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期-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百年却过上了豪奢的王爷生活。然后等到“尔朱兆进入京师,荀彧被乱兵害死。”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是荀彧在历史上的第二次死亡了。
第156页:“即《汉书》所说:‘采土筑山,每十里路筑就里山坡,用来模仿二座崤山。”’这里的《汉书》应为《后汉书》。这一点在范祥雍的译注里已被指出了,如果后出的译注好像前人的研究都不存在似的,那文化传承的意义何在呢?
同一页讲刘宝的内容错得太多,原文是“至于盐粟贵贱,市价高下,所在一例。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焉。”结果译成了“至于盐和粟的贵贱,市价的高低,所在地方都一样,由他决定。舟车所通或足迹能到处,没有不做商业或贩子的。”译者没有想到刘宝设立的是连锁店,全国分店的商品价格自然都一样。译者想到的只是“所有地方都一样,由他决定。”如果这段话如此毫无新意,惜墨如金的杨衙之为什么写出来?而“没有不做商业或贩子的”更是不通。同一段“产匹铜山,家藏金穴”是用典,即使不知道用典也不能翻译成“他的产业就像有个铜山,家里藏有金子的穴洞”。紧接着是把“宅宇逾制”译成“他的住宅越过制度”。下面一句“天下妙伎出焉”译成了“天下高妙的技手出在这里。”用“技手”来称呼歌伎恐怕过于生僻了。然后,译者在这段把“朝廷为之旰食”译为“皇帝为它忧得不得早食”。“旰食”的意思是晚食。“不得早食”在注释里似乎说的过去,放在全译本里就有些可笑了:好像皇帝一直是早食的,不能早食(哪怕是正点)就很不高兴。
译者不怎么翻字典,想怎么译就怎么译,看过全书的人会有一个感觉,译者写译文时一般不顾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序,而是按照文言文词序,把文言文单词中的每个字加上一个词组成新词,苟且排列出来就算完事。多数译文都经不起推敲。初学者读了此书还以为文言文本身就是不通,无法讲清楚。
译者的文言文知识有时似乎非常贫乏。第163页把“诸羌闻之,悉皆流涕”翻译成了“众羌人听了,都流下鼻涕。”第158页的译文是“狐狸开始时变成一个妇人,衣服穿得很漂亮……当时有夫人穿着彩衣的,人们都指为狐狸要迷惑人。”原文其实是“衣服靓妆”,不仅指穿了漂亮衣服,还有化了妆的含义。“人皆指为狐魅”译成“人们都指为狐狸要迷惑人”,此句语法不通,套的是文言文词序。“狐魅”其实就是“狐狸精”,译过来就是“人们都指指点点,把她当成狐狸精。”意思清楚明白。
此书学者们多半是不会去看的。可对初学者来说,很多该译的地方又不译,比如说露积(露天堆积)、关防(边关,或有军队驻防的关隘)、“复道”(楼与楼之间的空中走廊)这些词都原封不动的搬到现代汉语中来了。把“加开府”译成“加上开府的官衔”。译了等于没有译。在第199页还有这样的译文:“日月的运动转换,不知道它的度数。”这句话令人吃惊:鲜卑人经过短期的汉化天文学知识就那么发达了?似乎还知道黄道十二宫的准确位置?原文“阴阳运转,莫知其度”无非是说不知道日月的长度罢了。更何况这里说的是游牧民族噘哒。他们也没有必要把天文学钻研得那么透彻。在163页,有这样一句译文“有金凤衔着铃,金龙吐着佩带。素柰朱李的枝条进入屋檐。”原文的“金龙吐佩”被译成“金龙吐着佩带”,“佩”其实要么被解释成“玉佩”,要么被解释成“旆”。“素柰朱李”译者又懒得去译,“柰”即“花红”,初学者恐怕也是不知道的。
还有原文尚可懂,译了不如不译的地方,如把萧怿的一句话“胡马鸣珂者,莫非黄门之养息也。”译成“胡马叫着挂上玉的。”把“精进”这种已入现代白话文的词译成“精干而有上进心。”“始为宝卷追服三年丧”译成“才替宝卷追带了三年丧服”。
但是此书中并非毫无学术价值,也并非处处草率。第66页“晋太康六年岁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后加注有“太康六年即285年,这年的九月朔式丙辰,不是甲戌,大约记错了。”这说明译者在此处心细如发,用力甚勤。据此书的前言,周振甫先生生前并没有看到此书出版。周振甫先生是否并没有完成书稿,是否另有他人将残稿续成?这只能由当事人揭开这个谜了。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学苑出版社出版过此书,乔纳森先生在“往复”学术论坛指出该书“拙劣”、“不负责任”。并列出了《明悬尼寺》一篇译文中的错误。如将“江表”(江南)译成“长江外”等。与该书有关的人看到之后说了些冠冕堂皇的话,诸如作者品行高尚、辛苦著书、希望学者提出改正意见等等。五年后,2006年此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再次出版,我注意到“长江外”改成了“江南”(前言中没有对此鸣谢),而其他经人提醒但没有直接写出改正意见的地方,至今一仍其旧。
杨街之在《明悬尼寺》一文中对道听途说、穿凿附会的治学态度极为反感。并对此严加斥责:“误我后学,日月已甚”。他哪里想得到,他本人的书几千年后也经历了更为残酷的命运!
(《洛阳伽蓝记译注》,'北朝'杨街之著,周振甫评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版,19.80元)
前后固应无此作,一书上下二千年
刘世南
现在新出的古人诗、词集的注释本很多,由于注者学力关系,可称合作的很少。随便举个例子,如《翁同龢选集》第70页《三题章侯画博古牌刻本次前韵》首句:“文学何须笑大夫”,注为“言真正具备文章学问者,不必担心为官吏大夫们讥笑。”此注有误。照译文解,是大夫笑文学,这是由于注者不懂此句出处导致的误解。此句用《盐铁论》:始元六年,丞相御史与贤良文学争论盐铁酒榷均输事。
次句:“上林古有牧羊奴。”注为“在帝王苑林内,自古就有身价卑微之民间志士。”全是照字面敷衍,其实此句用《史记·平准书》:“初,(卜)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乃拜为郎,布衣屦而牧羊,岁余羊肥息。”
三句:“要知商战今宜讲”注为“言如今社会确需懂得战争谋略之才士。”其实“商战”是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的“贸易战”。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即有“商战篇”,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翁同龢正是受当时“新学”的影响,才写出这句诗,怎么是“战争谋略”(兵战)呢?
再看第四句:“能得斯才亦本图。”注为“但能绘制如此画册者,同样不愧为杰出人才。”把“本图”看成“如此画册”,把“斯才”看成绘制如此画册的杰出人才。其实此句是说汉武帝能得到桑弘羊和卜式这样的人才,也是治国的根本大计。
又如第73页《题欧阳文忠公像》开头两句:“布衣帛冠致(马来)牝,地员海王富组练。”只注(马来)牝:大母马。“《诗·(庸阝)风·定之方中》:‘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马来)牝三千。’《毛诗正义》毛亨:‘马七尺以上曰(马来),(马来)马与牝马也。”请问,单凭此注,两句意义就能使读者明白吗?我认为,注者根本就看不懂这两句诗。此诗首句“布衣帛冠”用《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致(马来)牝”,即兵车的马匹繁殖到三百乘(每乘四马)之多。次句“地员海王”用《管子》,“地员”、“海王”皆《管子》篇名。《管子》卷十九《地员》第五十八;《管子》卷二十二《海王》第七十二。“组练”见《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可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此句指齐桓公用管仲富国强兵之术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我仅举上二例,因为我只略为翻翻,实在看不下去。但由此可以说明,注释实在是一件最不容易的事,非根柢既扎实又博览群书不可。
我所以特意取王国维《咏史二十首》之八中这两句作题,谈陈永正先生的《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一书,实在是出于对他的高度钦佩。陈先生不仅根柢扎实,博览群书,而且高度负责,力求深入浅出,让专家和一般读者都能获益非浅。特别可贵的,陈先生不仅是王国维研究的功臣,也是他的诤友。这使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代学人。
为了使这一力作能尽可能完善,我也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来和陈先生商榷。
下面分为两点来谈。
(一)最能显示陈先生学力和学识的:
第4页吸收新科研成果,否定“汉族西来”说。指出西来说者以《周礼·春官·大宗伯》郑注“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为据。
第5页 蚩尤 不仅引《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所引《龙鱼河图》,而且引近代学者的新说。
第8页 东欧 引《通志·氏族略》:“瓯氏,亦作欧,东欧王之后也。”
第9页 巫咸 除引《离骚》王逸注,又引“学者谓即安邑巫咸河大神。”
王国维诗“《春秋》谜语苦难诠”,引颜延之、郝敬之言释之。
第18页 引刘壎《隐居通议》释王诗“争怪诸贤说攘夷。”
第29页 引王氏《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所引巴尔善之言释王氏欲“远离希望与恐怖。”
第44页 引褚人穫《坚瓠八集》释僧寺撞钟之一百八声。
第48页 《拚飞》一首屡引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话作解释。
第54页 王诗“面墙见人影,真面固难知”,引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设喻”说明二句来由,并指出王氏在认识论上受康德思想影响。
第61页 王诗“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从韩僵“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惟少年”化出。
指出王氏《蚕》诗是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图解。
第71页 王氏“只分杨朱叹歧路,不应阮籍哭穷途。”指出古人常合用此二典故,引北周王裒《与周弘让书》为证。
第77页 指出王诗咏玉兰花以辛夷作衬,与明人王谷祥《玉兰》诗用意略同。
第81页 王诗“载得金陵马四娘”,引《众香词》卷六:“马氏同母姊妹六人,姬最小,呼四娘。”
王诗“小石丛兰别样清,朱丝细字亦精神”,引明人王樨登《马湘兰挽歌词》为证。
第86页 引铃木虎雄《追忆王静安》说明王国维东渡后与日本学人的学术交流。
第121页 引王氏《周玉尺跋》释其诗“玉刀三尺光芒静”。
第122页 引容庚《清代吉金书籍述评》释王诗“宝鸡铜禁”。
王诗“六代朱文字”,注者指出:“检《匋斋藏石记》,端方所藏碑志中未见有丹书者。待考。”极见严谨。
第128…129页 既指出王氏反对革命党人,又引吴庆坻《端总督传》以证王氏之诬。
第135页 王诗“百世十世量”,引《大戴礼记·武王践阼》为出处。
第136页 王诗“师尹既多辟”,不仅引《诗·大雅·板》,且引晋人干宝《晋纪总论》绾合贾充辈。
第138页 王诗“塞北引弓士,塞南冠带民。”引《史记·匈奴列传》汉文帝遗匈奴书释“引弓”、“冠带”。
第140页 王诗“所以天可汗,古今惟一人。”引《旧唐书·太宗纪》史臣曰“……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第145页 王诗“近揽信可餐”,注谓楼钥“浓翠真欲滴,秀色几可餐”,已以“秀色可餐”形容山水的秀丽。
第166页 《癸丑三月三日京都兰亭会诗》,全篇注释具见注者的书法家的修养。
第174页 王诗“不关意气尚青春”,注引北宋陈师道“先生意气尚青春”为王诗所自出。
第205页 《题徐积馀观察随庵勘书图》,注者引郑孝胥同题之诗相证。
第207页 王诗“前有随轩后随庵”,注加按语,谓“随”本作“隋”,皆因藏有隋碑而得名。
第213页 王诗“诗家包丘伯,道家浮丘公”,注引王先谦《汉书补注》,谓“包、浮声同”,包丘子与浮丘伯“即一人也。”
第220页 《戊午日短至》,注者在解题中引《申报》1918年11月25日《中国特约电》说明当时国内形势。
第221页 王诗“常雨常阴閟下都”,注引《尚书大传》《汉书·五行志》释之。
第223页 王诗“抟土定知非妙戏,射妖何意失阴弧。”注者既引《太平御览》所引应劭《风俗通》释“抟土”,又引《汉书·五行志》释“射妖”,并指出应有所喻。
又,王诗“国中总和元规乐,谁信文康是老胡。”注引《隋书·音乐志》释“元规乐”,又引《乐府诗集》释“老胡”、“文康”。
第231页 王诗“莫认牟尼作末尼”,注引陆游《条对状》释之。
第235页 《题敦煌所出唐人杂书,六绝句》,注者指出第六首写蒋梦蒴所藏敦煌所出地藏菩萨像,非唐人杂书。
第237页 王诗“海内论忠孝,无如髯绝伦。”注引诸葛亮《答关羽书》,不仅标出“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而且指出关羽自古视为“忠义”典型,王氏于此即以关羽比梁鼎芬。
第242页 王诗谓蚩尤“本出庶人雄”。注引《大戴礼记·用兵篇》:“蚩尤,庶人之贪者也”以见出处。
第270页 王诗赞沈曾植之书法:“古意备张索,近势杂倪黄。”注中指出沈氏善章草,故王氏比之为东汉的张芝、西晋的索靖。又指出沈氏书法受明末倪元璐、黄道周的极大影响,其欹仄方折之处,实兼二家之长。
第278页 王诗“篱护泥封得几旬?”注引欧阳修《风俗记》释之。
第293…298页 多方搜集李太夫人张氏的资料以注诗,最后列出提供人名致谢。
第305页 王诗“不分道销同甲戌”,注引《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齐王纪》:嘉平六年甲戌(254)三月(甲戌月)甲戌日,帝为司马师所废,迫令出宫。并指出王诗以此比冯玉祥逼宫事。
以上是诗注部分,下面再谈词注部分。
对于王氏的词,注者于注释外加以点评。如:
第317页 “静安盛称美成‘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此竟力拟之(指王词“唯有明月霜冷,浸万家鸳瓦”)。其《欲觅》诗亦云:‘起看月中霜万瓦。’足见深赏此景。”
第332页 注'3'引明人陈鉴《游硖山》诗,证明王词写出了雨后朝霁的山景。
第334页 王氏登硖山词有“鸟飞不到半山昏。”注引明人张宁《游硖山寺》诗“鸟飞不到梵王宫。”
第339页 王词《蝶恋花》(辛苦钱塘江上水),注者解题时,引缪钺、叶嘉莹说,再提己见,然后指出:“近人说词,每愈唱愈高。即使起古人于九原下讯之,亦当结舌。”显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态度。
第346页 王词《满庭芳》(水抱孤城),注者解题时指出:“静安长调,每苦意少而语繁,笔力欠重,境界欠大,通体浑融者甚少,盖未于南宋诸家深下工夫所致。”
第347页 王词“香尘随马,明月窥车。”注谓本唐人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第380页 王词《蝶恋花》(昨夜