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 下 >

第44章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 下-第44章

小说: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 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净资产”来衡量)还是100万,并没有暴富,相反却背上了巨额债务,承担巨额风险,需用更加倍地努力(发掘企业管理效率空间)才能尽早偿还债务。

  MBO不等于国有资产流失

  时下有不少人在MBO与国有资产流失间画上了等号,我的结论是:不规范的MBO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但并不等于所有的MBO都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且,不规范的外资收购、民营资本收购国企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我认为本次国资委领导禁止大型国企MBO的指示对现实实践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中国尚没有一个企业家敢打“中石油”、“联通”等大型国企控制权的主意,因为政府根本不准备“退出”(出让控制权),你想也是白想。

  相反,国资委明确“中小企业MBO可以探索”,这就意味着规范的MBO仍然大有可为。何谓“规范”?我理解,就是按照《公司法》、《证券法》及财政部200号文、原经贸委859号文、国务院办公厅96号文、国资委3号令、268号文等法律和政策进行操作。业界流行一句话:要将MBO做成铁案。其内含意思就是要守规矩、老老实实地规范运作。所以,我预测,MBO在中国不会就此销声匿迹,包括中央、省属国资中现在正在推行的“主辅分离”和二、三级子公司的改制,很多就是采用出售给经营者和职工的MBO(因为控制权发生转移了)模式,今后这些操作将更加规范。

  我注意到,最近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国企搞MBO,使已经分开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又合二为一,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倒退。

  这种观点是对现代企业制度形而上学的解析。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例如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华人首富李嘉诚创立的长江实业,都是所有权、经营权一致的。中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民营企业、MBO改制后的国企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实施两权合一,是有效率和科学的。只有MBO后的所有权清晰,未来(如老板老了、企业规模大了)才能实现两权分立。现在很多国有企业本质上出资人仍然不到位,没有哪个自然人或组织真的为企业的经营风险承担责任。在这个基础上,形式上的两权分离无异于自欺欺人。

  两类MBO的不同

  MBO大体可以分交易型和非交易型两大类。

  前者通俗地说就是花钱买、承债买、分期付款买等等,是真金白银的买卖行为,欧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MBO大多是此类。但是,由于中国的交易型MBO的卖家大多是国有产权主体,因此其操作目的与欧美案例有很大不同。中国更多的是“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结果,其内在逻辑是出让方(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管理幅度的收缩。国外多元化企业集团经常操作的“公司紧缩”行为很多就是卖给子公司(或事业部)管理层的“反向MBO”。

  非交易型MBO大多发生在中国特有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其中又有两类,城市集体所有制(如海尔、江苏吴中)和乡镇集体所有制(如红豆),其产权明晰过程往往就是明晰创业者、管理层和员工的股权数量与关系,常常没有现金交易行为。前不久有人指责一些集体企业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其实只要其产权界定时没有混入“国有资产”,就不可能出现国有资产流失,这是基本的逻辑。

  ■背景  

  中央对国企MBO明确表态:大企业不准、中小企业规范

  12月13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出席2004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年终总结大会时说:“要明确大型企业不准搞管理层收购(MBO),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也要区别情况,要规范。对于管理层收购,国资委要制定发布专门文件,做到有章可循。”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随后的发言中透露:“这个决定是今天早上的政治局会议刚刚定下来的。”

  李荣融说:“管理层收购无非是两种手段,因为他一定要想办法把价格压低,所以他要不就把企业做亏、资产评估得很低,要么就把现有的资产切出去一块,转移出去,然后再评估价格。”

  他说:“这样子做的民愤大了!我们一直以来都说改革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看近期要多强调公平。”

  在第二天做会议的总结发言时,国资委副主任李毅中表示:“总的看,目前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管理层收购和国有产权交易不规范。”

  国家统计局网站的资料显示,目前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依据的是国家统计局于去年5月新调整后确定的标准,对工业企业而言,从业人员在2000人以上、销售额3亿元以上、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上的企业就属于大型企业。

  李荣融则表示:“按统计局的划分标准,我们的中央企业基本上都是大企业,省市级按照标准划分下来属于大型企业的,当然也不准搞管理层收购。”

  针对国资委的最新表态,12月18日,著名法学家江平在北京的一个研讨会上评论说,以行政手段来叫停管理层收购的做法不妥,只要交易合法、公平,任何人都无权来干预。他说:“我们不能每个东西都是领导人讲话来决定,讲话的效力到底有多大?如果法院碰到问题,如何定位?领导人讲话有效还是无效,这是一个大问题呀!”

  对此,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作了现场回应。他说,管理层收购要依法进行是对的,但是目前缺乏相应法律,在这样的情况下,主管部门的决定某种程度上就是准则和依据。季晓南透露,国资委正在制定有关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文件,目前初稿已经起草完毕。

  另有未透露姓名的国资委官员提出了中小企业管理层收购的五个条件:第一,要进行离任审计,对业绩下降负有重要责任的管理层不得参与购买企业的股权;第二,严禁自买自卖;第三,要进场交易,公开竞价,管理层购买股权要同股同价;第四,经营者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借款,也不能用收购企业的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要收购这个中小企业的资产必须拿出真金白银;必须用管理层自己的风险去收购,而不能向银行转移风险;第五,不得将安置职工的费用从价款中事先抵扣。

  他表示,这是对全国20余个省市进行调查之后,得出的几个基本要求。

  (综合经济观察报、中华工商时报、证券时报的相关报道)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周星驰:我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大师 
 



  南方周末   2004…12…23 14:59:30 

  我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大师 周星驰专访 

  □本报记者 张英/文 碧嫌/图 

  □实习生 万国花 周密

  从12月1日到12月18日,在两个多星期里,周星驰前后6次来到内地。头3回是“周星驰高校行”,周星驰带领《功夫》制作班子,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做了3场演讲。3所大学把此次讲演当作文化素质教育的特别活动,分别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周星驰优秀电影作品美学赏析”等为活动命名。

  为周星驰的到来,3所高校的迎接显得颇为隆重,不仅有教授对话,更有官员作陪。在上海交大,以党委副书记率领的党委成员,坐在台下和几千学生一起听完了周星驰的讲座。演讲结束后,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还分别聘请周星驰担任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继李欧梵教授在香港大学肯定周星驰电影艺术之后,内地大学再一次对周星驰的电影作品表示了肯定。

  几场演讲的体育馆外都有警察、保安和学生干部在门口密密匝匝地围成一个大弧圈,义正辞严地把没有入场券试图冲进场内的学生阻挡在体育馆外围。相比坐在台上与周星驰对话学者的严肃和体育馆外的紧张,现场的几千名学生的快乐显得那么轻松、自然。周星驰的任何一个手势和一段话,都能够让他们欢呼雀跃。

  类似的场景同样发生于《功夫》在香港、北京、上海三地首映式和新闻发布会上。几百位中外记者和新闻发布会场外大批影迷的呐喊,使得现场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狂欢节。

  这两个星期里,周星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两次专访。

  头发蓬乱、脸色蜡黄、衣着普通的周星驰看起来很疲惫。在上海浦东机场二楼,饿着肚子的周星驰最大的心愿是好好吃上一碗热面。可我们的谈话反复被餐厅里一批批服务员打断,在端上色拉、面条、炒饭的同时,他们笑着掏出记事本要求周星驰签名留念。

  单凭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些话,很难判断出这就是银幕上那个周星驰。一开口,他就表现出与在影片中完全不一样的严肃。和他在电影里流利的普通话相比,生活中的他粤语口音很重,经常会因为想表达某个意思却想不起词而不好意思。“我现在经常练习普通话,希望我拍电影,不再用人给配音。”

  我想找会蛤蟆功的人

  周星驰与李欧梵并排坐着,等待对话的开始

  周星驰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与大学生互动,现场的大屏幕上写着:向著名艺人周星驰一行问好!

  周星驰在成都,身后放着影迷的礼物———自制的《大话西游》画像。

  记者:你是怎么想起要拍《功夫》的?周星驰:有次在洗澡时,我想起要拍这个功夫片。当时还是想讲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很多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很渺小,只不过赶上了一个好的契机,在关键的时刻,把握住机会。每个男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当英雄的想法,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编故事,把我熟悉的生活搬到这个故事里。

  虽然这个故事是我自己想的,但是我有一个很好的编剧组,大家可以相互沟通。剧本创作是这样的,我来说,他们记下来,因为我记东西没有他们快。在我的故事基础上,他们再提意见,我写下来。剧本的写作差不多花了一年时间。和我合作的哥伦比亚公司又提出了很多意见,他们希望这个故事不仅让中国人能看懂,其它国家的观众也能看懂。后来我又改了好几次,才完成。在拍的过程中间,我又改了几次。

  记者:你说过《功夫》是向李小龙致敬的电影?

  周星驰:我小时候看过他的电影后才有当演员的想法。所以在《功夫》最后我穿传统白色功夫衫和黑色练功裤,其实是受当年李小龙的电影《龙争虎斗》中造型的影响,是为了向他致敬而特别借鉴的。李小龙不仅是个武术高手,还同时是一位有远见的创意人。在他之前,功夫除了香港本土市场,其他地方并不知道有这样的电影,他是第一个看到功夫片未来发展趋势的人,将功夫推广到全世界,他是先行者。

  记者:你第一次看到李小龙的电影是在什么时候?

  周星驰:那时候我大概10岁,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刚刚开始放映。那时候我家里穷,除了讨生活,没有什么闲钱,妈妈带着我跟我姐姐、妹妹三人去我们家附近一个当时生意很好很大的戏院。

  《唐山大兄》是我看的最好看的功夫动作片。那时年纪还小,只记得自己很激动很兴奋,整部电影处在一个很有力量的状态,这是我还记得的一个感觉。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幻想成为一个武林高手。因为看了很多功夫片,我自己也练习过一阵子。在香港大部分跟我年纪差不多的人,因为喜欢李小龙,很多人都做过这样的梦。《功夫》实现了我一个最大的梦想。

  记者:但李小龙在电影里的功夫是实打实的,没有这么多电脑特技。

  周星驰:李小龙的电影最重要的是有李小龙,现在有谁的功夫能够和他相比?他是功夫高手,创造了一门独门武功,他的武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别人做不到的。在他的电影里,有他一个人就够了,就能够吸引观众。

  李小龙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时候的电影完全靠演员表演,不需要其他的东西。现在我们的电影业拍的功夫片很少不用电脑特效的,大多数电影都是武功跟电脑技术的结合,还要演员外形长得有特点,服装要精美,风景要好看,音乐要好听。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真实加想象力。用不用特技要根据故事的题材和内容来决定,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都需要用电脑特技来实现。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特技,把电影做得更丰富。虽然好莱坞的功夫电影有很多很好的特技效果,但在动作场面的处理上,我觉得《功夫》比好莱坞的电影都要好。

  记者:但《功夫》中很多“功夫”都是别的电影包括好莱坞电影里有过的。

  周星驰:对,但和它们还是不太一样。《功夫》里更多的是中国武侠与武功,有些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也有不少是从别处借鉴来的。

  我们从武侠书里获得了一些灵感,比如狮吼功、蛤蟆功等,在《功夫》里有全新的展示。蛤蟆功有没有我不知道,我尝试去找懂这个功的人,但是找不到。但像太极拳我是练过的。这些武功虽然在别人的电影里都存在过,但我用就有我的特色。

  现在的观众看过很多这类片子,为了给观众一个全新的东西,在《功夫》里我们选择了传统功夫加上高科技。虽然我会一点武功,但是我跟李小龙相差太远,我完全不是那种材料。

  记者:你怎么理解中国功夫呢?

  周星驰:中国功夫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动作的技巧只是功夫的表面,一定要配合它的精神才有意义。它的精神就是我们说的武侠精神,我觉得就是关于勇气、牺牲的一种精神。为什么我会用如来神掌?因为它就是一个佛家的神掌,代表的都是一些善心。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模式,真正的“战胜别人”的定义是什么?不是把别人打死,而是别人心悦诚服的感觉,我就是想表现这种感觉。

  《少林足球》没回报

  记者:有人评价,在《功夫》里,导演周星驰是成功的,但在表演上似乎没有突破,很让人失望。

  周星驰:对,我也这么认为,我在表演上还要努力。但是导演方面的工作很多,这个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希望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最好的,是别人从来没看过的,所以我作为导演的压力很大。功夫电影已经出现了很久,什么类型都有,我要做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这是很复杂的,所以在导演方面花了我大精力。

  记者:虽然还是喜剧,但《功夫》的表演、台词出彩很少,更多是动作造成的夸张、幽默效果。

  周星驰:不同时间内,对喜剧的理解当然会不同,如果从第一部到现在都是一样的话,观众肯定不会再看我的电影,我早就被人忘记了。

  我经常想,如果可以选择用动作或画面表达和用语言表达,我会毫不犹豫地选前者。因为电影应该让世界上尽可能多的人接受,对我来说,我最熟练的语言是广东话,但是熟悉它能够听懂它的只是一部分中国人,对内地、台湾和新加坡的观众来说,他们要听懂就比较困难了。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够被更多不同市场的观众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