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期-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戏剧故事还有一个极相似的翻版,那就是在戏剧舞台上更广为流传的“双枪陆文龙”的故事。屠岸贾对赵盾家族的仇杀,是被《赵氏孤儿》写成忠奸之争的,而陆文龙故事的背景是宋金之战。民族之争向来比忠奸之争更有力量,用我们常常捧读的现代历史教科书的说法,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连“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都暂时失效,平时你死我活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组成了“民族统一战线”。陆文龙的故事和《赵氏孤儿》相较,戏剧冲突应该更激烈才对。
陆文龙的故事从《潞安州》开端。京剧《潞安州》的主角是陆文龙的父亲,宋朝驻守潞安州的总镇陆登。金兀术率军攻打潞安州,大破宋军。陆登眼见孤城坚守无望,夫人死节,一声慨叹,“我若杀出重围,愧见满朝文武。也不知我儿文龙身落何处?也罢!不免拜谢万岁爵禄之恩,寻个自尽了吧”。金兀术攻人总镇府中,眼见自刎身死的陆登立尸不倒,下令兵士两厢搜索,找到一位怀抱幼儿的妇人,那就是陆登的幼子陆文龙和他的乳娘。为陆登夫妇尽忠守节感动的金兀术决意收养陆文龙,“我看此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不免将此子带回我国抚养成人。啊陆老先生,孤将你子带回我国抚养成人,接续你陆门宗嗣。”
《潞安州》的戏眼在陆登的忠义,连敌方元帅金兀术也钦佩不已。这时的金兀术很给人好感吧,他和陆登之间很像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携陆文龙回金营更是巧妙的伏笔,很自然地引出戏文的下一高潮,这连续剧就有了更精彩的续集。
这续集的主人公是岳飞手下的将领王佐。剧情围绕陆文龙的身世展开。金兀术好像忘记了要为陆门接续香烟的初衷,陆文龙随他长到一十六岁,成为金营一员大将。在番邦十六年已成为少年将军的陆文龙骁勇异常,他双枪无敌,屡屡出阵把岳家军杀得大败,这时的陆文龙哪里是在为陆门接香烟啊,简直是宋朝的丧门星。在其他戏剧作品里战无不胜的岳飞岳元帅不由得连连叹道,“天哪,天!番邦出了陆文龙,此乃天亡我大宋也!”这位眼见得要成为亡宋先锋的陆文龙被兀术抱归北方时还不满三月,浑然不知自己本是宋朝忠良之后,更不可能知晓家仇国恨。看到岳元帅如此伤感,王佐报国和报主的双重愿望被激发出来,他决意要设法让陆文龙明白身世,引他归宋,不惜使出苦肉计,硬生生地将自己左臂砍下,携断臂到金营中诈降,声称他苦苦劝说岳飞归降而引祸上身,惨遭不幸,愤而叛出宋营。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兼之他还将那如假包换的血淋淋的断臂呈堂以供验看,终于获得金兀术信任。由是王佐有机会在金营游荡,终于见到陆文龙的乳娘;那乳娘本是宋人,樊粹庭改编的豫剧《王佐断臂》有乳娘思国的大段唱腔:“一想起潞安州惨痛气氛,咬牙切齿恨金人。陆老爷陆夫人为国尽忠,他同那潞安城共亡存。托孤与我担责任,留下一脉后代根。金兀术爱孤儿的容貌俊,当作螟蛉假施恩。把乳娘我同带到了北国地,含悲忍泪十六春。孤儿文龙有长进,文武双全称我的心。我有心说穿根源又怕他不信,又恐怕他急着报仇祸杀身。我想又想,忍又忍,我只有叫他多穿南朝的衣,多戴南朝巾,莫让他常近胡人忘了根。”乳娘心思缜密令人钦佩,但好像并无意义,即使天天浸淫于南朝衣巾环绕之中,陆文龙岂不是照样把南朝装束的岳家军打得稀里哗啦。看来还是身世管用——王佐得到乳娘相助,顺利进入陆文龙的营帐,为的就是要对陆文龙说明他的身世。
京剧里的王佐扮作说书人,所以这场戏又叫《断臂说书》。豫剧《王佐断臂》没有说书的情节,它借鉴《赵氏孤儿》程婴的手法,让王佐面对挂图,对陆文龙讲述他父亲为国捐躯的忠良故事。兼有乳娘一旁作证,陆文龙方知父母惨死在宋金交战之中,而这位十六年来由金兀术养育长大,早就已经成为金人的少年将领,一旦得知真相,如五雷轰顶,他一声“哎呀爹娘呀!身背冤仇十六年。生在世上无颜面,认贼作父辱祖先。地上拾起龙泉剑,我杀了仇人同归阴间!”陆文龙毅然归宋,王佐因之成就他英雄之举。
讽刺的是,这恰恰就是十六年前金兀术收养陆文龙的初衷,十六年前的金兀术如何能预想到这场跨国收养结局竟是这样?既然是宋朝将领之后,无敌的双枪陆文龙非但不再是岳家军的威胁,反而成为金兀术的噩梦。金兀术十六年养育之恩的对面,是陆登夫妇就义和宋金两国的交战,家仇国恨融合在一起,对于王佐而言,事实上同时也是对于观众而言,一旦得知自己的身世,陆文龙之反出金营就是理所当然。
报家仇的赵氏孤儿和雪国恨的陆文龙是英雄,因贪图荣华富贵而背弃养父母的张继保是狗熊。虽然戏里戏外张继保、赵氏孤儿和陆文龙的形象善恶有别,但是这三出戏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无论他们的义子是英雄还是狗熊,金兀术、屠岸贾和张元秀收养义子都未能得其善终。看来,张元秀的哀哭是有普遍性的,而假如站在金兀术和屠岸贾的立场上看,陆文龙和赵氏孤儿又与张继保有什么区别?世人藉以给他们不同评价的原因,唯在于让这些从小失去亲爹娘的孤儿认祖归宗的理由,而无论如何,所谓的养育之恩,是干脆利落地被丢到脑后了。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接续家族血缘的人生道路。我真想知道如果麦当娜进到中国的剧场里看看这些戏,她还会不会那样起劲地收养非洲儿童,当然,她还是会,即使一百桩收养的案子九十九桩以悲剧结局,人们还是会深信自己是唯一的例外。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据说那细腰蜂把螟蛉的幼虫捕获回窝并不是收养,蜾赢是有繁殖能力的,螟蛉的幼虫只不过是它的食物。如此说来,螟蛉非但没有被恩竟是受害者。假如这样说金兀术和屠岸贾,好像也有点大快人心的感觉,然而,假如张元秀知道这个恶毒的隐喻,恐怕是要求天拜地,祈祷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周梁桥。
希腊艺术
王纪潮
1873年6月,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在土耳其境内的希沙利克(Hissarlik)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终于找到了特洛伊城。在出土的大量金器、青铜器面前,谢里曼毫不怀疑他发现了普里阿摩(Priam是特洛伊战争期间的特洛伊国王)的宝藏。此后该地的发掘者先后18次发现了财宝,但只有谢里曼的发现能够永垂不朽。原因就是他的发现使荷马史诗中的神话变成了信史(该遗址其实有9层,真正的特洛伊是在第6层,谢里曼发现的是要早于特洛伊地层1000年的第2层),故在一般介绍希腊文化的书中,谢里曼的形象非常正面,例如前些年三联书店出版影响较大的《神祗、坟墓、学者》一书,西拉拇在描写谢里曼时几近于崇拜。但是谢里曼用非法手段成为美国公民、用贿赂破坏印第安那州离婚法案的改革,最可恶的是在其成名作《普里阿摩的珍宝》一书中夹杂假材料等等,这些劣迹多数人并不知道。“海因里希·谢里曼是学者还是恶棍?”这是约翰·格里菲斯·佩德利(John Griffiths Pedley)在《希腊艺术与考古学》(Greek Art and Archaeology,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0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中讨论的问题之一,在通俗性的艺术史和考古学读物中还很少有这样的写法。
一
介绍古代希腊文化书籍的作者常有两类,一类是学者,像德国的温克尔曼(J.J.Winckelmann 1717…1768)、瑞典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等人,他们虽然也利用考古材料,但主要依据文献,重点在研究描述希腊人的艺术、思想和精神方面,文采也不错。英国著名的希腊史学者格罗特(George Grote,1794…1871)从没有到过希腊,却有十二卷本的希腊史问世。一类是考古学家,像英国的伊文思(Arthur J.Evans,1851…1941)、美国的安妮·波依德(Harriet AnnBoyd,1871…1945)等人,他们的著作比较专门,重点则在遗址类型、器物演变关系、城市和宗教建筑的发展规律。对多数读者来说,考古器物的类型排队和神庙建筑的演变形式仍然是乏味的东西。如前几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套“外国考古文化名著译丛”,其中《会说话的希腊石头》一书非常不错,作者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古典课程的麦克金德里克(Paul L.MacKendrick,1914…1998),他按照古典考古学的发展线索来讲希腊文化,声称“书的重点是考古发现史,而非艺术鉴赏。”(麦克金德里克:《会说话的希腊石头》,晏绍祥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因此他在书中选择考古材料的标准是以能说明社会问题为据,不考虑作品的艺术性,一般人读起来也就比较枯燥,而且在八十年代的修订本中,最新的考古发现他又不收录,这样趣味性就差了许多。
佩德利的《希腊艺术与考古学》在描述希腊人的精神和艺术时仍以考古材料的艺术性为主,对艺术品的描述也非常细致,像麦克金德里克认为与考古关系不大而放弃的“掷铁饼者”等一些重要的艺术作品他仍然予以介绍。尤其是在叙述古代希腊艺术的发展脉络时,尽量采用最新的考古发现。该书第三版出版于2002年,如书中最新的考古材料是2001年在卡利姆诺斯岛(Kalymnos)出土的37尊希腊化时期的雕像(《希腊艺术与考古学》,第20页,下引该书仅注页码),而2000年在锡拉岛上发现的年代最早(公元前640年)的大理石女性立像,已经有详细的讨论。(第148页)又如,被西方考古学界视为二十世纪的十大考古发现、堪与“死海古卷”、“埃及图坦卡蒙王陵”等比肩的乌鲁布伦(Uluburun)沉船(1984年在土耳其乌鲁布伦海岸附近发现公元前1316…1305左右的沉船,船上载有20吨人工制品。其中有铜锭、锡锭、玻璃、象牙制品、金银器、青铜器和武器。黄金、刀剑和生活于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叶埃及奈费尔提蒂王后'Nefertiti'的印章等珍贵文物。经过十多年完成整理后,现成为土耳其的博德鲁姆'Bodrum'水下考古学博物馆),在近年国内出版的许多有关希腊文化的书籍都很少有介绍,佩氏此书却高度评价这项发现,认为只有“线形文字B”才可与之媲美。(第63页)介绍最新的考古发现只是佩氏书中的优点之一,我比较喜欢的还是该书在利用考古材料解读希腊社会的同时,将存在的问题告诉读者。上面提到有关谢里曼的争论只是书中设置“争论和焦点”栏目中的一个,该问题如何回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近些年来西方考古学史的研究从线性到多元的一种变化。
在早先介绍希腊文化的书籍中,学者们的困境是如何在格罗特怀疑史前考古材料的精神与温克尔曼利用考古材料复原古代社会为优先原则之间把握平衡。以田野发掘为主的现代考古学兴起后,对以希腊罗马艺术品为研究对象的古典考古学产生了冲击,研究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作品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如作品本身的创作意图、古人为什么选择特定的图像、古代观众面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如何解释古人投入公共资金进行神庙建筑的装饰等问题。但如何避免现代考古学将考古材料的碎片化和古典考古学将文物的泛艺术化是多数学者将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佩氏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古典考古学的教授,《希腊艺术与考古学》实际上是他在开了三十多年希腊考古学导论的基础上完成的。他本人除了有教学经历之外,还在意大利、土耳其和叙利亚有田野发掘的实践,这样的背景使他很熟稔地利用考古材料做复原希腊古代社会的工作。他本人声称,该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希腊艺术的介绍,给读者提供希腊文化发展的顺序和框架,以“进一步充分来了解希腊人的想法和他们最真切关注的事物。”(第23页)作者的旨趣是以希腊人的眼光来描述文化,尽量放弃主观想象,这和国内以揭示社会规律而自得的文化读物有所不同。
作者自己讲,他希望向初学者展现希腊考古学中最为辉煌的片段,他在每一章开头的部分是有关的历史背景介绍;从第一至第三章,早期希腊和青铜时代希腊的艺术与考古学是按地域介绍,讨论焦点依次为克里特岛、基克拉泽斯群岛、希腊大陆和特洛伊。其余各章则以文物的种类(建筑、雕塑、壁画和陶器)。我读过的感觉是,这些与其他介绍希腊文化的西方书籍没有太大的区别,而真正有意思的就是他每章之后“争论和焦点”与“文化和社会”这两个栏目。我想这可能正是由于考古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学术的发展,使他在教学中需要经常面对而又难有一致答案所致,这种不确定性恰好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
佩德利书中的“争论和焦点”与“文化和社会”篇幅都不大,但提出的问题却往往超出了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的范围。比如非常有名的帕特农神庙里面的56件石雕在十九世纪被英国的埃尔金爵士(Thomas Bruce Elgin,1811~1863)买给了大英博物馆,当时许可此事的是控制希腊的土耳其当局,现在埃尔金大理石雕在英国得到很好的保护,已成为英国的遗产。佩德利提出了埃尔金大理石雕的归属问题,究竟是应该留在英国还是归还希腊,是属于希腊还是属于世界?(第259页)这个问题恐怕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无论归还与否都会牵一发动全身。如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约二万余件,作为基本陈列的约二千件。它们是不是也应该归还中国?英国归还文物的话,其他国家呢?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中国流失的164万件文物分布于国外的47家博物馆,它们同样有解决归属的问题。还有的文物根本就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之内,像走私、盗窃、战争掠夺的文物。
比如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掠夺了大量的中国文物,战后盟军司令部曾有过登记,这批文物理所当然地应该归还中国,但是由于内战等因素这件事情没有了下文。改革开放之后,海外朋友曾经告诉我们,中国政府放弃了战争赔偿,但是这些文物应该无保留的归还中国。所以,尽管佩德利只是讨论希腊某个具体文物的归属,但它具有普遍意义,它实际上反映了西方知识界对西方列强掠夺其他民族文物的一种批判。艺术品研究中出现的这种政治正确的立场是早期的学者与战后学者的一个显著区别。
在希腊艺术品的类型中,人像雕塑占有重要位置。希腊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最有代表性的雕塑是过去被称为“阿波罗”的裸体雕塑“库罗斯”(Kouros,即希腊语“男青年”。“库罗斯”与中国的石翁仲有些相像,它树立于墓地,有作为神的化身、祭献品或是纪念标志多种意义),一般的艺术史家对此只讨论雕塑的技术问题,很少涉及社会层面。如贡布里希(Ernst H.Gombrich,1909…2001)说,这些裸体雕塑说明希腊人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并有了新想法和新方式,知道应该怎样去再现人体。(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版,第41页)佩德利写到,体育场上裸体的运动员是这些雕像的基础,尽管这些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