案:汇函、品节
  作“周旋”二字,当出肊补。〔二〕“法”,宋翔凤曰:“本作‘度’,依治要改。”〔三〕“度”,宋翔凤曰:“本作‘道’,依治要改。”〔四〕宋翔凤曰:“‘出’下本有‘于’字,依治要删。”〔五〕宋翔凤曰:“本无‘何’字,依治要增。”〔六〕宋翔凤曰:“‘刑’下本有‘及’字,治要无。”〔七〕“诛”,宋翔凤曰:“本作‘杀’,又有‘及’字,依治要改。”〔八〕礼记王制:“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正义:“亦谓殷法,谓贵贱
  皆刑于市。周则有爵者刑于甸师氏也。”
  故世衰道失〔一〕,非天之所为也,乃君国〔二〕者有以〔三〕取之也。恶政生〔四〕恶气〔五〕,恶气生〔六〕灾异〔七〕。螟虫〔八〕之类,随气而生;虹蜺〔九〕之属,因政而见。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变〔一0〕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螟虫〔一一〕生于野〔一二〕。贤君智则〔一三〕知随变而改,缘类而试思之〔一四〕,于□□□变〔一五〕。圣人之理〔一六〕,恩及昆虫,泽及草木,乘天气而生,随寒暑而动者,莫不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